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道德經(jīng)》,亦稱《老子》,和《易經(jīng)》和《論語》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巨著。《道德經(jīng)》作者老子(約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陽,謚號聃,又稱李耳,相傳春秋末期戰(zhàn)國初期人,著名的思想家。
老子思想不僅對中國影響深遠,在世界上的影響也日趨廣泛,目前《道德經(jīng)》被譯為英、德、日、法、意、荷、俄、西、瑞、丹、捷、保、芬、土、拉丁及希伯來等二十多種文字,版本達五百多種,僅次于《圣經(jīng)》。
注釋《道德經(jīng)》的名人不計其數(shù),西漢河上公《老子章句》、《老子道德經(jīng)》;三國時魏人王弼《道德真經(jīng)注》、《老子微旨例略》葛玄《老子節(jié)解》;韓非子《喻老》,《解老》;魏征《老子治要》;蘇轍《老子解》;王安石《老子注》;司馬光《道德真經(jīng)論》;吳澄《道德真經(jīng)注》;王夫之《老子衍》;魏源《老子本義》;嚴靈峰《老子章句新編》、《老子達解》等等。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清世祖都曾御批或御注《道德經(jīng)》,錢鐘書、馮友蘭、胡適、梁啟超、林語堂、錢穆、魯迅等都曾經(jīng)研究過《道德經(jīng)》??梢姟兜赖陆?jīng)》的影響之廣泛。
一、批判《道德經(jīng)》觀點
1?!安怀鲇趹?,以知天下;不窺于牖,以知天道”,主張一切由心,屬于唯心主義。
2.。“道可道,非常道”,“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宣揚靜觀玄覽,陷入神秘主義。
3。“小國寡民”,作為社會的理想模式,導(dǎo)致復(fù)古主義。
4。“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明哲保身,屬于個人保護主義
5。“無為無不為”,“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簡直就是玩弄權(quán)術(shù),搞詭計欺詐,歸于陰謀主義。
6。“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拒斥經(jīng)驗知識,歸屬空想主義。
7 ?!疤煜陆灾乐疄槊?,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泵莱蟛环?,善惡不明,屬于詭辯的絕對主義。
8。“絕圣棄智”的主張,反對文化成果,走向蒙昧主義。
9.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這種“無為而治”的治國方針只能滑入理想主義烏托邦精神。
二、贊揚《道德經(jīng)》觀點
對《道德經(jīng)》的肯定,也主要限于辯證法方面,且認為最終未能走出矛盾循環(huán)論和矛盾消解論的窠臼。這類評價,實際上是把《道德經(jīng)》當成了一部闡發(fā)知識論、方法論和社會政治哲學(xué)的著作。 《道德經(jīng)》一書中還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并能由對立而轉(zhuǎn)化, 唯物主義”道之唯物”。
1?!兜赖陆?jīng)》宣揚唯物主義。“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說明“道”是實物,屬于唯物主義。
2?!兜赖陆?jīng)》中含有大量的辯證法思想。
《道德經(jīng)》中多次闡明了對立面相互關(guān)聯(lián)和相互轉(zhuǎn)化的思想。除了陰和陽之外,還列舉了有和無、生和死、損和益、美和丑、智和愚、強和弱、難和易、攻和守、進和退等一系列對立面,說明它們都是相互依存的,完美而簡練的詮釋了中國古代哲學(xué)的辯證法思想。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以及“物極必反”這樣一些傳誦千古的辯證箴言,反映了《道德經(jīng)》關(guān)于對立面相互依存和相互轉(zhuǎn)化的思想,以及對立面的相互作用引起發(fā)展變化的思想。
3。 其他
“慎終如始”——困難面前永遠不妥協(xié)一個人要想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 善始善終,最忌諱缺乏恒心和毅力。一個人如果 沒有堅強的意志力,做什么都會半途而廢,最終一無所獲。
“勝而不美”——永遠心懷憐憫之心 在我們的生活中,難免有與人發(fā)生矛盾產(chǎn)生 紛爭的時候。當有矛盾產(chǎn)生時,我們第一要做的 就是盡量不要挑起事端,力求以和為貴。
“圣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辈⒉皇钦f圣人沒有思想,而是說圣人做人做事總是以他人為先,站在他人的立場上看問題,為他人著想。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對于名利的追求是人之本性,也是人之常 情,但是在思想上,在頭腦中一定要有一個度,要知道滿足。如果放縱自己的欲望,就會變成貪念。
