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是資本主義的細胞,而商品是用于交換的產品,那么,根據(jù)什么決定商品之間的交換比例呢?它所包含的價值量,也就是勞動量。根據(jù)以往對商品價值的分析我們知道,商品的價值分為三部份,即不變資本C,可變資本V,剩余價值M。
我們來大致介紹這三個價值組成部份之間的關系。
雖然價值由勞動形成,但是任何勞動都必須先具備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和輔助材料,例如被鍛打的鐵胚就是勞動對象,鐵錘和鐵鉗是勞動資料,煤炭等屬于輔助材料,勞動對象,勞動資料和輔料被統(tǒng)稱為生產資料,以生產資料的形式存在的資本,就被稱為不變資本,以字母C表示。
不變資本是過去勞動的結果,在本次生產過程中它并不形成價值,因此,不變資本只充當勞動量的吸收器,也就是說,它只給新生產出的價值提供物質基礎,而它本身的價值在勞動過程的前后都不變,所以它被稱為不變資本。有時候,我們也把不變資本簡稱為死勞動,即過去工人勞動的產品。
資本家要進行生產活動,就必須先雇用工人,他就得付給工人工資,工人則用之購買生活資料,以工資形式存在的資本,就是可變資本,以字母V表示。
為什么被稱為可變資本呢?因為這筆資本會被工人以工資的形式花費掉,它使工人的勞動力恢復,然后工人再創(chuàng)造一個同樣大的價值還給資本家,之后工人還會繼續(xù)生產價值。
雖然剩余價值并不是這筆資本創(chuàng)造,但是如果沒有它,工人就不能生產,工人生產出的工資等價物和剩余價值,都是這筆資本投入的結果,由于這部份資本的價值在生產前后出現(xiàn)了變化,因此被稱為可變資本。
工人勞動時間持續(xù)到一定長度,他創(chuàng)造的價值量遲早會和工資額相等,如果他繼續(xù)勞動下去,那么剩余時間創(chuàng)造的價值,就是剩余價值,以字母M表示,它也被資本家稱為利潤,以字母P表示,很顯然,M=P.
可見,工人的勞動時間可被劃分為兩部份,第一部分勞動創(chuàng)造的價值與工資相等,即資本家付了報酬,其余時間內的創(chuàng)造的價值,資本家分文未付。前部分勞動被稱為有酬勞動和必要勞動,后部份勞動被稱為無酬勞動和剩余勞動。
既然剩余價值來源于工人的無酬勞動,無酬勞動是總體勞動的一部分,我們就有一個指標來衡量資本家對勞動的剝削程度,該指標為剩余價值率。
剩余價值率如果用價值組成表示,則=剩余價值M/ 可變資本V ,
如果用勞動時間表示,則等于 剩余勞動 / 必要勞動,
如果用勞動的性質表示,則為 無酬勞動 / 有酬勞動。
商品生產存在于人類的一切社會形態(tài)中,但是資本主義與以往社會形態(tài)的生產方式不同點在于,勞動力也成為商品,而商品的基本條件則為它可以自由流動,因此在資本主義社會里,勞動者人身是自由的,他們可以任意去留,也正因為這一點,工人可以在任何生產部門之間轉換。工人在求職時,必然會先估量工資額與資本家對勞動量的要求,他實際上是在衡量受剝削的程度即剩余價值率,因此,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發(fā)展,就一定會形成一般剩余價值率,也就是說,在所有生產部門的剝削程度會趨于相同,對于自由的工人來說,在哪個生產部門工作是沒有區(qū)別的。
必須記住這一點,一般剩余價值率的形成,是資本主義發(fā)展的必然結果,它是通過工人之間的競爭和工人的自由流動形成的。
不同的生產部門,由于所處的技術條件不同,不用變資本與可變資本的比例是不同的,在技術密集型的部門,資本以不變資本為主,工人人數(shù)較少,在勞動密集型部門,資本以可變資本為主,工人人數(shù)較多。
我們用資本的有機構成來表示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之間的分配比例,以不變資本為主的資本,我們稱為高構成資本,技術密集型的部門就是如此,在以可變資本為主的資本,稱為低構成資本,搬運業(yè)就屬于此類,居于兩者之間的絕大多數(shù)資本,屬于中構成資本,輕工業(yè)部門大都屬于此類。
如果把各部門的資本總額都縮小為100,我們就可以列出上面三種資本的典型模式,
例如高構成資本:80C+ 20V,
中構成資本:50C+ 50V
低構成資本:20C + 80V.
