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學科合作,近年來考古新發(fā)現的一個共同特點。
從傳統(tǒng)的“手鏟釋天書”,到各種“黑科技”大顯身手,科技成為考古發(fā)展的新動力、新引擎。近年來,各個前沿學科深度參與考古田野調查、勘探、現場發(fā)掘、資料整理與研究分析、文物保護的全過程,跨學科研究、多學科攜手的趨勢與效果日益彰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國”成果多點開花,中國的歷史軸線不斷被拉長。
溯源之外,不少考古項目在學科融合中也推進了對中華文明內部交流的研究。其中,青海都蘭縣熱水墓群2018血渭一號墓的考古發(fā)掘,就被視作多單位、多學科合作的成功典范,還因其田野發(fā)掘的科學性、系統(tǒng)性以及突出的學術價值入選2020年度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
哪些學科參與?這些學科的介入對考古而言意味著什么?我們充滿好奇。
△2022年9月16日,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工作進展會在北京舉行,河南洛陽二里頭夏代都城布局有了新探索:新發(fā)現了更多道路及兩側墻垣,或為后期城市布局“里坊制”的雛形。二里頭遺址是公認的迄今為止我國自然科學等相關學科介入最多的一個遺址。張怡熙 攝
地處柴達木盆地東南沿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縣,是絲綢之路青海道的重鎮(zhèn)。
40年前,位于都蘭縣熱水鄉(xiāng)境內察汗烏蘇河兩岸的熱水墓群被發(fā)現,其中就包括著名的血渭一號墓,出土了大量文物,有力地證明了從北朝至隋唐時期,青海道是絲綢之路上的一條重要干線,都蘭則是東、西方貿易的中轉站。
記者:相比青海都蘭熱水墓群血渭一號墓,小說《鬼吹燈》里以其為原型虛構而成的“九層妖樓”可能更為出名。我們好奇,這是一處怎樣的墓葬遺址?
韓建華:青海省位于黃河上游,許多中國古代豐富文明集聚于此。1982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許新國和同事到都蘭調查巖畫,夜宿在魯斯溝藏民達洛家中,從達洛口中得知察汗烏蘇河的對岸有許多古墓葬,這就是著名的熱水墓群。歷時四年發(fā)掘,這里出土了大量罕見的精美文物和遺跡,在當時引起了國內外學術界的轟動。經考古確認,這是一處6至8世紀的重要墓葬群,為我們揭開了絲綢之路河南道被塵封的一段歷史。
至于大家所說的“九層妖樓”,實際是1982年發(fā)掘的墓群中一座編號為“血渭一號墓”的規(guī)模較大的墓葬。
△2018血渭一號墓形制
記者:您之前一直在洛陽進行隋唐洛陽城考古,是什么機緣讓您參與到都蘭熱水墓群的考古發(fā)掘工作?
韓建華:事實上,我是趕鴨子上架,接受了這個任務。
幾十年來,熱水墓群出土的金銀器、玉器、絲織品備受海內外收藏家的青睞,也讓無數的盜墓賊蠢蠢欲動。2018年“3·15熱水墓群被盜案”震驚全國,涉案文物達到646件,雖然案件最終告破,文物都成功追回,但對這一墓群的考古工作迫切地再次提上了日程。
2018年6月,我接到上青藏高原的通知,針對2018年被盜墓葬進行搶救性發(fā)掘,也就是大家現在說的2018血渭一號墓。
記者:現在回看總結,可以說2018血渭一號墓的發(fā)掘將各種各樣的科技考古手段、先進的考古理念均應用到實踐之中。發(fā)掘之初是如何考慮的?
韓建華:2018血渭一號墓的搶救性發(fā)掘是在國家文物局、中國社會科學院、青海省政府三方共建“熱水墓群考古和文物保護研究基地”框架協(xié)議下開展的,最初就強調要加強統(tǒng)籌規(guī)劃和科學布局。簡單說就是“小處著手,大處著眼”。
熱水墓群幾十年來的考古發(fā)掘幾乎都是搶救性發(fā)掘,文獻資料不充裕,學術研究也不足,并且缺乏系統(tǒng)規(guī)劃,這從墓葬編號的混亂就可見一斑。在梳理了熱水墓群37年的考古發(fā)掘歷程后,我認為熱水墓群可以嘗試采用聚落考古的方法來進行,也就是以被盜墓葬發(fā)掘為切入點,將熱水河兩岸都納入考古工作的范圍,遵照大遺址考古工作規(guī)范,建立統(tǒng)一的分級控制網和記錄系統(tǒng)。
通過科學發(fā)掘,2018血渭一號墓確認為熱水墓群發(fā)現的結構最完整、體系最清晰、形制最復雜的高等級墓葬。其中發(fā)現的墓園祭祀建筑、殉牲坑、五神殿的墓室結構、壁畫、彩棺,還有出土的大量精美遺物等,對研究唐(吐蕃)時期熱水地區(qū)的葬制葬俗及唐帝國與少數民族關系史、絲綢之路交通史、物質文化交流史等相關問題具有重要價值。值得關注的是,2018血渭一號墓的考古發(fā)掘,是多單位、多學科合作的成功典范。
記者: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所長陳星燦曾高度評價2018血渭一號墓的考古發(fā)掘,稱它是“多學科合作的典范”。您能分享一下其中多學科合作探索的經過嗎?
