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zhuǎn)自新加坡廬江何氏總會《紀念特刊》
何武,字君公,西漢蜀郡郫縣人,為人仁厚,獎稱人之善,歷任御史大夫,大司空等官,封汜鄉(xiāng)侯,哀帝時與丞相孔光擬定限田、限奴婢方案。其逾限者歸官,以緩和矛盾。遭貴族官僚反對,未能實行,後王莽謀誅異己者,君國豪杰坐死者數(shù)百人,武自知難免,乃自殺。
何敞,字文高,東漢,扶風平陵人,水利學家,為人性直,出為濟南太傅,以寬和為政。有冤獄,以春秋大義斷之,百姓化其恩禮。和帝時任侍御史尚書,曾數(shù)次上書斥責外戚竇憲等貪暴專橫,力言為政以節(jié)省浮費,賑恤窮孤之要。後任汝南太守領(lǐng)導(dǎo)人民修治魚同 陽舊渠,民得其利,耕田增加三萬余頃。
何休(公元129一182),字邵公,為董仲舒四傳弟子。任城樊人,東漢經(jīng)學家,為人質(zhì)樸口納,善歷算,精研六經(jīng),太傅陳蕃徵他參政及受陳蕃失勢之累,坐廢錮,閉門著述,用十七年功夫撰成《春秋公羊解詁》為公羊傳制定義例,依據(jù)這些義例,《公羊傳》成為一部有條理的今文經(jīng)學著作。另注訓(xùn)孝經(jīng)論語等書,皆經(jīng)緯典謨,不與守文同說。世傳為何氏之學。其對於六經(jīng)的精辟研究,高深造詣,當時學者無人能及。後禁解,復(fù)拜議郎晉諫議大夫,屢陳忠言,心存君國,晚年辭官不做,在北新城蓋大批講舍,聚生徒數(shù)百人,朝朝勤講,像這樣大規(guī)模聚徒講學,在當時純屬罕見,使得一時教化大行。
何熙,字孟孫,東漢,陳郡陽夏人,少有大志。不拘小節(jié),體貌魁梧,善為容儀,官御史中丞,晉大司農(nóng),永初間南翠于與烏丸俱反,以熙車騎將軍征之,暴疾,歿于征戰(zhàn)軍中,熙以忠孝傳家,有政能光大家聲,曾孫何變夔,字叔龍,仕魏位至文帝太傅,夔子何曾仕晉位至太尉,夔子何曾仕晉,位于太尉,夔孫何劭亦仕晉,位至尚書左仆射,世代卿相。
何進,東漢大將軍,南陽宛人,何皇后的異母兄,時黃巾起義拜進為大將軍,率軍衛(wèi)鎮(zhèn)京師,以功封慎侯及靈帝崩,皇子辯即位,以主幼宮廷內(nèi)外不安,進謀誅宦官不密,反為所害。
何晏(公元190—249),字平叔,何進孫,三國魏玄學家,曾隨母為曹操收養(yǎng),少以秀才知名,好老莊言,娶魏公主,累官尚書,典選舉。“美姿儀、面至白”人稱傅粉何郎,和夏侯玄,王弼等倡導(dǎo)玄學,竟事清淡,開一時風氣,因附曹爽,為司馬懿所殺,在漢儒經(jīng)學,漸失統(tǒng)治作用后,他援老人儒,宣稱“天地萬物,以無為本”,主張君王無為而治,作“景福殿賦”。
何攀,字惠興,晉蜀郡郫人,武帝時為廷尉平,廷尉卿諸葛沖以攀蜀士輕之。及嘗斷疑獄,申明曲直始嘆服,尋以功封西城侯,食邑萬戶,賜絹萬匹,攀讓所封及絹之半,余所受者,分給中外宗族,後除兗州刺史,固辭不就,攀居心平允,蒞官整肅。為梁益二州中正。引致遺滯,雖官居顯職,家甚貧,無妄媵伎樂。惟以周濟貧乏為事。
何無忌,晉,東海郯人,少有大志,忠亮任氣,為廣武將軍。桓玄篡位,與劉裕等起義兵,與玄戰(zhàn)。玄敗走,以興復(fù)功封安城郡開國公,後為廬循戰(zhàn)敗,歷聲曰:取蘇武節(jié)來,躬執(zhí)督戰(zhàn)而死,謚忠肅。
何琦,字萬倫,東晉廬江人,晉代三國論作者,其本是一個好古博學之士??墒菫榭謱δ赣H供養(yǎng)不適,就勉強當了一名縣令。後來母親去逝,他說:“所以仕者,實博利祿以供親耳。今親已卒,復(fù)何求焉。”於是罷官歸野,耽玩典籍,以琴書自娛,成為一代高士,同時他的孝行也傳誦千古。
何充,字次道,東晉,廬江人,世代公卿,曾祖何禎,光祿大夫,祖何惲豫州刺史,父何睿安豐太守,成帝曰:“充風韻儒雅,器局方概,有萬夫之望。”官至吏部尚書、尚書令、左將軍、出將入相,以社稷為己任。晚年性好釋典,崇修佛寺。其弟準,位居宰輔,高尚寡欲,不以世出公卿門第,而視富貴如浮云。準子淡。官至南康太守,孫元度。西陽太守,次孫叔度太常卿尚書。
何尚之,字彥德,南朝宋,廬江人。父何叔度,官歷吳郡太守、尚書,恭謹謙潔。尚之官歷中書侍郎、尚書吏部郎、中書令。位極顯貴而恭敬謹約,車服率素,妻亡不娶,又無姬妄,與少時若兩人,弟悠之義興太守,二弟愉之新安太守,三弟翌之都官尚書,子何偃字仲弘,宦歷丹陽丞、中書郎、吏部尚書。龔先人余蔭,世以為榮,平生喜談玄理,注有莊子逍遙篇傳世。孫何戢字慧景,拜駙馬都尉,歷官司徒左長史,高帝時遷吏部尚書。
何佟之,字士威,南朝齊,廬江人。晉豫州刺史何惲六世孫,宋員外散騎常侍何邵之之孫。佟之少好三禮,師心獨學。強力專精,手不輟卷,初仕齊,為園子助教,後仕梁為尚書左丞。所著文章禮義百余篇傳世。子昌寓字嚴望,少而淳厚,通和訊愛,不雜交游,君子多稱之,初仕宋官歷司徒東閣祭酒,後仕梁,任吏部尚書。孫敬容,字國禮,齊武帝以女長城公主妻之,拜駙馬都尉,後仕梁,官至吏部尚書、尚書令。
