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詩當中,送別詩一直是個非常重要的題材。一方面是因為唐朝詩歌文化實在太過發(fā)達,另一方面臨別贈詩也是當時的習俗。因此,送別詩不僅多,而且質(zhì)量相當高。更有意思是,在不同的階段,送別詩的風格也很鮮明。在中晚唐,送別詩感傷的色彩濃烈,而在盛唐時,送別詩卻依然意氣風發(fā)。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盛唐時百姓安居樂業(yè),國家富強,讓人充滿著希望,即使是背井離鄉(xiāng),人們也始終抱有無畏的樂觀主義精神。比如李白就曾在《贈汪倫》中歌頌了深厚的友誼,在《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流露出輕松和快樂,在《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寫入了知己之情。但若論到最優(yōu)美,最有詩情畫意的,還得算這首《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fā)。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
這首詩的年代非常明確,是在天寶十二年。年輕時的李白,充滿著抱負和夢想,希望能夠憑借自己滿腹才華,得到帝王的賞識,達成建功立業(yè)的心愿。然而,理想是豐滿的,現(xiàn)實卻是骨感的。盡管在天寶元年,唐玄宗隆重地宣召李白入京,并授予翰林學士的官職,但實際上卻將他當作普通的御用文人,并沒有施展抱負的舞臺。
不但如此,長年累月的宮廷生活,連篇累牘的宮廷詩歌,讓詩仙的創(chuàng)作靈感和激情也日漸枯萎。最終,李白與唐玄宗的矛盾爆發(fā),被賜金放還,離開了長安。隨即,他游歷四方,唐朝失去了一位官僚,卻迎來了最偉大的詩人。
這首詩就是李白在游歷宣州時,遇見自己的好友李云,兩人相處了一段時間后,李白在宣州的謝朓樓設宴,為李云踐行。臨別之時,李白寫下了這首《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又名《陪侍御叔華登樓歌》。
這首詩的開篇就出語不凡,達到了先聲奪人的效果。詩人不寫送別,也不寫登樓,更沒有寫宴會的場景,卻一反常態(tài)地從內(nèi)心情感寫起。他的“昨日之日”與“今日之日”,都表現(xiàn)出對于自己一生懷才不遇的憤懣以及對于黑暗現(xiàn)實的強烈不滿。
然而,李白就是李白,他沒有在苦悶中停留太久,接下來的三、四句詩讓氣氛陡然一變。他寫出了謝朓樓的晴空萬里,也寫出了在高樓縱酒的豪情,這讓起先的氣氛一掃而空,留下的是壯闊的男兒胸襟和不拘小節(jié)的情懷。
第五六句是李白在評價李云和自己的才華,他稱李云的文章剛健有力,頗有“建安風骨”,他又毫不謙虛地表示,自己的詩也有小謝(謝朓)那樣清新秀發(fā)的風格。在當時,李白非常推崇大謝(謝靈運)和小謝。千百年之后,我們知道,這不是李白的狂妄,而應該是大小謝的幸運。
第七八兩句,詩人再次描述了高樓飲酒的場景。我們可以想象到,與豪情萬丈,胸懷天下的李白共同飲酒,暢聊人生,是多么令人神往的畫面。此時的李白,借著美酒,也一掃心中的郁結(jié),開篇的憂愁,似乎蕩然無存了。
沒想到,詩仙的作品就是如此的神奇,它一波三折,讓人心情也隨之跌宕起伏。明明已經(jīng)在想象的天際內(nèi)策馬奔騰,明明已經(jīng)擺脫了憂愁的束縛,李白卻又回到了現(xiàn)實生活中,一句“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讓人心碎。
面對無法擺脫的現(xiàn)實,面對無法實現(xiàn)的抱負,李白也提不出更好的解決辦法,只能夠散發(fā)漂流,無拘無束,做一名隱士罷了。這樣百轉(zhuǎn)千回,富有詩意的詩歌,也只有灑脫不凡的李白才能造就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