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李子勛親子關系36講之23、24、25、26

<<陪孩子長大----李子勛親子關系36講>>之23---給孩子時間

 
父與子的對抗
 
有時候我真不知道自己怎么了,都快二十二歲了,到底怎么回事啊。我真覺得我是獨生子女當中最倒霉的一個,怎么說呢?我老是跟爸爸過不去,從小就是這樣。而且呢,我越來越看他不順眼,冷戰(zhàn)都十幾年了,真的很煩人。要不是自己現(xiàn)在的工作還沒有著落,有能力的話,我想我第一個行動就是一定要搬出去住,遠離這個家。
 
其實在別人看來,我們家也還是不錯的。以前父母都在一個單位工作,后來在街邊的房子做起生意,再后來在我當兵回來之前,家里蓋起了樓房。不過,我還是很想念過去的老房,我最美好的回憶和時光都是在童年時代,都是跟老房子相伴的,那時家里并不富裕,但是我能感覺到父母很愛我。后來,我年齡慢慢大了,他們對我的要求越來越多,我和父親的對抗也開始了。其實,小的時候我很怕他,他兩眼一瞪我就把頭低下。可是隨著我的長大,跟父親的矛盾和沖突也越來越激烈。他看不慣我,我也看不慣他,其中最看不慣的就是他小氣、吝嗇,還有自私,有的時候甚至覺得他非常虛偽,總之他的缺點都暴露在我的眼睛里。所以很多時候我跟他頂嘴,會說出許多令他生氣、挖苦他的、很重的話,想把以前受到的所有壓制和憤怒都發(fā)泄出來。他也一樣,話很重很狠,我們誰也不讓誰??赡芪覀兌己芤獜姲?。那時候就是這樣,如果不讓我說出來,我太難受了。
 
另外,父母在我小的時候,鬧過一次離婚,他們當時口口聲聲說為我好,就放棄了?,F(xiàn)在我大了,我覺得他們很多的做法對我起到了相反的作用。比如說我的性格,非常內(nèi)向,見了生人很不自在,總之我是一個逆反心理非常嚴重的人。
 
 
這是一封二十二歲男青年的來信,講述了他和父親之間的矛盾、對立。
 
我們先來看看男孩和爸爸的關系是怎么發(fā)展的。男孩子最開始常常是對媽媽形成依戀,因為小時候是躺在媽媽的懷里吃奶,被媽媽抱著睡覺,所以一般男孩子在兩歲以前很容易和媽媽形成依戀關系。在這種依戀中,常常會有父親插進來,所以最開始他對父親是排斥的。我們能看到很多很小的孩子,父親要抱他,他是不干的,總讓媽媽抱著。
 
兩歲以后,他慢慢懂事了,知道自己還有一個爸爸,而且爸爸是家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在兩歲以前不能夠充分意識到這一點,他認為應該排斥掉爸爸,爸爸最好少來煩他,少來影響他和媽媽之間的關系。兩歲以后要慢慢接受父親,但是在接受父親的過程中,孩子也不愿意放棄對媽媽的控制。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經(jīng)講,兩歲到五歲之間的男孩有戀母色彩的情感,他的戀母表現(xiàn)常常不是對媽媽多好,而是對父親憤怒,就是對父親排斥。比如說,在五歲以前會偷偷說父親的壞話,在媽媽面前說爸爸干什么壞事了。這是無意識的,并不是有意要害父親,但是他總覺得父親妨礙他跟媽媽的親密。實際上父親會強行插入母子之間,把男孩從媽媽身邊拉開,使他度過這個依戀的困境,因為依戀的困境會讓他不愿意長大,只有父親才能引導男孩變得長大。
 
孩子在兩歲到五歲有一個過渡期,從依賴媽媽到開始崇拜爸爸。他們發(fā)現(xiàn)爸爸能力很強,首先能控制媽媽,還能夠給家庭帶來很多好東西,而且?guī)半U。這時候媽媽對孩子的保護使孩子感覺受限,失去很多快樂,父親卻常常會鼓勵孩子去爬高,打秋千,或者干一些激動人心的事情。五歲以后,男孩會慢慢形成對爸爸的崇拜,崇拜父親也意味著對權(quán)威的認同。他開始學習討好父親,討好父親的目的是希望自己得到父親的認同。這個時候父親如果挫敗他,批評他,打他,罵他,或者對他很生硬,孩子就很難形成對父親的熱愛,也難獲得與權(quán)威相處的經(jīng)驗。小時候被父親挫敗可能激發(fā)一種心理恐懼,害怕權(quán)威的人。這樣的孩子長大了以后無法和自己的上司,或者是單位的領導,或者帶有權(quán)利色彩的人搞好關系。他有一種莫名其妙的畏懼感,莫名其妙地想和這樣的人保持距離。往往還會伴有被拒敏感,不敢對人提要求,也不敢對人說“No!”,更不敢拒絕別人的要求。
 