何承天(公元370—449),南朝宋,天文學家,東海郯人。五歲喪父,賴母徐氏撫孤成人。承天聰明好學,諸子百家,莫不博覽,歷官街陽內(nèi)史,御史中丞等。世稱何衡陽。元嘉時為著作佐郎,撰修宋書未成而卒。承天博通經(jīng)史,精天文律歷,曾上表指出沿用的景初乾象歷法疏漏不當。奏請改歷,稱元嘉歷,對後世歷法影響很大。兼通音律,發(fā)明一種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律,能彈箏,復(fù)擅奕棋,著作有《報應(yīng)問》、《達性論》,宣揚無神論。
何遜(公元?一518),字仲言,南朝梁,東海郯人。何承天曾孫,宋員外郎何翼孫。齊太尉中軍參軍何詢子。八歲能詩,弱冠州舉秀才,官至尚書水部郎。詩與陰鏗齊名,世號陰何。文與劉孝綽齊名,世稱何劉。其詩善於寫景,工于煉字。為杜甫所推許,有集八卷,今失傳,明人輯有何水部集一卷
何敬叔,南齊,東海郯人,為余抗令。性情廉,不受禮儀,夏節(jié)至,忽榜門受餉,數(shù)日得米二千余斛,悉以代貧輸稅。
何思澄,字之靜,南朝粱,東海郯人,父敬叔,齊徵東錄事參軍、余抗令。思澄少勤學,工文辭,官歷南康王侍郎、安成王左常侍兼太學博士、遷治書侍御史。思澄辭文典麗,著有文集十五卷,游廬山詩,釋典詩等傳世。與宗人子朗及遜俱擅文名,時人稱為東海三何。子朗字世明,早有才思,工清言。官歷員外散騎侍郎。有文集。
何遠,字義方,梁,東海郯人,武帝時歷官東陽太守,疾強富,憐貧弱,豪右畏憚,公清第一。凡所典郡,百姓立為生祠,終徵西諮議參軍司馬。
何進滔,唐靈武人,曾祖父何考物,祖父何俊,皆為本州軍校。父何默,夏州衙前兵馬使。進滔承先世蔭,贈左散騎常侍,旋任衙內(nèi)都知馬使。以功授兼侍御史,曉暢韜略,軍泉嘗連聲而呼曰:‘‘得衙內(nèi)都知兵馬使何公,則三軍安矣?!惫蚀蟮妹袂?,累官至司徒,卒追贈太傅。子弘敬字重順。事母至孝。唐武宗嘗憐其連年徵戰(zhàn),在軍日久,予以定省之假。以功官歷東面招討使,檢討尚書左仆射,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至唐懿宗初年,兼中書令,封楚國公。卒追贈太師。孫全嗥以世襲拜節(jié)度使。唐懿宗嘉其平亂有功官遷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力能繩其祖武。
何番,唐,和州人。事父母至孝,志潔行方,唐德宗朝居大學,每歲一歸省視父母不許,間二歲歸又不許。居五歲嗣以親且老矣不能自安,乃備揖諸生而去,為諸生堅留而止。初朱污反,諸生將從亂,蕃動以大義,故六館之士,無受污者。蕃居太學二十年,有死喪無以歸者,必助之。
何易於,唐為益昌令,愛民如赤子,常杭州官橫徵暴斂,鹽鐵者,公自焚其詔曰:“吾豈敢愛一身,以移暴于民乎。”觀察使素賢易於當民有死喪不能其葬者,輒自于俸余助之。召高年者坐,以問政之得失。凡民在廷者,易於常丁寧指曉其誰枉誰直,公正廉明,故獄中三年無一囚。後遷羅江令。刺史 裴休嘗至其邑,導(dǎo)侍不過三人,佩其廉約,故世稱循吏。
何瓚,後唐閩人,唐末舉進士及第。當唐末代皇朝哀帝時,晉王李克用子李存曰助為太原節(jié)度使,任何瓚為判官。瓚為人明敏,通于吏事,外若疏簡而內(nèi)頗周密。存曰助每出征伐,常留瓚代知留守事,委以重托。乃存曰助殺朱全忠滅梁,建都于鄴,是為後唐。稱位唐莊宗,拜瓚為諫議大夫。莊宗崩,明宗立,任瓚為西川節(jié)度副使,後改行軍司馬。忽忽不得志,蓋當時權(quán)臣太尉兼中書令孟知祥攬政,存有二志,瓚無能為力以制其害,乃憂憤而卒。
何福進,字善長,後周,太原人。父何神劍,累贈左驍衛(wèi)大將軍。福進少從軍旅,以勇猛知名。初任後唐宿衛(wèi)軍校,會唐莊宗寵任伶官郭從謙,從謙居心叵測,兵圍大內(nèi),福進乃奮身拒戰(zhàn),莊宗雖突圍,但重傷駕崩。從此亂亡相繼,後唐江山不保,乃轉(zhuǎn)仕周,任北面行營馬步都虞侯,尋拜曹州訪御使,檢校太保,以功至忠武軍節(jié)度使。子繼筠字化龍徙居河南,幼時與群兒戲必分行伍作戰(zhàn)時之象。及長初仕後周,任署衙內(nèi)都尉。以功領(lǐng)欽州刺史,後隨福進入朝,為內(nèi)殿直都知。福追卒。繼筠以屢建戰(zhàn)功,官至西北行營都監(jiān)。乃宋太祖受後周禪帝位。亦為宋大破并入,力拒契丹,深受宋太祖嘉許。拜為建武軍節(jié)度使。疾,疽發(fā)背,太祖駕幸其第,賜賚甚厚。卒,太祖臨其喪。孫承矩字正則,初為棣州衙內(nèi)指揮使。以平賊有功知河南府,復(fù)知府潭州。政通人和,囹圄屢空,得朝廷嘉許。領(lǐng)潘州刺史,命護河陽屯兵,及真宗嗣位。關(guān)心防務(wù),乃遣知雄州。不負重托,州民多德之。及卒.沿邊州郡之民皆相率致哀。曾孫有四:龜齡為侍禁,昌齡、九齡為殿直,遐齡為齊郎。
