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洞見·亦云白
李子柒一道菜名,戳中千萬人來自洞見00:0015:58? 點上方綠標(biāo)可收聽洞見主播楚翹朗讀音頻
前幾天,李子柒上傳了一個全新視頻,主題是土豆。
其中,她用土豆做了一道再普通不過的菜,一盤酸辣土豆絲。
然而,許多網(wǎng)友看完,卻被戳中淚點。
這盤土豆絲有一個非常好聽的名字,叫做“想念土豆絲”。
旁邊坐著的奶奶一邊吃,一邊道出了其中扎心真相:“你老漢兒也喜歡這個土豆絲?!?/span>
“老漢兒”在四川話中,是“父親”的意思。
原來,李子柒,她想爸爸了。
其實,熟悉李子柒的人都知道,這不是她第一次做這道菜了。
早在2016年6月20日,父親節(jié),她一邊哭一邊做了一盤爸爸最愛吃的土豆絲。
那一天,她微博里寫下令人潸然淚下的幾句話:
“聽奶奶說你喜歡吃這個,就臨時做了,22年了……我很想你……”
字里行間,都是對父親的思念,又滿是“子欲養(yǎng)而親不在”的遺憾。李子柒年幼喪父,在她四歲那年,爸爸就離開了。
這一盤簡簡單單的土豆絲,大概就是她關(guān)于爸爸最重要的回憶之一了。
小時候,家徒四壁,貧困落魄,被繼母虐待,只能和奶奶相依為命。
現(xiàn)如今的李子柒,全球粉絲超過3000萬,年收入幾個億,和袁隆平并肩當(dāng)選“中國農(nóng)民豐收節(jié)大使”。
但是,四年過去了,她還是那個會在每年六月默默想念著爸爸的小女孩,遺憾所有的驕傲與幸福,無法與爸爸分享。
都說,當(dāng)父母離去,無論一個人走向何處,思念便會伴隨一生,成為逃不離的遺憾。
一如評論區(qū)里的網(wǎng)友所言:
“好想離開我26年的爸爸,他走的時候我都不會走路,現(xiàn)在的我都結(jié)婚了,遺憾沒有他見證?!?/span>
“我想起還在讀書時候爸爸帶我去種土豆,那時候是清明假期。他離開我兩年了?!?/span>
……
上半輪,父母捧著一顆心來,害怕我們磕著、碰著;
下半輪,換我們用心牽掛著父母,思念父母,求而不得。
從前,我們記憶朦朧,不知年少幾何,如今,父母化作塵土,不知今夕是何夕。
任正非曾在一封書信里談起自己對母親的想念。
過去那些日子,他忙于事業(yè),有幾年甚至一直扎根在伊朗,每次回家飛機一落地,就得去見客戶。
忙來忙去,忙到上飛機離開的時候,才匆匆進(jìn)家門,和父母告別。
媽媽盼星星,盼月亮,就盼著能和她嘮嘮家常,卻一次又一次落空。
無數(shù)次轉(zhuǎn)身離開,最后成了一生的悔恨。
一個普通的早上,媽媽從菜市場出來,被一輛汽車撞成了重傷。
任正非心如煎熬,從伊朗多次轉(zhuǎn)機回到昆明,已經(jīng)是深夜。
那時,媽媽整個人已經(jīng)不行了,僅存的氣息全靠藥物和機器維持著。
看著媽媽一聲不響地安詳?shù)靥稍诓〈采?,任正非后悔莫及,如果他給媽媽打一個電話,拖延她一兩分鐘出門,也許媽媽就能躲過這場災(zāi)難。
回憶起媽媽的那一句句嘮叨,任正非心痛難忍:
“非非你的身體還不如我好呢!”
“非非你的皺紋比媽媽還多呢!”
