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小蓀老中醫(yī)診治崩漏經(jīng)驗
崩漏是指女科疾病中的二種癥候,是由于各種不同原因引起的子宮出血。來勢猛急,量多如沖的謂之為血崩,亦名崩中;來勢緩慢,淋漓不絕的謂之經(jīng)漏,亦稱漏下。
崩漏之疾,本乎一證,輕者謂之漏下,甚者謂之崩中,實則都屬反常的出血,而且可以相互轉(zhuǎn)化,即“久崩不止,氣血耗竭,必致成漏,久漏不止,病勢日進,亦將成崩。”互為因果,關(guān)系密切,耗血損氣,對婦女的身體健康影響很大。
歷來文獻中對于
崩漏的辨證論治有不少闡述。在病因方面,大致都認為由氣虛不攝、脾胃虛損、肝旺血熱、腎虛失固、勞傷沖任、氣郁血瘀等所引起。蔡師認為:引起
崩漏的原因雖多,總不外乎陰陽兩個方面。陰陽的盛衰偏勝,都影響著婦女月經(jīng)的期量色質(zhì)、枯潤通閉,一方偏盛,相應(yīng)另一方就偏衰,陰陽失去平衡。必然導(dǎo)致疾病。并且陰陽偏勝也包括寒熱虛實等各方面。因陽亢而傷陰的多實,陰虛致陽盛的多虛;陰虛而遏陽的多實,陽衰致陰盛的多虛。女子屬陰,以血為主。由于經(jīng)帶胎產(chǎn)等生理特點,陰血易耗。肝藏血,體陰而用陽,陰血不足,更易引起陽亢,陰虛陽盛,則迫血妄行,由于血得熱則行,所以
崩漏癥屬熱者為多。先辨陰陽,這是臨床辨證的大綱,所謂“治病必求其本”。這對
崩漏癥之屬于功能性病變的出血尤為重要。
治法
崩漏的治法,對于一般的
崩漏有暴崩宜止,久崩宜補之說,塞流、澄源、復(fù)舊是治療
崩漏的三個步驟。蔡師認為:塞流的用意是急則治標(biāo),似乎是用單純的止血方法,待癥勢轉(zhuǎn)緩,再行澄源,就是分因調(diào)治。單純的止血而不辨證癥因,往往是不能取效的。崩止后再行調(diào)補,恢復(fù)健康予以根本治療。治療
崩漏,除單純的注重某一方面之外,有時還須虛實兩顧,溫涼并用,攻補兼施。在
崩漏時期湯劑與丸劑并用,血止后可用丸劑鞏固。治療本癥以達到止血為目的。
崩漏屬于血癥,血以通為用,無論崩癥或漏癥,治療強調(diào)“求因為主,止血為輔”,雖然出血癥應(yīng)當(dāng)止血,但不主張一味固澀。實踐證明,治療
崩漏從陰陽為主辨證施治,則療效更顯。
蔡師經(jīng)驗:在一般止血
方劑中,常參用少量養(yǎng)血調(diào)經(jīng)之品,藉以避免
崩漏雖然暫止,而殘瘀滯留,一時不能吸收,造成反復(fù)出血。所謂瘀血不去,新血不去,血不歸經(jīng),
崩漏何由而止。然用養(yǎng)血調(diào)經(jīng)之品。除純屬氣滯瘀阻之
崩漏外,應(yīng)有所選擇。如川芎應(yīng)謹慎使用,因其藥性上行巔頂,下通血海,旁及四肢,走而不守,為血中之氣藥,也屬血藥中之陽性活動強的藥物。如使用不當(dāng)就不易達到止血的目的。特別是血熱妄行的崩癥,不如用當(dāng)歸、丹參似較穩(wěn)妥。二者都具有去瘀生新、養(yǎng)血調(diào)經(jīng)的作用,而無走竄之弊。此外在用滋補氣血藥的同時,也可參用少量理氣藥,一方面使氣血調(diào)和,另一方面可防止氣滯之弊。血得熱則行,得寒則止,是以
崩漏以血熱妄行較多,虛寒癥較少。止血藥物也以涼性較多,溫性較少。但涼性藥物中也有去瘀作用的,如赤芍、丹皮等;溫性藥物中也有止血作用的,如牛角鰓、伏龍肝等。故在臨床上對陰虛陽亢的崩癥與漏癥(陰虛內(nèi)熱、心腎不足);或陽虛陰盛的崩癥與漏癥(氣不攝血、血脫氣虛陽衰),都可選用雙重作用的藥物來治療,也可兼用不同性質(zhì)的藥物來配伍使用,以達到兼顧的目的。如陰虛而兼便溏,生地炭與炮姜炭同用;量多而有腹痛,仙鶴草與益母草同用,既能兼顧上述癥候,又可互相制約各自的偏勝,達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在治療陰虛陽盛的
崩漏,用龜版等滋陰潛陽,臨床應(yīng)用顧忌極少。然對陽虛陰盛的