何執(zhí)中,字伯通,宋,虞州龍泉人,進士及第。任臺、毫二州判官。毫州政務(wù),歷久不治,曾數(shù)易其官,皆無功而退。獨執(zhí)中一到任,事無大小,凡奇異未決之案,皆親處判無誤,因著政聲。旋入為太學博士,五王就傅,作帝王之師。及端王即位是為徽宗。乃晉拜寶文閣侍讀,工部吏部兼侍讀。及蔡京被解相印,徽宗賜執(zhí)中白玉帶,正宰相名,封榮國公。執(zhí)中雖居富貴,未嘗忘貧賤之時,斥緡錢,置義莊,以濟宗族。性復(fù)謹畏,在任時,嘗戒邊吏勿生事,重改作,惜人材,寬民力。疾卒,徽宗駕幸其家,恨不及視其病,輟朝三日,追贈太博。何灌,字仲源,宋開封祥符人,武選登第,為河?xùn)|從事,善射術(shù),有神射何巡檢威名,常使賊族,望風而遁。為河?xùn)|將時,遇夏人鐵騎來追,灌御之,箭無虛發(fā),所中皆擴,疊貫後騎,敵懼而引卻。以功歷任知寧化軍,徙熙河都監(jiān),領(lǐng)威州刺史郭州防御使。屢為邊防效命,奮不顧身,至靖康元年間,金人大軍南下,直叩京城,灌於是役,背城拒戰(zhàn)凡三日,受重創(chuàng),歿于陣,年六十二。長子何薊,并以戰(zhàn)從父,箭貫左臂,不治而亡,父子同赴國難。
何去非,字正通,宋浦城人,學問淵博,有深識,元豐中對策論用兵之要,擢優(yōu)等。除武學教授,使校兵法七書,守擢博士,後為富陽縣,通判滄州。咸有政聲,有文集,司馬法講論備論。予何蕪字子速號韓青老農(nóng),有春渚紀聞。
何鑄,字伯壽,宋余杭人。政和進士,初官州縣,操履勁正,乃受知于御史中丞廖剛,剛薦鑄于徽宗,即命對,鑄陳言曰:“動天之德莫大於孝,感物之道莫大於誠,誠孝既至,則紹大業(yè)。復(fù)境土,又何難焉?”帝嘉納之,拜為監(jiān)察御史,殿中侍御史,擢右諫議大夫,尋拜御史中丞。會大將岳飛有戰(zhàn)功,為金人所忌,而向力主和者秦檜,則惡其異己。且懼若主戰(zhàn)者勝,則主和議者禍必至矣,乃陷之以計,逮岳飛于大理獄,時經(jīng)由鑄鞫之。鑄引飛主庭,詰其反狀。飛袒示背有舊涅,盡忠報國四字,深入膚層,既而閱實深究,鑄乃察其冤,以告于檜,鑄曰:“豈區(qū)區(qū)為一岳飛者,強敵未滅,無故戮一大將,失士卒心,非社稷之長計?!睓u語塞,隨諉之日,此上之意也。飛乃死獄中,其子岳云斬于市,權(quán)臣當?shù)溃T自此居劣勢,被調(diào)徽州,居數(shù)月,憂國而卒。
何兌,字泰和,宋邵武人,宣和進士,馬伸辟置幕府,授以中庸,且告以平生出處大節(jié),伸以言事謫死。兌歸守其學,終身不少變,鄉(xiāng)人愛敬。至以中庸何公目之,于他經(jīng)亦無所不學,尤盡心于易,這集傳若干卷。紹興中通判辰州,忤秦檜,竄真陽,自號龜津,學者稱龜津先生。
何榮祖,字繼先,元,太原人。父何瑛,仕金任明威將軍。金亡,徙居廣平。榮祖有異相,魁梧奇?zhèn)?,相者謂曰,子位極人臣且壽者相也。果爾,以吏累擢御史臺都事,後折節(jié)讀書,日記數(shù)千言,累官參知政事。時桑哥專政,亟於理算錢谷,人受其害,榮祖數(shù)請罷之,與桑哥不合,以病告,桑哥敗,起中書右丞,世祖時奉命將公規(guī),治民、理財,御盜等十事輯成一書,叫至元新格。成宗時又曾受命制定《大德律令》。以廉潔終其身,追贈大司徒趙國公。
何中,字太虛,元樂安人。宋末進士,少聰拔,篤志古學,家有萬卷藏書。乃朝夕校誦,精博宏深,時賢皆推崇備至。中獨無意仕途,以布衣講學,而終其老。遺著有易類象二卷,書傳補遺十卷,通鑒綱目測海三卷,知非堂稿十七卷。
何文輝,字德明,明,安徽滁州人,生於元未亂世。年僅十四歲,明太祖攻下滁州時,收為義子,賜姓朱名道舍。太祖初起,多撫義子及長,命偕諸將分守諸路,每死于戰(zhàn)役。文輝其勇且幸者,所向無敵,以功至天寧翼元帥,守寧國,攻江西未下之州縣,討新淦,援安福,平山尖寨,復(fù)隨大將徐達下平江諸役,皆建奇功。太祖嘉之,復(fù)其姓名,進仕行省左丞,徵南副將軍。乃與平章胡美從江西進攻福建,旌旗所至,元軍無不披靡,元將達里麻,夜至文輝營乞降。翌朝元總管翟也先又率泉降于文輝,胡美怒元將不歸于己,竟欲屠其城,文輝馳告胡美曰:“與公同受命于此,為安百姓耳。今敵已降,奈何以私人之念而殺無辜之人”,胡美乃止。師入城秋毫無犯,各州縣聞之,因相次歸附。文輝治軍,號令明肅,軍民皆德之,謀略威望,一時罕有及者。官拜大都督府同知,旋以守居庸關(guān)。卒于疾。子何環(huán)任成都護衛(wèi)指揮使。
