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龍形"勒玉"(勒上玉下,一個字,下同,樓主注)
玉龍形"勒玉",商,高2.3cm,長6.5cm,寬2.5cm。
(音勒)以青玉制,有白色沁,圓筒形,兩端粗細不等。器表飾龍紋,其龍紋特點是“臣”字眼,并飾有重環(huán)紋、鱗紋等。
商代的玉龍,由龍眼的變化可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早期的龍眼為方形或菱形,中、晚期為“臣”字形。重環(huán)紋和鱗紋直至西周中晚期才出現(xiàn)在青銅器上,因此本器上的這兩種紋飾對于玉器和青銅器裝飾紋樣的比較研究有重要的意義。
玉弦紋環(huán)
玉弦紋環(huán),商,外徑12.1cm,孔徑6.7cm,厚1.4cm。
環(huán)因受沁蝕成雞骨白色,圓形,中心有一圓孔,兩面各飾相同的弦紋3圈,近孔處有一圈環(huán)形凸脊。
這類器物最早見于新石器時期,至商代仍有延續(xù)。以前曾被定名為乳環(huán),推斷其為女性乳房飾物。近年根據(jù)考古發(fā)掘,始知它是戴在手腕上的飾物。
玉蟬形出牙環(huán)
玉蟬形出牙環(huán),商,外徑10.5cm,孔徑3.3cm,厚0.4cm。
環(huán)玉質(zhì)較雜,大體為白色。圓片狀,肉、好等徑。外沿有三個順時針方向且等距的蟬形出廓雕。此環(huán)造型樸拙,刀法簡練,俗稱璇璣式環(huán)。
玉牛形"勒玉" (一個字,勒上玉下,音勒,樓主注,下同)
玉牛形,商,長4.8cm,孔徑0.9cm。
(音勒)玉料青綠色,局部有褐色斑,筒狀,牛形,一端較細,為牛首,另一端較粗,雕牛尾,四肢收于腹下。其橫截面近于方形,兩端間有一通孔,孔壁有螺旋紋。商代玉石器中有一定數(shù)量以牛為題材的作品,多為牛頭形,整身的立體造型較少。這件作品較好地表現(xiàn)了牛的全形,藝術(shù)手法簡練,外表可分解為上、下、左、右四個面,方圓兼顧。中孔較粗,可穿繩接連其它器物。
玉獸面紋韘
玉獸面紋韘,商,高3.2cm,直徑2.8cm。
韘有黃褐色沁,圓筒形,上口斜,下口平。正面凸雕饕餮紋,鼻兩側(cè)各有一穿孔,背面近下口處有一凹槽。
《說文》曰“韘,射也”,說明此器為騎射之具。穿孔可用來系繩,縛于腕部,用時套于拇指上,張弓時,將弓弦嵌入背面的深槽,以防勒傷拇指。韘初見于商代,流行于戰(zhàn)國至西漢,但到后期原先的功用逐漸弱化,其演變?yōu)橐环N裝飾品。
玉獸首飾件
玉獸首飾件,商,長4.5cm,寬2.6cm,厚1.5cm。清宮舊藏。
此飾件呈梯形,上部凸雕獸首,大耳,環(huán)眼,嘴部向內(nèi)勾卷,似鳥喙,獸首旁有陰線雕出的鷹翅及爪。飾件中部隆起似瓦面,下部似柄,有二道凸起的弦紋,底邊略寬,呈多棱狀。
與此玉飾件類似的一件作品出土于山東滕縣前掌大遺址,但凸雕的獸首已失。此件玉獸首飾件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同類器中最完整的一件,且發(fā)現(xiàn)得較早,對研究此類玉飾的圖案內(nèi)容、使用方式和加工工藝都有重要意義。
玉龍鳳紋柄形器
玉龍鳳紋柄形器,西周,長17.1cm,寬3.7cm,厚0.7cm。
器青玉質(zhì)地,綠色,半透明,局部有少量的土沁斑,器體為長片狀。兩面雕刻,紋飾相同。上部由兩鳳紋對稱構(gòu)圖,尾下垂,回卷成勾狀,在相對的兩喙及身尾之間鏤空大小兩個桃型孔,一上一下,可穿系。中部是一昂首挺立的高冠長尾鳳,圓眼,尖勾喙,單足利爪踏在下部一夔龍頭頂之上,夔龍身曲屈,臣字眼,眼角線拉長且有勾,下端出一短榫,作扦插用。
玉制柄型器始見于二里頭文化,商到西周繼續(xù)沿用,惟西周的紋飾最為精美,雕工手法多樣,刀法有力,線條圓潤,紋飾清晰。其下端一般都有寬榫,可作器之柄或安接它器,確切用途尚需進一步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