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馮小剛導演的電影《芳華》正在熱映,故事是根據(jù)嚴歌苓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上世紀七十到八十年代充滿理想和激情的軍隊文工團,一群正值芳華的青春少年,經(jīng)歷著成長中的愛情萌發(fā)與充斥變數(shù)的人生命運。樂于助人、質(zhì)樸善良的劉峰(黃軒飾),和從農(nóng)村來,屢遭文工團女兵歧視與排斥的何小萍(苗苗飾),卻“意外”離開了浪漫安逸的文工團,卷入了殘酷的戰(zhàn)爭,在戰(zhàn)場上繼續(xù)綻放著血染的芳華。他們感受著集體生活的痛與暖、故人的分別與重逢,還有時代變革之下,每個人的渺小脆弱和無力招架。而昔日的文工團戰(zhàn)友們在大時代的背景之下,每個人的命運大相徑庭,擁有著出人意料的人生歸宿……而往事也從來不需要想起,永遠也不會忘記。細心的觀眾倘若留意到這部電影還是和嚴歌苓的原著小說有著一些個細微的出入,其中對劉峰離開文工團之后的生活有詳細的描述,但電影只是一筆帶過;原著小說中對文工團的諷刺,對命運殘酷的探討,在電影里都幾乎不見蹤影。
不可否認,在?《芳華》這部電影里的青春是倔強而又孤獨的,猶如一群年輕人享受過那一刻的綻放,然后一生都沉浸在與過去的戰(zhàn)火之中。這種孤獨大概是只有經(jīng)歷過戰(zhàn)爭的人才能體驗到的。電影里的惆悵感貫穿始終,當然與觀眾及評論人證明這不止是一個商業(yè)片想觸碰現(xiàn)實議題,內(nèi)心里卻也是一個誠惶誠恐、極度缺乏信心和安全感的人,這是其中的矛盾之處,也是導演始終無法修正的問題。也導致了《芳華》在人物塑造上的單薄,躲避對時代的真正討論,使得這些人物始終缺乏立體和深度,而只是耽溺于某種美化后的情感之中,不無虛假濫情的嫌疑。
? 也毫無疑問,在這部《芳華》電影里給人的第一印象,那就是一部充滿活力的懷舊青春片。導演馮小剛懷著“私心”講述幾十年前文工團的“芳華”,實際上無論哪一代人觀影后都能從中找到自己青春的影子,有熱情的夢想,有酸甜的愛情,也有生離死別。影片改編自嚴歌苓同名小說,主要講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幾個部隊文工團員的成長經(jīng)歷和人生命運。在《芳華》這部影片中,舞蹈演員何小萍因家庭隱情屢遭戰(zhàn)友排斥,被稱為“活雷鋒”的劉峰卻因表白感情受到處分,兩人經(jīng)歷了戰(zhàn)爭前線的洗禮,晚年相濡以沫,其他團員也隨著文工團的解散各奔東西。
對于?《芳華》在影評人之間卻得到了兩極分化的評價。比如說,在這《芳華》則是一部“計算過分精準”的電影,導演馮小剛知道怎樣才能打動觀眾,先是展現(xiàn)了文工團充滿激情和理想的青春歲月;隨后借助劉峰和小萍的遭遇,展現(xiàn)戰(zhàn)爭的殘酷和對年輕人的摧殘;卻又以文工團戰(zhàn)友在改革開放后的不同境況,也展現(xiàn)了命運的無常和理想的湮滅,在那一個個感情點輪番轟炸,總有一個能戳中觀眾的淚點。但是,導演馮小剛由于想面面俱到,使得每一個方面都蜻蜓點水,卻又缺少更為深入的探討。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在電影故事敘事上的視點,以穗子的第三角度出發(fā),卻完全沒有塑造好穗子與主角(劉峰及何小萍)在情感上的關(guān)系與連結(jié),各自發(fā)展只靠旁白來填補。穗子看起來像是完全不關(guān)心劉峰和何小萍的局外人,由她出發(fā)去講這個故事也就失去了意義。就像何小萍交待穗子要告訴林丁丁,我一輩子也不會原諒她,但一切跟著就沒有了下文。在穗子的世界里,其實只關(guān)心陳燦與郝淑雯他們?nèi)说娜乔楦嘘P(guān)系。在這部戲其實也只是在乎通俗角度的情感共鳴,并非真正要去關(guān)心像劉峰和何小萍這樣的悲劇人物或時代議題,看似是主角,其實不過是被邊緣化、負責“賣慘”的角色罷了。