信里這個青年,談到了小時候非常怕父親,可能是在五歲左右他想接近父親的時候沒有得到積極的響應,沒有必需的共情和支持,也很少得到表揚。男孩對父親的認同欲望是希望父親能夠接受他,愛他,喜歡他。這個孩子被挫敗了,如果這個階段他過得不錯,爸爸很愛他,給他很多支持和表揚,表現(xiàn)出無條件地愛他,接納他,他的心理會穩(wěn)定地發(fā)展到十二歲。十二歲的孩子面臨家庭情感向社會情感的轉(zhuǎn)移,他慢慢把跟父母的關系看得不那么重了,把跟同學的關系看得很重,跟老師的關系看得很重。所以慢慢就會忽視爸爸媽媽情感的需求,開始拒絕父母了,父母給的愛,他會拒絕,父母拍拍他的頭,他會說“干嗎動我”。他表現(xiàn)出一種不想和爸爸媽媽親近的心理傾向,轉(zhuǎn)過來去崇拜社會權(quán)威。
 
如果父親是一個值得崇拜的人,孩子會繼續(xù)跟父親保持良好的認同關系,如果父親在社會上是一個弱者,在家庭里也有很多問題,那么這個男孩就會對父親表現(xiàn)出強烈否定和攻擊情緒。這個個案中的男孩說父親一身毛病,又小氣,又吝嗇,又自私,還虛偽。這就是我們談到的一般十二歲到十六歲的孩子有極端思維,有完美主義色彩,把任何事情都看成是絕對的。這個時候他很容易發(fā)現(xiàn)父母的缺點,因為父母畢竟是活生生的人,不會非常完美,孩子對父母的問題很敏感。找到父母的問題,孩子就有理由否定父母的權(quán)威了,尤其是父親的權(quán)威,然后就有理由按照自己喜歡的人、喜歡的生活方式去生活了。所以,對父母的憤怒過程是有積極意義的,并不全是消極的。一個孩子要慢慢轉(zhuǎn)向社會角色,要充分地社會化,要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就必須從否定家庭情感開始。這個否定會引發(fā)一個心理成長的艱難歲月,因為他否定父母的同時,也在否定自我。
 
二十二歲是男孩開始重新認同接納父母的年齡,最晚二十五歲,男孩會有很明顯的回歸家庭情感的傾向。戀愛其實是尋求家庭情感的再現(xiàn)。當他到了二十五歲,感覺到生活的壓力時,他觀察父親,會發(fā)現(xiàn)父親老了,突然會感覺到其實父親一直是愛他,支持他,接受他的,并不是他內(nèi)心想的父親不喜歡他。那個時候,他的內(nèi)心會產(chǎn)生一種回歸情緒,孩子會重新回到爸爸媽媽的懷抱,對爸爸媽媽又有親密的行為了,又可以摟摟爸爸了,知心話也愿意跟父母講了,有什么困難也愿意讓父母給他出主意,家庭重新回到一個和諧的狀態(tài)。
 
這封信里的青年正處于一種回歸的準備狀態(tài),為什么呢?因為他已經(jīng)為父子關系痛苦了,痛苦就是覺醒,就是自我覺察。他寫這封信,實際上就是在做回歸的準備,即使他現(xiàn)在看到爸爸媽媽有很多缺點,但是他在寫這些東西的過程中,爸爸媽媽的優(yōu)點就會顯現(xiàn)出來。當我們談一個人的缺點的時候,優(yōu)點在自己內(nèi)心自然就會變得很明顯。這個男孩在信中還說到父母由于婚姻出了一些問題,兩個人關系處得不是很好,曾經(jīng)有離異的念頭。信的最后說父母很多做法,表面上說起來是因為愛他,但是他自己感覺好像恰恰起到了反作用。面對這個問題,我想對孩子說,我們要理解愛的方式。家庭中很多對孩子的憤怒、批評、苛求甚至傷害,可能都是因愛而起,如果我們能正確解讀親子關系中的信息,就不會那么痛苦。
 
我想男孩真正完成回歸,必須在社會上獨立。首先他得有份工作,有獨立的家庭,能夠不依賴爸爸媽媽生活,他才能和父母有平等的位置,才能使情感回歸發(fā)生。假設他到了三十歲還依賴父母生活,回歸就不能形成,因為他仍然是一個孩子,父母仍然不會改變態(tài)度,他仍舊只能堅持對父母的不滿。我們鼓勵他盡快在社會上找到一份工作,有一個社會角色,那個時候他就不僅僅是一個孩子,還是一個單位的職工,或某個機構(gòu)的成員,一個社會人。他會馬上看到父母的態(tài)度變了,尊重他了,不那么批評了。只要他在家里面待著,就是孩子,但他也可以是好孩子,服從父母,幫家庭做一些事情,如家務事,或者承擔家庭的一些壓力。這種情況下,也能把與父母的關系調(diào)整好。
 
<<陪孩子長大---李子勛親子關系36講>>之24--說話也要學
 
嚴厲的母親
 
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大專二年級了,從小到大都被束縛于母親嚴格的管教之下。學習成績在中專以及現(xiàn)在的大專班都是上游,一直很好。但是我不滿足現(xiàn)狀,在這個競爭激烈、優(yōu)勝劣汰的社會,我覺得只讀大專是不夠的。媽媽想讓我轉(zhuǎn)本科,我也正有此意。也可能是為了讓我考上本科吧,媽媽對我的嚴厲程度簡直令常人難以想象。比如,平時不許我和同學出去聚會,甚至偶爾出去放松一下也不行,還有我不能跟同學去買衣服,如果買了她就怪我,對我說開學了可不能再出去玩了,要玩的話肯定沒有好成績。平時我最怕媽媽了,她的話就像一道命令一樣,我不敢說一個“不”字。否則小到亂摔東西打罵,大到躲在屋里大哭,她這一套我是最害怕的,每次的反抗都是在我的慌亂以及母親的哭聲當中告終的。
 
