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羅巴行影記(5):塞納河上的橋
塞納河是法國北部大河,全長
塞納河是歐洲最有歷史意義的大河之一,自中世紀初期以來,巴黎就是在該河一些主要渡口上建立起來的,所以,巴黎人把塞納河稱之為“慈愛的母親”,說“巴黎是塞納河的女兒”。巴黎的歷史遺跡大多集中在塞納河兩岸,坐船在塞納河中游覽,巴黎的古老與現(xiàn)代不斷從兩岸飄過,仿佛就是徜徉在法蘭西的歷史長河之中。十年前的那次歐洲行在塞納河上游過,留下了難以忘卻的美好印象,回來后用一些相片寫了一篇《巴黎的橋》,在一些網(wǎng)站上交流。這次雖然列為自費,還是報名參加,算是 “故河重游”。
來到塞納河邊已是巴黎時間下午六點過,太陽終于從云中掙脫出來,陽光打消了在凡爾賽宮出發(fā)時的擔憂,此時真可說是陽光明媚。在離榮軍院橋不遠處的游輪碼頭登船,開船后興奮得不停地一會兒在船頭,一會兒在船尾拍照。
巴黎市區(qū)內(nèi)的塞納河上有不少連接兩岸的橋,據(jù)說共有36座,每座橋的造型都有特點,橋的兩頭常有重要的歷史文化遺跡,欣賞巴黎塞納河上的橋及附近的景物,就是在閱讀巴黎的歷史。
游輪先向上游開去,不久就看見榮軍院橋,該橋位于亞歷山大三世橋的下游,長
右岸可看見大皇宮的屋頂。大皇宮是巴黎的著名建筑,最早是為舉辦1900年的巴黎世界博覽會而開放的。它以典雅的玻璃、金屬穹頂、高大的廊柱以及豐富的雕飾而聞名,是目前世界上現(xiàn)存最大的鐵質和玻璃結構建筑。大皇宮是古典主義、新藝術主義以及玻璃構造的偉大結合品,該建筑已經(jīng)成為了巴黎最顯著的地標性建筑之一。
塞納河上最壯觀最金碧輝煌的橋是亞歷山大三世橋。這座橋以獨一無二的鋼結構橋拱,將香榭麗舍大街和榮軍院廣場連接起來。建此橋為慶祝俄國與法國的結盟,當時是1900年前后,俄法兩國在百年前還是世仇,拿破侖曾揮師攻打俄國,使莫斯科烈火屠城。100年后兩國一笑泯恩仇,而且意味深長地將橋通向拿破侖墓。大橋兩端四只橋頭柱上鍍金的雕像,由長著翅膀的小愛神托著,它的華麗造型和色彩在巴黎特別顯眼。穿過榮軍院橋的橋洞就看見了塞納河上這座最美的橋。
這是在
大橋全長
橋兩頭分別是協(xié)和廣場和波旁宮,波旁宮又名國民議會,除了議會廳外,還有一系列的附屬建筑,足足有百余間。波旁宮具有260多年歷史,這座半圓形大廈規(guī)模雄偉,北門12根大圓石柱組成的寬闊柱廊,承托著一個三角形橫楣,上面飾以通體浮雕,柱廊下的30級臺階兩側有6尊雕像。它是1722年為路易十四的女兒波旁夫人建的,由此得名。它的正面面對著大學之道,后面面對著協(xié)和大橋與協(xié)和廣場。這是在塞納河上看到的波旁宮。
出協(xié)和橋橋洞看見遠處一座極具現(xiàn)代感的單拱鐵橋橫跨在古老的塞納河上,這就是索菲日諾橋。此橋建于1858-1859年,
奧塞美術館,位于塞納河左岸,和盧浮宮斜對,是巴黎的近代藝術博物館。奧塞美術館的收藏以印象派繪畫為主,有莫奈的睡蓮、雷諾阿的畫,其藏品部分來自盧浮宮,蓬皮杜文化中心,盧森堡博物館等所贈,及一些收藏家捐贈,除繪畫作品以外,還有家具、雕刻及平面藝術等。在1986年12月9月,奧塞美術館的落成開幕典禮上。法國總統(tǒng)密特朗特別致辭:“擁抱過往情懷,在自由的思想下盡情享受一切美好的事物?!边@正體現(xiàn)了巴黎人的精神及生活態(tài)度。
