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年前,在江蘇的偏遠小城南通,出現(xiàn)了一座特別的苑囿。它不僅陳列文物標本,飼養(yǎng)飛禽走獸,還有花壇藥圃、亭臺樓閣。張謇將這座自己營建的苑囿,命名為“博物苑”。這是近代第一座中國人自主創(chuàng)辦的博物館,也是國人公共意識的最初萌發(fā)地之一……
撰文/戴瑩
攝影/許叢軍
1905年,其實頗不尋常。
國人對于創(chuàng)辦博物館的主張,與19世紀末期的維新派有關。1905年,張騫寫了兩封信,分別給清政府學部和倡議新學的大學士張之洞。寫給學部的信中,他建議在北京建立帝室博覽館,將帝室珍玩公諸天下,再推行至各省籌建,以“震萬方之觀聽”。
▲泛黃的老照片里,南通博物苑莊重典雅。
而另一封給張之洞的信,讀下來似乎能觸摸到張謇那顆躍躍欲試辦博物館之心,他解釋說,設立帝室博覽館是為了“宣上德而揚國光”。“宣上德而揚國光”,一個“國”字很耐人尋味。從數(shù)千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皇權專制,到開辦博物館展示帝國珍玩、張揚國家榮譽。國之觀念,公之意識,至少在張謇這里已經慢慢萌芽。然而,這兩封信卻如石沉大海。多數(shù)研究者都認為,碰壁之后,張謇才決心在家鄉(xiāng)南通創(chuàng)辦博物館。
▲展館里,陳列著博物苑營造者張謇的照片。
1906年,張謇在博物苑大門石額的題語中說:“愿來觀者,各發(fā)大心,保存公益若私家物,無損無闕?!钡?914年南通博物苑建成,張謇書寫品目時,說博物館用意在“導公益于文明,廣知識于世界”——公共之意識,昭然若揭。
▲藥壇里,遍種南通本地的藥材,也是博物苑的展品。
迷霧籠罩,沉悶的腳步聲劃破清晨,晃過濕答答的小徑,眼前是長滿青苔的石人和石馬,它們在一幢英國式的二層小樓前或坐或臥—當我第一次來到這里時,對張謇和他的博物館知之甚少,但不知為何,卻總是為這幢小樓魂牽夢繞。相對于我曾經見過的諸多近現(xiàn)代建筑而言,它算小巧,甚至有點逼仄。
1906年,這棟在張謇計劃中被命名為“動、植、礦物陳列室樓”的建筑開始動工,是博物苑的早期建筑,后稱南館。他叮囑負責承包南館工程的周廣隆,要少門多窗,少門便于管理視察,多窗則利于采光遠濕。實際上,愛好建筑和植物的張謇,在營建博物館上傾注了大量的心血?;蛟S因為幼年養(yǎng)成了對建筑特殊愛好的緣故,張謇提出的要求既細致又專業(yè)。
作為近代第一座中國人自主創(chuàng)辦的博物館,南通博物苑固然偉大,但我寧愿相信,晚年得子的張謇,是以一個父親之心營建了這座美好的博物苑。1905年,張謇的獨子張孝若才7歲,他在這個園子里長大,于此獲得了知識和美的啟蒙。
▲南通博物苑為110周年苑慶策劃的展覽,再現(xiàn)了當年展品之琳瑯滿目。
在這個園子里感受到知識與美的,當然遠不止張孝若,還有彼時生活在南通的人們。博物苑老苑長穆烜,正是其中一個。在南通逗留時,我拜訪了年過九旬的穆老,不想,在他那兒邂逅了距離張謇最近的博物苑。20世紀30年代初,上初小的穆烜就跟著老師到博物苑參觀,那時張謇辭世不過數(shù)年,博物苑還基本保留著他營建時的舊貌。
▲藤東水榭前,楓葉漸紅。
其實,如果翻閱《南通博物苑品目》,會更驚嘆于其當時藏品之豐富,進而好奇張謇是如何辦到的?趙鵬解釋說,張謇知道博物館的社會進步意義,是能化私藏為“公諸天下”,便率先捐出了自己的收藏。爾后,他寫了大量的征集啟事和信件,求助于友人。其中,如曾任兩江總督的端方,就捐出了70余件文物。到1933年止,編入博物苑品目的藏品已達3605種之多。
▲1920年5月,梅蘭芳第二次來南通時,與張謇父子及歐陽予倩在博物苑南館前合影。
1912年的一天,某位學生在參觀中折了牡丹花,管理人員上前阻止,雙方發(fā)生爭執(zhí)。張謇聞訊,親筆寫了一個通告,立于花壇旁邊,責備參觀者不服從管理。孰料,或許是言辭偏激,卻招致了更大的沖突。盛怒之下,張謇在博物苑門口掛出了一塊“暫停開放”的牌子。暫停開放,只是一時之激憤。很快,一份《博物苑觀覽簡章》刊登在當?shù)氐膱蠹埳?。張謇在簡章引言里大發(fā)感慨。
引言之后,是七條簡章,規(guī)定凡進出博物苑,須持有“博物苑觀覽證”。這個小小的牌子,可謂中國博物館門票之祖, 而博物館的事務,也漸漸趨于公共而透明。 我想起金艷說的一句話:“博物苑對南通而言,有著引導文明、倡導公德的作用,它推進了這座偏遠小城的文明和現(xiàn)代化的進程?!?/p>
▲濠南別業(yè)。
不過,博物苑的繁榮卻并沒有持續(xù)多久。國內長期軍閥政治造成的動蕩,國家財政危機、紙幣信用喪失釀就的金融風暴,使得張謇的實業(yè)舉步維艱。1926年,張謇懷揣著許多未曾實現(xiàn)的理想,病逝于南通濠南別業(yè)。1932年11月,博物苑南館失竊,大宗文物被盜,盡管文物很快被追回,但苑主任孫鉞卻執(zhí)意辭職。
離開南通之前,我特意去了博物苑旁邊的濠南別業(yè)。這棟于1915年修建在博物苑旁邊的西式別墅,曾是張謇家人的生活之所,也一度是南通的標志性建筑。在這里出生、長大的張謇孫女張柔武于2003年3月12日,又回到了這幢老房子,坐在久違的黑色肯耐牌舊鋼琴前。琴音已不準,老人叮叮咚咚彈奏的,是時任副苑長的陳衛(wèi)平為張謇的一段話所譜的曲子,他跟著輕輕地哼唱——
天之生人也,與草木無異,若遺留一二有用事業(yè),與草木同生,即不與草木同腐。故踴躍從公者,做一分便是一分,做一寸便是一寸,鄙人之辦事亦本此意。
(原文標題:一個人的博物苑)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