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湖寺和陸子壽(1)
[宋]朱熹
德義風流夙所欽(2),別離三載更關(guān)心(3)。
偶扶藜杖出寒谷(4),又枉藍輿度遠岑(5)。
舊學商量加邃密(6),新知培養(yǎng)轉(zhuǎn)深沉。
卻愁說到無言處,不信人間有古今(7)。
【注釋】
(1)選自《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鵝湖寺,在江西信州(今上饒)。陸子壽,即陸九齡(1132-1180),字子壽,學者稱復齋先生,撫州金溪(今屬江西)人,其學與兄九韶、弟九淵并稱“三陸子之學”,有《復齋文集》。公元1175年,呂祖謙出面邀集朱熹、陸九齡、陸九淵等人在鵝湖寺舉行辯論,意圖調(diào)和雙方的爭執(zhí)。期間,陸九齡作詩一首,陸九淵和了一首。四年后(179年)朱熹奉命出知南康軍,路過鉛(yán)山,陸九齡專程來見,朱熹還追和鵝湖之會二陸詩之韻,而作此詩相贈。
(2)德義:人的道德信義。風流:風度、節(jié)操、品行。夙:平素。
(3)別離三載:從公元1175年到1179年,應是四年。
(4)藜杖:泛指手杖。藜木的老莖堅實而質(zhì)輕,往往用來作手杖。
(5)枉:自謙之辭,意思是使對方受委屈。藍輿:竹轎。岑:小而高的山。也泛指山峰。
(6)邃密:精密,精細。
(7)卻愁說到無言處,不信人間有古今:大意是說:彼此論學而到心領(lǐng)神會處,不覺超越古今而融會貫通。
【譯文】
你們陸氏兄弟的德義風流一直為我所欽佩。相別三年之后,我更加關(guān)心你們的道德文章。潛居于此偶爾扶著藜杖出入寒谷,有勞您乘坐著竹轎遠度群山來此賜教。過去的學問經(jīng)過切磋論究變得更加邃密,新的知識經(jīng)過培養(yǎng)提煉也愈發(fā)深沉。彼此論學,不斷精進,若到了心領(lǐng)神會的境界,那么在不知不覺間就超越古今而達到了融會貫通。
【賞析】
江西省鉛山縣有一古寺,寺雖不大,貌也不驚人,但卻因南宋時著名理學家朱熹曾寓居于此,并在這里發(fā)生了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鵝湖之會”,因而遠近聞名。
要談對這首詩歌的理解,還要追述到“鵝湖之會”的前后經(jīng)過。宋淳熙二年(1175年)六月,呂祖謙為了調(diào)和朱熹“理學”和陸九淵“心學”之間的理論分歧,使兩人的哲學觀點“會歸于一”,于是出面邀請陸九齡、陸九淵兄弟前來與朱熹見面。會議辯論的中心議題是“教人之法”,所謂“教人”之法,也就是認識論。其實他們在治學目標上基本一致,而思想方法和認識途徑卻大不相同。朱熹把自然界和封建社會中的一切社會關(guān)系以及一切思想、行為準則都歸結(jié)為“理”的體現(xiàn)。在治學方法上,他主張通過多讀書,“泛觀博覽”去達到對“理”的認識。由于這種方法十分復雜繁難,必須下最大功夫才能達到目的,因此陸九淵覺得它大支離煩瑣,按照他的“心即理”觀點,他主張求理不必向外用功,只須“自存本心”,“保吾心之良”,就可以達到對“理”的把握。會上,雙方各執(zhí)已見,互不相讓,雙方爭議了三天,陸氏兄弟略占上風,最終結(jié)果不歡而散。但這并不影響相互之間的友誼,三年后,朱熹對鵝湖之會很是懷念,根據(jù)二陸原韻和詩一首,即此詩,字里行間既漾溢著誠摯的友情。
這首詩的前四句主要敘述了他們交往的經(jīng)歷。首聯(lián)表達了作者對陸氏兄弟的品行、學術(shù)思想尊重的態(tài)度,尤其在別后三年始終關(guān)注著對方的言論。接著第二聯(lián)對陸子壽不遠萬里的來訪表示虔誠地感謝。學者終究要擺出自己做學問的觀點來,朱熹也不例外,第三聯(lián)“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培養(yǎng)轉(zhuǎn)深沉”道出了一種求同存異的氣度,“商量”、“培養(yǎng)”是使得“舊學邃密”、“新知深沉”的好辦法,這一直接說理,說得親切,至今仍為人們廣泛引用。這種虛心涵詠、切磋琢磨的“商讀書”之風,值得大大提倡。最后水到渠成地對當年的“鵝湖之會”收束:像我們這樣的論學是值得肯定的,真知灼見盡在論辯中深刻,甚至可以超越前人、今人,達到一種從未有過的新境界。詩作雖然不是純粹的文學作品,但在宋代理學家的詩中,無疑是最具有審美價值的。
“鵝湖之爭”,在中國學術(shù)史上、閱讀學史上都傳為美談。理學派在閱讀上主張“居敬持志”、“熟讀深思”;心學派在閱讀上主張“我注六經(jīng),六經(jīng)注我”。學派觀點的分歧,不妨害學者之間的友誼,朱熹對此非常懷念和留戀。從這件事可以看出,朱、陸的觀點雖有分歧,但他們在學術(shù)交往和待人處事的態(tài)度上都具有寬豁大度的君子之風。鵝湖之會5年過后(1180年),陸九淵來到白鹿洞書院拜訪朱熹,請為其兄陸九齡撰寫墓志銘,二人一見如故,十分友善,并且表現(xiàn)了互相仰慕之情。
【作者簡介】
朱熹(1130-1200),字符晦,一字仲晦,婺源(今屬江西)人。紹興十八年(1148)進士,任同字主簿。淳熙時,曾知南康軍,提舉浙東茶監(jiān)公事,光宗時,知漳州,入為秘閣修撰。寧宗初,官煥章閣待制。后被人攻擊為偽學,落職致仕。所著《晦庵先生文集》一百卷,今存。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