皇家橋是巴黎塞納河面上三座歷史最悠久的橋之一(巴黎三座歷史最悠久的橋:新橋、皇家橋、瑪利橋)。1632年為了代替這里收費的擺渡,一座木制的收費通行、禁止車通過的橋建在這里。這第一座橋1646年被水淹后斷裂,1649年維修,1651年重建,1654年遭受火災,1656年被水沖毀,1660年重建,1673年維修,1684年被大洪水再次沖毀。如今的5拱石橋建于1685-1689年,由路易十三出資建造(最初這座橋就以他的名字命名),法國宮廷建筑師曼沙特(凡爾賽宮的設計者)設計。在之后的一百年內(nèi),皇家橋是從新橋開始巴黎塞納河下游一段的唯一橋梁。
皇家橋緊鄰盧浮宮,橋頭的這個建筑就是盧浮宮的一角。
卡盧索橋(也可直譯為騎兵競技場橋),也是臨近盧浮宮的一座橋。這里第一座橋是1831-1834年建造的3拱鐵橋,他的輕質結構在當年處于領先水平,然而日益增長的交通流量使這種輕柔的橋體結構顫動幅度不可接受。1935年,重建了該橋,位置稍向下游方移動,橋體更長。1939年新的鋼筋混凝土橋在這里建成。雖說僅僅是水泥澆筑的橋,然而他的橋砌面依據(jù)石頭大小樣式制成,以保持和盧浮宮墻面相協(xié)調統(tǒng)一的風格。卡盧索這個名字則來自于盧浮宮前面的卡盧索廣場(是拿破侖時期的騎兵競技場)。
在卡盧索橋頭看見的盧浮宮。
卡盧索橋的上游是專為行人而建的金屬為主體的藝術大橋。橋上種植著花木,有塞納河上花園之稱。橋北是盧浮宮,橋南是法蘭西研究院,橋東是大法院,曾關押過路易十六王后。1804年拿破侖一世下令興建藝術橋,專門供行人通行。藝術橋是巴黎塞納河上最愜意的一座橋,橋上種植灌木、有行人休憩的小凳,堪稱塞納河上的“空中藝術花園”。在這里可沐浴著巴黎燦爛的陽光、迎著塞納河面的清風、靜靜欣賞西岱島美景。
這是橋南的法蘭西研究院。學院建于1795年,由法蘭西研究院、科學研究院、文學研究院、美術研究院以及倫理和政治學研究院聯(lián)合組成。
從橋洞向上游望去,一座又一座的橋跨越在塞納河上,顯得更加密集。
新橋橫跨西岱島(又譯為西堤島),橋下的島像尖刀似的伸向塞納河,將河一劈為二。它名叫新橋,實際上是巴黎最古老的橋,已有400多年的歷史了。1578年由亨利三世奠基,到1606年建成已是亨利四世時代了。此橋長
西岱島是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納河中的兩座島嶼之一(另一座為圣路易島),公元前4000年,西岱島就開始有人居住,逐漸發(fā)展成凱爾特(高盧)人居住地。公元358年,羅馬人在這里建造宮殿,被視為巴黎建城元年。西岱島不斷延伸擴大,逐漸變成今天擁有1000多萬人口、最負盛名的文化和時尚之都——巴黎。著名的巴黎圣母院和圣禮拜堂都位于該島。游輪從小河汊的五孔橋下穿過,繼續(xù)向上游駛去。
過新橋看見的是建于1857年,長
游輪沿更加狹窄的河道前行,迎面而來的是小橋。小橋是塞納河上最小的橋,只有一個橋拱,短短的四十米,連接西堤島(即西岱島)和左岸,和通往右岸的大橋相對應。小橋的北端就是巴黎圣母院前面的廣場。1186年,巴黎的主教(主管圣母院)在西堤島上建起一座石橋。后歷經(jīng)1395年、1409年和1719年三次重建。一直以來,這橋都是交通的必經(jīng)之路,自建造時起,小橋上就造滿了房子,1718年一場大火,房子和橋被燒毀。1719年重建石橋,兩邊還是造了兩排房子,后來在橋上建屋開店逐漸不再流行,1787年至1788年房子被拆除。左邊的建筑就是巴黎圣母院的鐘樓。
