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邪襲胃癥見胄痛急性發(fā)作,脘部痛而拘急,艮寒喜暖,局部熱敷可痛減,脈沉遲而緊。治宜溫肝散寒,理氣止痛。方用良姜、蘇梗、香附、生姜、半夏、茯苓各15克,附子(先煎1 小時)、肉桂各10克,甘草、木香各5克,蓽菝、吳茱萸各3 克,紅糖50克(煎好藥汁后趁熱加入),水煎分3次服,每日 1劑。
食滯胃脘 癥見胃脹悶,甚則疼痛,噯腐吞酸,時而嘔吐,吐后癥狀減輕,食欲不佳,舌苔厚膩,脈滑。治宜消食導(dǎo)滯,和中健胄。方用萊菔子、陳皮、茯苓、連翹、山楂、麥芽、神曲、生姜、雞內(nèi)金各15克,半夏、大黃、枳實各9克,水煎分3 次服,服藥汁時加二匙蜂蜜,每目1劑。
胃陰不足癥見胃隱隱作痛,咽燥口干或口干渴,便秘,食納不佳,干嘔,舌淡紅,舌無苔少津,脈細。治宜養(yǎng)肖潤燥,滋陰止痛。方用生地、麥冬、元參、枸杞子、黃精、當歸各15克,川楝子、延胡索、石斛、川芎、蘆根、玉竹、白芍、甘草各10克,梨皮30克,水煎分3次服,服藥汁時加入2匙蜂蜜,每日1劑。
肝郁氣滯癥見胃脹痛,痛累及兩脅,甚至牽引胸背,胸膈痞悶,時而打嗝,噯氣吞酸或嘔吐,飲食減少或不消化,急躁易怒,善太息,脈弦。治則疏肝理氣,和胃止痛。方用柴胡、枳殼、白芍、蘇梗、香附、佛手、當歸、玫瑰花、陳皮、茯苓、生姜各15 克,旋覆花、代赭石、柿蒂、公丁香、金鈴子、木香各10克,甘草 6克,水煎分3次服,每曰1劑。
瘀血阻滯癥見胃痛痛如針刺,痛有定處,食后痛甚,痛處拒按,嚴重時可出現(xiàn)嘔吐、便血。治宜理氣活血,化瘀通絡(luò)。方用五靈脂、蒲黃、丹參、當歸、乳香、沒藥、紅花、沉香、白芍、砂仁、延胡索、香附、黃芪、黨參、枸杞子各15克,木香、丁香各10克,甘草6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若嘔血鮮紅色,舌紅苔黃者,伴肝胃郁熱,可加生地、藕節(jié)各15克,大黃、黃芩、黃連各10克,以清熱涼血。若嘔血或便血兼見面色萎黃、四肢不溫、脈細弱無力者,伴脾虛脾不統(tǒng)血,可加灶心土150 克,生地黃20克,白術(shù)、黨參、茯苓、阿膠(烊化沖服)各15 克,黃芩、附子(先煎1小時)、藕節(jié)各10克,以溫脾益胃,止血補血。
脾胃虛弱胃部隱痛綿綿,得食后痛減,食后腹脹,大便溏薄,倦怠乏力,食少,舌淡,脈緩弱。冶宜溫中補脾、益胃補氣。方用黃芪、黨參各25克,生姜、白芍、白術(shù)、茯苓、山藥、薏苡仁、砂仁、升麻、柴胡、陳皮、桔梗、扁豆各15克,木香、甘草各10克,大棗7枚,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
氣郁化火癥見胃痛曰久,時而痛勢急迫,有燒灼感,口干口苦,心煩易怒,泛酸嘈雜,舌紅苔黃,脈弦。治宜疏肝理氣,泄熱益胃。方用當歸、白芍、茯苓、白術(shù)、柴胡、蒲公英各15克,丹皮、梔子、黃芩、龍膽草各10克,甘草、木香各6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
熱痛型癥見胃脘灼痛,惡心口苦,口渴飲冷,尿赤,便秘,脈數(shù)。治宜清熱止痛,和中益胃。方用石膏30克(打碎先煎1 小時),延胡索、知母、白芍、青皮、蒲公英各10克,甘草8克,大黃、半夏、枳實、蘆根各5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
脾胃濕熱型癥見胸脘痞滿脹痛,口苦口膩,渴不欲飲,納呆頭暈,四肢重滯,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濡滑。治宜清熱化濕,養(yǎng)胃益脾。方用薏苡仁30 克,茯苓、枳殼、佩蘭、陳皮各15 克,黃連、半夏、石菖蒲、黃芩、膽星、竹茹各10克,甘草、麥冬、蘆根各6克,水煎分3次服,每目1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