我的性格比較內(nèi)向孤僻,人際關系當然不好。我曾經(jīng)想過用寫信的方式和母親溝通,可是她竟然看都不看,就當著我的面把信扔進垃圾桶。邊扔還邊說:“有什么看的,你的心思我還不明白?”極大地傷害了我的自尊心。我流了很多眼淚,已經(jīng)不知道該怎么跟她溝通了。還有,就是平時我母親每個月只給我十塊錢的零花錢,我都舍不得花。我唯一的要求就是能不能自己給自己買衣服穿,她不同意,說我衣服夠多了。其實父母很少給我買什么衣服,不少衣服都是好朋友看我衣服少送給我的。我二十一歲了,不是一個愛追流行的女生,也知道父母掙錢不容易,所以從不亂花錢,但是我需要用自己的一些時間和精力來支配自己的生活,而且我很自覺。像我母親這樣,對我的學習其實沒有什么幫助,反而使我整天精神很不好,很壓抑,也很不快樂。其實看一看我身邊同學的父母好像都不這樣,反而他們也考得很好。我非常痛苦,不能自拔,希望李老師能拯救一下我的心靈。
 
 
首先我們要感覺到,媽媽看來是有些情緒,她把很多關注都放到女兒身上,好像沒有自己的生活。當然我們不知道這個母親為什么那么地在意一個二十一歲的孩子,因為信里面一句都沒有提到爸爸,也不知道她們家里還有沒有兄弟姐妹,為什么感覺上她跟媽媽好像密不可分。
 
有些時候家庭里會形成這種“結(jié)盟”現(xiàn)象,所謂結(jié)盟就是說本來家庭是三個人或四個人,但有兩個人緊緊地纏在一塊兒,所有的東西都要求一致。比如媽媽的想法孩子一定要接受,孩子的利益就是媽媽的利益。顯然,媽媽想幫助女兒的辦法就是跟她結(jié)盟,讓孩子像自己來促進她的成長。從動機上來講,母親用的是自我犧牲的方式。她哭吵都是為了孩子,不是為了自己。不是說“孩子你對我好一點,你幫我做事,你幫我掙錢”,而是說“孩子你要好好學習,將來成為有用的人”,這樣的動機應該說是值得贊賞的。但方法上,她對女兒的教育受先占性觀念的影響。比如認為孩子總是不懂事,不太可靠,不管她年齡多大,必須使勁管住女兒才能讓她成熟。在我看來,這個母親太熱衷于母親的角色,孩子已經(jīng)到了二十一歲,有法律上、生理上、心理上的成熟,也有自己的價值體系、審美觀念和生活態(tài)度,母親意識不到,還孜孜不倦地執(zhí)行著母親的功能。
 
反過來,女兒又把媽媽的態(tài)度看得太重了。二十一歲的女孩不管媽媽說什么做什么,都應該有自己的準則,爸爸媽媽所表達的意愿只是意愿,不是命令。這個女孩太在意媽媽的表情,以至于把媽媽的一些意愿看成了很大的壓力,實際上女孩也希望從媽媽那兒得到一致。她做任何事情都渴望得到媽媽的贊賞或者認同,如果得不到媽媽的認同,她本人就慌亂了。其實,她缺乏足夠的自我認同的能力,如果她溫和且堅決地堅持自己的決定,母親就會找到讓自己發(fā)生改變的理由。看起來是媽媽的問題,透過對媽媽的問題描述,我們同時看到女兒本身存在著自我認同不夠,沒有那么堅信自己是正確的,沒有自我決策能力并敢于自己來負責任的勇氣。母親的哭鬧是對關系的催眠,維持母女的現(xiàn)存狀態(tài)。如果女兒意識到,媽媽當然會按照媽媽的心態(tài)來說一些話,她哭也好,生氣也好,總是希望給女兒一個好的建議、方向。但是最終要由女兒自己來全盤衡量自己的生活,自己作決定。這樣哭鬧不重要了,催眠的魔力消失了,母親也懶得再哭鬧。有些時候如果女兒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了,效果好,媽媽也就接受了。
 
不能單靠這封信就認為媽媽不信任她,要想到二十一年來母女產(chǎn)生互動的過程是很漫長的。當然不排除媽媽有個人的問題,但是這個互動形式一直到了女兒二十一歲都沒有改變,就有可能是女兒的行為、態(tài)度無意識地鼓勵了母親。如果女兒能給媽媽很好的信息,讓媽媽感覺到她已經(jīng)長大了,她有能力來處理好自己的生活和學習,包括人際關系,媽媽就會慢慢解脫出來,關注自己的生活。
 