何喬新,字廷秀,明江西廣昌人。父何文淵,永樂十六年進士。初為溫州知府,有治才,在溫六年,廉靜寡欲,一郡大治,當時浙東守稱為第一,授御史,歷按山東、四川,擢刑部右侍郎,吏部尚書,加太子太保。正統(tǒng)間英宗北征,弟成戶王監(jiān)國,英宗未返,成戶王藉故遙尊英宗為太上皇帝,而自立為景帝。文淵因是直言,而不容于朝廷,憤而自縊。時喬新已登景泰五年進士,喬新有乃父之風,性廉介剛直,歷官福建副使,巡撫山西,南京刑部尚書,嘗使淮西,有巢令閻徽者。曾授業(yè)于文淵,圖報師恩,以金幣肴喬新,喬新卻之,閻曰:以壽吾師耳,喬新曰:子欲壽吾親,因他人致之則可,因吾致之則不可,卒不受。喬新敬事之外,博覽群籍,手不釋卷,藏書三萬余卷,以此而終其身。著有:元史臆見,周禮集注,策府群玉續(xù)篇等書行世,卒贈太子少傅,鎰文肅。
何宜,字行義,明,福建福清人。正統(tǒng)進士。累遷兵部職方司郎中,成化初,疆圉多事,邊報沓至,皆職方司主之。宜從容區(qū)晝上聞,裁處多稱意旨。及其施行,人皆以為得宜,一時卿佐極加器重,凡有大議,皆倚以諮決。終江西左布政使,所至以廉謹稱。
何鑒,字世光,明,浙江新昌人,成化五年進士,授宜興知縣,河南知府,巡撫江南。時松江水災(zāi),以疏導(dǎo)諸渠,泄水人海,水患以除,又承平日久,治極則亂,正德年間,大盜四起,奉韶還朝為刑部尚書,兵部尚書。鑒乃選將練兵,錄用民間武士,教導(dǎo)鄉(xiāng)聚,樹柵浚溝,團結(jié)相救,守望相助,幾經(jīng)剿伐,始平蕩群賊,而安四境。復(fù)上書朝廷,謂民遭兵燹日久,請量減田租,多方賑贍,黜貪殘長吏,停不急工役,選民于故業(yè),貸以牛種等,立功立言,有古社稷之臣風范。惜以勸諫,阻用迤北族降人充御馬監(jiān)勇士,,帝競忠言逆耳,為諸幸臣所左右,乃引退,卒年八十。
何景明(公元1483—1521),字仲默,明,河南信陽人。八歲能詩古文,年方十五,舉弘治十一年鄉(xiāng)試。十九,舉弘治十五年進士,授中書舍人,追吏部員外郎,擢陜西擴提學副使。景明為官,志操耿介,尚節(jié)義,薄榮利,有國士之風。其教諸生,專以經(jīng)術(shù)世務(wù),知名當世。景明所為詩文,不事摹仿,主創(chuàng)造,獨樹一幟。其詩備載于明詩選,與慶陽李夢陽,吳縣徐禎卿,歷城邊廷實,并稱四杰,卓然為有明一代大家。著有太復(fù)集,明史載文苑傳。
何震,字主臣,明,安徽婺源人,他的篆刻風格端重,名盛一時,開創(chuàng)了(皖派),所存者極少,其作品在當世身價非常高。達官貴人都以能得到何震一印為榮,在篆刻史上與文彭并稱為“文何”,著有《續(xù)學古編》一卷。
何遵,字孟循,明,江蘇江寧人,家貧,父命之賈,非所志也,乃苦學,正德九年舉進士,官至工部主事,時帝將南巡,遵步刑部主事。黃鞏等忠貞之極諫,帝怒廷杖三十九人,因杖至死者十一人,遵亦創(chuàng)甚肢體俱裂,越二日遂卒,年僅三十四歲,身後蕭條,僚友助而殮之。帝不聽忠言,果有寧王朱宸濠之亂。當遵草奏之時。家僮見而危之,抱遵而哭曰:主縱不自計,獨不念老規(guī)與幼予乎?意欲止之,遵執(zhí)筆從容曰:為我謝我老親,勿今我兒子廢學足矣。遵知死期不遠。乃視死如歸。福王時追謚忠節(jié)。
何朝宗,明,福建德化人,中國享譽海內(nèi)外的瓷塑藝術(shù)大師。他的主要藝術(shù)創(chuàng)作活動時間,約明嘉靖,萬歷年間,在十六世紀東西洋市場上被視為世上獨一無二的珍品,有人不惜萬金爭購之,特別是各種形狀的瓷塑觀音,在日本及東南亞佛教國家中更受人們所珍愛,被西歐人譽為“東方藝術(shù)”的標志。
何喬遠,字稚孝,號匪莪,明,福建晉江人,萬歷進士,崇禎間,官南京工部右侍郎,嘗編纂明季十三朝遺事,合書百五十卷。
何良俊,字元朗,明,江蘇華亭人,少篤學,嘗二十年不下樓,以貢生入國學,授南京翰林院孔目,與弟良博共輿俊才顯譽,良博舉進士,官南京禮部郎中,良俊于仕途,久不得志,乃棄官而歸,不屑三斗之米,若彭澤然。家有清森閣,藏書四萬卷,著有何氏語林三十卷,四友齊叢說,何翰林集。
何楷,字元子,明,福建漳州人。天啟五年進士。崇禎授戶部主事。追員外郎。改刑部給事中遷工科都給事人,以不阿權(quán)勢,直諫見稱。及京陷帝崩,福王建都南京召為戶部右侍郎,督理錢法,嗣南京破,福王被執(zhí),文武百官降清,楷獨走杭州,從唐王朱聿鍵入福建,唐衛(wèi)稱帝福州,任戶部尚書。因劾總兵鄭芝龍專橫無禮,乃不為所容,棄官歸漳州。後福州亦陷,漳州自不幸免,楷遂痛國破家亡而卒。
