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條的節(jié)奏感<?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一畫之間,變化起伏于鋒杪;一點之內(nèi),殊衄挫于毫芒”。草書如若粗細一致而無節(jié)奏的線條是不能給人以美感的,所謂抑揚頓挫,提按起伏,滿紙云煙,雖寂然無聲,卻有音樂的旋律,這恰恰是草書藝術備受人喜愛的重要原因之一。歷代書法家特別注意線條的主次對比,并往往將最能表現(xiàn)書者個性的筆畫作為“主筆”以展示特有的美感。如顏真卿飽滿的懸針豎,黃山谷一波三折的長橫和大捺,米芾別致的豎勾等。此外還有大小、縱橫、向背、偏正、疏密、粗細、濃淡、方圓等多種對比手法。
請看唐懷素《自敘帖》中“(云)奔蛇走虺勢入座,驟雨旋風聲滿堂(盧員)”三行的節(jié)奏:第一行曲線多變的“(云)奔蛇走虺”數(shù)字,幾乎是一筆寫就。欣賞者目循心摩,頓覺神思飛躍,激情奔放。第二行“勢”字獨立而左倚,下半部“力”字的一撇略收斂,尤如蓄勢待發(fā)?!叭搿弊謨晒P遒勁而富有彈性,猛然將筆意撐住?!皠荨薄叭搿眱勺稚舷骂櫯?,相對映而呈穩(wěn)定;這行節(jié)奏略緩,與前面一行“奔蛇走虺”形成曲直疾徐對比。第三行“風聲滿堂(盧員)”六字又急轉直下,一筆而成……這三行草書首尾相連,觸人心目,引人遐思。
線條的呼應 “起筆為呼,承筆為應”。呼應之作用,在于將原來個自獨立的線條貫通為有機的統(tǒng)一體。線條有呼應,就象有氣在流動,就象被賦予了生命一樣。傳統(tǒng)的書學稱為“引氣”、“血脈”,提出以“首尾呼應,上下相接為佳”。如現(xiàn)代美學家宗白華所說:“能偃仰顧盼,陰陽起伏,如樹木的枝葉扶疏,而彼此相讓;如流水之淪漪雜見,而先后相承”?!斑@一幅字就是生命之流,一回舞蹈,一曲音樂”。 2.結構美 對結構的欣賞,一般的理解常常是結構是否整齊,是否符合于平衡對稱的要求,實不盡然。平衡對稱固然是一個基本要求,但結構美更注重平衡對稱中又有變化,而且其變化是否有所創(chuàng)新,不落俗套。成功的草書藝術結構,既合乎平衡對稱,各部份對比照應;又有長短、大小、闊狹、疏密、橫直……種種富有新意的變化,從而形成一個多樣統(tǒng)一的和諧。 草字的不同形態(tài),有穩(wěn)重敦實,有開張游走,有剛勁挺拔,有婀娜飛逸,有的以“險絕取勝”,也有的于“平正”中見奇姿。草書的結構美正是通過筆畫的基本線條(粗、細、長、短、俯、仰、伸、縮)和偏旁的(上、下、高、低、寬、窄、欹、正)配置得當而取得的藝術效果。這種搭配的技巧,就是尋求結構美的方法。 3.章法美 章法就是一幅作品字與字、行與行之間是否疏密得當,大小相宜。一幅章法講究的草書作品,則能表現(xiàn)顧盼有情、精神飛動、全章貫氣的藝術效果。 知書者“觀章見陣”。章即章法,是欣賞書法藝術的總體表現(xiàn);陣是布白,即書寫以外的空白之處。就章法而言,一點乃一字之規(guī),一字乃終篇之準。通篇結構,引領管帶,首尾相應,一氣呵成。布白則是翰墨塵點的反襯,構成整幅作品的有機組成部份。巧妙的布白能使通篇產(chǎn)生游龍出水,云煙飄動的效果。 有意識地運用錯落有致章法的大家當首推懷素。