當然,如果媽媽處在情感剝離的狀態(tài),比如說她離爸爸很遠,或者爸爸不在身邊,她強烈地需要女兒,要從女兒那得到家庭情感的話,則是另外一回事。但是這封信并沒有告訴我們媽媽在個人生活上不快樂,或者說她沒有爸爸的很好的照顧,因此也不能做這樣的分析,只能說這個母女的漫長互動過程形成了這樣一種模式。女兒小時候也許覺得好,“媽媽把我管得很好,很安全,什么事情媽媽都幫我想到了”,會回饋給母親她很舒服;現(xiàn)在長大了,這樣管就不舒服了,不好玩了,也要讓媽媽知道自己不舒服。不要對媽媽所做的事情做是非評判,不要說“媽媽錯了,我們這個年代的孩子不是這樣想的”。而要說“媽媽,你這樣管我,我不開心,我覺得不舒服,有壓力,你給了我很多思想負擔”。要把這樣的話告訴媽媽,女兒可以說“媽媽說的都是對的,但是你給我那么多對的東西,就讓我很有壓力,我就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把這種困惑告訴母親。她會想到自己的動機是要讓孩子好,讓孩子成功,而目前的行為和自己想達到的目的是矛盾的,南轅北轍,這個時候媽媽自己就會調(diào)整她的行為。
 
我想對這個女孩說,母親在意你的學習,當你堅持觀點時,在學習上就應更積極努力,并有好的效果,讓媽媽感覺你是對的。如果學習本身不好,媽媽正為這個著急呢,她一著急就顧不上所謂的方法了,也不那么尊重你、信任你,就會凡事都要你馬上按照她認同的方法去做。
 
怎么去跟母親溝通?孩子要站在父母的立場上來看問題。父母有法律責任要來教導孩子,他們會認為如果自己不說一些不好聽的話,就是沒盡到責任,但是說話只代表他們的位置或法定角色。比如說教導孩子要有道德,要節(jié)儉,要對人好,要善良,要寬容忍讓,要有公益心。很多教導可能不符合現(xiàn)代社會追求成功、追求自我、追求效率的思路,但那是文化的積淀,是為了在自我高度發(fā)展的時候內(nèi)心有道德均衡。父母做這些教育是必然的,如果孩子產(chǎn)生反感,或者不喜歡那一套,那孩子怎么來處理呢?孩子首先要想到,這種反感是來源于成長時對權(quán)威角色的反感,不見得是對父母說的內(nèi)容反感,它只是對強加式的、不可商量的、不可討論的話語方式的反感。
 
所以,對孩子來說,有些時候可以用一些技術(shù)。如果爸爸媽媽用你不喜歡的方式說一些你不愛聽的話,沉默就是最好的交流。沉默看起來沒有交流,但實際上是一個很強的交流,爸爸媽媽說什么都閉嘴,聽完了以后就走開,如果爸爸媽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說話就積極地回應,形成良好的互動,讓彼此都感到愉快。以后爸爸媽媽自然會選擇好的方式,因為他們覺得如果孩子不愛聽,說也沒有用。這是消退與強化并用的心理技術(shù),在這個過程中沒有沖撞父母,沒有表現(xiàn)出不快樂,只是聽,聽完了就走開,不做任何表達。當然如果爸爸媽媽非要你表示態(tài)度的話,你可以給他們含混的回答,但是不要喪失自己的權(quán)利,不要說“您說得對,我一定照辦”,因為這樣的話反過來會給自己帶來壓抑,以后爸爸媽媽會說“你看你騙我們,你當時答應了我們,但是你沒做”。你可以說“我試試看……”,“我得等一等……”,“我要觀察一下是不是這樣做可以……”,還有就是“我還得想一想……”。這些話都不是說爸爸媽媽錯了,而是說我需要考慮,把自我融進去,為自我找到位置,也就是告訴父母:“我還有一個位置呢,你們講完了我還要有一些想法。”這樣父母想生氣也沒有理由,想惱也惱不起來。如果對父母說,“你們想錯了,這樣干根本不行,還是我說的對”,就會形成關系的對立,沖突也在所難免。
 
 
<<陪孩子長大---李子勛親子關系36講>>之25--成長需要經(jīng)驗
 
作為孩子,應該把父母的話好好想一想,為什么父母會認為這樣好?因為從經(jīng)驗、文化積淀、工作經(jīng)歷等各個方面,父母都比孩子豐富,而且他們都度過了青春期,這樣說總是有道理的。
 
其實,父母更多的是表達態(tài)度,這個態(tài)度如果很鮮明,很簡潔,比如“我認為你不應該這樣做”,就會產(chǎn)生矛盾。父母一定不要強迫孩子,如果總是需要孩子說“是”,就有點過于依賴孩子。說明父母很多內(nèi)心的安全感、穩(wěn)定感、和諧都希望從孩子的態(tài)度里表達出來,應該說這樣的父母缺乏一些心理能力。實際上,家庭里面的爭吵總是雙方都不認輸才會發(fā)生,只要有一個認輸,爭吵就不會繼續(xù)。比如打架,兩個人都要打才行,下棋,兩個人下得越精彩越投入,雙方廝殺就越厲害,但如果一方不玩了,另一方怎么想廝殺都無法進行。家庭里也是這樣,必須要有一方沉默才能結(jié)束矛盾。孩子不是權(quán)威的位置,如果建議爸爸媽媽沉默的話,孩子就顯得位置太大了,所以建議孩子要沉默。沉默就是一個態(tài)度,比如“我不想玩這個游戲了,今天的爭論就到此結(jié)束”。父母也應該懂這個意義,孩子不想討論事情了,只是愿意聽,聽完就完了,那就要學會把嘴閉上,如果爸爸媽媽認為孩子沉默是對抗,就惱羞成怒,那是父母的問題。父母需要馬上得到結(jié)果,代表了一種不太成熟的心理,比如父母特別權(quán)威,認為不應該被冒犯。
 
