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群英譜中,我最喜歡的是呂布,最不喜歡的是關羽,想那關二爺,成天牛逼哄哄的,瞧不起這個,看不起那個,傲氣熏天,最終是丟荊州,走麥城,將蜀漢逼上絕路,也使得諸葛亮的“隆中之策”化為烏有,不得不以四川一隅去抗衡曹魏的整個北地,可以說,蜀漢之亡正是始于這關羽。
反觀這呂布,身長九尺,威風凜凜,一把方天畫戟殺得敵將望風而逃,更讓人感嘆的是,他抱得貂蟬美人,但可惜的是,他一生征戰(zhàn),卻沒有自己的根據(jù)地,還落得個反復無常的小人之名,結果是命喪白門樓,一代英雄就此謝幕。
當然,對呂布的認知和好感最早是來自于小說《三國演義》,準確說應該是小人書;但是,即使是后來看了正史后,還是難改初衷,依舊喜歡,甚至懷疑如《三國志》及后來很多權威評價,都是偏頗,有黑呂布的感覺,而這種感覺是一直延續(xù)到今天。
說實話,呂布在小說中是如趙云一樣的被拔高了,他在正史中的形象更是不堪,而歷代評價,尤其是很多著名人物對他的評價,說個惡評如潮當不過分,“胸無大志”、“目忘恩負義”等等的一堆,幾乎看不見一個為他能有一二贊賞之語,
那為何我至今還對他有好感呢,也許,這是源自兒時的情結,是早已沉淀血液中認知,雖然現(xiàn)在對呂布有更進一步的了解,但還是很珍惜在懵懂中的殘存,何況,一千個人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明知不對也留存心底,也算是對幼時記憶的一種懷念吧。
呂布在小說的出場便驚艷了世人,當時董卓欲行廢立之事,丁原便站出來反對,董卓大怒,要殺這丁原,但一看丁原背后站著一員大將,那便是呂布,氣焰立馬便小了下去,邊上的李儒馬上出來圓場,不然,這董卓的頭顱是否還能保得住就兩說了。
但是,正史中記載的呂布遠不是如此,他是五原郡九原人,即今內(nèi)蒙古包頭一帶,是否有著少數(shù)民族血統(tǒng)也未可知,在草原上長大,這就是在馬背上長大,那弓弩騎射自不在話下。
另外,此時的呂布應該不是以高強的武藝見長,如果長得是人高馬大,如張飛般的勇武,丁原見了還不會如項羽見樊噲,贊一聲“壯士!”,便收納其作為麾下的猛將,斷不會讓呂布去做那舞文弄墨之事。
“膂力過人,號為飛將”,看來呂布年輕時是一位能文能武的儒將,至于是否長得很帥,正史無載,僅憑羅貫中的一面之詞是不能服眾的,但是大家對呂布的印象,卻全部來自《三國演義》。
在那個時代,今天投這個,明天依那個,形勢使之然,不丟人,想那劉備投靠的主子比呂布還多,賴著荊州不還,將益州據(jù)為已有,這不講信用也到了極致,卻沒見有人說他是“N姓家奴”及“無信之人”,反而是以忠厚之人得到世人的贊譽。
“有奶就是娘”,“有槍便是草頭王”,在那個比拳頭硬的時代,實力才是硬道理,只是呂布的吃相太難看,誰收留他,在以后他離開時總會受傷,這樣的人不落下惡名才是咄咄怪事。
殺丁原投靠董卓,這其實是一回事,董卓是響應中央號召進京的,是去匡扶漢室的,當時也是受到各階層熱烈歡迎的,拋開個人恩怨不說,丁原反對董卓,很難說正義在誰一邊,要說呂布“大義滅親”有些過分,但作為一種選擇,也是可以理解的。
至于后來殺董卓,那是因為董卓的殘暴已是讓整個國家和朝廷受到極大的威脅,此時呂布殺董卓,那是萬眾歡呼,是符合人民和國家利益的,這也是呂布的聲望達到了最高峰,對此,是不能對他有所指責的,難不成他繼續(xù)死心塌地的幫董卓,與整個社會為敵才算是有情有義嗎?