這位狂放不羈、不守佛規(guī)、吃酒吃肉的唐代和尚在《自敘帖》中不僅線條結構有所創(chuàng)新,突出“雨夾雪”手法的精巧章法布白更具匠心。 《自敘帖》共一百二十六行,七百零二字。全篇首尾呼應,一氣呵成,勢如長江大河,一瀉千里,充份表現(xiàn)了懷素書時快意、自得、激奮的心態(tài)。 我們欣賞品評《自敘帖》的章法運用時,宜注重以下三點:(1)參差變化。每行字數(shù)不一,字間疏密錯落,一行多則有八個字,少則只有兩個字(即第一百零五行的“戴公”二字)。線條粗細濃淡多變,中間飛白頻現(xiàn),帶有強烈的飛動感和彈性感。(2)牽絲映帶。這幅狂草常見或兩三字、或五六字、甚至整行連串為一組。字的單體結構被打破了,幾個字或整行聯(lián)屬組成一個新的整體。(3)欹側救正。帖中常見數(shù)行字向一個方向漸漸偏離中線,而在不知不覺中又開始拉回來,得以救正,欣賞者并不感覺突兀。 4.墨韻美 草書藝術主要以水墨線條表現(xiàn)其美。一幅作品有無神采,要看運墨是否靈活:即整行、全篇墨色之濃淡、輕重、枯潤、明暗、薄厚、清濁等不宜完全一樣。 墨色應隨用筆的變化而變化,墨色多變給觀者以視覺上的調(diào)節(jié),使人感到筆墨似被賦予了生命,充滿歡樂,生機盎然,欣賞者從而感到心胸暢快,情緒陶然。反之,一幅作品如若由毫無生氣的一團“死墨”組成,則生命不復存在,欣賞者也只能感到郁悶、沉寂、靜止。所謂“墨活”,是憑借用筆的變化,墨以筆為寄托,筆以墨來顯現(xiàn)。筆中必須有墨,無墨則無神采;墨中必須有筆,無筆則無筋骨。 明董其昌的《試墨帖》可以說是欣賞者品評草書用墨的一幅佳作。全帖共四十六字,作者用墨之璀璨生輝,變幻莫測,堪令人嘖嘖稱奇。 “字之巧處在用筆,尤在用墨”。此帖墨色的變化,憑借線條筆痕的抑揚頓挫而躍然紙上:作品中有幾處字為飽蘸墨汁所寫:如“癸”、“雨”、“試”、“磨”;而每蘸一次,必書至墨干筆枯為止,墨痕絲絲可辨。全篇墨色由濃漸淡、從潤至枯,起迄分明,變化自然。從陸居仁的《題鮮于樞行書詩卷跋》,也同樣可以看出這種周而復始、斷而還續(xù)的起伏交替的墨色韻律。 當代草圣林散之作草書常用長鋒飽蘸濃墨后,復蘸少許清水:筆畫之間,墨色沉著,淋漓氤氳之氣如春雨撲面;白處虛靈,又似燥裂秋風,韻味無窮!墨色的起伏變化是一種節(jié)奏的藝術,一幅用墨的佳作常常會“墨分五色”,粲然盈楮,使人如臨畫境;會輕重交替,起伏跌宕,使人如聞清音。 5.意境美 在欣賞了筆墨結構章法之后,仍須進一步去把握整幅作品所特有的意境美。 草書的意境美,指的是作品所表現(xiàn)出作者在精神、審美、風格,及對欣賞者產(chǎn)生的感染力的藝術境界。 一般地說,能使整幅作品形成一種鮮明的美的意境,是書法家在藝術上達到高度成熟的標志。試舉蘇東坡《黃州寒食詩帖》為例,全帖自首至尾,書家隨著感情的起伏波動,書寫的氣勢愈來愈盛,字亦越來越大。書作由平穩(wěn)漸趨躍宕,具有強烈的節(jié)奏感和韻律美。 在疏密對比上書者也新意萌生:一般常規(guī)是筆畫少則字宜粗壯,給人以緊密感;筆畫多則字宜纖細,給人以疏松感。蘇東坡別出心意,反之而行。寫到“哭途窮,死灰吹不起”最后八字時,書家感情到了一任自然,無法控制的程度:字寫得既重且大,形成內(nèi)斂外張、動蕩不安的氣勢。