但是作為青少年來說,他的成長過程必然要走彎路。孩子不可能一出生就是聽話的孩子,如果他長大以后很多體驗都沒有嘗試到,有一些該犯的錯誤沒有犯過,也沒有挫敗,那么這樣的孩子實際上是沒有能力的。孩子知道父母說得對,但是無意識還要做一些看起來有點不對的事情是為什么呢?因為孩子的成長需要這些東西,這些東西對孩子就像養(yǎng)分一樣。比如說因為做了某件事情被老師罰站,孩子就會印象深刻,就知道要守規(guī)矩,知道這事后面有一個秩序,要遵守游戲規(guī)則,不遵守就要受到懲罰。這樣的經(jīng)驗很重要,如果完全地聽話,什么錯誤都不犯,就會什么成長的經(jīng)驗也沒有。
<<陪孩子長大----李子勛親子關系36講>>之26---責任也是權(quán)利
 
偏心的父母
 
有一個非常年輕的女孩,參加工作多年,心里一直很痛苦,因為父母總是偏向哥哥。遠在老家的哥哥從小體弱多病,念完大學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心安理得地在家待著,脾氣很暴躁,父母不敢說他,因為他總生病,媽媽覺得把哥哥生下來就是虧欠了他,總有愧疚感。這個女孩覺得,作為女兒應該受到家里很多的照顧,但卻承擔了很多的責任,每個月都要給家里寄錢,家里認為妹妹多分擔一些是應該的。一次,女孩給家里打電話,家里說媽媽身體不太好,又缺錢了,不肯去治,這個女孩就非常生氣,說“我每個月都寄錢,看病是最要緊的”,媽媽說“我們家經(jīng)濟條件還是很緊張,你也不能怪我”。放下電話這個女孩就開始哭,覺得家里面亂得一團糟,又沒有辦法去要求哥哥。她覺得作為妹妹太累了,“為什么我就要這樣呢?像這種現(xiàn)狀我應該如何去改變呢,父母一個勁兒地護著哥哥,真不知道該怎樣辦!”
 
 
從這件事情來看,痛苦是女孩內(nèi)心的一種感覺。作為妹妹,如果哥哥身體真有什么問題的話,妹妹為家庭出點力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從她的故事里我們可以感覺到,她哥哥的病并不嚴重,因為他可以讀完大學,所以女孩抱怨的可能就是哥哥應該分擔一些家庭的壓力,而不是把家庭壓力都放在她一個人身上。這種感覺應該是正確的,可以理解,至于這個家庭究竟發(fā)生了什么樣的故事,我們不太清楚,哥哥找不到工作是暫時的,還是根本就找不到工作,我們也不太清楚。所以,這個女孩首先要明白,有些焦慮是她內(nèi)心的,爸爸媽媽希望孩子對家里有照顧,只是一個希望,你能做到多少就做到多少,你不能夠超越你的能力,你不能過多地把家庭的壓力和矛盾壓在自己身上,因為你有你的生活,你必須在你的能力范圍里面去幫助家庭,或者是幫助哥哥。如果這樣想的話,她的壓力就會小一點。
 
不過,女孩內(nèi)心深層有抱怨,她覺得一般在家庭里都是哥哥承擔比較大的責任,妹妹會嬌慣一點,但是她家剛好顛倒了,在她家里哥哥從小就是中心。哥哥為什么能夠成為家庭的中心?因為哥哥有生病作條件,他是有病的人,所以他得到了很多利益,最大的利益就是他不用承擔什么責任。哥哥得病了,爸爸媽媽要照顧哥哥,妹妹實際上就成了姐姐,開始分擔家庭的憂愁,早早就去工作,掙錢幫助家庭。這個女孩對這一點一直沒有認同,她覺得這是不公平的。事實上,當一個家庭面臨危機的時候,如果哥哥很優(yōu)秀,又上大學又有好工作,還幫助改善家庭經(jīng)濟,而妹妹一事無成,打個工也是普通的工作,妹妹的痛苦會更深。這個女孩現(xiàn)在的痛苦只是認為,現(xiàn)在發(fā)展得不好是因為過早過多地承擔了家庭經(jīng)濟重擔,但是如果換一種方式,她的感覺不一定比現(xiàn)在更好。
 
這個女孩面對偏心的媽媽,心里面很不平。怎樣才能讓她的內(nèi)心平靜呢?實際上,當她承擔家庭責任的時候,她也得到了一些權(quán)利。比如說,她現(xiàn)在可以抱怨父母的生活,可以指導他們,讓他們換一種生活,讓他們?nèi)タ床。⒁馍眢w健康,她獲得了這種權(quán)利。一般來說,承擔的家庭責任多,在家庭里擁有的權(quán)利就多,比如說哥哥病了,不承擔什么責任,他的權(quán)利也少,他無法改變家庭現(xiàn)狀。其實在很多家里,兄弟姐妹都希望別人弱一點,自己強一點,愿意讓自己成為中心,很多家庭爭斗都是為此產(chǎn)生的。而希望自己弱一點,讓別人成為中心,讓別人去承擔責任,自己躲起來的例子反而少一些。
 