但呂布似乎沒有一個戰(zhàn)略目標,成天東奔西突的,不知道他在弄啥,空擁那無敵的西涼鐵騎,最后是一片與眾梟雄對陣的基地都沒有,所以,最后的失敗也是必然。
呂布天生是個不甘人下的人物,自言“大丈夫生居天地間,豈能郁郁久居人下!”所以,無論是佐丁原還助董卓,都是權宜之計,在他羽翼未豐之時或戰(zhàn)敗狼狽之際,無論投靠誰都不會長久,他最終肯定是想成為獨立霸居一方的地方軍閥。
護軀銀鎧砌龍鱗,束發(fā)金冠簪雉尾。
參差寶帶獸平吞,錯落錦袍飛鳳起。
龍駒跳踏起天風,畫戟熒煌射秋水。
出關搦戰(zhàn)誰敢當?諸侯膽裂心惶惶。”
這是呂布第一次挺畫戟出戰(zhàn)時的贊詞,可見老羅對呂布的塑造是下了狠功夫的,充滿著愛惜和欣賞之情,在連挑了“十八路諸侯”的四員大將之后,接下來便是世人皆知的“三英戰(zhàn)呂布”。
三人拼一人,好歹才抑制住呂布的風頭,與其說是在描述呂布的敗績,倒不如說是在夸呂布的神勇,除了這劉備那“搗漿糊”的武功上不了臺面外,關、張二人都是一等一的戰(zhàn)將。
自古美人愛英雄,呂布如此了得,豈能無美女相襯,于是,羅老夫子又杜撰了一個貂蟬出來,過程著實精彩,沒想到后來竟然成為中國“四大美女”之一,這點羅貫中怕是完全沒有想到的。
后來的他在陳宮的幫助下,以山東為根據(jù)地,好歹也算安定了下來,但也是逞個人之勇,去了徐州,可是,架不住曹操利誘、拉攏、間諜、攻打的一通組合拳,最終是敗下陣來,束手就擒而喪命。
以上都是羅貫中的小說家言,他應該是很欣賞司馬遷在《史記》中對項羽的描寫,呂布同霸王項羽有很多的相似,一是神武,二是對女人柔情似水,但是,二人都太迷信自己的武力,缺乏心智,全無政治智慧,在對付那一幫梟雄時,總是被計算,很是狼狽。
作為一名出生于游牧民族的將領,同中原那些工于心計的曹操和劉備這些人共舞,他唯一的依靠便是其神武,三國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亂世之一,根本無道德標準可言,成功和失敗亦是轉瞬間的事,但是,僅靠武力是注定要失敗的。
呂布是一個在邊地長大的孩子,即使再有文化,其智謀但同曹、劉、袁相比,那差得就不是幾個級別了,個人武力要說有多強,如果按正史來說的話,也許就是中等偏上吧,同關羽和張飛這樣的的猛將相比,應該有些差距,因為,他畢竟沒有如張飛那“萬人敵”的贊譽。
如果他沒有如項羽那般的神武,卻又迷信和崇尚武力,那就叫“作”了,加上又沒有中原傳統(tǒng)儒家道德思想的約束,我行我素,所以,他所行之事在大家看來,便如同惡狼般,哪里有肉就撲向哪里,把個中原大地攪得是天翻地覆。
而正史中這最后的呂布之死,卻恰恰是他的高光之處,他是為保全剩余將士的性命,讓左右取其頭獻給曹操,但部下不忍心,才向曹軍投降,以圖曹操能放其一馬,但他還是被曹操所殺,這是在《后漢書》中有明確記載的。
還有一點,就是太兒女情長了,用我們成都人的話來說,就是個“耙耳朵”,最后在曹操和劉備聯(lián)合攻打他的危急之際,兩次拒絕陳宮的建議而聽信了妻子的鬼話,從而招致最后被殺。
要我說,呂布的失敗是他太天真、太誠實了,在那軍閥混戰(zhàn)之時,哪里有什么道義可講,大家都是搶奪地盤,占山為王,利益為上;不同的是,呂布是赤裸裸的張牙舞爪,吃相實在是太難看了;而劉備等人則是千方百計弄個遮羞布來掩飾,在正義的幌子下做著同呂布一樣的骯臟之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