何騰蛟,字云從,明,貴州黎平人。天啟元年,舉于鄉(xiāng),官歷南陽知縣,兵部主事,淮徐兵備分事,右全都御史。以至崇禎帝崩,福王召為兵部右侍郎。會叛將良玉舉兵’反,欲去持騰蛟偕行,騰蛟不應(yīng),擬自刎,為良玉部下?lián)砣?,駕舟而行,騰蛟乘間躍入水中逸去,漂流十余里,得漁舟之助,乃脫險以抵長沙。及至福州,唐王知其賢,信任備至,騰蚊佐輔唐王,一時豪杰歸之。驟增兵馬十余萬,聲威大振,拜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封定興伯。當是時,騰蛟舉兵,銳意欲復(fù)明大業(yè),不成,為清兵破汀州,唐王被殺,贛州亦失。旋永明王立廣東肇慶,召騰蛟,為武英殿大學士。時清兵節(jié)節(jié)南下,乃隨永明王走廣西,收復(fù)衡州,騰蛟乘勝趨長沙,終在湘潭殉難,以身殉國。
何瑭,字粹夫,明,河南武陟人。篤儒學,弘治十五年舉進士,選庶吉士,官修撰,山西提學副使,湘江提學。敦本尚實,士氣丕變,與湛若水等修明古太學之法。學者翕然宗之。官歷工、戶、禮三部侍郎,南京右都御史。晚年居里講學,教人以教弟忠信。所著有陰陽律呂,儒學管見。
何國宗,字翰如,清,順天大興人,舉康熙五十一年進士,授編修,侍讀學士,直內(nèi)廷學算法,編輯律歷淵源。乾隆間,充算學館,律呂館總裁,兼領(lǐng)欽天監(jiān)正,晉工部侍郎。任內(nèi)奉韶視察黃河,運河河道水利,奏請疏浚修筑工程。復(fù)奉韶制皇輿全覽圖,周行至混同江鴨綠江,達朝鮮分界處,及新疆境域,測繪為圖,能曲折詳盡,受朝延嘉許。弟國棟,亦以通歷法直內(nèi)廷,曾歷江南諸省,測北極高度及日景,鐫以銅版,藏之內(nèi)府。
何師儉,字桐叔,清,浙江山陰人,康熙十六年選授兵部員外郎,奉職勤懇,常數(shù)月不出其署,雍正元年,遷廣西右江道食事,旋任江南鹽驛道副使。俱能諳悉機宜,芻餉緩急。及擢按察使,數(shù)平疑獄,以廉明稱,晚年目疾請退,卒于家。
何火胃 ,字謙之,清,湖南靖州人。雍正中授州同知,效力修江南河,浙江尖山海塘,有功,擢河庫道,遷兩淮鹽運使,兼管河務(wù)。以治淮揚河務(wù),超擢淮揚道。乾隆二十六年,內(nèi)調(diào)郎中,擢按察使、布政使,授巡撫,俱兼理河務(wù),得愛民知政之褒。乾隆三十八年,帝巡天津,閱永定河工事,火胃迎駕,獲賜孔雀翎,黃馬褂。後加總督銜,兵部尚書銜,病卒,追贈太子太保。子裕成,字福天,為貢生,官歷山東督糧道,陜西巡撫,江西巡撫,任內(nèi)于治河修筑提岸,能繼述其父。著有全河指要,當宣節(jié)并重。
何紹基(公元1799———1873),字子貞,清,湖南道州人。父凌漢字仙槎,嘉慶十年廷試探花,授編修。道光間,官歷順天府尹,大理寺卿,左副都御史,工部尚書,吏部尚書。歷主廣東,福建,浙江,順天鄉(xiāng)試,紹基道光進士,也主試福建,貴州,廣東,父子同持文柄,為人物之權(quán)衡,時人榮之。咸豐二年,簡四川學政,旋主山東灤源,長沙城南書院,教授生徒,曰助以實學。紹基,復(fù)博通經(jīng)史,精律算,嘗據(jù)大戴考證禮經(jīng),貫通制度,頗見精切。又為水經(jīng)注刊誤,于說文考訂尤深。論時推重蘇軾。黃庭堅,為晚清宋詩派作家。嗜金石,精書法,由唐碑,而上溯北朝楷法,尤得力于北魏“張黑女墓志”及唐歐陽通,李邕,顏真卿。晚年日課尤勤,將篆書筆意,融合行楷書中,風格一變,自成一家。草書尤被舉為一時之冠。著有柬洲詩文集四十卷。卒年七十五。弟紹京。亦工于書。
何其,字天咸,清,石屏人,號洞虛子,康熙廩貢生,學問淵醇,工詩文,又善蘇書,書室名,墨雨樓,著有迤江圖說,元帥平滇道路考,西藏圖說,墨雨樓集。
何秋濤,(公元1824—1862)字愿船,清,福建光澤人。道光二十五年進士,授刑部主事,學主講保定蓮池書院,于經(jīng)史小學,多所研究,尤長于邊疆地理,關(guān)心經(jīng)世之務(wù),以俄國與中國壤地連接,宜有專書以資考據(jù),乃始著有北徼匯編六卷,後復(fù)詳訂圖解,起自漢晉以訖道光,增為八十卷。咸豐帝垂覽之。賜名曰朔方備乘。并召見,擢員外郎,懋勤殿行走。任內(nèi)又著有王會編箋釋,一鐙精舍甲部稿,律例根源等。張穆所撰《蒙古游牧記》,亦由秋濤整理成書。
何曰愈,字云田亥,清,廣東香山人,父何文明,曾任河南洧川知縣,有惠政,曰愈少隨父宦游,讀書勵志,有干才。道光間,授四川會理州吏目,土司某,桀騖之部屬夷人,殺無辜漢民,知府乃命曰愈往查,土司以賄求免,曰愈正義而卻之,土司復(fù)以力挾之,亦不為動,卒咸查而還,由是知名,升岳池知縣。任內(nèi)練鄉(xiāng)團,繕城郭,庀器械,以御邊匪,民以安養(yǎng)生息。咸豐六年,寧速府野夷,時出沒焚掠,川西倮夷,亦頻肆擾漢民。時曰愈,任參建昌鎮(zhèn)軍事,馳至平其事,以德服夷人,漠夷遂相安。曰愈因益悉夷番情偽,山川之險隘,擬有綏邊十二策,惜格不得上達。乃退居灌縣,後歸里息影林泉,卒于家。于何環(huán),字小宋,清,道光二十七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咸豐七年。英人攻廣州,翌年英艦進侵天津塘沽,王景先後上陣戰(zhàn)守要略,指列謬誤,抗綸外務(wù),及參與平捻有功。官歷湖北布政使,福建巡撫閩浙總督。光緒十年,法艦攻福州馬江,協(xié)辦閩防軍務(wù),張佩綸不聽從王景言,以至舟師大敗,京畿震動,王景負疚被劾褫職。