與小橋相鄰的雙倍橋在巴黎圣母院邊上。1515年,巴黎主宮醫(yī)院的管理者為了方便病人,在塞納河窄河道上建造一座橋。在最初建成的17世紀,毗鄰的小橋格外的擁擠,附近居民們獲得了使用該橋的授權。為了取得固定的通行權利每人要支付2個法幣,一個人加一匹馬為6個法幣。這條通行稅一直保留到了法國大革命時期,這座橋就以此而命名。不過有關雙倍橋橋名字的由來還有另一個說法。為附近居民過橋時不影響到病人和照料病人的嬤嬤們的通行,于是規(guī)定橋寬的三分之一供行人行走,禁行的橋寬恰恰是它的兩倍,橋名由此而來。如今禁行的規(guī)定不在,而步行橋的傳統(tǒng)一直保留至今。
過雙倍橋后,在塞納河上可仰望巴黎圣母院美麗的側面。
船行到西岱島與圣路易島交界處,河面開闊了一些,回望逆光中的巴黎圣母院,景色很美。
西岱島是巴黎最中心最古老的地方,法國文化和法蘭西民族由此發(fā)源,現(xiàn)在依然是法國文化政治各界名流必居之地。公元前三世紀,巴黎的市鎮(zhèn)只有這個小島,后來羅馬帝國皇帝凱撒一世不斷擴張,把法國大部分地區(qū)并入羅馬帝國的高盧省,羅馬人在這里修道路,挖水渠,筑宮殿,建醫(yī)院,還有神廟。為紀念最早在此生活的西哥特人祖先——巴黎希人,凱撒皇帝下令將這個島改名巴黎,隨后巴黎不斷變遷擴大,島的周圍相繼蓋起盧浮宮、巴士底獄、巴黎市政府(巴黎最漂亮的城堡建筑物)、杜伊勒里花園、協(xié)和廣場、香榭麗舍大街和凱旋門等。所以,可以說沒有西岱島就沒有巴黎。
塞納河中兩個小島中的另一個叫圣路易島,與西岱島相距
都爾奈勒橋是連接圣路易島與塞納河左岸交通的主干道,橋頭上有一座圣·熱那維埃夫雕像,日夜守護著塞納河和巴黎的子民們。據(jù)傳說公元451年正是由于她的祈禱才擊退了入侵者。
過都爾奈勒橋后上游還是一座接一座各式各樣的橋,周圍的建筑要現(xiàn)代一些,已是巴黎的新市區(qū)。游輪從這里倒轉,從西岱島和圣路易島另一面的塞納河返回。
瑪利橋是巴黎塞納河面上三座歷史最悠久的橋之一。巴黎市中心的圣路易島的開發(fā)始于17世紀,該開發(fā)項目是由克里斯多夫·瑪利發(fā)起,瑪利橋就以他的名字而命名。1614年瑪利橋開始奠基。但是到21年后的1635年之前該橋一直沒有開放通車,僅僅是安置了50個商鋪。1658年特大洪水將靠近圣-路易島一邊的2個橋拱和22家商鋪沖毀。1658年大洪水對巴黎重大貢獻就是使巴黎人從此放棄了在橋上建房子的設計方案,之后巴黎的橋面上就再也沒有新建過房屋。1769年,路易十四國王下令拆除塞納河橋面上房屋,使塞納河上各橋的建筑式樣趨于完善。
路易·菲利普橋坐落在巴黎第四區(qū),連接圣母院地區(qū)和圣杰維斯地區(qū),靠近巴黎地鐵瑪麗橋車站。
阿爾高勒橋最初為巴黎最窄的橋,始建于1828年,是連接西岱島與格雷沃宮的唯一通道,原先是一座步行橋,后改建成單跨拱橋并可供車輛過。阿爾高勒這個名字則來自于1830年在此罹難的一位起義者的名字。
圣母院橋建于1413年,最早是古羅馬人的大橋,現(xiàn)在圣母院橋相通連接了左岸和右岸,位于小橋向北的延長線上,連接西岱島和塞納河右岸。圣母橋歷經(jīng)多次重建,現(xiàn)在我們所看到的橋主體上是1914年的作品。為了改善橋下的水流,1919年將1910年版本的圣母院橋中間3個拱由一個金屬拱代替,原橋兩個1853年的石拱被保留使用至今。