書者這時把郁積于心中的苦悶、憤懣之情一并宣泄出來,盡付于筆墨之中。 我們說一幅草書藝術若能動人以美,就要求書家把熾烈真實的感情活動滲透到他創(chuàng)作的藝術形像之中。蘇東坡的《黃州寒食詩帖》所以頗為后人推崇,是因為它真實地映照了那一時代的書風和書家尚意寫情的美的意境。 (三)字與人、書品與人品 草書藝術最能表現(xiàn)“書如其人”。 劉熙載的《藝概》說:“書,如也。如其學,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皶缙淙?span>”,道出了書法藝術創(chuàng)作的個性特徵。書家的思想性格,表現(xiàn)為作品的創(chuàng)作個性,又常稱為“書法風格”。為什么會“書如其人”呢?首先,草書作品風格的形成與書家的思想性格有密切聯(lián)系,因為其思想性格對形成他獨特的審美情趣、表現(xiàn)手法、藝術語言有著重要的決定作用。其次,草書作品風格的形成與書家的生活閱歷緊密相關。再三,作為表情藝術的草書,書家的思想感情亦是作品風格形成的另一因素。作品能顯現(xiàn)書者的修養(yǎng)、才干、性格、愛好。 情性不同造成書法形質的不同:拘謹穩(wěn)熟寫字亦拘謹而乏新奇;縱逸豪爽寫字常剽勇而超越常則;捷思敏行往往寫字快速然底蘊歉深;老成持重則字顯羞怯而乏飛動之態(tài);簡峻之人,寫字挺倔而不遒勁;縝密之人,字跡不能超逸;溫潤過于妍媚;雄偉缺少媚動;流麗多偏浮華;婉暢常欠端厚。對書家思想性情的了解,有助于在更高層次上欣賞作品的個性美、人格美,更深一步地領略作品的意境美。顏真卿的《劉中使帖》的內(nèi)容是說書者得悉兩處軍事勝利,感到非常欣慰。全帖筆畫縱橫奔放,蒼勁矯健,有龍騰虎躍之勢。前段最后一“耳”字獨占一行,末畫的一豎以渴筆貫穿全行,不禁令人想起杜甫在聽說收復河南河北的著名詩句。 元書法家鮮于樞說:看了帖中的運筆點畫,“如見其人,端有聞捷慨然效忠之態(tài)”,此帖和《祭侄稿》一樣都是“英風烈氣,見于筆端”。 書法因人而貴,因人而傳,歷史上正面例子很多。晉王獻之身上有乃父羲之“骨鯁”遺傳,拒為丞相謝安新建的太極殿題榜,被傳為佳話。唐虞世南供職朝廷,曾諫勸唐太宗“二勿、二不”,太宗稱虞有五絕:“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學,四曰文詞,五曰書翰”。后人評論他的書法氣秀色潤,意和筆調(diào),柔而不瀆,如其為人。岳飛雄健酣暢的草書《諸葛亮出師表》鮮明地體現(xiàn)了他精忠報國、收復山河、橫掃千軍的報負與豪情。 書以人貴,也可以從反面事例得到印證。宋代四大書法家“蘇黃米蔡”的蔡原是蔡京。 蔡京寫得一手姿媚的字,卻因是大奸臣,后人恥其為人,而以蔡襄取而代之。明末張瑞圖的草書獨具魅力,惜其品行可鄙,為后世所不齒。近人汪精衛(wèi)字跡秀麗,孫中山的遺囑即由汪楷書記錄,但后來失節(jié),人們看到其墨跡就對其投敵獻媚而惡心。書法與人品緊密相關,此提醒、勉勵治書藝者宜不斷凈化心靈、砥礪情操,把自己塑造成品德高尚的人。 |
聯(lián)系客服
微信登錄中...
請勿關閉此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