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18日 11:06:07 來源: 《東方早報》
《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末端
與《富春山居圖》同時遭受火殉的明代唐寅《高士圖》。從“高士圖”三字及其旁題字已不全可知曾遭火殉。
王耀庭
名畫鬧雙胞,是常有的事,再加一段凄慘的火燒故事,將畫一分為二,又有真真假假的爭辯,這么富有傳奇性,最有名的就是臺北故宮兩卷黃公望(1269-1354)的《富春山居圖》。
《江南通志》載:“元黃公望字子久,號大癡道人,本常熟陸氏,少喪父,母依永嘉黃氏,遂因其姓。”成書于黃公望生前的鐘嗣成《錄鬼簿》(上、下二卷,大約成書于元至順元年,約公元1330年)又記:“其父年九旬方立嗣,見子久乃云,‘黃公望子久矣!’”隨著母親改嫁,連姓氏名號的來路,典出有故都這么有趣。
真假兩件,真者一卷題款:“至正七年,仆歸富春山居,無用師偕往,暇日于南樓援筆寫成此卷。”通稱“無用師卷”。另一卷被認為是仿本的題款:“子明隱君,將歸錢塘,需畫山居景,圖此為別,大癡道人公望,至元戊寅秋。”通稱“子明卷”。兩卷為了區(qū)分就用受贈人來命題。
鬧雙胞,從乾隆十年(1745)冬天起,臣工進呈黃子久《山居圖》(子明卷)時,乾隆已經(jīng)讀過沈德潛呈給他的詩集中,關(guān)于《山居圖》的題記詩文,認為這(子明卷)是黃公望的真跡。于是常相隨左右,隨時題跋,一題再題,一共五十五則,最后在畫最前隔水上,以宣誓的口吻寫道:“以后展玩亦不復(fù)題識矣!”乾隆帝書畫收藏,論千計萬,同樣的誓言,只有在天下第一行書的王羲之《快雪時晴帖》上,同樣的大作文章,也是題到不能再題,也是“以后展玩亦不復(fù)題識矣!”難怪乾隆皇帝封此卷為“畫中蘭亭”。翌年丙寅(1746)冬天,又得到“無用師”卷。雖然,乾隆皇帝不肯認錯,但是,他覺得是張好的“贗”作,也就一并和“子明卷”,藏在紫禁城里的“畫禪室”了。
乾隆皇帝金口圣言,收藏在宮中,也無人敢聞問爭辯,就這樣相安無事保藏在宮中?,F(xiàn)在,也有人深慶乾隆皇帝看走了眼,只命令他的文學(xué)侍從梁師正在“無用師”卷上寫了一段文字,讓“無用師卷”保持了原來的清凈面目,不像其他的書畫,總有乾隆的御題。
故宮開放以后,1935年,“子明卷”被選送到英國倫敦的“中國國際藝術(shù)展覽會”,這又代表了當(dāng)時故宮執(zhí)事同人的意見。1936年吳昌碩為金城臨摹的“無用師”卷題引首。金城臨本連題跋也照錄。他雖未言及真假,卻在畫上蓋了一方印,文為:“模范”,用這兩字來說明他的看法。黃賓虹參與故宮點驗工作,個人的筆記即以“無用師卷”為真。此外,鄭秉珊、吳湖帆及日本學(xué)者青木正兒,均認定“無用師卷”為真。1938年,吳湖帆得到《剩山圖》,重新裝裱成卷,其中的自跋文,已辨明“子明卷”為偽。其后如徐邦達(1911.7-)均持“無用師”為真。上世紀七十年代,1974年8月,知名的文史學(xué)者徐復(fù)觀(1904-1982),獨持“子明卷”為真,為之翻案辯證,在當(dāng)時的香港《明報》寫了文章,認為“子明卷”才是真跡,引起討論,后來他又于1977年結(jié)集成書。對這個問題用“由疑案到定案”;被研究者質(zhì)疑后,又用“定案還是定案”來堅持他的觀點。徐復(fù)觀主要的觀點是,認為“無用師卷”紙質(zhì)很新,不似元代古本,相對“子明卷”倒是紙質(zhì)老黃的舊本;火燒的故事則是古董商編出來的騙人伎倆。“無用師卷”上黃公望題“至正七年仆歸富春山居”,徐復(fù)觀認為黃公望不曾居于此,而應(yīng)是桐盧縣的富春山。徐復(fù)觀引清朝吳升《大觀錄》,記沉周臨本跋語是:“因詩題于上”,認為“無用師卷”上的沈周題跋既不是詩,也是偽品的證據(jù)之一,然而,沈周臨本跋語的原件,今藏北京故宮,所記是“請題于人”,與下一句“遂為其子乾沒”,才能讀得通。總之,徐復(fù)觀的論點,眾說并不同意,還是以“無用師卷”為真成定案。
“無用師卷”《富春山居圖》已是一件舉世聞名的國寶,各方面討論的文章已經(jīng)巨細無靡,此畫孰真孰偽,大致都有客觀的論定,不用費詞多做狗尾續(xù)貂了。
