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懸解卷十五
內(nèi)傷雜病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十三章
肺痿、肺癰者,咳嗽上氣之標(biāo),咳嗽上氣者,肺痿、肺癰之本。肺痿之病,內(nèi)亡津液而傷火燥,肺癰之病,外感風(fēng)邪而傷濕熱。溯其原委,即咳嗽上氣之積漸而成者,而咳嗽上氣之由來,則因于胃氣之逆也。故仲景諸方,溫涼補(bǔ)瀉,立法非一,而總以中氣為主。未有土死而金生者,亦未有土生而金死者。見子而顧母,仲景諸方,未嘗瀉金而敗土也。
蓋咳嗽痰喘,悉緣中氣之?dāng)?,后世庸工,但知清金瀉火,不知照顧中氣。其下者,復(fù)加以滋陰補(bǔ)水之藥,中氣淪亡,未有不死者。虛勞咳嗽,未必即死,而最難逃者,庸工之毒手,橫覽夭枉,惕目驚心,天乎?人乎?可不解也。
肺痿肺癰五章
肺痿一
問曰:熱在上焦者,因咳為肺痿,肺痿之病,從何得之?師曰:或從汗出,或從嘔吐,或從消渴小便利數(shù),或從便難,又被快藥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曰:寸口脈數(shù),其人咳,口中反有濁唾涎沫者何?師曰: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隱隱痛,脈反滑數(shù),此為肺癰,咳唾膿血。脈數(shù)虛者為肺痿,數(shù)實(shí)者為肺癰。
熱在上焦者,因咳嗽而為肺痿,肺痿之病,由于津亡而金燥也。溯其原來,或從汗出而津亡于表,或從嘔吐而津亡于里,或從消渴便數(shù)而津亡于前,或從胃燥便難,津液原虧,又被快藥下利,重亡津液而津亡于后,故得之也。寸脈虛數(shù),咳而口中反有濁唾涎沫者,此為肺痿。若口中辟辟干燥,咳即胸中隱隱作痛,脈反滑數(shù),此為肺癰。脈數(shù)而虛者,為肺痿,脈數(shù)而實(shí)者,為肺癰。肺痿因于燥熱,故數(shù)虛而無膿,肺癰因于濕熱,故數(shù)實(shí)而有膿也。
蓋痿者,痿軟而不振也。人之所以精神爽健者,肺氣清也,肺熱而金爍,則氣耗而體倦是以委靡而廢弛也。《素問·痿論》:肺主身之皮毛,肺熱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著則生痿躄也。肺者,臟之長也,心之蓋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則發(fā)肺鳴,鳴則肺熱葉焦,故曰:五臟因肺熱葉焦,發(fā)為痿躄,此之謂也。五臟各有痿,而五臟之痿,則以肺痿為根。緣肺主氣而氣化津,所以浸灌五臟。五臟之氣,皆受于肺,氣耗而津枯,五臟失滋,是以痿也。五臟之痿,因于肺熱,而肺熱之由,則又原于陽明之燥,故治痿獨(dú)取陽明。陽明雖化氣于燥金,而燥金實(shí)受氣于陽明,以金生于土故也。
肺癰二
問曰:病咳逆,脈之何以知其為肺癰?當(dāng)有血膿,吐之則死。其脈何類?師曰:寸口脈微而數(shù),微則為風(fēng),數(shù)則為熱,微則汗出,數(shù)則惡寒。風(fēng)中于衛(wèi),呼氣不入,熱過于營,吸而不出。風(fēng)傷皮毛,熱傷血脈。風(fēng)舍于肺,其人則咳,口干喘滿,咽燥不渴,多唾濁沫。時(shí)時(shí)振寒。熱之所過,血為之凝滯,蓄結(jié)癰膿,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膿成則死。
寸口脈微而數(shù),微則為風(fēng)泄于表,數(shù)則為熱郁于里。微為風(fēng)泄,則竅開而汗出,數(shù)為熱郁,則陰束而惡寒。風(fēng)則傷衛(wèi),風(fēng)愈泄而衛(wèi)愈閉,呼氣不能入,熱則傷營,衛(wèi)有閉而營莫泄,吸氣不能出也。出氣為呼,風(fēng)泄于外,譬猶呼氣,泄而不開,是呼氣不入。入氣為吸,氣閉于內(nèi),譬猶吸氣,閉而不泄,是吸氣不出。風(fēng)邪外傷其皮毛,熱邪內(nèi)傷其血脈。風(fēng)傷皮毛,故風(fēng)舍于肺,皮毛閉塞,肺氣壅阻,則生咳嗽,口干喘滿,咽燥不渴,多吐濁沫,時(shí)時(shí)振寒。熱傷血脈,故熱過于營,血脈凝滯,瘀蒸腐敗,化為癰膿,癰膿蓄結(jié),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膿成則死,蓋肺癰之病,因胸膈濕盛,外感風(fēng)邪,肺氣壅遏,濕郁為熱,表則寒熱兼作,里則瘀濁淫蒸,營血腐爛,化而為膿,久而肺臟潰敗,是以死也。
