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四川中藥志》
【拼音名】 Xiǎo Jīn Qián Cǎo
【別名】荷包草(《百草鏡》),肉餛飩草(《眼科要覽》),金鎖匙(《綱目拾遺》),黃疸草(《中國(guó)植物圖鑒》),小馬蹄草(《貴州民間方藥集》),螺丕草(《福建民間草藥》),小銅錢草、酒杯窩(《廣西中獸醫(yī)藥植》),金挖耳、雞眼草、小燈盞菜(《廣西中藥志》),小迎風(fēng)草、小碗碗草(《四川中藥志》),小元寶草(《上海常用中草藥》),落地金錢(《福建中草藥》),小蛤蟆碗(《浙江民間常用草藥》),九連環(huán)(《四川常用中草藥》)。
【來(lái)源】為旋花科植物馬蹄金的全草。4~6月收采,曬干,去凈泥雜。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匍匐、纖細(xì),長(zhǎng)至30厘米,節(jié)處著地生不定根,全體通常被丁字形著生的毛。單葉互生,圓形至腎形,徑6~10毫米,很少達(dá)25毫米,先端圓形,有時(shí)微凹,全緣,基部深心形,上面綠色,光滑,下面淺綠色,禿凈或有疏柔毛?;ㄐ?,單生葉腋,花梗短于葉柄;花萼5裂,裂片卵形,長(zhǎng)不及1毫米,綠色,宿存;花冠鐘狀,白色;雄蕊5;子房上位,2室,為兩個(gè)分離的心皮組成。蒴果近球形,徑約2毫米,短于花萼。種子兩粒?;ㄆ?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生路邊、草叢、墻下等半陰濕處。分布四川、貴州、云南、廣東、廣西、福建、浙江、江蘇、湖南、湖北、江西、臺(tái)灣等地。產(chǎn)四川、浙江、福建、廣西、湖南等地。
【性狀】干燥全草多皺縮成團(tuán),根細(xì),黃綠色,莖纖細(xì),灰棕色,連同葉之下面,均被以稀疏白色或灰黃色毛茸。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中有小孔。葉互生,多皺縮,圓形或腎形,灰綠色至棕色,上面稍粗糙,質(zhì)脆易碎,生藥中稀見(jiàn)花果。氣微弱,味辛。
【性味】苦辛,涼。
①《綱目拾遺》:"性微寒。"
②《福建民間草藥》:"辛,平。"
③《廣西中藥志》:"味淡微酸,性涼,無(wú)毒。"
【歸經(jīng)】《閩東本草》:"入肺、肝二經(jīng)。"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利水,活血。治黃疸,痢疾,砂石淋痛,白濁,水腫,疔瘡腫毒,跌打損傷。
①《百草鏡》:"利濕熱。治黃疸,臌脹,白濁,經(jīng)閉;搗汁點(diǎn)熱眼;煎湯洗痔瘡腫痛。"②《貴州民間方藥集》:"治病后體虛,興奮精神;又可利尿,治水腫。"
③《廣西中藥志》:"利尿,散瘀,止痛。治五淋,白濁,痢疾;外治跌打刀傷,風(fēng)火眼痛。"
④《四川中藥志》:"除風(fēng),理氣。治風(fēng)寒咳嗽。跌打損傷及黃疸病。"
【用法用量】?jī)?nèi)服:煎湯,2~5錢(鮮者1~2兩)。外用:搗敷或搗汁滴眼。
【注意】《綱目拾遺》:"忌鹽。"
【附方】 ①治黃疸:荷包草、螺螄三合。同搗汁澄清,煨熱服。(《周益生家寶方》)
②治痢疾:鮮螺丕草兩三握;洗凈后,搗爛并絞汁,加冰糖一兩燉半小時(shí),飯前分兩次服。(《福建民間草藥》)
③治水腫初起:活鯽魚(yú)大者一尾,用瓷片割開(kāi),去鱗及腸血,以紙拭凈,勿見(jiàn)水,以荷包草填腹令滿,甜白酒蒸熱,去草食魚(yú)。(《百草鏡》)
④治全身水腫(腎炎):鮮馬蹄金搗敷臍上,每日一次,七日為一療程,或五錢至一兩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藥》)
⑤治膀胱結(jié)石及膽結(jié)石:小金錢草、滿天星、大金錢草。蒲公英。共煎服。(《四川中藥志》)
⑥治傷風(fēng)感冒:馬蹄金五錢至一兩。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藥》)
⑦治中暑腹痛:鮮馬蹄金二兩。搗汁,沖酒或開(kāi)水服。(《福建中草藥》)
⑧治尿血:鮮馬蹄金一至二兩,冰糖五錢。水燉服。(《福建中草藥》)
⑨治小兒腹脹:鮮黃疸草一兩,冰糖三錢,開(kāi)水適量沖燉服;渣搗敷臍中。
⑩治跌打損傷:鮮黃疸草五錢,生姜二片,共搗爛擦傷處;并以鮮黃疸草二兩,黃酒、開(kāi)水各四兩,燉服。
⑾治小兒乳蛾:鮮黃疸草搗爛,浸米泔中約一小時(shí),取濃汁頻頻含漱。(⑨方以下出《閩東本草》)
⑿治眼中生疔:肉餛飩草(連根、葉)和酒釀糟搗汁飲。(《眼科要覽》)
⒀治手指螺疔:鮮黃疸草一兩,冬蜜少許,搗爛敷患處。未成膿者消散,巳成膿者促其潰膿。(《閩東本草》)
⒁治乳癰:鮮馬蹄金搗爛外敷。(《上海常用中草藥》)
⒂治蛇咬:灰藿、內(nèi)餛飩草、野甜菜,三味共搗敷之。(《周益生家寶方》)
⒃治肺出血:鮮螺丕草一握,洗凈,搗爛并絞汁,酌加冰糖燉半小時(shí),飯后服,日服兩次。(《福建民間草藥》)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