“是以圣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反對說空話,拒絕廢話,即身教重于言教。通過啟示、引導(dǎo)、暗示等,讓人們自己領(lǐng)悟知識道理。
三、怎樣理解《道德經(jīng)》
學(xué)者們對《道德經(jīng)》的批判或贊揚,可謂是旁征博引、洋洋灑灑、精辟絕倫,然而由于他們都是從學(xué)術(shù)的角度,進行了逐字逐句的、片面的、不夠系統(tǒng)的研讀,所以對“道”的理解出現(xiàn)了嚴重的偏差,從而偏離了《道德經(jīng)》的主旨,所得結(jié)論與老子思想的本意南轅北轍背道而馳。比如著名學(xué)者錢鐘書在他的《《管錐編.老子》說到:
“老子所鼓吹的道,雖然想去效法天地自然其實不可能,《道德經(jīng)》五千字讓人無所適從。想用渾渾噩噩的思維意識去效法混混鈍鈍的天地,當然是語言上自相矛盾,行為最終是水中撈月?!?/p>
可見僅僅從字面上去摳,結(jié)論會是多么的荒唐。
老子是一個覺者,但批注《道德經(jīng)》的人中大多是學(xué)者。一個學(xué)者不可能正確地講解一個覺者,猶如食過梨子的人講梨子的味道和未食過梨子的人講梨子的味道之不同的感覺一樣,因為學(xué)者到不了那境界,不曾經(jīng)歷那境界,只能咬文嚼字和想象,與覺者實實在在的體驗體會沒有半點關(guān)系。
要理解一個人的文字和思想,只有站在作者的高度。越接近老子的思想境界,就越能夠比較準確地理解《道德經(jīng)》的涵義。奧修說“成為一個老子或者認出一個老子是非常困難的。其實,如果你能認出一個老子的話,你已經(jīng)是一個老子了”。
接近或成為老子的方法,不是獨自閉門研究,不是召開會議專題研究,也不是學(xué)者們到處考察,而是實證!只有長期堅持實踐對“道”的親身體驗,才能比較清晰地感悟“道”,準確理解和把握《道德經(jīng)》的主題和涵義。
四、《道德經(jīng)》講述的是什么
要準確地理解《道德經(jīng)》的內(nèi)容,必須弄清楚一下問題:
1。 怎樣理解“道”?
2。 如何得“道”?
3。 得“道”人的特征。
4。 具體哪些行為符合“道”?哪些行為不符合“道”?
其實,《道德經(jīng)》正是以密切相關(guān)的前兩個問題為主線,穿插后兩個問題的一部充滿智慧的巨著。
如何準確地理解“道”,我將在下篇文章里給出自己的感悟。正確理解“道”,是準確把握《道德經(jīng)》真諦的關(guān)鍵。
《道德經(jīng)》中的“道”到底指的是什么?“道可道,非常道”,所以“道”是不能用文字語言描述的,于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同境界的人有不同的觀點。我認為,正確理解“道”的涵義,需要兩個條件:
A. 學(xué)習(xí)《道德經(jīng)》,對“道”有深刻的認知,簡稱“知”。
B. 長期按照《道德經(jīng)》中的方法悟道,使自己對“道”有初步感悟,簡稱“行”。
“認知”--- 可以用身體感知,能夠講明白的道理。如,認識。知識。知道。知底。知己。知見。
“感悟”--- 主要在實踐,即“行”,悟出的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道理。如,醒悟。領(lǐng)悟。參悟。感悟。覺悟。大徹大悟。
“初步感悟”--- 時刻感悟到自己生活在虛空的大道里。如,我們發(fā)出的聲音最終消失在大道里,我們的任何閃念也會逝去在大道里,我們的一顰一笑也會蒸發(fā)在大道里,我們的生命也將會融化在大道里。一粒種子在空氣陽光肥料等的作用下發(fā)芽成長開花結(jié)果,其內(nèi)因是種子內(nèi)部的“德”在主宰整個生長過程。
盡管“道”是無法用人類的語言文字所能描述的,但我們還是可以通過以下幾個特性來把握和理解“道”的內(nèi)涵。
1.“道”的根本特性,即“空”。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道德經(jīng)》5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道德經(jīng)》4章)。
“道”是空虛的,沒有任何的內(nèi)容,沒有任何具體的規(guī)定,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是絕對的“空”, 是終極真理。萬事萬物終將化為“空”,所以“道”是萬事萬物的終極存在,在這個意義上說,“空”是“道”的本質(zhì)特性。
“自本自根”(《莊子·大宗師》)
作為本體的”道”,就是自律自足的,構(gòu)成了《道德經(jīng)》的最高范疇。 對于本體,背后更深刻的根據(jù),否則它就不再是本體了。
《金剛經(jīng)》有云:“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2.“道”在空間時間上的無限性。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保ā兜赖陆?jīng)》34章)。
“道”,具有空間上的無限性,時間上的永恒性,或者可以說,在“道”里,沒有時間和空間,具有形而上的超越性。
