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特輯——爭鋒背后的故事來自山西博物院00:0029:47
春節(jié)期間,山西博物院送出的高規(guī)格文化大餐“爭鋒——晉楚文明特展”受到觀眾的關注和喜愛。
600余件文物中含一級品100余件,精彩展示了春秋時期晉楚之間的碰撞與交融。
在您看了展覽,聽了介紹,按了快門之后,或許您還想知道一些展覽背后的故事。
本期約讀,邀請展覽策劃團隊的三位工作人員安瑞軍、崔躍忠、薛航,為您講述他們的創(chuàng)作故事。
“爭鋒——晉楚文明特展”自開展以來頗受觀眾喜愛,今天我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策劃展覽過程中的想法。晉和楚,是兩周時期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的代表,彼此不斷碰撞、交流,書寫了濃墨重彩的歷史篇章,這次的展覽就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對此進行詮釋。
安瑞軍
山西博物院藏品研究部館員,主要從事展覽策劃工作。近10年來,先后負責策劃完成的引進、推出及支援其他單位的展覽項目40余個。負責策劃的“印度的世界——美國洛杉磯郡藝術博物館藏印度文物精品展”獲第十二屆(2014 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國際及港澳臺合作獎”。
如何在有限的空間內(nèi)將有限文物的內(nèi)涵最大程度地展現(xiàn)出來,是這次展覽策劃中的一個關鍵問題。課題組經(jīng)過調(diào)研和激烈討論后,提請專家組審核,數(shù)易其稿,最終確定以春秋時代為基本敘事背景,以晉楚爭霸為展覽線索,以對比陳列為主要呈現(xiàn)方式講述晉楚文明的故事。
序廳晉楚銅鼎的對比展示
“爭霸”這一線索貫穿始終,每單元之間有內(nèi)在的邏輯關系。第一、二單元以青銅器、玉器、貨幣等來分別展示晉、楚文化;歷史事件和相關遺址考古發(fā)現(xiàn)來輔助陳列展示,并為下個單元做鋪墊。第三單元通過數(shù)量巨大的兵器、車馬器的對比展現(xiàn)晉楚之間的三次大戰(zhàn),還以實物展現(xiàn)兩國之間化干戈為玉帛的事實。最后以分屬23個周代諸侯國的器物展示解讀晉楚文化圈,它們的大國之路也是兩種文明從對抗最終走向融合的道路。
第一單元“河汾興晉”展廳場景
第二單元“江漢育楚”展廳場景
第三單元“干戈玉帛”展廳場景
第四單元“大國之路”展廳場景
展品是展覽的核心所在,展覽需要靠展品來說話。這次展覽動用了六家文博單位的660余件文物,精品薈萃,這樣的一份展覽清單是經(jīng)過了一系列討論、接洽、商談才得以實現(xiàn),各參展單位給予了我們大力支持,多館合作,難能可貴。
崔躍忠
山西博物院藏品研究部館員
“爭鋒”展覽文本的創(chuàng)作:在劃分單元上,我們依據(jù)展廳的空間布局劃分為四個單元,相對平衡;在文物的排列順序上,我們又遇到了難題:晉與楚,兩種文化風格迥異,怎樣能明顯地展示出這種特點呢?開始的想法是雙線并舉,正如現(xiàn)在的序廳。然而,由于展廳的空間所限這種構想完全無法實現(xiàn),于是我們采用了在單元之中進行對比和組合的方式,來展示晉楚的器物,如青銅、玉器、錢幣、兵器等無不貫穿著這樣的意圖。
布展
文本出來之后,我們組織召開了一次非常重要的專家論證會,參加會議的有趙瑞民教授、渠傳福研究員、謝堯亭教授以及山西博物院的院領導和參與此次展覽的各個部門的領導和同事,大家提了很多建設性意見,對文本的提升非常重要,比如:第四單元原來叫做“大國之間”,但有些器物的年代不能符合這個名稱,渠傳福研究員改動了一個字,將“大國之間”改為“大國之路”,完美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專家論證會
參展單位間的合作:這次展覽的參展單位除了山西博物院之外還有湖北省博物館、河南博物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宜昌博物館和襄陽市博物館。在選取展品的過程中,我們得到了兄弟單位的鼎力支持,可以說,沒有他們的理解和幫助,我們實在無法為大家呈現(xiàn)如此精彩的展覽。
