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時候,農(nóng)村家庭大都使用煤油燈照明。煤油燈多為玻璃質(zhì)材,外形如細腰大肚的葫蘆,上面是個形如張嘴蛤蟆的燈頭,燈頭一側(cè)有個可把燈芯調(diào)進調(diào)出的旋鈕,以控制燈的亮度。也有簡易的煤油燈制作方法,利用用過的墨水瓶或藥瓶,先在蓋上打一個圓孔,然后將牙膏或白鐵皮制成的燈芯模插到圓孔里,用棉花或布條做燈芯,在瓶內(nèi)注入煤油,用
火柴點上就可
照明。
舊式
煤油燈使用棉繩燈芯,其燈頭通常以銅制成,而燈座和擋風用的燈筒則用
玻璃制成。燈頭四周有多個爪子,旁邊有一個可控制棉繩上升或下降的小齒輪。棉繩的下方伸到燈座內(nèi),燈頭有螺絲絞與燈座相配合,故可把燈頭扭緊在燈座上。而燈座內(nèi)注滿煤油,棉繩便把煤油吸到繩頭上。只要用火柴點著繩頭,并罩上燈筒,便完成點燈的動作。現(xiàn)時舊式煤油燈已幾近絕跡。燈也和其他藏品一樣是物以稀為貴。存世量越少就越值錢。比如民國時期進口的美孚燈,它們的價值要比同一時期的其他古燈具高。還有一些功能特殊、造型奇特的古燈,如為了消煙除塵,加裝了導煙管的漢代青銅燈;為了節(jié)省燃料,宋代發(fā)明的夾瓷盞(省油燈);為了防止老鼠偷吃油,元代設計的內(nèi)藏式燈;為了方便實用,明清時利用力學原理制造了臺壁兩用燈……都是收藏家眼中不可多得的寶貝,當然價值也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