老子之后悟“道”的智者們的言論中也可窺見這種意義。稷下道家認為:“道在天地之間也,其大無外,其小無內(nèi)”(《管子·心術(shù)》)。“道也者通乎無上,詳乎無窮,運乎諸生”(《管子·宙合》)。“道滿天下,普在民所”(《管子·內(nèi)業(yè)》)。這就是說,”道”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是無限的。
東郭子問“道”于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睎|郭子曰:“期而后可?!鼻f子曰:“在螻蟻?!痹唬骸昂纹湫埃俊痹唬骸霸诙敯?。”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痹唬骸昂纹溆跣??”曰:“在屎溺?!薄肚f子·知北游》。
“道”是實實在在存在著,且空間上無處不在,時間上無時不在,定然屎溺也不出其外。
3.“道”的無相性。
“視而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侵^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保ā兜赖陆?jīng)》14章)
“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保ā兜赖陆?jīng)》35章)
無形無相無聲無音無質(zhì)無量無嗅無味,這就是“道”的存在方式,這種存在超越了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等感官,只能通過自己的心靈去感悟。
《金剛經(jīng)》有云:“凡有所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p>
4.“道”的創(chuàng)造性。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保ā兜赖陆?jīng)》42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道德經(jīng)》51章)
“道…淵呵!似萬物之宗?!保ā兜赖陆?jīng)》4章)
“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保ā兜赖陆?jīng)》25章)
宇宙萬事萬物一切眾生皆由道而生,依道而存。
5.“道”的無爭性
“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yǎng)萬物而不為主?!保ā兜赖陆?jīng)》42章)
“生而不有,為而不持,長而不宰。”(《道德經(jīng)》10章)
“道”滋生萬物并不據(jù)為己有,養(yǎng)育一切并不自居其功,它是萬物的主人卻不對萬物頤指氣使橫加干涉,可見“道”只是“為而不爭”,默默的生養(yǎng)萬物而不求回報,對自然沒有任何索取,沒有任何紛爭。
“道”本身不占有空間,更不與萬物爭空間。
6.“道”具有無限的能量、無限的生命力和無限的包容性。
“大道”至虛,虛極必反,“大道”的至虛會轉(zhuǎn)化為無限的能量。
“道”創(chuàng)造了宇宙天地和萬有生命,生生滅滅的自然現(xiàn)象,生生不息,源源不斷,萬事萬物都是“道”的顯現(xiàn),“道”具備無限的生命力。
一切事物都是在“道”的懷抱里萌生,生長,滅亡。萬事萬物(包括物質(zhì)的,精神的,規(guī)律性的,虛無的,思維性的,力量的等等)都是道的顯現(xiàn),大道是天地萬物之母,道具有無限的包容性。
7.“道”的無意識性。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道德經(jīng)》5章)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道德經(jīng)》79章)。
“道”對于眾生萬物沒有絲毫的偏愛或嫌棄,無所謂仁慈不仁慈,無所謂殘暴不殘暴,可見,“道”沒有任何感情色彩,沒有人我之分,沒有自我意識,完全徹底地順任自然,遵循至高無上無所不在的自然規(guī)則。
“道”對于蕓蕓眾生雖然一視同仁,無偏私厚薄,但只要依“道”行事,順應(yīng)自然的人就能從天地那里得到幫助。在《老子》的天道觀里,雖然沒有人格神高踞蒼穹之上俯瞰眾生,懲惡揚善,但好人常常能得到好報,這是因為他的行為符合天地自然之道,受到了自然規(guī)律的回報。
《淮南子·詮言訓(xùn)》也說:“大道無形,大仁無親”。
8.“道”的吸引性。
“同于道者,道亦樂得之?!保ā兜赖陆?jīng)》第23章)
道不遠人,人自遠道,如今的世界誘惑太多,人心浮躁,所以我們離“道”越來越遠,所以才會煩惱重重,才會迷失自我;我們?nèi)巳硕枷氆@得平安,遠離危險,卻忘了真正的危險來自于自己的內(nèi)心,聽聽老子是怎么說,“執(zhí)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道德經(jīng)》35章)
晉·傅玄《太子少傅箴》:“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9. “道”的不可言說性。