湖北省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不僅幫助羅列相關文物還積極協(xié)調(diào)宜昌博物館和襄陽市博物館,在這樣的條件下,我們更加精準地挑選到了最能代表楚文化特色的器物,還有很多的工作細節(jié),回想起來,依然會讓我們感動。
我們曾說這是新時代的晉楚關系,不爭霸,只“交好”,可謂“晉楚之好”。此外,大家還能在展覽中找到河南博物院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的展品。河南博物院借給我們的11件展品,件件都是國之重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與我們合作多年,非常默契,這次更是克服了種種困難將很多重要的器物“帶來了”展廳。
克黃銅鼎 春秋 河南博物院藏
獸面紋銅方彝 西周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在本院選擇文物時,藏品研究部的同事也極盡全力配合,讓我們能夠真正“好中選優(yōu)”,還要感謝山西大學的陳小三教授和湖北省博物館陳列部的曾攀主任為我們提供了專業(yè)的學術支持。
薛航
山西博物院陳列設計部館員,從事展覽形式設計工作,“爭鋒——晉楚文明展”形式設計負責人。
陳列展覽有一條基本規(guī)則:內(nèi)容決定形式,即展覽的內(nèi)容文本設計將制定展覽的主題思想,界定展品的內(nèi)容和基本的展陳要求。作為展覽的陳列設計者,要理解文本、掌握展品信息再根據(jù)場地情況,結合設計手段和展覽經(jīng)驗,借助施工材料和工藝技術,忠實并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展覽的主題思想。
環(huán)境營造,包括色調(diào)的選擇、裝飾元素的選取、場景的搭建及各類輔陳方式的應用。這次的展覽我們首先考慮的是,如何將觀眾盡快帶入展覽的整體歷史氛圍之中。為此,我們營造了一個古典的空間環(huán)境。
展廳入口
以紅色為主色調(diào)的序廳及主題墻
展覽的主色調(diào)為紅色,這是在展廳中反復實驗得出具體的色彩明度和色相,也是我們對于時代精神的一種理解。
展品定位就是每一件展品的具體展示方法。要考慮不同展品的性質(zhì),保護需求,展示效果,組合形態(tài),以及展品固定的保護材料和工藝技巧。在實踐中我們遵循這樣一個原則:即安全第一,內(nèi)容第二,美觀第三。
展品的基本排列順序,將在展廳的平面圖中定位。根據(jù)文本設計的指導性方案,在展覽的流線設計中完成。具體到每一個細節(jié),就要考慮展品和展柜的具體情況。同時還要考慮一個重要事項——觀眾的視平線的問題。
觀眾參觀
固定于墻面的展品,還要考慮將展柜的縱深尺寸,適當增減靠墻展臺的距離。此外,還要考慮展品的展示角度,讓銘文、紋飾及最好的品相部位面向觀眾展示。
在具體的布展的過程中也會出現(xiàn)一些調(diào)整,如這次展品中有一個巨大的青銅斧,原計劃固定于墻面,由于實物重量太大,改為了傾斜臺座展示。
以傾斜臺座展示青銅斧
還有一些不能簡單獨立擺放展示的文物,就要考慮其他的輔助手段,如這次對錢幣、玉器和小件車馬器的展示使用了魚線捆綁加固的方法。
以魚線固定一些小件車馬器
在青銅劍的展示空間內(nèi),我們使用了亞克力支架,保證鋒利的青銅劍安全地懸垂在展墻上。
晉國的虎搏鷹戈和楚國彎內(nèi)戟的展示手法,是我第一次嘗試使用。我改用一整張直立的亞克力板,在上面按照兵器展品的輪廓切割出空間來安置兩件組合型展品,并用UV平板噴繪方法輔助以器物的紋飾圖案,這樣整個獨立柜的空間就變得豐滿立體,效果理想。
虎鷹互搏銅戈與亞克力固定板
晉楚“爭鋒”會落下帷幕,硝煙四起的時代終歸平靜……精心制作的展覽也依然會留有遺憾。我們惟愿:如果在您的記憶里留下了“它”的身影或名字,為孩子講講那些熟悉的成語,甚至把春秋歷史列入書單,或許就是博物館人的欣喜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