美國的心理學家曾經(jīng)研究過家庭成員之間的爭斗,他們認為兄弟之間的矛盾是非常自然的,哥哥天然會嫉妒弟弟,為什么呢?弟弟沒有出生的時候,哥哥是獨一無二的,弟弟出生以后,哥哥會很憤怒,他覺得爸爸媽媽怎么會關心那個小東西,而不關心我了?這種嫉妒常常是希望自己比對方強。這個女孩也有一個特大的因素使自己變得比哥哥強,盡管她沒上大學,哥哥上了大學,但是哥哥上了大學也不行,哥哥還是沒有工作??陀^的原因使她變得比哥哥強,按西方心理學的觀點來說,她應該感到高興,她成長了,變得很強了,而且不僅是現(xiàn)在,將來處理她自己生活的時候,也都有能力,她的能力從小就被培養(yǎng)出來了,她等于天然地獲得了一份禮物,哥哥變得很弱,本來應該是她弱的,但她反而變得很強。她在成長方面、生活經(jīng)驗方面,的確得到了很多,但責任和權(quán)利是平等的,當然她也要付出很多,現(xiàn)在她總是在抱怨自己的付出,沒想到獲得的也很多。在今后的工作上,婚姻上,對子女教育上,她都會有遠遠超過哥哥的能力。
 
這個女孩很善良,希望爸爸媽媽生活好,她有工作,有收入,讓自己的生活變得像樣,希望爸爸媽媽的生活也像樣。也許是由于她能力的原因,還不能夠有那么多的精力來改變家庭的現(xiàn)實,所以常常為家里擔心。
 
對于女孩的這種擔心,我要提醒兩個問題。第一點,女兒的生活方式和父母的不一樣。年輕人追求科學、健康、時尚的生活方式,而且一旦達到這種生活方式,就會把它泛化,希望父母、哥哥都像她一樣,有電話,有汽車,等等。但是老年人奉行的是一種簡約、樸實的生活方式,他們覺得那些時尚的東西毫無意義,一個人吃飽穿暖,有房子住,開開心心就行了。所以,有時候,女孩的痛苦和傷心是來源于她想把她的生活方式給父母,讓父母按照她的想法去生活。因為從現(xiàn)狀來看,家里并不是吃不上飯,只是她希望家里把錢花在看病上面,但是老年人看病是很舍不得花錢的,尤其是農(nóng)村的老年人。
 
第二點,這個女孩跟家庭的情感連接太緊密了。盡管她獨立了,工作了,但是實際上她的大部分情感都是從家庭來的,因為她對家里的事情卷入得很厲害,還在為哥哥的事情著急。一個城市的女孩有工作了,應該慢慢把她的情感轉(zhuǎn)到社會上去得到補償,交男朋友,和同事密切的來往,家庭方面的情感慢慢的就減少了,人的社會化就是這樣形成的。愛還是愛,但不會像過去那么著急,那么被家庭影響,不會出現(xiàn)哥哥的事情令她煩惱,爸爸媽媽的事情也讓她痛苦,雖然應該有煩惱,但是不應該痛苦成不能夠控制的樣子。
 
所以,她要明白不能用自己的標準去要求父母,而且自己承擔了那么多的家庭責任,應該有自豪感。應該感覺到比同齡的孩子成長得快,而且有能力,因為她不僅能夠照料自己,還能照料家庭。此外,在日常生活當中,還要擴大社會交往,把注意力轉(zhuǎn)向身邊的人,發(fā)展自己的社交圈。她一旦形成了穩(wěn)定的情感來源,就容易認同家庭問題,不容易陷入各種痛苦。
 
從自然法則來講,家庭一般對哥哥或者姐姐的期待比較高,作為家庭權(quán)利的分擔來講,對哥哥期待高,哥哥得到的權(quán)利就多。比如,爸爸媽媽有時候會問哥哥的意見,但是不會問最小孩子的意見。因此,在一般家庭里,常常是長子發(fā)展很快,而最小的一個孩子最受寵,發(fā)展比較慢,吃的麻煩比較多,問題也比較多。
 
那么,這樣的家庭如何達成平衡呢?長子壓力很大,但是得到的表揚比較多,爸爸媽媽可能會贊揚他,因為他總是比其他的兄弟姐妹好,比較能夠分擔家里的事情,為爸爸媽媽著想,關心弟弟妹妹,甚至工作比較早,會幫家里掙錢。而最小的雖然比較受寵,但是毛病比較多,所以被批評就比較多,這就形成了一個假象的平衡。中間的孩子會想,“盡管我沒像哥哥那樣受到爸爸媽媽的信任,但也不像哥哥那么累,不用什么事情都幫著做,我可以偷懶,和弟弟妹妹相比,雖然沒得到爸爸媽媽那么多寵愛,但是我不挨打,也不挨罵”,中間的孩子可以這樣來平衡。
 