《道德經(jīng)》開篇就指出“道可道,非常道”,明確“道”是不可言說的。那么怎樣體會什么是“不可說”呢?若說大爆炸理論是正確的,那么大爆炸形成的宇宙一定是有限的,那么宇宙之外是什么?這些問題就不是語言能夠表述的。
“道”是廣大的無量的,沒有語言可以表達出來或傳授,所以是不可說不能說的,一切只有自己覺悟。其實,人的語言是有局限的,它不能表達出無形無象無聲的東西,一旦付諸語言便即著相,一旦著相便失去真相。因此禪宗主張的“道斷語言,不立文字”即植根于此。
所以,“道”只能自見自悟,不能說,一切解說與文字只是為了幫助指引自我見性的方便。
《金剛經(jīng)》有云:“不可說,不可說,一說即是錯。”
《七十空性論》有云:“道是一物即不中?!?/p>
綜言之,“道”是一種客觀的不生不滅的物質(zhì),是在時間上無始無終,在空間上無涯無際,在內(nèi)容上是絕對的虛空、沒有任何規(guī)定的存在。但,“道”卻是宇宙之起源,天地之本始,萬物之根蒂,造化之樞機,為我們化育出了千變?nèi)f化豐富多彩的人間世界。那么神奇的“道”是怎么演化出天地萬物的呢?請看下篇解讀---“道”之創(chuàng)世紀。
注一 儒家對“道”的表述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周易·系辭上》
“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周易·系辭下》
“生生之謂易。”《周易·系辭上》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禮記·中庸》
注二 設(shè)疑:
1. “道之唯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像,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保ā兜赖陆?jīng)》第21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保ā兜赖陆?jīng)》第25章)
“道”既是“空”,是“無”,為什么“道之唯物”?而且“有物混成”?
2.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道德經(jīng)》第37章)
“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道德經(jīng)》第25章)
“道”既然“無為”,“寂兮”,為何還要“無不為”?“周行而不殆”?
這兩個問題將在下篇解讀中給出自己的理解。
注三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的啟示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已經(jīng)證悟本具自在真心的菩薩,進入禪定的狀態(tài),與大道融為一體,擁有到達彼岸的妙智慧。(以下內(nèi)容是菩薩“觀”到的宇宙真相)}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照見一切色受想行識的本質(zhì)都是“空”, 所謂的“苦”也是根本不存在的}
舍利子
色不異空 {色不能獨立于空而存在,色必須“鑲嵌”在空中而成為一體}
空不異色 {空包含一切色而成為一體}(說明“色”與“空”是一體的兩面,“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色即是空 {色終會“滅”入空} 空即是色{所有的色都會由空“化育”而出,空中生色}
受想行識 亦復(fù)如是 {一切感受、思考、行為、認識也和“色”的實質(zhì)一樣為“空”}
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 {一切法都是依五蘊而生的道理,五蘊既空,諸法亦空}
不生不滅 不垢不凈 不增不減 {萬法本來不生,自然不滅,無所謂垢凈,無所謂增減}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 {闡釋實相之空性(道的根本特性是空)}
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陲 {依證悟空性,得菩薩的境界}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心無掛礙 無掛礙故 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盤 {依到達彼岸的妙智慧,心空無牽無掛,自然不存在所謂的驚恐怖畏。離棄迷惑無明煩惱,自性清凈圓滿清凈}
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過去佛現(xiàn)在佛未來佛一切諸佛,都是依到達彼岸的妙智慧,得無上正等覺}
(心咒部分省略)
《心經(jīng)》主要是觀自在菩薩對舍利弗關(guān)于空性的回答,完美地解釋了“空”的涵義,也明確了 “悟空”的意義???,是“道”的最根本的特性,借助《心經(jīng)》可以讓我們契入大道。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