請注意三種資本的序列,不變資本在逐漸減少,可變資本相應增大。
但是因此出現(xiàn)了一個疑問。
工人平均工資不變時,可變資本額等于單個工人的平均工資乘以工人人數(shù),工人數(shù)量越多,可變資本就越大??勺冑Y本的大小取決于工人人數(shù)的多少,既然社會各生產部門已經形成了一般的剩余價值率,而剩余價值又只能由可變資本產生,那么可變資本占多數(shù)的部門,生產的剩余價值量就越大,即利潤量越大。
如果該推論成立,那么按照資本有機構成的不同,即使同樣大的資本額,榨取的剩余價值額就應該是不同的,以上面的三種資本為例,如果一般剩余價值率為100%,高構成資本的利潤就是20,中構成的利潤為50,。低構成的利潤80。
因此結論為,即使同樣額度的資本,如果有機構成不同,所獲得的利潤就會不同。
可是這和現(xiàn)實社會矛盾,資本主義生產的特點就是,只要投資額度相等,獲取的利潤量也相等,因此資本家在生產部門的投資上沒有偏好,他在任何部門的投資只要投資額不變,獲取的利潤也相等。
如果勞動價值論成立,我們就必然到得出結論,只要有機構成不同,同額度資本的利潤量不等??墒乾F(xiàn)實生活卻是:只要資本的額度相等,獲得的利潤量一定相等。
理論與現(xiàn)實存在巨大的鴻溝,由此看來,“勞動價值論”是不成立的,也許除了可變資本之外,不變資本也會產生剩余價值,相信會有讀者產生這種想法。
大衛(wèi)。李嘉圖就是“勞動價值論”的倡導者,可是他在該鴻溝面前束手無策,等量資本獲得等量利潤的現(xiàn)實情況,是對“勞動價值論”的第一個挑戰(zhàn)。
既然競爭使每個資本只能得到平均利潤,平均利潤的大小又取決于資本額的大小,這就必然導致兩個結果。
第一, 資本家會認為,他所獲利潤量既取決于可變資本,也取決于不變資本,如果指責他剝削了工人,他自然感到萬分委屈。
第二, 在資本額一定時,平均利潤量取決于一般利潤率,而一般利潤率是社會總剩余價值量與總資本的比值,個別資本家榨取的利潤多少,最終會影響社會總剩余價值量,從而影響一般價值率,進而影響每個資本的平均利潤量,因此資本家彼此的利益緊密的聯(lián)系在一起,在工人階級為自身的利益斗爭時,資本家總是表現(xiàn)得兄弟般的團結。
我們以前的出發(fā)點是,商品的價值分為不變資本,可變資本和剩余價值三部份。在資本主義生產還不是很發(fā)達的時候,商品的價值和價格是一致的。然而隨著平均利潤的形成,商品出現(xiàn)了生產價格。
生產價格=不變資本+可變資本+平均利潤。如果把價值組成與之對照如下:
商品價值=不變資本+可變資本+剩余價值
可以看出,在生產價格中,剩余價值被平均利潤代替,因此生產價格與價值出現(xiàn)了偏差,我們已經介紹,這是資本主義發(fā)展到一定程度的結果,商品隨之按照生產價格出售。
在低機構成的資本中,例如勞動密集型企業(yè),不變資本的所占比例較大,工人人數(shù)較多,它生產的剩余價值必然高于平均利潤,商品的價值也必然高于生產價格,這時候,如果商品的市場價格和價值一致,商品的生產價格和市場價格之間,就會出現(xiàn)差額,差額大小等于剩余價值與平均利潤之差。它是超額利潤的一種,試問,這種超額利潤可能出現(xiàn)嗎?
在農業(yè)會出現(xiàn)。因為土地私有權的限制,農產品的市場價格有可能與價值相等,除了收獲平均利潤之外,還會收獲上面所說的超額利潤,但是它不會進入資本家的手中,而是流入地主的口袋,它是資本主義地租形式之一,如果把地租看成某種資本的利息,該虛擬資本的價值就是土地價格。土地能買賣并非它包含價值,而是因為它提供地租,與股票提供股息的原理相同。
我們再來討論生產價格的組成,它分解為不變資本,可變資本和平均利潤,商品生產價格和商品的價值的區(qū)別,是否僅在于平均利潤量和剩余價值量的區(qū)別呢?