先讀《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上的黃公望長題:
至正七年。仆歸富春山居。無用師偕往。暇日于南樓。援筆寫成此卷。興之所至。不覺亹亹。布置如許。逐旋填剳。閱三四載。未得完備。蓋因留在山中。而云游在外故爾。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當(dāng)為著筆。無用過慮。庶使知其成就之難也。十年(公元1350年)。青龍在庚寅。歜節(jié)前一日。大癡學(xué)人書于云間夏氏知止堂。
“有巧取豪奪者。俾先識卷末。”說明了題這一款時,畫尚未完成。先題款,明示畫是“無用師”所有,要拿這卷畫的人,且先看看這段題款,就無庸再議。說來在畫尚未完成,題上所有人,古畫也僅見這一例。也說明這卷圖畫了三四年,還沒有完成,之所以如此,這應(yīng)該跟江南水鄉(xiāng)生活有關(guān)。題中說:“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著筆。”江南行多水程,與行李相隨,船行平穩(wěn),“興之所至,不覺亹亹,布置如許,遂旋填劄,閱三四載。”可看出畫常是先把大輪廓底定,再“遂旋填劄”。因此,從卷最末可看出遠山一列,勾線涂抹,起伏的山形重疊在一起。
在“庚寅歜節(jié)”(端午節(jié))后畫完成,當(dāng)然是歸受贈者“無用師”。黃公望寫這一段款時,人在夏氏云間“知止堂”。主人為誰?也是黃公望的朋友楊維楨,文集里寫有《知止堂記》,主人是云間老人夏謙齊氏,取《老子》之經(jīng)有警人者,曰“知止不殆”的典故,堂有匾是趙孟頫所書。其四葉孫頤貞,在兵火之后,重建。
《書史會要》有:“道士鄭樗,字無用,號崆峒生。盱江人。初學(xué)《孫叔敖碑》,一時稱善。后乃流入宋季陋習(xí),無足觀者。”這個人在洪武年間,還出現(xiàn)在南京。宗泐(1318-1391)的《全室外集》有《崆峒生歌》,頗能描述他在金陵生活大要。那時或許已是七十以外的高齡了。
“子明”倒也確有其人,也是黃公望的朋友。顧復(fù)《生平壯觀》卷九記黃公望畫:“子明畫絹,中幅??铑}甚長,水墨,不作大樹重山,水中一泒低小連山,前人筆所未有。題云,‘無塵真人領(lǐng)致道,而余留杭,及至琴川,而真人又回錢塘,獨乃弟子明留方丈,比來,假榻兩旬,朝暮與子明手談之樂,臨行出此幅徵拙筆,遂信筆圖之,以當(dāng)僦金之酬,他日無塵老子觀之一笑云。至元戊寅閏八月一日,大癡道人靜堅稽首。’”黃公望與子明有圍棋(手談)之樂,且以此畫作僦金(房租)??梢?#8220;子明隱君,將歸錢塘,……”做假者,也有一番心思。
“無用師卷”可能隨著“無用師”到北方,所以畫史上見不到流傳的記錄,也可能在沈周收藏前的題跋已經(jīng)損毀了。沈周收藏過“無用師卷”,今日的“無用師卷”上,有沈周(1472-1509)題跋,寫道:“舊在于所,既失之。”即于后來憑著記憶畫出一卷《富春山圖》。這卷憶臨本,沈周寫著:“請題于人,遂為其子乾沒。”這位被沈周“請題的人”是誰,至今也是謎,說來又是一件傳奇。后來傳到北京,到萬歷廿四年(1596)董其昌(1555-1636)再購回華亭,藏于其畫禪室中。董氏未死以前又以千金質(zhì)押于宜興吳正志(之矩)。董其昌在今日已移于“無用師卷”的前隔水裱綾上,寫道:“吾師乎!吾師乎!”通過董其昌的大力稱贊,董其昌的學(xué)生輩,所謂的清初四王吳惲,無不“家家一峰”,奉黃公望為正宗大師。
“無用師卷”還有一段既傳奇又令人痛心的故事。這卷畫傳到吳正志(之矩)的兒子吳問卿(或做“冏卿”)手中。當(dāng)時人的記述,一個是有名的古董商,也是《剩山圖》的收藏者吳其貞,在他的《書畫記》上卷三有云:
此卷,原有六張紙,長三丈六尺。曩為藏卷主人宜興吳問卿病篤焚以殉,其從侄子文,俟問卿目稍他顧,將別卷從火中易出,已燒焦前段四尺余矣。今將前燒焦一紙揭下,仍五紙長三丈,為丹陽張范我所得;乃冢宰亦因赤函先生長君也。聰悟通諸技藝,性率真。好收古玩書畫,無錢即典田宅以為常。予于壬辰五月二十四日,偕莊澹菴往謁借觀,雖日西落猶不忍釋手。其圖揭下燒焦紙尚存尺五六寸,而山水一邱一壑之景,全不似裁切者,今為予所得,名為《剩山圖》。