陪孩子長大(李子勛親子關系36講)20
 
結(jié)語:陪孩子長大
 
 
人類的嬰兒很脆弱。在兩歲以前,你無論怎樣愛他、關心他、抱他,都不會把他寵壞,但是假設在孩子兩歲以后你不和他逐步分離,孩子對父母的依戀就可能會結(jié)得很深。當一個孩子對母親的依戀很深時,會呈現(xiàn)出很多問題給媽媽,媽媽看到孩子有很多問題,會加重對孩子的關心,于是孩子對媽媽就有了控制的力量。愿意對媽媽呈現(xiàn)問題的孩子,并不是媽媽有多么盡職,而是孩子要控制母親。他要使媽媽離不開他,使媽媽感覺到,如果我不管他,這個孩子就完了。這就使孩子與母親的距離過分近了。
 
其實,孩子是必須要犯錯誤的。每個年齡段的孩子都必須允許他犯他那個年齡的錯誤。心理學有一個“挫折理論”,即孩子不經(jīng)歷挫折,是不會成長的。如果成人一直保護他,他就經(jīng)歷不到錯誤。其實,家長的焦慮就在于怕孩子犯錯誤,家長的所有努力就是避免孩子犯錯誤。但這樣做的潛在危險可能是使孩子很少會有內(nèi)心沖突。如孩子一直不單獨睡,他就不會有接觸黑暗和孤獨的沖突。孩子在一歲半時被放到另一間屋子里獨睡時會怎么樣?他會非??謶?,會懲罰父母,不理睬父母。但這都是他的情緒的投射,沒有關系。如果父母能夠堅持鼓勵孩子和溫柔地微笑,孩子的這種情緒就會很快過去。對孩子來說,如果他獨自在黑屋子里過夜,就能慢慢地學會獨自處理這種恐懼和焦慮。讓孩子適當?shù)鬲氉蕴幚硪恍﹥?nèi)心沖突,體驗恐懼和焦慮,他長大以后就很少會有心理障礙的可能性。
 
我們通常都是透過玻璃窗來看家庭,這只能看家庭的活動,聽不見他們在說什么,不知道他們在干什么。但是能夠看到媽媽和孩子的位置,爸爸和孩子的位置,媽媽是怎么反應,爸爸是怎么反應。關系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長期互動的結(jié)果。有時父母會埋怨現(xiàn)在的家庭關系不好,不舒服,以為這種情況是誰的責任。但實際上如果把時間拉長就會發(fā)現(xiàn),這里沒有因果,你認為是原因的東西,本身可能就是結(jié)果,因果是互換的、循環(huán)的,而且經(jīng)過無數(shù)次的循環(huán),才形成了現(xiàn)在的格局。著重的是觀察關系,而不是觀察家庭教育中的對錯,家庭關系是一種存在性的關系,沒有什么誰對誰錯。
 
我更重視關系教育,強調(diào)孩子在家庭結(jié)構(gòu)中的關系,孩子在這個關系中是一個什么狀態(tài),在這種狀態(tài)中可能發(fā)生的問題是什么。對家長來說,發(fā)生問題時不要著急,當治療師提出教育孩子的理論時,要看到這個理論的潛在的危險性。就像吃藥一樣,難免會有副作用,心理醫(yī)生的治療也潛在著危險。如果家庭面臨著改變的話,家庭成員要能夠承受改變的沖擊。有些家庭是脆弱的,平衡本身建立在脆弱的關系中,如果聽了治療師的話,去改變這個家庭,有可能面臨更大的麻煩和痛苦,有著更大的危險。治療的目的是讓人的焦慮減輕,而不是增加焦慮。其實問題沒有什么嚴重的,那只是家庭類型的一種表現(xiàn),假如覺得現(xiàn)在不好,自己可以換一個樣子,家庭也可以隨之改變,不會有什么可怕的后果。
 
中國文化本身就有家庭融合的色彩,家庭分化不夠,這是民族性的,沒有什么對錯。美國人從小認為自己很棒,而中國人從小就認為自己很差,要努力改變自己。這就是文化。心理醫(yī)生通常不會把這些看成問題,它們僅僅是文化的特點。中國家庭的分化不良,結(jié)構(gòu)分界不清,比如上一輩不知道該不該管孩子,該怎么管。按照國外流行的觀點,是可以不管的,老一代可以幫助養(yǎng)孩子,照顧孩子,但不負責教育,教育是父母的事情。如果老人插入教育會怎么樣?恐怕更麻煩。因為代際之間的期待不一樣,每一代的人價值觀也不一樣。如果大家都熱衷于教育孩子,那就會形成家庭教育層面的沖突。所以有些老人很聰明,躲在后面不教育,把教育的權(quán)利留給父母。這樣的情況不一定不好。
 
親子教育有三個原則:
 
