傳統(tǒng)醫(yī)學四大經(jīng)典著作《黃帝內經(jīng)》、《難經(jīng)》,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以及神農(nóng)的《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饵S帝內經(jīng)》分《靈樞》和《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yī)學典籍。
“陰陽”是中醫(yī)哲學最重要的概念;“應象”,“應”是對應,“象”是現(xiàn)象;“大論”就是重點談論的意思。是以“陰陽”為核心,將天地萬物的所有現(xiàn)象和人體生命形象一一對應:
1.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寒傷形,熱傷氣;氣傷痛,形傷腫。
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span>陰氣太過,陽氣必然會受到損害;陽氣太過,陰氣也會受到損害。
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陽氣太過,就會生熱??;相對應的,陰氣太過就會生寒性病。
重寒則熱,重熱則寒:寒上加寒,寒到極點就會出現(xiàn)熱的現(xiàn)象,就會物極必反,本來的寒癥反而轉化為熱證了;熱上加熱,熱到極點就會出現(xiàn)寒冷現(xiàn)象。
寒傷形,熱傷氣:寒邪會損壞“形體”,比如損害津液、血液,這也屬于一種“形”;熱邪會損害“氣”。
氣傷痛,形傷腫:“氣”受傷,人就會因為氣脈的阻滯感受到疼痛,因為“氣”無形,所以會疼痛;形體受傷,會因為肌肉阻滯而腫脹起來;“血、精、津液”有形,所以會腫脹。
2.故先痛而后腫者,氣傷形也;先腫而后痛者,形傷氣也;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干,寒勝則浮,濕勝則濡瀉。
故先痛而后腫者,氣傷形也:凡是先痛后腫的,是因為先傷了“氣”,后傷了“形體”,是“氣病”傷及“血”。
先腫而后痛者,形傷氣也:先腫后痛的,是因為先傷了“形體”,后傷了“氣”,是“血病”傷及“氣”。
風勝則動,熱勝則腫:風邪太過,形體會感受到疼痛;熱邪太過,肌肉就會紅腫。
燥勝則干,寒勝則浮,濕勝則濡瀉:燥氣太過,“津液”就會干枯;寒氣太過,形體就會浮腫;濕氣太過,就會發(fā)生泄瀉。
3.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滿脈去形;喜怒不節(jié),寒暑過度,生乃不固;故重陰必陽,重陽必陰
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大自然有“春,夏,秋,冬”四時的變化,有“木、火、土、金、水”五行的變化,形成了“生長,收藏”的規(guī)律。
以生寒暑燥濕風:相對應產(chǎn)生了“風、暑、濕、燥、寒”的氣候。
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人體有五臟,由五臟化生出五氣“風、暑、濕、燥、寒”,相對應產(chǎn)生“喜、怒、悲、憂、恐”五種情緒活動。
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喜怒的變化會傷及“氣”,寒暑的變化會傷及“形體”。
暴怒傷陰,暴喜傷陽:暴怒會傷及人體“陰氣”,暴喜會傷及人體“陽氣”;五種氣候不正常,是導致人得病的外因,而五種情緒“喜、怒、悲、憂、恐”不正常是導致人得病的內因。
厥氣上行,滿脈去形:“厥氣”就是逆亂之氣,不正常的氣,逆氣上沖;血脈阻滯,神氣就會離開人的形體。
喜怒不節(jié),寒暑過度,生乃不固:如果對于“喜,怒”等情緒不加以節(jié)制,對于“寒,暑”等氣候不善于調適,就會有生命危險。
故重陰必陽,重陽必陰:陰氣過盛,一定會走向反面,變成陽氣;陽氣過盛,也一定會走向反面,變成陰氣。
4.故曰:冬傷于寒,春必溫病;春傷于風,夏生飧泄;夏傷于暑,秋必痎瘧;秋傷于濕,冬生咳嗽
冬傷于寒,春必溫?。?/span>冬天受到的寒氣過多,春天就容易發(fā)生熱性的病。
春傷于風,夏生飧泄:春天受到的風氣過多,夏天就容易發(fā)生不消化的腹瀉病。
夏傷于暑,秋必痎瘧:夏天受到的暑氣過多,秋天就容易發(fā)生瘧疾病。
秋傷于濕,冬生咳嗽:秋天受到的濕氣過多,冬天就容易咳嗽。
五種氣候,不僅僅會引起“春夏秋冬”四季當季的疾病,而且會引起下一季的疾病。
“陰陽應象大論”告訴我們,人體的生命活動規(guī)律與生命現(xiàn)象,可以與自然界的“陰陽、四時、五形”的消長變化現(xiàn)象相感應、相通應。天地之陰陽與人身之陰陽,所有現(xiàn)象都是相互對應,相互感應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