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具備傳統(tǒng)詩詞意境的流行歌詞
當代流行歌曲中,援引傳統(tǒng)詩詞語匯及意境的作品并不少見。與“古風”曲辭不同,這類作品并非來自民間,而是由專業(yè)的詞曲作者創(chuàng)作,以古裝影視作品主題詞曲最為多見。如小柯《歸去來》、黃安《新鴛鴦蝴蝶夢》、羅文《塵緣》、林夕《難念的經》、黃霑《笑傲江湖》等。近年來影響最大的要數“中國風”歌曲。新千年以來,以周杰倫、方文山為代表的港臺音樂人,本著“三古三新”(古辭藻、古文化、古旋律結合新唱法、新編曲、新概念)的原則,在音樂及歌詞中加入中國元素,用現代的音樂唱出古典的意境。以方文山的詞作品為例:
千年后,累世情深。還有誰在等? 而青史,豈能不真? 魏書洛陽城。(《煙花易冷》)
一壺漂泊,浪跡天涯難入喉。你走之后,酒暖回憶思念瘦。水向東流,時間怎么偷?;ㄩ_就一次成熟,我卻錯過。(《東風破》)
初看上去,“中國風”與“古風”有一定的相似性,都介于傳統(tǒng)詩詞與白話詩之間,邏輯屬于當下,語意較為破碎。后者在興起過程中也曾深受前者的影響,但兩者的文本內核、配樂形式及產生機制仍有較大區(qū)別?!肮棚L”作品整體保持了傳統(tǒng)詩詞的特征,白話詩的邏輯是內在的、隱含的,兩者穿插出現的情況相對較少。“中國風”則整體更傾向于白話詩。遣詞造句以現代漢語為主,本質上是白話詩中穿插傳統(tǒng)詩詞的個別意象,以造就一種古典情緒。段落構成上也完全打破了傳統(tǒng)詩詞格局,甚至加入了源自西方流行樂的 rap 段落,帶有明顯的西化色彩。音樂上,“中國風”雖有民樂成份,但也大量使用電子樂,而非“古風”較為嚴格地選取具有典型民族古典特色的音樂。產生及傳播上,“中國風”是成熟、專業(yè)、獨立的流行音樂,有專業(yè)平臺予以發(fā)行、傳播,不依附其他文化形態(tài),因而也不必帶有本事、念白。而“古風”大多來自民間愛好者,多依附游戲、小說而存在,在網絡等平臺自發(fā)流傳??傊爸袊L”相較“古風”而言,其整體形制與傳統(tǒng)詩詞相距更遠,更多地代表了現代流行元素。但其受歡迎的程度亦可說明大眾對古典詩詞意境的喜愛,一定程度上或可視為“吳聲西曲”之一脈,給傳統(tǒng)詩歌當代化提供參考。
(四)反映時事熱點的“新民謠”
“新民謠”內容上多具備世俗功能,或反映社會熱點,或諷刺時政,或用作年節(jié)祝福。流傳的平臺,多是網絡、手機等新型媒體。其遣詞造境遠較前三種淺白,嬉笑怒罵,詼諧風趣。其母體并非主流詩詞,而是傳統(tǒng)詩詞中較為邊緣的打油一體。
如反映時弊的《沁園春·春運》:
春節(jié)又到,中華大地,有錢飛機,沒錢站票。
望長城內外,大包小包。大河上下,民工滔滔。
早起晚睡,達旦通宵,欲與票販試比高。
須鈔票,車票如此難買,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昔秦皇漢武,見此遁逃;唐宗宋祖,更是沒招!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好騎馬往回飆。咋地
了? 只因排了隊,買不到票。
作品使用了《沁園春》詞牌,但完全忽略了原有格律,僅保留句式長短。除了聲律極度簡化、用語直白外,此類作品的作者常常在流傳的過程中模糊,顯示出一定的民謠特性。中國詩歌有著相當成熟的民間歌謠傳統(tǒng),這些民歌通常為下層勞動人民創(chuàng)作,在一時一地傳唱。經過采集整理后,進入中國詩歌傳統(tǒng),每每對文人詩誕生、演變產生重大影響??梢哉f,每一次詩歌陷入發(fā)展的困境,都會向民間歌謠尋找動力。受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建國后曾一度重視此類作品,經常組織詩人下鄉(xiāng)采風。但事實上,采上來的歌謠往往沒有太高的文學價值,只能作民俗學研究的資料,與曾深刻影響過中國詩歌史的詩經、樂府、吳聲西曲等不可同日而語。這和城市化進程有關。隨著民眾文化程度的提高,這些來自鄉(xiāng)野的勞動歌謠與當下大眾審美并不符合,很難獲得認可。我們應當將采集民間歌謠的目光從田野地頭轉向市民階層中去。網絡上興起的此類新民謠,作者多為較具文化素質的都市白領、學生,他們在傳播上掌握了網絡等受眾極大的新載體,具有相當的話語權和影響力。此類新民謠或許能成為當下的新民謠,為“新體”創(chuàng)生提供動力。
此外,還有幾種較為新穎的方式,比如以傳統(tǒng)詩詞的樣式改寫、翻譯中外流行歌曲。如《暗香》翻作樸樹《那些花兒》(惘然如昨。卻眼前無覓,向時花萼。盡許三生,總誤春風十年約)、《滿江紅》翻作周傳雄《黃昏》(乍起西風,生有恨,心頭有缺)、詩經版《斯卡布羅集市》(問爾所之,是否如適。蕙蘭芫荽,郁郁香芷)等,都體現了傳統(tǒng)詩詞容納、承載新
內容的巨大潛力。就目前創(chuàng)作現狀而言,這幾類作品還不夠成熟,其流行范圍也還僅限于青年,處于初創(chuàng)階段,形制混亂,它們能否成為未來詩詞創(chuàng)作的一脈,還要拭目以待?;蛟S,隨著此類作品受眾的成長、影響力的擴大以及逐步產業(yè)化,吸引部分具有見識、才華、學養(yǎng)的文人加入其中,改變其初創(chuàng)階段的混亂狀態(tài),使其形制日益固定,藝術性逐步提高,其最終會為傳統(tǒng)詩詞的當代化提供新的契機。
總之,傳統(tǒng)詩歌體式發(fā)展的腳步從未停止過,詩而詞,詞而曲。傳統(tǒng)詩詞并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tǒng),而是隨著時代發(fā)展不斷演進的。每當孕育自詩歌傳統(tǒng)的“新體”發(fā)展成熟,并最終融入詩歌傳統(tǒng)的主流后,“當代化”的問題也自然地得到了解決。這些具有生命力的新體,最終融入了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詩歌傳統(tǒng),成為一代之文學。我們今天討論傳統(tǒng)詩詞的當代化,也必須參考前人的成功經驗,將重點放到體裁創(chuàng)新上去,從當下幾種詩詞“變體”出發(fā),尋找統(tǒng)詩詞演進的新方向。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