何治運,清,福建閩縣人,嘉慶十二年舉人,博文強識,篤志漢學,與同邑陳壽祺,謝震,為清中葉一代經(jīng)學大家。阮元督粵,授聘編纂廣東通志,後游浙江,得巡撫陳若霖為刻印其所編著之經(jīng)解及論辨文字四卷,名何氏學。
何焯(公元1661———1722),字屺山詹,清,江蘇長洲人。通經(jīng)史百家之學,藏書數(shù)萬卷,多宋元舊刻,治學長于考訂校勘諸書,時有創(chuàng)見,學者稱義門先生,傳錄其說,為義門讀書記??滴跏荒?,直隸巡撫李光地以草澤遺才推薦,召入南書房,賜舉人,復(fù)賜進士,授入皇子讀書,兼武英殿編修。深受康熙皇帝信任賞識。及解官,設(shè)講學。焯復(fù)工于楷法,手所校書,人爭寶傳,門人著錄者四百余人,有聲于時,卒,帝聞,深悼之,追贈侍講學士。
何世仁,字元長,清,青浦人。號福泉山人,初嗜書畫篆刻,後精研醫(yī)術(shù),著有竿山草堂集,福泉山房醫(yī)案,治病要言等。
何家駿,字日千,清,福建惠安人,善寫蘆雁,詩有雋語,棋為泉中國手。
何冠英,字杰夫,清,福建閩縣人,清道光十六年,丙申科殿試一甲二名,與林鴻年同列榜首。為閩省科舉之盛事,授編修,道光二十年六月為浙江鄉(xiāng)試副考官,累遷于咸豐十一年正月,以貴柬道賞二品頂戴,署理貴州巡撫。八月卒于官。
何啟(一八五九年至一九一四年)字沃生,廣東南海人。早年留學英國,畢業(yè)于醫(yī)學院及律師學院。歷任香港衛(wèi)生局議員,立法局議員,為華人第一位受英皇封授爵士,著有《睡與醒》、《中國基礎(chǔ)與改革》、《新政真詮》等書。
何廉臣(一八六一至一九二九年)名炳元,浙江紹興人,行醫(yī)之余,專擅著述,有《何氏醫(yī)論》,其中《名醫(yī)類案編》匯集全國名醫(yī)八十余人,醫(yī)案三百七十余例,并作了綜合分析。
何東(一入六二至一九五六年)字曉生,廣東寶安人,年十七即任粵海關(guān),後受怡和洋行之聘,以勤慎擢升至總買辦,復(fù)富而好施,出任香港大學創(chuàng)辦人,手創(chuàng)工商晚報,獲中國政府一等嘉禾大綬勛章,英皇爵士勛街。
何柳堂(一八七二年至一九三三年)廣東番禺人,現(xiàn)代作曲家,善彈琵琶,最初改編傳統(tǒng)曲調(diào),以後從事創(chuàng)作,所作“賽龍奪錦”、“醉翁撈月”、“梯云取月”等樂曲封廣東音樂的早期發(fā)展起了推動作用。
何錫蕃(一八七三年至?)字少岳,湖南長寧人,武昌起義後任武昌防衛(wèi)司令官,辛亥革命成功後,任水師統(tǒng)制,水警廳長,後棄戎伍從事商業(yè)以終。
何叔衡(一入七六年至一九三五年)字玉衡,湖南寧鄉(xiāng)人,清未秀才。發(fā)起成立新民學會,一九二一年出任中國共產(chǎn)黨一關(guān),歷任中央工農(nóng)民主政府中央執(zhí)行委員,工業(yè)檢查部長,內(nèi)務(wù)部代部長,臨時法庭主席。
何香凝(一八七九年至一九七二年)原名瑞諫,廣東南海人,廖仲凱夫人,早年加入興中會參與反清運動,歷任國家要職,為現(xiàn)代中國杰出的婦女領(lǐng)袖。對書法、詩、畫也頗有成就。
何成浚(一八八二年至一九六一年)字雪竹,湖北隨縣人,早年留學日本,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後,曾任南京臨時政府陸軍部副長官,南京討袁軍參謀總長,北伐後歷任湖北省府主席,武漢行營主任。
何杰(一八八八年至一九七九年)廣東番禺人,留學美國,深造地質(zhì)學,回國後歷任北大地質(zhì)學系主任。天津北洋大學代校長,廣州中山大學地質(zhì)系主任,重慶大學礦冶系主任,廣西大學教務(wù)長,北京礦業(yè)學院副院長。
何公敢(一八八九年至一九七七年)福建福州人,留學日本,曾任福建鹽政監(jiān)督,泉興鹽務(wù)總局局長,福建學院院長。民盟重慶、南京支部長,建國後任民盟福建省副主委、福建省司法局長。
何應(yīng)欽(一八九零年至一九八七年)字敬之,貴州興義人,畢業(yè)于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回國後任貴州講武學校校長,黃埔軍??偨坦?,國民政府軍政部長,抗戰(zhàn)任總參謀長,中國戰(zhàn)區(qū)陸軍總司令,四五年代表中國政府接受日本政府代表岡村寧次投降,後曾任國防部長,行政院長。