崩漏,大膽而正確地使用附子,非常重要。久崩氣血兩虧,血色淡紅質(zhì)稀的可用阿膠、鹿角膠、麋角膠等,血色鮮紅或紫的可用龜版膠;如須陰陽兼顧的可用龜鹿膠,藉以增強滋補凝血止血的作用。但血色濃赤黑、質(zhì)稠而挾瘀塊、腹痛拒按一般不適用膠劑。凡有瘀滯的用參三七、延胡索、花蕊石、益母草等效果較顯。
中成藥震靈丹、失笑散也在常用之例。
崩漏屬重的以補氣為主,人參、黃芪是必用之藥,必要時黃芪的用量可增至一兩。其他如生地炭、仙鶴草、藕節(jié)炭等視病情需要也可增至一兩,效果方顯。久崩久漏,氣血兩虧而無瘀滯的才可用固澀之劑,如龍骨、牡蠣、赤石脂、禹余糧等。一般
崩漏都不主張偏用單純固澀止血,以免急切圖功,求救于一時而達不到根本治療的目的。
方藥
暴崩宜止,久崩宜補。因崩之初起,來勢兇猛,當(dāng)塞其流,以救一時之急,先與自制的“止崩散”煎服,以暫緩崩勢,其效頗顯。(當(dāng)歸炭30g 蒲黃炭60g 陳棕炭60g 血余炭30g 蓮房炭30g 炒白芍30g 荊芥炭60g 側(cè)柏炭90g 桑草炭30g。上藥共研細末,吞服每次5~10g 煎服每次20~30g)。
塞流固屬急救,但崩勢尚輕者,亦不可一味固澀,當(dāng)詳分寒熱虛實,審慎用藥。如
崩漏去血雖多,而瘀滯未盡,惡血不去,新血不生,血不歸經(jīng),
崩漏何由而止,致有腹痛腰酸等癥,且色黑有塊,脈沉澀,舌紫黯。當(dāng)在固澀之中,參去瘀生新之品。當(dāng)歸炭10g 牛膝炭10g 丹皮炭6g 香附炭10g 五靈脂10g 生蒲黃10g 益母草10g 仙鶴草10g 焦丹參6g 參三七2g(研吞)。
久崩則營血虧耗,元氣大損,非大補氣血,無以為功。如面色蒼白,氣短肢軟,神疲乏力,脈虛細,舌淡。宜益氣養(yǎng)營固攝。吉林參10g 炙黃芪15g 炒白術(shù)10g 當(dāng)歸炭10g 蒲黃炒阿膠10g 生地炭30g 焦白芍10g 陳棕炭10g 血余炭10g 香附炭10g 藕節(jié)炭30g。血熱用側(cè)柏炭、丹皮炭、地榆炭、荊芥炭;肝旺用黃芩炭、柴胡炭;虛寒用別直參、附子、炮姜炭、陳艾炭;固澀用煅龍牡、赤石脂;氣虛下陷用升麻炭、柴胡炭。
上述方藥經(jīng)驗是蔡氏女科治療
崩漏的準(zhǔn)則
蔡師治療
崩漏常用止血藥物分類用量如下:
1.涼血止血:生地炭10~30g 白芍10~15g 側(cè)柏葉10g 黃柏炭5~10g 丹皮炭6~10g 地榆炭10g 小薊10~15g 貫仲炭10g 黃芩炭5~10g 槐花炭10g 茜草炭10~15g 雞冠花10~15g 墓頭回10~15g 龜版10~24g 龜版膠10g。
2.溫經(jīng)止血:鹿角膠10g 麋角膠10g 牛角腮6~12g 伏龍肝15~30g 陳艾炭3~10g 炮姜炭2.5~5g。
3.去瘀止血:參三七1.5~6g 花蕊石10~30g 益母草10g 延胡索醋炒5~10g 蒲黃炭10g 牛膝炭10g 血余炭10g 山楂炭10g 熟軍炭5~10g。
4.補血止血:阿膠10~30g 當(dāng)歸炭10g 仙鶴草10~30g 旱蓮草10~15g 熟地炭6~12g。
5.升提止血:升麻炭2.5~5g 柴胡炭2.5~5g。
6.祛風(fēng)止血:荊芥炭5~10g 防風(fēng)炭5~10g.
7.固澀止血:龍骨10~30g 牡蠣10~30g 赤石脂10~12g 禹余糧10~15g 石榴皮2.5~5g 訶子5~10g 藕節(jié)炭10~30g 蓮房炭10~15g 陳棕炭10g。
8.理氣止血:香附炭10g 烏藥炭10g。
蔡師治療
崩漏根據(jù)癥因常用丸劑。氣虛下陷用補中益氣丸;氣血不足用八珍丸;氣血兩虛用黨參養(yǎng)榮丸;肝腎不足用二至丸;心脾兩虛用歸脾丸;腎陰不足用左歸丸;腎陽不足用歸丸;陰虛血熱用固經(jīng)丸;腎虛血熱用大補陰丸;陰虛內(nèi)熱用知柏地黃丸;肝旺實熱用龍膽瀉肝丸;肝郁氣滯用逍遙丸;血瘀用四物益母丸;氣滯用四制香附丸;血熱
崩漏用十灰丸。以上用量都是每日10~20g 吞服或包煎。血瘀
崩漏用震靈丹,每日6~12g 吞服或包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