這應(yīng)該是這卷名作火焚最早的記載。此外,惲壽平(1633-1690),《南田畫跋》也記載:“吳冏卿生平所愛玩者有二卷,一為智永千字文真跡,一為富春圖。特以為殉,彌留,為文祭二卷。先一日,焚千文真跡,自臨以視其燼,詰明焚富春圖,祭酒面付火,火熾輒還臥內(nèi),其從子吳靜安急趨焚所,起紅爐而出之,焚其起手一段。”
“火殉”以后,原來全卷毀去首段的三分之二弱。吳子文救出此卷后,卷分為大小二段。后來經(jīng)由前引吳其貞的安排,揭下灼焦的一張,還存尺許完好者,即為吳其貞所得,為“剩山圖”得名的由來,《剩山圖》右下角也有吳其貞的收藏印。到底毀去多少,惲壽平又說:“余因冏卿從子,問其起手處,寫其城樓睥睨一角,卻作平沙禿峰,為之極蒼莽之致,平沙蓋寫富春江口出錢塘景色,自平沙五尺餘,以后方起峰巒坡石,今所焚者,平沙五尺余爾。”這一段是如何呢?傳世鄒之麟臨有《富春山圖》,這個臨本確有“自平沙五尺余,以后方起峰巒坡石”的一段,也可以讓今日的《富春山居圖》,拼湊回原貌。鄒之麟在這卷臨本上題:“子久富春山圖,聲稱嘖嘖海內(nèi),余曾一再見于楓隱主人處,業(yè)為題識卷尾。頃友人持來展玩,不忍釋手,因臨成副本,以志云爾。”今日“無用師卷”確有鄒氏跋。鄒氏看過“無用師卷”本無疑。臨本所畫并不完全忠實,卻也讓人存一復(fù)本證據(jù)。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戊寅冬,上海汲古閣主人曹友卿,以此一《山居圖》請吳湖帆審閱,吳湖帆一見知為“剩山圖”,驚喜之下,以家藏商周敦古銅器交易。這時圖卷已無跋,曹友卿急索原主,追回廣陵王廷賓跋。吳湖帆裝成一卷?,F(xiàn)在收藏在大陸杭州的浙江省博物館。
由于國畫畫卷是卷起來收藏的,所以燒掉的是畫卷最外面,也就是畫幅起首的一段被火燒壞了,現(xiàn)在還可以看到燒壞的洞,把“剩山圖”、“無用師卷”,前后排列,火焚處,回卷回去是在同一個地方,且是燒壞的洞,愈后愈小。
臺北故宮收藏有明唐寅的《高士圖》,據(jù)唐光的跋語:“此六如先生高士圖卷。乃荊溪吳氏物也。己丑歲曾侍先君同觀于云起樓。明年庚寅。其主人翁不達。擬以素所珍愛諸物殉葬。慮不能如愿。遂于臨逝時。集置榻前。付之一炬。此卷與黃子久富春圖。同遭厄劫。”這從“高士圖”三字及其旁題字已不全,可得知。當(dāng)時火殉,不知尚有多少件為人不知。
如把“剩山圖”、“無用師卷”、“子明卷”,并排觀看,“無用師卷”與“子明卷”的構(gòu)圖大致相同。“無用師卷”少頭,“子明卷”缺尾。
這一卷畫,今日稱為“富春山居圖”,黃公望自己并沒有命題,想來是以題款“仆歸富春山居”來命名,然而,歷史上對這一卷的記載,出現(xiàn)“富春圖”、“富春山圖”、“富春山居圖”、“富春大領(lǐng)圖”等等,不過這并不重要,命名只要切題就好。倒是要問這是不是畫富春江景。古富陽的縣邑,目前是杭州市屬下的富陽市,正標榜要建設(shè)成現(xiàn)代版的“黃公望富春山居”城市。富春江中穿,將城市一分為二,江上已筑了水壩,波平如鏡,來往的不再是風(fēng)帆,而是成隊的采沙船(鄉(xiāng)人說富春江的河沙品質(zhì)極好)、運貨物的鐵殼船。隨著城市的開發(fā),兩岸也出現(xiàn)了高樓。以富陽市(古富春)曾為黃公望當(dāng)年隱居地,往惜舟船往來所經(jīng),大家也認為畫這一帶的風(fēng)景,應(yīng)無疑慮。黃公望畫上的題款是“庚寅”,去年2010年也是庚寅年,雖然古今相距660年,游河繞境欣賞富陽景色,兩岸風(fēng)景,依然可見當(dāng)年的風(fēng)趣。攝影鏡頭下,不高的連綿小山,沙渚上成排的叢樹,與畫中景,有其合拍處。
“無用師卷”題款的年代紀年“庚寅”(西元1350年);而“庚寅”這一年與《富春山居圖》卻有巧合之遇,畫成于“庚寅”,也毀于清順治七年(1650)的“庚寅”,因而離散。去年又是“庚寅”,大陸的主事者,呼吁兩卷能同時地展覽,在有心人的奔走協(xié)商下,使得今年6月1日于臺北故宮以“山水合璧”展出,聯(lián)輝終于成真。
(作者系臺北故宮博物院原書畫處處長、黃公望研究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