肺痿三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shù),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此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湯以溫之。若服湯已渴者,屬消渴。
肺痿之病,金被火刑,必咳而渴,若但吐涎沫而不咳者,則其人不渴,必當(dāng)遺尿而小便數(shù)。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制下,氣不攝水故也。此為肺中寒冷,必頭目眩暈,多吐涎唾。以其肺胃寒滯,陽不歸根,是以發(fā)眩。氣不四達(dá),是以多涎。甘草干姜湯,甘草補(bǔ)中而培土,干姜溫肺而降逆也。此肺痿之寒者。
甘草干姜湯百十 方見《傷寒·太陽》
甘草四兩 干姜二兩
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原方闕載,取《傷寒》補(bǔ)。
肺癰四
咳而胸滿振寒,脈數(shù),咽干不渴,時(shí)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為肺癰,桔梗湯主之。
咳而胸滿振寒者,肺氣郁阻,陽為陰閉也,脈數(shù)者,肺氣不降,金被火刑也。咽干不渴者,咽燥而肺濕也。時(shí)出濁唾腥臭者,肺金味辛而氣腥,痰涎瘀濁,郁蒸而腐化也。久而癰膿上吐,形如米粥,此為肺癰。桔梗湯,桔梗行瘀而排膿,甘草泄熱而保中也。
桔梗湯百十一 方見《傷寒·少陰》
桔梗一兩 甘草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則吐膿血也。
肺癰五
肺癰,喘不得臥,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
肺癰,喘不得臥,肺郁而氣逆也。此緣土虛濕旺,濁氣痞塞,腐敗瘀蒸,肺無降路。葶藶大棗瀉肺湯,大棗補(bǔ)脾精而保中氣,葶藶破肺壅而排膿穢也。
葶藶大棗瀉肺湯百十二
葶藶熬令黃色,搗,丸如彈子大 大棗十二枚
上先以水三升,煮棗,取二升,去棗,內(nèi)葶藶,煮取一升,頓服。
咳嗽上氣八章
咳嗽上氣六
上氣喘而躁者,為肺脹,欲作風(fēng)水,發(fā)汗則愈。
咳嗽上氣,喘而躁煩者,此為肺脹而氣阻也。氣為水母,此欲作風(fēng)水。以風(fēng)中皮毛,遏閉肺氣,不能調(diào)水道而輸膀胱也?!端貑?#183;五臟生成論》:咳嗽上氣,厥在胸中,過在手陽明太陰。手陽明升則化氣,手太陰降則化水,咳嗽上氣,辛金不降,無以行水,欲作風(fēng)水之兆也。發(fā)汗以瀉其皮毛而消肺脹,則愈矣。
咳嗽上氣七
上氣,面浮腫,肩息,其脈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
咳嗽上氣,壅于頭面,是以浮腫。喘息肩搖,是謂肩息。其脈浮大者,陽根下絕,此為不治。又加下利,中氣敗泄,尤為甚也。
咳嗽上氣八
咳而上氣,此為肺脹,其人喘,目如脫狀,脈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湯主之。
咳而上氣、此為肺氣脹滿,其人喘阻,肺氣上沖,目如脫狀。脈浮大者,是表邪外束而里氣上逆也。越婢加半夏湯,姜、甘、大棗,培土而和中,石膏、麻黃,清金而發(fā)表,半夏降逆而下沖也。
越婢加半夏湯百十三
麻黃六兩 石膏半斤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五枚 生姜三兩 半夏半升
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咳嗽上氣九
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
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此心下有水,阻格金火降路,氣阻而發(fā)喘咳,肺熱而生煩躁也。小青龍加石膏湯,甘草、麻、桂,補(bǔ)中氣而瀉營衛(wèi),芍藥、半夏,清膽火而降胃逆,姜、辛、五味,下沖氣而止咳喘,石膏涼肺蒸而除煩躁也。積水化汗而外泄,諸證自愈矣。
小青龍加石膏湯百十四
麻黃三兩 桂枝三兩 甘草三兩 芍藥三兩 半夏半升 細(xì)辛三兩 干姜三兩 五味半升 石膏一兩
上九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強(qiáng)人服一升,嬴者減之,日三服,小兒服四合。