韓建華:多學科合作是現代考古理念的要求,現代科技的運用,豐富了考古的思路、方法和內容,也讓考古變得更加精準、安全、高效。
在這幾年的發(fā)掘過程中,我們積極開展多學科合作,采用RTK、全站儀、無人機等技術手段,樹木年輪、三維建模、動植物考古、DNA、金相分析等檢測鑒定方法,全面、翔實、準確地記錄和提取相關信息。
在2018年8月5日進駐考古現場前,我們就請所里科技考古中心主任劉建國組織科技考古團隊參與進來。先用無人機全視域空拍了幾天,做了高程模型、等高線地形圖,進行了虛擬布方,確定了該墓葬的大致范圍。之后發(fā)掘了11個探方,清理出部分墓園建筑的塋墻等遺跡現象。那時心里已經有點兒底了,畢竟有塋墻、有回廊,看起來是高等級的墓園建筑。
這樣高規(guī)格的墓葬發(fā)掘工作得到了我們所科技考古團隊的大力支持。王樹芝老師負責樹木測年和樹種鑒定,從墓園到墓室,每次取樣都一絲不茍,數據分析結果準確及時;李志鵬負責出土動物骨骼的清理、鑒定、檢測;鐘華負責出土植物遺存的鑒定、生業(yè)形態(tài)的分析;劉煜負責金器、銅器的金相檢測與分析;陳相龍、趙欣負責人骨、動物骨骼的DNA提取與分析,以及殉牲的食性分析;王明輝負責對殉人、主墓室的兩具人骨進行鑒定。可以說,各路神仙各司其職,各顯神通,收獲豐碩。
此外,長期在青藏高原從事考古的張建林、霍巍、焦南峰等多位學者來到現場進行指導,對于這座熱水墓群發(fā)現的結構完整、體系清晰、墓室復雜的高等級墓葬的發(fā)掘、保護提出了很多建議,而祭祀建筑、殉牲坑、墓室結構、壁畫、彩棺等也為考古學家、歷史學家研究唐(吐蕃)時期熱水地區(qū)的經濟、社會面貌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記者:如您所說“各路神仙各司其職,各顯神通”,您能給我們回憶幾個具體片段嗎?
韓建華:例如殉牲坑,2019年清理時就已經發(fā)現頂上的棚木,已經被盜擾,但仍發(fā)現大量分層堆放的被肢解的動物骨骼,底部還有一把木鞘鐵劍,陜西考古研究院的張建林老師了解這些現象后,說這應該就是象征當時的肉庫,連吃肉的刀子都準備好了。隨后對動物骨骼的提取,是在李志鵬的線上指導下,分堆編號進行提取,初步鑒定有牦牛、黃牛、綿羊、山羊、馬鹿等動物。
我們在五神殿墓室北二側室發(fā)現木床架,大量的織物和皮革放置在木床架上。當時這些織物和皮革因進水而漂浮起來,和淤土混為一體,清理需要特別仔細。當第一片織物露出來,我就趕緊向朱巖石副所長匯報了情況。得知我們需要支援,80多歲的著名紡織考古學家、中國織繡領域研究第一人王亞蓉老師還準備親自上陣,但所里考慮到可能會有高原反應,還是將老人勸了下來,最后派了劉大瑋帶隊的紡織團隊到了現場。北二側室清理時,青海所也把文保的骨干派來支援,以高志偉主任帶隊的皮革現場清理平臺搭建起來,邊清理邊保護,當第一只靴子被清理出來,尖叫、喝彩聲在現場回蕩。
我們在主墓室內發(fā)現兩具人骨,推測應為墓主人。經考古所體質人類學家王明輝鑒定,為一男一女,男性50至60歲,女性40歲左右。后來墓主身份的確定,也是多學科綜合研究的結果。
“2018血渭一號墓”僅僅是熱水墓群300多座古墓中的一座,該墓葬群是青海境內面積最大、保存封土最多的一處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墓葬群,但究竟屬于我國哪個古代民族,長期懸而未決。2020年出土的指甲蓋那么大的“外甥阿柴王之印”,則為解決這一難題找到了突破口,被認為是青藏高原上劃時代的重要發(fā)現。
記者:考古史上有多少墓葬因為缺乏和墓主人身份相關的銘文、墓志、印章等而成為懸案。從這一點上來說,您很幸運。
韓建華:是這樣的。從2018年開始搶救性發(fā)掘,墓主人究竟是誰,一直是個謎。直到2020年11月進入發(fā)掘尾聲時,我們的隊員在棺板下的填土里,意外發(fā)現了一枚印章,才離破解謎團近了一步。
那是11月3日,考古隊正套箱提取文物,我在辦公室等待電視臺來訪,突然接到了一個隊員的電話,他激動地喊“韓隊,出印章了!”聲音都有些顫抖了。我立即去現場,等待印章拍攝、測量等程序結束后,戴上手套,小心翼翼地把印章拿過來端詳,那是一枚鼻形鈕的方形印章,由于銹蝕嚴重,印面幾乎看不到什么。我掏出隨身帶的手電筒,用側光看,發(fā)現幾道不太明顯的凹痕,好像是篆字,但還不敢確定。盡管文字不能識讀,但無論如何,是值得高興的事情,我腦子里首先想到的是可以解決墓主的身份,將是學術界一件重大的發(fā)現。無法言說當時的激動,所有的考古人都沸騰了。
記者:墓主人的身份最終是如何確定的?
