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順治十一年(1654年7月21日)的陜西秦州地震(方位:34.3°N,105.7°E。震級:8。震中烈度:Ⅺ。)
清初的秦州屬于陜西,在今甘肅天水市。秦州城垣、宮舍崩塌殆盡,倒塌房屋3672間,震塌窯寨不可勝記;木門里山崩,土陷數(shù)百尺,壓埋村落近十里,被土覆蓋者千家;羅家堡七十峪兩山合成一處,壅河成潭;呂家坡苑珠寺倒塌;伏羌山山崩地裂,壓塌廬舍。省內(nèi)禮縣、西和、秦安、寧遠、通渭、靜寧、成縣、階州、安定、環(huán)縣、文縣、臨洮府、蘭州、寶雞、寧羌等四十余府州縣遭到破壞,波及山西、四川、河南甚至直隸九十多個府州縣,共計壓死三萬一千余人,余震持續(xù)了一年多。
二、康熙七年(1668年7月25日)的山東郯城地震(方位:35.0°N,118.6°E。震級:8.5。震中烈度:Ⅻ。)
震中位于山東郯城、臨沂、臨沭三縣交界處,極震區(qū)北至莒州(今莒縣)、南至新沂,其中郯城、臨沭兩縣部分地區(qū)烈度達最高的XII度。震時聲若轟雷,大地翻覆,地側樹偃,城廓、公廨、官民廬舍、廟宇等一時盡毀,山崩為塹,地漩為淵,沙涌井湮。遭受地震破壞的地區(qū)約19萬平方公里,其中破壞慘重的有郯城、臨沂和莒州等地。震中周圍50多萬平方公里范圍內(nèi)的150多個州縣遭受不同程度破壞,共壓斃5萬多人,波及江蘇、安徽、河南、直隸、浙江、江西、盛京、山西、陜西、湖廣、福建十余省410多個府州縣及朝鮮平安道、平壤、鐵山等,有感半徑達800多公里、總面積約100萬平方公里。包括州志、縣志、方志、詩文、碑刻等500多種史料記載了這次地震。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在《聊齋志異》卷二〈地震〉一文中對這次地震作了生動形象的描述,如“人眩暈不能立,坐地上隨地轉側,河水傾潑丈余,雞鳴犬吠滿城中”等。這次地震的強余震也非常厲害,并且持續(xù)了長達六年的時間。
三、康熙十八年(1679年9月2日)的直隸三河―平谷地震(方位:40.0°N,117.0°E。震級:8。震中烈度:Ⅺ。)
這是北京附近發(fā)生的最大地震。震中位于今河北省大廠縣的夏墊鎮(zhèn)。據(jù)史料記載,地震時人不能站立,飛沙揚石,黑氣障空,不見天日。受災地區(qū)以三河、平谷為重,香河、武清、寶坻次之,薊州、固安又次之。從通州到三河,所在城墻全部倒塌,尸體堆成山丘,幸存者寥寥無幾。三河縣受災慘重,震后城墻和房屋存者無多,死亡2677人。平谷縣房屋、塔廟蕩然一空;地裂丈余,田禾皆毀;東山出現(xiàn)山崩,海子莊南山形成鋸齒山;縣城西北大辛寨村水井變形;整個縣境除被房屋壓斃及因地裂陷斃者外,生者僅十之三四。薊縣、寶抵、武清、固安等縣破壞也極為嚴重,地裂深溝,黑水迸出,房屋倒塌無數(shù),壓死人畜甚多。
這次地震震中距京師僅40公里,故北京損失也相當嚴重,倒塌房屋12793間、損壞18028間,死亡485人。北海白塔遭破壞,翰林院房屋即巍然存者亦瓦木破裂,不可收拾?;蕦m(今故宮)堪稱堅實、做工精細,在這次地震中也有31處宮殿毀壞,其中康熙帝居住的乾清宮房墻倒塌,皇太后居住的慈寧宮及嬪妃居住的宮殿等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所以連皇帝也一度住進了地震棚。
此次地震致使四十多個府州縣遭受破壞,波及九省的165個州縣方志都有記載。主震發(fā)生之后一個月內(nèi),發(fā)生了多起強余震,余震延續(xù)了九個多月。