咳嗽上氣十
咳而脈浮者,厚樸麻黃湯主之。咳而脈沉者,澤漆湯主之。
咳而脈浮者,其病在上,是表邪外束,里氣上逆,肺金郁格而不降也。厚樸麻黃湯,麻黃發(fā)表而散寒,石膏、小麥,清金而潤燥,樸、杏、姜、辛、半夏、五味,破壅而降逆也??榷}沉者,其病在下,是水邪上泛,相火壅阻,肺金傷克而不歸也。澤漆湯,人參、甘草,補(bǔ)中而培土,生姜、半夏,降逆而驅(qū)濁,紫參、白前,清金而破壅,桂枝、黃芩,疏木而瀉火,澤漆決瘀而瀉水也。脈法:浮為在表,表有寒邪,故用麻黃。
厚樸麻黃湯百十五
厚樸五兩 杏仁半升 半夏半升 干姜二兩 細(xì)辛二兩 五味半升 石膏如雞子大 小麥一升 麻黃四兩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麥?zhǔn)欤プ?,?nèi)諸藥,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澤漆湯百十六
澤漆一升,以東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 人參三兩 甘草三兩 生姜五兩 半夏半升 白前五兩 紫參五兩 桂枝三兩 黃芩三兩
上九味,口父咀,內(nèi)澤漆汁中,煮取五升,溫服五合,至夜盡。
咳嗽上氣十一
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射干麻黃湯主之。
風(fēng)寒外閉,肺氣郁阻,逆沖咽喉,瀉之不及,以致呼吸堵塞,聲如水雞。此緣陽衰土濕,中氣不運(yùn),一感外邪,里氣愈郁。胃土上逆,肺無降路,而皮毛既闔,不得外泄,是以逆行上竅,沖塞如此。射干麻黃湯,射干、紫菀、款冬、五味、細(xì)辛、生姜、半夏,下沖逆而破壅塞,大棗補(bǔ)土而養(yǎng)脾精,麻黃發(fā)汗而瀉表寒也。此即傷風(fēng)齁喘之證。
射干麻黃湯百十七
射干十二枚 紫菀三兩 款冬三兩 五味半升 細(xì)辛三兩 生姜四兩 半夏半升 大棗七枚 麻黃四兩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黃兩沸,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咳嗽上氣十二
火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者,麥門冬湯主之。
土虛胃逆,相火莫降,刑克辛金,肺氣逆沖,上竅壅塞,故火逆上氣,咽喉不利。麥門冬湯,甘、棗、參、粳,補(bǔ)中而化氣,麥冬、半夏,清金而降逆也。
麥門冬湯百十八
麥門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參二兩 甘草二兩 梗米三合 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咳嗽上氣十三
咳逆上氣,時(shí)時(shí)唾濁,但坐不得眠,皂莢丸主之。
咳逆上氣,時(shí)時(shí)唾濁,但能坐而不得眠,此肺氣之壅閉也。皂莢丸,利氣而破壅,故能主之。
皂莢丸百十九
皂莢八兩,刮去皮,用酥炙
上一味,末之,蜜丸,梧子大,以棗膏和藥,服三丸,日三夜一服。
附方
《千金》生姜甘草湯八 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
生姜五兩 甘草四兩 人參三兩 大棗十五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千金》炙甘草湯九 方見《傷寒·少陽》 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溫溫液液者。方在虛勞。
《外臺(tái)》桔梗白散十 方見《傷寒·太陽》 治咳而胸滿,振寒脈數(shù),咽干不渴,時(shí)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為肺癰。
桔梗三分 貝母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熬,研如脂
上三味,為散,強(qiáng)人飲服半錢匕,嬴者減之。病在膈上者,吐膿,在膈下者,瀉出。若下多不止,飲冷水一杯即定。
肺癰,胸脹滿,一身面目浮腫,鼻塞清涕出,不聞香臭酸辛,咳逆上氣,喘鳴迫塞,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此條系黃氏所缺,依《要略》本補(bǔ)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