我們知道,不變資本的存在形式就是機器,工具,勞動材料和輔料等生產資料,不變資本就是工人的工資,工人需要用之購買消費資料,在資本主義社會,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都是以商品的形式出現(xiàn)在市場上,一旦一般利潤率形成,這些商品的出售價格同樣以生產價格出售,就是說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的出售價格,同樣與真實的價值出現(xiàn)了偏離。
與生產價格對應的是成本價格。即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的總價格,根據(jù)上面分析得知,成本價格與總預付資本的價值出現(xiàn)了偏離。
在生產價格中,平均利潤代替了剩余價值,而平均利潤的形成又是通過市場的競爭作用實現(xiàn)的,因而生產價格直接面對市場,那么生產價格對市場起什么作用呢?
生產價格調節(jié)市場價格,即市場價格總是圍繞著生產價格上下波動。
《市場原理》生產價格與市場價格
在討論生產價格與市場價格之前,我們需要詳細討論生產價格與價值的關系。
根據(jù)前面的分析,商品的生產價格與它真實的價值會發(fā)生偏離,我們的問題是:這種偏離是否必然發(fā)生?或者說,是否所有商品的價值都與生產價格偏離?
讓我們回憶價值規(guī)律的定義:商品的價值,由生產該商品所必需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那么什么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呢?
“在現(xiàn)有社會的正常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所需要的勞動時間?!?/font>
任何商品都有眾多的企業(yè)生產,因為勞動者所受的訓練程度不同,他們有好手與劣手的區(qū)別,企業(yè)由于勞動條件等不同,例如有的具備運載起重的工具,有的則缺乏,因而即使生產同種商品,勞動強度也會不同,但是好手與劣手總是少數(shù),條件優(yōu)越的與條件低劣的企業(yè)也總是少數(shù),中等條件的企業(yè)與中等水平的勞動者總是占據(jù)絕大多數(shù)。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就是在這些中等企業(yè)的勞動條件下,由中等水平的勞動者必須花費的勞動時間。
至于說“現(xiàn)有社會的正常條件之下”,意思是指必須把社會偶然受到的外界干擾除外。例如大規(guī)模自然災害或者戰(zhàn)爭等。
我們在來看生產價格的形成,我們可以先做一個假設,成本價格與預付總資本的價值相等,前面介紹過,生產價格是成本價格與平均利潤之和,平均利潤等于成本價格與一般利潤率的乘積,既然已經假定預付總資本的價值與成本價格相等,現(xiàn)在關鍵就在于一般利潤率的形成。
以前介紹過,一般利潤率最先在紡織業(yè)形成,因為在任何農業(yè)國,紡織業(yè)都作為家庭手工業(yè),與農業(yè)緊密的聯(lián)系在一起,它也是農業(yè)的補充,因此紡織業(yè)擁有廣泛的社會基礎,在資本主義的初期,該部門的壟斷集團還未形成,政府也無力干預,各企業(yè)的規(guī)模都大致相等,所以紡織業(yè)是在最自由的狀態(tài)下發(fā)展起來的。
從技術條件來看,紡織業(yè)在全社會范圍內屬于中等構成的行業(yè),就是說,它的技術條件屬于社會的中等水平,該行業(yè)的勞動者水平也大都非常接近。
因此,紡織業(yè)的總剩余價值與總資本的比值,幾乎與個別企業(yè)的剩余價值與預付資本的比值相等,每個企業(yè)根據(jù)一般利潤率計算出的平均利潤,幾乎與它生產的剩余價值相等。
可見,紡織業(yè)的商品價值與生產價格相等。
以上討論紡織業(yè),只是以英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為例,各個國家根據(jù)其自身條件,有不同屬于中等構成的行業(yè)。
應該這樣理解生產價格與價值的關系,在資本主義社會里,總有一些部門的技術條件處于全社會的中等水平,也就是具有中等構成,一般利潤率率先在這些部門形成,該部門的生產價格與價值一致或者接近一致,其余部門參照該一般利潤率彼此競爭,它們的價值與生產價格會出現(xiàn)偏離。
我們現(xiàn)在討論市場價格
商品的市場價格由什么決定?較普遍的觀點是:由貨幣量決定。人們根據(jù)經驗發(fā)現(xiàn),如果流入市場的貨幣量增加,商品的價格就會上漲,反之則下跌。
這種觀點的錯誤在于,把紙幣當做真實的貨幣,紙幣只是貨幣的符號,它本身并不是貨幣,如果紙幣量增加引起價格上漲,其實質是紙幣本身貶值,即它代表的價值量比以前小了,這時候,商品的價格沒有變,只要把商品的價格和另一種商品比較,就能證實這點,既然紙幣貶值,自然得用更多的紙幣購買同種商品。
如果貨幣量不增加而物價上漲,那可能是供給不足造成,結果只有兩種情況。
第一, 只要供給恢復正常,物價必然回落,在這種情況下,物價上漲只是偶然的因素造成,不必分析。
第二, 供給長期不足,如果是這樣,那就如同說,和過去一樣多的勞動時間,生產不出和過去同樣多的商品,反過來說就是,生產同樣多的商品,需要更多的勞動時間,這就等于商品的價值增大了,因為它包含的勞動時間增加了,這就恰好證明:市場價格由商品的價值決定。
隨著價值轉變?yōu)樯a價格,市場價格開始受生產價格調節(jié),就是說,生產價格決定市場價格
根據(jù)前面市場價值的確定方法和“價值規(guī)律”的定義,我們可以思考一個問題,市場經濟能否使每個生產者受益?