何炳松(一八九零年至一九四六年)字伯臣,浙江金華人,清末秀才,以公費留學美國,攻讀歷史,學成回國,歷任北大歷史系教授,暨南大學校長,上海商務(wù)印書館史地部主任、編譯所副所長。平生著述有中古歐洲史,通史新義,新史學。
何魯之(一八九一年至一九六八年)四川華陽人,留學法國巴黎大學,專攻西洋史,曾任巴黎通信社記者,回國後歷任成都大學,四川大學史學教授及系主任,一九五零年在香港創(chuàng)辦自由出版社,後任總督府國策顧問。
何彤(一八九二年至一九七二年)字葵明,廣東順德人,保定陸軍官學校畢業(yè),曾任粵車第三師參謀長(軍銜至中將)兩廣緝私局局長,汕頭市長,廣州市長,到臺後任制憲國民大會代表。
何魯(一八九四年至一九七三年)字奎恒,四川廣安人,數(shù)學家,早年赴法勤工儉學,回國後任安徽、重慶、云南、四川等大學教授、教務(wù)長、校長等,建國後歷任中國科學情報所研究員,中國數(shù)學會理事,著有《商務(wù)算術(shù)叢書》、《代數(shù)》、《變分法》等。
何廉(一八九五年至一九七五年)字淬廉,湖南邵陽人(今寶慶)赴美留學獲經(jīng)濟學博士,回國後任南開大學教授兼財政系主任,經(jīng)濟學院院長,代理校長,四九年入美籍,任哥倫比亞經(jīng)濟系及東亞研究所教授,著有《財政學》,《所得稅比較論》。
何孝元(一八九六年至一九七六年)字達峰,福建林森人(今閩侯),留學美國獲得博士學位,回國後受聘東北法政大學,上海法政大學等校,後去臺,在臺灣法商學院,中興大學任法學教授、系主任,研究所所長兼臺大政治大學教授。著有《民法總則》。
何思源(一八九六年至一九八二年)字仙槎,山東荷澤人,畢業(yè)于北大,留學美、德、法等國,一九二六年加入國民黨,執(zhí)教中山大學,歷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政訓(xùn)部副主任,山東省教育廳長,北平特別市長。著有《國際經(jīng)濟政策》、《近代中國外交丈》、《中國人口問題》等。
何思敬(一八九六年至一九六八年)原名瀏生,浙江余杭人。早年留學日本,一九三二年加入共產(chǎn)黨,三八年到延安任抗日軍政大學教授,延安法學院院長。建國後任北大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主任,譯有《哥達綱領(lǐng)批判》編譯黑格爾《法律哲學批半》》。
何德全(一八九七年至一九八三年)湖南長沙人,一九三零年參加紅軍,三四年參加長征任一軍團師參謀長,抗戰(zhàn)任八路軍一一五師教導(dǎo)大隊大隊長,第三旅參謀長,建國後任中南軍區(qū)公安部隊司令員,湖南軍區(qū)副司令員,五五年授予中將軍街。
何孟雄(一八九八年至一九三一年)湖南孺縣人。一九二一年加入共產(chǎn)黨,任中共北京地方委員會書記,參與創(chuàng)建京綏鐵路工會,曾任湖北省委組織部長,江蘇省委農(nóng)民部秘書,上海滬西、滬中、滬東區(qū)委書記,一九三一年被殺于龍華。
何增祿(一八九八年至一九六九年)浙江諸暨縣人。留學美國,研究高能物理和光學,回國後曾任浙江、山東、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物理學會杭州分會理事長,對高真空技術(shù)、光學理論的研究有較大的成就。
何浩若(一八九九年至一九七一年)字孟吾,湖南湘潭人。留美獲哲學博士學位?;貒崛吸S埔軍校教官,歷任中央大學、金陵大學教授,曾任湖南、河南財政廳長,中央日報社長。去臺後任臺灣師范大學,政治大學教授,著有《自由民主的經(jīng)濟制度》、《民生主義與自由經(jīng)濟》。
何作霖(一九零零年至一九六七年)字雨民,河北蠡縣人。畢業(yè)北大地質(zhì)系,後赴奧地利留學獲博士學位,回國后任北大、北師六、山東大學地賢系教授,科學院地質(zhì)研究所特級研究員。為中國最早的光性礦物學家。著有《光性礦物學》、《X射線巖石組構(gòu)分析》等。
何長工 (一九零零年至一九八七年)原名坤,湖南華客人。曾參加五四運動,并赴法勤工儉學。一九二二年加入共產(chǎn)黨。參加秋收起義,隨中央紅軍長征,建國後長期任地質(zhì)部副部長,黨組書記,一九七五年任解放軍政治大學副校長,軍事學院副院長,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