第一個原則,關系大于教育,良好的親子關系是教育孩子的根本。其實家長不需要說很多教育的理念,不必要告訴孩子該怎么做,不該怎么做,只要有良好的關系就行。我說的良好關系不是過度親密的、過度依戀的糾纏關系,而是一種相對自由、和諧、彼此相互尊重的關系。當你和孩子建立起這樣的關系的時候,你就會發(fā)現(xiàn),你希望孩子怎么變他就會怎么變。你希望他考上清華大學,他就會一直努力實現(xiàn)這個目標,因為他把這個目標看成是自己的目標。在我遇到的很多個案中,一些父母有非常正確的教育方法,親子關系卻非常糟糕,其中一些還是教育家,教育別人頭頭是道,但是教育自己的孩子就不行。他們不知道為什么,其實正是太重視教育了,反而忽視了和孩子的良好關系。這就像一個團隊,如果人際關系良好,團隊就會充滿朝氣、有活力,讓他做到十分,他能做到十二分,不用告訴他,他會自覺去做。親子關系糟糕的結(jié)果就是,你教育的方式越正確,結(jié)果越差。媽媽處處關心孩子、照顧孩子,并不是一個良好的親子關系,良好的親子關系是媽媽理解孩子,孩子理解媽媽,媽媽絕不會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如果孩子說他喜歡韓國的歌,要把頭發(fā)染黃,媽媽不會阻止他,而會說:“是嗎?這個想法不錯,媽媽沒有什么意見,但是我不知道假如你染成黃頭發(fā)老師會怎么說。”孩子看到媽媽尊重他的意見,反而不會染頭發(fā)了,因為他會想“假如我染了頭發(fā),老師會怎么說呢”。
 
第二個原則,用成長、發(fā)展的眼光而不能用凝固的眼光看孩子。如果孩子說謊,父母知道后非常緊張,認為孩子品性不好,就會充滿焦慮。當一個人充滿焦慮的時候,思維就容易狹窄,處理問題的方法會簡單甚至糟糕,如罵孩子、懲罰孩子。最好用成長的眼光看孩子,比如鼓勵孩子犯錯誤,當然是要犯他那個年齡應該犯的錯誤。男孩有攻擊性,你不要去打壓他,可以去引導,比如孩子把別人家的玻璃打碎了,不要訓斥他,不要說他是壞孩子,而要說聰明的孩子不會犯這樣的錯誤。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有兩種選擇:一種是懲罰他;一種是認為孩子犯錯誤對他的成長是重要的,他需要犯他這個年齡應該犯的錯誤,包括撒謊、打架、偷別人東西等。一個八歲的孩子打動物,沒有人認為這是一件嚴重的事情,但是清華大學的劉海洋用硫酸燒熊就會產(chǎn)生公憤。為什么?因為,每個年齡段的人只能犯這個年齡段應該犯的錯誤,這是社會容許的錯誤。一個五歲的孩子在王府井大街上撒尿,沒有人會指責孩子是小流氓,但是一個三十歲的人在王府井大街上公然撒尿,派出所就會把他請進去。所以我們不要把孩子犯錯誤看成重要的事情,甚至我可以鼓勵孩子犯他那個年齡可以犯的錯誤。犯錯誤恰恰是幫助孩子成長,如果父母不讓孩子犯錯誤,孩子就不能從犯錯誤中學習,不能成長。如果媽媽從小處處關心、事事照顧她的兒子,什么錯誤都不讓他犯,兒子非常聽話,兒子到青春期后就沒有經(jīng)驗來處理他的焦慮,處理挫敗感,他不敢欺負別人,就會欺負最愛他的人——媽媽。最愛他的人給了他安全感,所以他就對媽媽說粗話,干一些無法無天的事情,因為他知道攻擊別人會受到懲罰,攻擊媽媽不會。為什么會這樣?孩子小時候沒有犯錯的經(jīng)驗,所以會犯一些大錯誤。孩子小時候沒有從犯錯中學習到責任和聰明的應對,都是媽媽來替他處理好了,現(xiàn)在他大了,媽媽沒有能力幫助他處理好社會矛盾了,他就容易把憤怒指向母親,把一切不順都歸咎于母親。
 
第三個原則,教育方式大于教育的內(nèi)容。教育的正確或錯誤不重要,有效才重要。很多家長讀了許多教育孩子的書,結(jié)果是書讀得越多越糟糕,跟孩子搞得像仇敵似的。你不能在孩子面前扮演專家角色,很多孩子藐視權(quán)威,家長越權(quán)威,孩子越不想聽話。社會并不像教育家所認為的那樣理性和單純,很多人寫教育孩子的書不是真心為每個孩子和父母想,而是宣傳一種他喜歡的教育理念、一種觀點,為了維護這個觀點,他會故意地把事情說得很簡單明了。如果家長把教育專家的話太當真,可能會得不償失,這里也包含我這本書談到的教育理念,家長最好也不要太當真,最好只當作一種可選的方式,而非教育的全部。正確和錯誤不重要,有效(useful)才重要。這樣的觀念比較符合現(xiàn)代實用主義的思想。我們要告訴孩子一些實用的東西,不要只告訴孩子正確的東西,很多正確的東西只能在書本上活著,在生活中往往就死了,起不到任何作用了。實用的教育才是現(xiàn)實教育,這種教育不容易妨礙孩子建立適合自己也適合社會的價值體系,倫理與哲學思想,審美態(tài)度與世界觀。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陪孩子長大(李子勛親子關系36講)3
姚晨躲車里崩潰大哭:“我不恨你,但也不會原諒你”
二孩家庭:生得起,養(yǎng)得起,但是你愛得起嗎?
夜讀 | “二胎家庭”的喜怒哀樂(文末有福利)
家庭的好現(xiàn)在,孩子的好未來!
悲情家庭:矛盾夫妻,痛苦孩子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