“非非,你糖尿病參加宴會多了,壞的更快呢,你的心臟又不好。”
……
正如畢淑敏所說:我們有時是那樣健忘,忘了時間的殘酷,忘了人生的短暫,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擊的脆弱。我們都以為父母會一直在那里,從我們呱呱落地,咿呀學(xué)語,蹣跚學(xué)步開始,會一直看著我們步入學(xué)堂,學(xué)成畢業(yè)、成家立業(yè)、生育后代……
卻不知,原來,在某一個時間節(jié)點,或晚或早,緣盡、燈熄。
等到大多數(shù)人才明白過來,剛想回家,父母已經(jīng)老去,甚至已經(jīng)不在了。
越過山丘,驀然回首,才發(fā)現(xiàn),背后已經(jīng)空無一人。
我們與父母終究會走向了時間的兩岸,余生只有思念才能將我們聯(lián)系。
有人求而不得,飽受思念父母之苦;有人悔不當(dāng)初,痛失至親,不堪人生無常。
而生活中,多少人任由父母與自己漸行漸遠(yuǎn)。
任由昔日為自己遮風(fēng)避雨的父親母親,在歲月的捶打下,活得猶如孤獨的小孩一般。
前段時間,我難得地回了一趟娘家。
在家里坐了半刻鐘,媽媽已經(jīng)起身為我倒了2次水,問了我四五次“想吃什么,媽媽給你做”類似這樣的話。
我恍然驚覺,以前那個大大咧咧,不分青紅皂白就對我一頓猛罵的媽媽,已經(jīng)變成了小心翼翼,在默默討好著我的人。
我媽性子向來很急,在我兒時的記憶里,她幾乎很少聽她好聲好語地和我說過話。
大概從我嫁人離家開始,媽媽每次打來電話,都好像在哄著我回去:
“放假了,有時間多回家啊?!?/span>
“家里的玉米都熟了,都給你留著?!?/span>
“回來住幾天唄,我給你做好吃的?!?/span>
興許是覺得子女獨立了,母親慢慢沒了往日那種叱咤的氣焰,語氣變得弱弱的。
這種轉(zhuǎn)變,令人心酸不已。
網(wǎng)上有一段描寫父母心情的話:
3歲,你上幼兒園,小小的孩子,第一次離家;
7歲,你進(jìn)入小學(xué),認(rèn)識了一群朋友,開始渴望外面的世界;
12歲上了初中,住校一周才能見一次,和爸爸媽媽說話越來越少;
18歲上了大學(xué),一年回來兩次,一回來就忙著各種局聚會;
后來結(jié)婚了,見一面更難,因為你也有自己的家了。
從那以后,你口中的“一家三口”,不再包括爸爸和媽媽。
父母目送孩子長大,看著孩子越飛越高,內(nèi)心雀躍,但不免也會有些許感傷:我的孩子好像不需要我了。我們讀不懂父母的心,而父母只覺得自己不配,不配子女放下工作陪我去一趟醫(yī)院,不配子女花一些時間教我用一下手機,不配子女坐下來和我說說閑話家?!?/span>
真正的分別,不是生離死別,而是父母明明就在我們的身邊,卻活得越來越謹(jǐn)小慎微。
微博上有一個話題:“哪一刻,你覺得父母突然老了?”下面的回答很催淚。
“突然發(fā)現(xiàn)媽媽兩鬢斑白了?!?/span>
“爸爸燒傷住在醫(yī)院,我簽病危通知書的時候?!?/span>
“媽媽上樓梯很吃力要扶扶梯?!?/span>
“奶奶去世了,爸爸抱著我在我耳邊大哭:爸爸沒有媽媽了?!?/span>
父母的老去,都是悄無消息的,藏在日常細(xì)細(xì)碎碎的反復(fù)之中,然后有一日猛地涌現(xiàn)在眼前。都說歲月不饒人,原來,最先不繞過的是父母。
所有的來日方長,都經(jīng)不起揮霍消耗。
柳巖在父親去世后,曾說:
“如果親人健在,有什么都給他們吧,我不想讓他們覺得,他們不配擁有這一切?!?/span>
父母想要的不多,一通電話,一餐飯,說幾句話,看你幾眼。
愿我們,都能好好珍惜當(dāng)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