即便如此,在?圍繞著影片上映所發(fā)生的種種社會反響,卻又是劇場藝術(shù)魅力的呈現(xiàn),或者是電影作為公共藝術(shù)的社會影響的成功實現(xiàn),畢竟劇場藝術(shù)主要是指戲劇、電影等眾人在同一公共空間與時間內(nèi)觀賞的藝術(shù)演出形式。作為一部影片成為一時的社會話題,就是其公共性的表現(xiàn),人們往往觀賞的只是藝術(shù)表演,也是對公共生活的一種參與;對于一些有影響力或話題性的劇場藝術(shù)作品,能引起更多人群的觀賞興趣,甚至為此引起討論、爭議,其實這也是在吸引人們參與公共生活,由此在劇場藝術(shù)對不同人群之間的交流具有獨特的作用。
或者說,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的話,電影?《芳華》的故事對于同時期的人們的成長年代卻是有著一些距離的,但仍舊可以看出,故事的背后所付出了很多的心血與思考,可以肯定的是對于《芳華》會成為這些“銀幕新人”們事業(yè)上的轉(zhuǎn)折點,這是她們應(yīng)得的。即便是在電影中的每個人物,在面臨抉擇的時候都顯得如此地茫然與無助。不得不說,在觀影過程中確有不少賺人熱淚的點,但是仔細想想這些淚點的安置,譬如說小萍的父親臨死的來信,年輕戰(zhàn)士渾身重度燒傷瀕死回憶親人,對于劉峰空蕩蕩的袖管的特寫,這些情節(jié)放在任何一部演員表演正常發(fā)揮的影片里,都是會令人潸然淚下的。由此也就覺得眼淚往往是廉價的,如果它不能激發(fā)更深刻的思考,則毫無意義。
仔細留意一下,在《芳華》里頭的每個人物都頗有著墨,結(jié)果最后任何一個人的故事都沒講好的話,單薄的人物塑造承托不住快速跳躍的情節(jié),以至于令人難以理解人物的動機。當然也可以考慮向魔幻現(xiàn)實主義靠攏,不需要任何動機,這樣可能感覺更自然一些。至于其他配角們就更不能看了,如果看一下文工團散伙飯那出戲里面,群眾演員們真是演得不忍卒睹,有的人神情宛若癡呆,有的人神情用力得令人尷尬無比,當然這都比不上一個大寫的尷尬來。這個問題無非是原著小說重點在于反思集體主義生活對個體的傷害,對情感的壓抑,而電影中減少了隱含的人與人之間的緊張、對立,沒有呈現(xiàn)小說營造的禁欲主義的氣氛,小說里原有的險惡、慘烈都被弱化了,電影則在導演重在抒發(fā)對于那段逝去的青春歲月的致敬與懷念了都。
對于影片中讓觀者感到?哭戲是所有影視情緒中最難的部分,因為演員在表演中不僅需要調(diào)動自己的情緒進行感性的表達,又要運用理性克制住情緒的泛濫,進行專業(yè)的走位臺詞等表演,在這整部影片可以看作是兩位軍人的時代記憶,是對軍營生活的追憶,是對理想主義的致敬,同時在電影所反映的部隊文工團的生活,但在語境和情感上緊貼火熱的軍營,能夠引起所有軍人的共鳴。難得也有評論認為,往往生活中讓理想主義必須根植于現(xiàn)實,必須在現(xiàn)實主義的觀照中發(fā)揚光大。任何脫離現(xiàn)實主義的理想主義必然走向空想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等等等等。
?也就是說在電影《芳華》里,更多的可能是導演這一代人,對過去的那些年代的懷緬,對那一代人逝去芳華的懷緬,以及以一種旁觀者的姿態(tài)展現(xiàn)了那代人在時代洪流下被震蕩的支離破碎的命運。如今對于集體主義的懷戀恰恰是對個體傷害的痛心,在這《芳華》故事中也正是如此,通過何劉二人的顛沛命運,展示那代人難以忘懷的傷痕。雖然說電影里遠談不上完美,采用雙女主的敘事模式,反而分散了故事演繹的穿透力,而且年輕演員的表演張力仍有欠缺。當然這是一部以情懷取勝的電影,其價值更多在于讓后人去理解和感受那個時代。
?而且,在電影《芳華》故事里真的像一幕幕回憶拼湊在一起,我認為導演在其中摻雜了太多個人的感情。能把人帶入對青春的回憶當中。舞蹈與音樂本身就是對大眾非常具有感染力的藝術(shù)形式,這兩者能渲染出美麗的青春。故事里美好的東西,在敘述那個年代,追憶他們的如歌青春,展現(xiàn)他們的芳華。雖然也只是那個年代一個縮影,橫向來看同個時間段的農(nóng)村又是另外一種生活,但不可否認這真的是一部很棒的展現(xiàn)一個年代的電影,對于這《芳華》這部電影能有著值得回味及品味的故事展現(xiàn)在觀眾面前來。諸如此類。
于2017年12月22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