兌換橋和圣米歇爾橋是一條線上的兩座橋,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在橋墩上方都有一個代表拿破侖的用月桂樹葉圍繞字母“N”的雕刻。相對于西岱島南邊塞納河窄河道上的“小橋”,這座橋被冠名為“大橋”。兌換橋,最早建于14世紀,經(jīng)過了無數(shù)次水與火的洗禮,重建于19世紀中期(1858年至1859年),鑒于當時橋面上繁榮的金銀珠寶交易而被命名為兌換橋。
兌換橋連接西岱島和塞納河右岸,塞納河右岸橋頭的建筑是正義宮。
西岱島上橋頭的古色古香的城堡建筑,是巴黎司法大樓,顯得雄偉穩(wěn)重,圣禮拜堂和巴黎圣母院就在附近。和圣禮拜堂相連的司法大廈,也是巴黎古監(jiān)獄所在地。血腥的巴黎古監(jiān)獄曾是古代皇宮的一部分。
離開兌換橋,游輪從新橋的七孔橋橋洞穿出后,沿來的線路返回。
過榮軍院橋后繼續(xù)向下游駛去,最先看到的是阿爾瑪橋。橋現(xiàn)長
德彼利橋長
德彼利橋離埃菲爾鐵塔不遠,在鐵塔上可以清晰地俯瞰到此橋的情況。
耶拿大橋位于三月廣場的延長線上,埃菲爾鐵塔的正下方,始建于1808年,1814年建成,資金由政府負責。拿破侖一世將其起初命名為“三月廣場大橋”,后來決定將1806年那場由他指揮的法軍與第四次反法同盟交戰(zhàn)的著名戰(zhàn)役------耶拿戰(zhàn)役的名字賦予它。橋長
耶拿大橋將夏樂宮和特羅加德羅花園(原特羅加德羅宮)與埃菲爾鐵塔和戰(zhàn)神廣場連接起來。最早寬
這是在埃菲爾鐵塔上俯瞰耶拿橋和夏樂宮的景象。
游輪駛過耶拿橋后不遠就到了比哈坎穆橋。1878年此處曾建設一座名為巴溪橋的鐵橋,1900年為了世博會的需要在此處建設一座公路鐵路兩用橋,1902年完工,1949年為紀念1942年自由法國部隊在利比亞沙漠取得的大捷而改名為比哈坎穆橋。20世紀70年代此橋因影片《巴黎最后的探戈》而盛名遠播。它連接了巴黎市的第15和第16大區(qū),并跨過天鵝島。在埃菲爾鐵塔上可觀它的全貌。
這座橋有兩層:下層供機動車和行人通行,上層為高架橋,通行巴黎地鐵6號線。鐵路高架橋由金屬柱廊支承,而它跨越天鵝島時是支承在砌石拱門上。橋身用青色的鋼鐵鑄成,滿是舊工業(yè)時代特有的羅紋、鉚釘,增添了許多滄桑的味道。游輪到橋下時剛好有列地鐵通過。
有許多紀念牌裝飾著高架橋的橋梁,包括一些專為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在比利時犧牲的士兵。橋側的鋼架也有一些精美的浮雕。
在小島上的高架橋中央拱周邊,還裝飾著四個巨大的浮雕石像:由朱爾-菲利斯·古東雕塑的科學家和勞動者,由讓·安托尼·英加爾伯特雕塑的電力和商貿(mào)。
過比哈坎穆橋后游輪就倒轉回去了,記得上次是到了天鵝島的那一頭,圍繞著小自由女神像,才從島的另一邊倒回去,這次游輪的航程不知為什么會這樣?
返回時在耶拿橋頭發(fā)現(xiàn)埃菲爾鐵塔下有石梯通到塞納河邊,一些游人在河邊休閑。
河邊有一匹馬的塑像很特別,不知包涵什么意義?
回到游輪碼頭,上岸后還有些戀戀不捨地望著塞納河,望著河上一座座的橋。回憶兩次游塞納河的情景,感覺真的是“不在塞納河上游,就等于沒有到過巴黎”!要真正了解塞納河,了解巴黎,還需要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季節(jié)里在塞納河邊去行走,去品味、去感受。 這一張是上次的一天早上在塞納河拍的相片,這次就沒能感受到的情景。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