四、清乾隆三年(1739年1月3日)的寧夏府地震(方位:38.8°N,106.5°E。震級:8。震中烈度:>Ⅹ。)
震中位于寧夏府城(今銀川市)至平羅縣之間,府城和平羅、新渠、寶豐三縣及洪廣營、平羌堡城垣、廟宇、衙署、倉廒、兵民房屋倒塌無存,壓死包括寧夏知府在內(nèi)的官民男女五萬余人。府城城垣四面倒塌,僅存基址,瞬息之間房屋倒塌,男婦人口奔跑不及,被壓大半,因冬天取暖而釀成延續(xù)五天的火災,損失慘重。此次地震之極震區(qū)北達距銀川160余里的寶豐縣,西至距銀川40余里的平羌堡,向東、南亦延至近30里,甘肅、陜西、山西等省十余個府州遭受破壞,波及陜西、甘肅、山西、直隸、河南等省。當時,川陜總督查郎阿向中央?yún)R報:“查平羅、新渠、寶豐三縣,洪廣一營、平羌一堡,闔城房屋亦倒塌無存;而平羅、新渠、寶豐等處平地裂縫,涌出黑水更甚,或深三五尺、七八尺不等。民人被壓而死者已多,其被溺、被凍而死者亦復不少……”。此次地震余震頻繁,一直持續(xù)到乾隆五年十二月初五,這給抗震救災增加了難度。
五、嘉慶十七年(1812年3月8日)的新疆尼勒哈地震(方位:43.8°N,83.4°E。震級:8。震中烈度:Ⅺ。)
地震發(fā)生在伊犁城東南不遠處的尼勒哈之東,今尼勒克縣之東。文獻上記載為伊犁地震,厄魯特游牧袞佐特哈、胡吉爾泰、齊木庫爾圖等處山裂四處,長二十里至六十里不等、寬五六里不等,深高十余丈至二十丈不等。因地處西域,人口較稀,壓斃蒙古人四十七名、遣犯十一名以及牲畜五千余頭,危害不算太大。
六、道光十三年(1833年8月26日)的西藏聶拉木地震(方位:28.3°N,85.5°E。震級:8。震中烈度:≥Ⅹ。)
震中位于中國與廓爾喀(今尼泊爾)國境線北側的西藏聶拉木,當時連續(xù)發(fā)生地震,致使稅卡官邸、百姓住房等遭到破壞,坍塌圮傾無遺。次年五月十一日的余震,山石崩塌,壓死五名采石民工。因人煙稀少,損失不大。
七、光緒五年(1879年7月1日)的甘肅文縣地震(方位:33.0°N,104.7°E。震級:8。震中烈度:Ⅺ。)
震中附近的文縣、階州、西固堡等受災較重,山崩河阻,地裂水涌,所有城堡、廟宇、民房率多傾圯,壓死兩萬余人,傷斃牲畜無算。文縣山崩水壅,縣城內(nèi)外倒塌民房2880余間。階州“南山崩塌,沖壓西南城垣數(shù)十丈、居民二百余家;城中突起土阜,周二里許;各處山飛石走,地裂水出,殺九千八百八十一人,彌月不息”。本省西和、禮縣、秦州及四川平武、陜西寧羌等四十一州縣遭受破壞,波及甘肅、陜西、四川、山西、河南、湖北、貴州、新疆八省一百多府州縣,縱橫兩千余公里。嗣后,余震不斷,每日或兩三次,或每月一二次,或連日有聲如雷,至光緒十一年八月乃止。
八、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8月22日)的新疆阿圖什地震(方位:39.9°N,76.2°E。震級:8。震中烈度:>Ⅹ。)
震中位于今新疆阿圖什市北。民屋塌倒,城鎮(zhèn)毀傷,災區(qū)甚廣,人民之被壓死者約千余名,附近亞士顛村壓斃四百人,呂宜林死二十人。阿圖什山錯動二十米??κ哺翣柍擎?zhèn)毀傷,清真寺局部塌落,香妃墓等古跡遭破壞。英吉沙爾廳、巴楚、阿哈奇等地裂,山區(qū)巨石隕落。塔什庫爾干、拜城等牲畜圈倒塌??κ病⑸囄魉某沁B震二年方止。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