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意外,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是一個普通的人,過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平常生活。會做家務,是一個人生活的基本技能。
曾有一個故事,引人深思,一位老教師,女兒要找對象了,朋友介紹了一個小伙子,老教師知道之后,建議自己的女兒拒絕這個小伙子,原因是,這個小伙子是老教師的曾經(jīng)的學生,是一個“書呆子”,除了死讀書,啥也不會。這樣的孩子當學生可以,但是當女婿,卻不合格。我將這個故事講給同事聽,他聽了這個故事,沉思良久,認真地說:“我們應該照著培養(yǎng)女婿的標準來培養(yǎng)孩子??!”
日本孩子從幼兒園起,就要帶兩塊抹布上學,一塊用來擦桌子,一塊用來擦地板,學期末還得為地板打蠟、刷洗風扇;五年級開始,每年都上50-60個小時的“家庭課”,包括學習烹飪、縫紉、洗衣服等。
芬蘭更是堅持花大力氣,把家務納入課程體系,系統(tǒng)訓練孩子好好生活的能力。
他們認為,這是一堂“生活教育課”,要從做飯、做家務、家庭理財這三個方面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掌握生活技能,并能夠生活得經(jīng)濟適用,讓生活環(huán)境可持續(xù)化。說白了,就是讓孩子具備好好生活的能力。在不少芬蘭學校,學生一大早來學校,不學習,先做飯——自己的午餐。任課老師一般會先花15-20分鐘,跟學生一起讀懂食譜、分享tips,接著,學生要到“廚房教室”,拿起鍋碗瓢盆,對著食譜,開火做飯。一言以蔽之,芬蘭的家政課,準確地闡釋了芬蘭的教育理念,那就是:孩子不能只負責讀書,他還要深度參與到家庭生活、社會公民生活中去。
孩子從小參與到家務勞動中,才能在學習與練習中,學習怎樣去照顧別人,只有這樣,才能在長大后,把生活做得溫暖舒適。
怎樣讓孩子學會做家務呢?
父母應該在家務勞動中敢于放手,讓孩子積極嘗試。比如做菜,在假期里,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完成一道菜,哪怕是最簡單的西紅柿炒雞蛋,家長可以也和孩子一起完成,讓孩子在家長的指導下,學習切西紅柿,學習打雞蛋,學習觀察火候……在家長和孩子的合作一起炒出來的菜,孩子吃起來一定會感覺更加香甜。
拖地,擦桌子,整理物品這些家庭中的瑣碎事情,更應該讓孩子積極參與進來,孩子在這些家務勞動中可以體驗到勞動的樂趣,在勞動之后,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還可有強烈的自我價值實現(xiàn)的快感。這些積極的情感體驗,會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和進取心,讓孩子做事、做人,更加積極樂觀。
“教孩子自己動手做,無論是盥洗、穿衣、準備點心或倒飲料,都能協(xié)助孩子邁向獨立之路。孩子在培養(yǎng)相當程度的獨立時,也奠定了受惠一輩子的良好工作習慣、自律自重與責任感?!泵绹商厮罄饡硎麻LTim Seldin,曾這樣評價做家務的重要性。
每一個孩子終究都要獨立去面對生活,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讓孩子在我們的幫助下,獲得獨立生活的能力,習得獨立生活的技能,只有孩子能在做家務中獨當一面,孩子才能更好的成為一個有擔當,有責任,會生活的人。這樣的人,才能在今后的家庭生活、社會生活中生活得更加舒適、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