何乃民(一九零二年至一九六六年)浙江義烏人。一九二一年赴法勤工儉學,回國後任蘭州汽車廠廠長,金陵大學教授,主持創(chuàng)建第一座汽車運用研究實驗室,建國後任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教授,交通科學研究院學術(shù)委員會副主任,機械工程學會汽車學會常務(wù)理事,著有《汽車學綱要》、《高等汽車學》、《汽車設(shè)計》等。
何寶珍(一九零二年至一九三四年)湖南道縣人,女,一九二三年加入共產(chǎn)黨,被派往安源路礦,同年與劉少奇結(jié)婚,後隨其夫到上海全國總工會工作,任全國互濟會負責人兼營救部長,在上海從事地下交通聯(lián)絡(luò)工作,後被捕并殺害于南京雨花臺。
何聯(lián)奎(一九零二年至一九七七年)字子星,浙江松陽人。留學法、英,專攻人類學,回國在北大任教,後在中央大學社會學系任教,抗戰(zhàn)任《掃蕩報》總社社長,後任中央大學法學院院長,中執(zhí)委、常委等職;去臺後任行政院副秘書長。著有《民族文化研究》、《何聯(lián)奎文集》等。
何凱豐(一九零六年至一九五五年)又名何克全,江西萍鄉(xiāng)人。年青加入共產(chǎn)黨,曾任中央南方局中央代表、中央局書記、政治局候補委員、糧食部部長、共青團中央局書記、宣傳部代部長、沈陽市委書記、建國後任中宣部副部長。
何賢(一九零八年至一九八三年)廣東番禺人,早年從事金融業(yè),曾任銀行經(jīng)理,抗戰(zhàn)時去香港,後轉(zhuǎn)澳門大豐銀行董事兼總經(jīng)理,澳門中華總商會理事長,立法會副主席,暨南大學董事長,全國人大常委,全國政協(xié)常委。
何志洪(一九零九年至一九七八年)浙江象山人。一九二八年考人上海大同大學數(shù)理系,後入國民黨南京陸軍通訊兵學校和國民黨中央軍校學習。任軍委會國際問題研究所顧問,侍從室機要組組長,聯(lián)勤總部通訊署技術(shù)組少將組長,到臺後任國防部中播音總隊長,廣播事業(yè)協(xié)會理事長。
何其芳(一九一二年至一九七七年)四川萬縣人。北大哲學系舉業(yè),後在萬縣師范,成都中學任教,創(chuàng)辦《川東文藝》、《工作》等刊物,一九三八年赴延安加入共產(chǎn)黨,任魯藝文學院文學系主任、四川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新華日報社長、建國後任作協(xié)書記、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文學評論主編。
何應(yīng)泉(一九一六年至一九六八年)又名司馬文森,福建泉州人。早年參加學生運動,加入共產(chǎn)黨,進行革命活動。曾任印尼、新西蘭、法國文化參贊,著名小說《風雨桐江》的作者,該小說後被拍成電影,《歡樂英雄》、《陰陽界》頗獲好評。
何斌(一九一一年至一九八八年)臺灣臺北人。畢業(yè)于臺北帝國大學醫(yī)學院,後留校任教。參加臺灣“二.二八”運動,後回大陸歷任醫(yī)務(wù)主任,軍事醫(yī)學研究所副所長,長期從事熱帶醫(yī)學和流行病學研究工作。是著名流行病學專家。
以下先賢的典故轉(zhuǎn)自(辭源)0187—0189頁
何心隱(公元1517年至1579年)明泰州學派代表人物之一。本姓粱,名汝元,字夫山,永豐人,曾師事顏鈞,其學認為“心”是萬物的本源,但承認人的物欲應(yīng)適當加以滿足,反對道學把人欲看成罪惡的說法,到處聚徒講學,曾以計促嚴嵩罷相,為嚴黨所仇,以得罪張居正被殺。
何曾(公元199—278年),晉陽夏人。字穎考。三國魏時,官至司徒,曾參與司馬懿和曹爽爭權(quán)及司馬炎代魏,建立晉王朝的活動。西晉初,任丞相、太傅等官職。為人外寬內(nèi)忌,論事賈充,生活奢侈,享用“過于王者”,日食萬錢,還說無下箸處。
何仙姑,傳說中的女仙名,八仙之一。宋魏泰車軒筆錄十四說,北宋永州有何氏女,善言禍福,人稱何仙姑。續(xù)道藏所呂祖志三部加以附會敷演,說她是零陵人,幼時采茶山中,為呂洞賓所度成仙。她生於公元937年(後晉天福二年)卒于1086年(宋哲宗元佑元年)歷後晉、後漢、周、宋四朝,共14個皇帝,享年149歲,為武平縣有史以來最長壽之人。據(jù)典籍記載,她臨終時“空中有鼓樂聲,一朵祥云從臥榻直上霄漢,見者無不驚異”。據(jù)《武平縣志》、《福建通志》、《古今圖書集成》等典籍記載,八仙之一的何仙姑,即何大郎之女,她一生博愛仁慈,經(jīng)常施藥施醫(yī)給貧苦人,博得民間廣泛敬仰。因此,名登仙籍,為全國人民所紀念。(此人兩段資料中出現(xiàn)出生時間和地點不同,以哪為準?僅供讀者研究)。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