答案必然是否定的,因為既然是市場經濟,生產者對他自己的生產擁有絕對的決定權,在這種生產無政府的狀態(tài)下,生產者既無法了解社會的實際需求量,同時也不具備這種技術條件,他選擇的商品種類與數(shù)量,完全是他私人的事情,因此,結果必然是市場的商品量與社會的實際需求量不符,其結果就如同我們曾分析過的那樣,“價值規(guī)律”是通過淘汰劣等條件的企業(yè)使供給與需求重新恢復平衡。
只要有商品生產,價值規(guī)律就會發(fā)生作用,但是在市場經濟中,它是通過使眾多的小生產者破產來實現(xiàn),這時候,它表現(xiàn)出一種強制性的力量來約束社會生產,小生產者破產的結果,使得眾多小資本向大資本集聚靠攏,大資本因此更有絞殺小資本的能力,如此反復的結果是形成壟斷資本,壟斷資本不斷地把處于生產條件最底層的小資本打碎,把它們吸收并轉變?yōu)樽约旱囊徊糠荩餐瑫r把其余的中等資本壓向生產的最底層,因此,自由競爭必然形成壟斷,但是“壟斷不消滅競爭,它凌駕于競爭之上”。
可見,在市場經濟中,“價值規(guī)律”只能使眾多的小生產者每況愈下,要使每個生產者受益,就必須首先確定出市場對商品的需求量,然后將總量合理的分配給每個企業(yè),所謂合理的分配生產,就是根據(jù)企業(yè)的生產效率的差異,分配不同的生產量,如果劣,中,優(yōu)等企業(yè)的生產單個商品的時間比為4 :2 :1,分配給它們生產的商品量之比就應該是1 :2 :4。這不僅能確保各企業(yè)同時完成生產任務,還能使社會勞動得到最大程度的節(jié)約。因為這時候,商品的供給量等于需求量,每個生產者的勞動時間都會被社會認可。
要想使每個勞動者的成果被社會認可,只能通過對社會生產實行全面的監(jiān)督與計算來,把每個生產者都納入統(tǒng)一的管理軌道,實行有計劃地分配性生產,也許細心地讀者已經發(fā)現(xiàn),這就是計劃經濟。
現(xiàn)在試問,計劃經濟是否違背“價值規(guī)律”呢,不,并不違背,相反,計劃經濟可以更好地按照“價值規(guī)律”調節(jié)生產,因為它可以對全社會的生產進行控制,而生產的無政府狀態(tài),恰好是小生產者命運悲慘的根源。
計劃經濟是否一定會遵守“價值規(guī)律” 呢?不,那不一定,那要取決于計劃制定者是否決定遵守“價值規(guī)律”,蘇聯(lián)的工業(yè)化是建立在工農商品的“剪刀差”之上,斯大林也承認這違反了“價值規(guī)律”,但是在當時的形勢下,蘇聯(lián)沒有別的路可以走。但是,我們不能把歷史上曾發(fā)生的計劃經濟違反價值規(guī)律的現(xiàn)象,當做計劃經濟本身的特點。
計劃經濟即可以背離“價值規(guī)律”也可以遵守“價值規(guī)律”,這取決于計劃制定者,但是一旦決定要遵守“價值規(guī)律”,計劃經濟比市場經濟有效得多。
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是彼此對立的經濟模式嗎?
不,計劃經濟是對市場經濟的揚棄,合理的計劃經濟應該是這樣:它把生產的無政府狀態(tài)舍棄,把“價值規(guī)律”當準則保留。計劃經濟是比市場經濟更高級的模式,正如自然經濟代替了奴隸經濟,市場經濟代替了自然經濟,計劃經濟也必然代替市場經濟。
歸根結底,計劃經濟與資本主義的管理技術能夠對社會實行全面控制相適應,能比市場經濟更好的遵守“價值規(guī)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