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 月20日,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在線發(fā)表了吉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崔銀秋教授團隊和廈門大學韋蘭海副教授團隊合作題為“Ancient Y-DNA with reconstructed phylogeny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demographic history of paternal haplogroup N1a2-F1360A”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通過對50個現(xiàn)代樣本和2個春秋時代黎國西關墓地貴族樣本進行基因組測序分析,揭示了父系單倍群N1a2-F1360的起源和擴散歷史。
https://doi.org/10.1016/j.jgg.2021.07.018 在人類遺傳學研究中,單倍群 (haplogroup) 是在父系或母系中擁有最近共同祖先(the most recent common ancestor, TMRCA) 的一個群體。這些具有不同分化層級的單倍群按照先后順序,形成譜系樹 (phylogeny) 結(jié)構。單倍群N1a2廣泛分布在亞歐大陸現(xiàn)代人群中,是烏拉爾語系人群奠基者父系之一,在現(xiàn)代北方漢族中也有顯著分布。該譜系的研究對闡明烏拉爾語系人群起源和漢族形成過程有重要意義。 該研究建立了迄今為止最詳細和精確的N1a2系統(tǒng)發(fā)育樹,并探討該譜系的動態(tài)發(fā)展過程,即該單倍群起源于東起俄羅斯濱海,西至阿爾泰山、北抵貝加爾湖,南連蒙古高原南緣的廣袤地區(qū)。末次冰期之后攜帶N1a2的史前人群在經(jīng)歷長期人口瓶頸后,在新石器晚期——青銅時代迎來人口爆發(fā),并以蒙古高原為中心向四周擴散。研究者認為青銅技術和農(nóng)牧業(yè)的引入可能導致這種擴散。在這次遷徙浪潮中,一部分人群向西到達亞歐大陸西北部,并成為烏拉爾語系人群奠基者父系之一;另一部分人群抵達中國北方地區(qū),攜帶的多種新技術可能推動該地區(qū)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文化轉(zhuǎn)變并影響之后華夏民族的融合歷史。
綜上,N1a2譜系出現(xiàn)在包括黎國貴族在內(nèi)的諸多古今樣本中,體現(xiàn)出跨越廣闊時空范圍人群間的遺傳聯(lián)系,為研究亞歐大陸東部地區(qū)人口擴散、中華文明起源等問題提供重要線索。
該研究樣本分布圖 (A)、Y單倍群類型N1a2的系統(tǒng)發(fā)育樹 (B) 和N1a2貝葉斯人口增長曲線 (C) 吉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研究生馬鵬程為該論文第一作者,崔銀秋教授和韋蘭海副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相關工作得到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吉林省科技發(fā)展計劃等資助。 引用本文:Pengcheng Ma, Xuan Yang, Shi Yan, Chunxiang Li, Shizhu Gao, Binghua Han, Kan Hou, Martine Robbeets, Lan-Hai Wei, Yinqiu Cui. (2021). Ancient Y-DNA with reconstructed phylogeny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demographic history of paternal haplogroup N1a2-F1360.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DOI: 10.1016/j.jgg.2021.07.018.
亞洲考古新媒體 出品
僅供學習 侵權即刪
來源:JGG遺傳學報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