韓建華:印章在地下埋藏了上千年,我們不敢進一步清理,經過劉勇多方打聽,聯(lián)系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他們可以進行650KV工業(yè)CT的三維掃描。通過電腦成圖,確定這是一枚銀金合金印章,印文由雙峰駱駝圖像和古藏文組成,經我國著名藏學家陳慶英、夏格旺堆、夏吾卡先等多位先生釋讀,藏文可譯為“外甥阿柴王之印”。
△“外甥阿柴王之印”印章
阿柴是吐蕃人對吐谷渾的稱呼,阿柴王即是吐谷渾王。根據印章的內容,結合敦煌文書《阿柴紀年》記載,我們初步推定墓主人可能是吐蕃統(tǒng)治下的吐谷渾王莫賀吐渾可汗,他的母親是吐蕃的墀邦公主。
根據墓室出土金器、絲織物等,結合棚木樹木年輪測定,“2018血渭一號墓”的年代在8世紀中期左右,和文獻中的史實完全可以對應。所以在當年的十大考古新發(fā)現的評選會上,眾多專家認為,先進的考古理念,關鍵文物的出世,為解讀唐與吐蕃、吐谷渾的關系提供了非常關鍵的證據。
記者:熱水墓群還出土了哪些“寶藏”文物,承載什么文化內涵?
韓建華:1982年在對“血渭一號墓”進行發(fā)掘時,考古人員發(fā)現一件文字錦殘片,經德國哥廷根大學古文字學家確認,錦上為波斯薩珊王朝的婆羅缽文字,系目前世界上唯一確證的八世紀波斯文字錦。
與波斯文字錦同時出土的對馬錦,上面的翼馬形象在莫高窟第249窟窟頂狩獵圖上也能見到,帶翼神獸源自古代亞述地區(qū),也見于塞種、大夏及希臘和印度的藝術,在絲綢之路上廣泛傳播?!把家惶柲埂敝校鐾恋慕z綢殘片達350余件,分別來自中原漢地、中亞、西亞,其織造工藝和紋樣具有多源性,實證都蘭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中轉站。
“2018血渭一號墓”被盜出土的人首魚尾紋金飾片,人物脖頸飾后方飄浮的綬帶,是典型的波斯薩珊王朝裝飾紋樣。此外,在主墓室棺板周邊及祭臺發(fā)現海螺、未曾炭化的葡萄籽,玻璃、瑪瑙、珍珠、珊瑚,它們從康國、吐火羅國、波斯、獅子國甚至更遠的地中海地區(qū)傳來,見證了中國與中亞、西亞、歐洲源遠流長的文化交流史
△血渭一號墓中出土的黃金珍寶
記者:考古發(fā)掘讓青海道從文獻研究走向實證,在您看來最大的意義何在?
韓建華:歷史上青海道發(fā)揮重要作用時,正是西北各民族融合的高峰,吐蕃、吐谷渾、羌、狄、戎等多個部落、民族頻繁交往聯(lián)姻,逐漸變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自然形成的文化認同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血脈相承奠定基礎,深厚的歷史積淀是文化自信的來源。
文物作為一種物質表現,見證了絲路各國源遠流長的友誼,更讓人們跨越國界、喚起共同記憶。即使在“世界第三極”青藏高原,物產、技術、思想的交流也從未斷絕,更加證明每種文化都不是孤島,都需相互理解包容、求同存異、和平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