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國醫(yī)學團隊報道了一例19歲被臨床診斷為阿爾茨海默癥的病例,該病例是目前已被報道的這一疾病最年輕的病例。與此同時,2月9日,由渤健和衛(wèi)材聯(lián)合開發(fā)的Aducanumab向國家藥監(jiān)局遞交了臨床試驗申請。這是一款在經歷了18年的空白期后,美國FDA批準的首款阿爾茨海默癥新藥。這兩則事件再次引起了人們對阿爾茨海默癥藥物研發(fā)的關注。
多年來,全球藥企投入了巨大的經費進行阿爾茨海默癥藥物的研發(fā),但大部分以失敗告終,研發(fā)之路仍長路漫漫。
致病機制的迷霧
1907年,德國醫(yī)生Alois Alzheimer發(fā)表了一個病例,他持續(xù)跟蹤一名女性患者的病程進展直至她在發(fā)病后四年半死亡,并在患者腦組織中發(fā)現(xiàn)大量神經炎性斑和神經原纖維纏結。1910年,德國著名精神病學家Emil Kraepelin首次將由此種病理改變引起的臨床癥狀與體征命名為“阿爾茨海默癥”。在中國,該疾病也被成為“老年癡呆”。
對于阿爾茨海默癥癥的研究迄今已過百年,但依然未取得突破性進展。
根據(jù)國際阿爾茨海默癥協(xié)會的數(shù)據(jù)顯示,全球大約有5000萬阿爾茨海默癥患者,其中近60%生活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預計到2030年全球患者總數(shù)將達8200萬,到2050年將達1.52億;我國每年至少有30萬新發(fā)病例,目前患者數(shù)已超過1000萬,占全球阿爾茨海默癥患者總人數(shù)的25%,這一數(shù)字還在隨著人口老齡化不斷攀升。
來源:https://www.sohu.com/a/367560276_466445
因此,阿爾茨海默癥治療藥物存在巨大且急迫的需求。
阿爾茨海默癥的發(fā)病機制復雜,至今仍未完全破譯具體機制,目前主流認可度較高的發(fā)病機制主要有兩個假說:腦內細胞外β-淀粉樣蛋白(Aβ)逐漸沉積和細胞內Tau蛋白聚集導致的神經元死亡和認知障礙。
Aβ蛋白沉積
Aβ蛋白是淀粉樣神經炎斑塊的主要成分,由淀粉樣前體蛋白(APP)代謝產生。APP是I型跨膜糖蛋白,經過一系列的裂解和結合,釋放Aβ蛋白和細胞內肽(AICD)。Aβ蛋白在神經元活動增強的環(huán)境下分泌釋放到細胞間質液中,聚集形成寡聚體、原纖維,最終形成斑塊。
Aβ蛋白沉積,來源:MedChemExpress
Tau蛋白聚集
Tau蛋白與認知障礙的進展密切相關。在正常情況下,Tau蛋白通常以其天然單體形式存在,但是在阿爾茨海默癥患者的大腦中,Tau蛋白聚集物以一種固定的方式沿著神經解剖連接線發(fā)生。錯誤折疊的Tau蛋白促進天然Tau單體的錯誤折疊,進一步導致新的病理Tau蛋白聚集物產生。
tau蛋白聚集過程,
來源:http://www.neobioscience.com/xwzx_1795.html
除了以上兩個假說,還存在膽堿能神經元假說、胰島素假說、自由基損傷假說等,但目前單一的假說并不能解釋阿爾茨海默癥的全部發(fā)病特征。
在近期,又有兩項關于阿爾茨海默癥發(fā)病機制的重磅研究被發(fā)表,一是來自我國西湖大學施一公團隊進一步揭示了APOE4可能是阿爾茲海默癥最大的風險基因,該成果發(fā)布在《細胞研究》期刊上;二是麻省理工的研究團隊發(fā)現(xiàn)APOE4基因會導致隔離神經纖維的脂質失調,進而影響神經元連接性,該成果發(fā)布在《Nature》上。
正是由于發(fā)病機制的不明確,現(xiàn)階段藥物研發(fā)大部分轉為開發(fā)基于各種假說理論的對因治療藥物,包括AChE(乙酰膽堿酯酶)抑制劑、β淀粉樣蛋白拮抗劑、淀粉樣蛋白沉淀抑制劑、β淀粉樣蛋白合成抑制劑、Tau蛋白抑制劑、Tau蛋白聚集抑制劑、NMDA(N-甲基-D-天冬氨酸)受體拮抗劑、BuChE(丁酰膽堿酯酶)抑制劑等。
同樣,也是由于發(fā)病機制的不明確,阿爾茨海默癥藥物的研發(fā)屢戰(zhàn)屢敗,研發(fā)的失敗率高達99.6%。
直到2021年6月,美國FDA批準了Aducanumab的上市,才終結了2003年之后未有阿爾茨海默癥治療藥物獲批的尷尬處境。
但是,這款藥物的上市卻引起了很大的爭議。
在爭議中前行
Aducanumab是一款靶向β淀粉樣蛋白的全人源單抗,可選擇性地與阿爾茨海默癥患者腦中沉積的淀粉樣蛋白結合,再通過激活免疫系統(tǒng),將沉積蛋白清除。
2007年,渤健(Biogen)從Neurimmune公司獲得該藥的開發(fā)和營銷權。同年,渤健與衛(wèi)材(Eisai)達成合作,共同開發(fā)和商業(yè)化Aducanumab;2019年3月,在兩項臨床試驗ENGAGE和EMERGE研究因獨立委員會評估,該藥不太可能改善阿爾茨海默癥患者認知功能而提前終止;2019年10月,渤健經過對這兩項研究更大數(shù)據(jù)集分析發(fā)現(xiàn),此前對Aducanumab無效性分析的假設是不成立的。
于是,2020年8月,渤健向美國FDA重新提交了上市申請,并被納入優(yōu)先審評通道。
但是在之后的2020年11月美國FDA針對Aducanumab召開的專家咨詢會上,11位專家對于臨床數(shù)據(jù)能否支持有效性的問題幾乎都投了反對票。其中三名成員——Caleb Alexander、Scott Emerson和Aaron Kesselheim還在JAMA的一篇文章中發(fā)表了他們對Aducanumab的反對意見。
2021年6月,美國FDA未遵循專家顧問委員會的意見,仍然堅持批準上市,這也導致了其中一些專家以辭職方式表達抗議。
來源:《JAMA》雜志
在中國,同樣也有一款飽受爭議的阿爾茨海默癥治療藥物——甘露特納(商品名:九期一)。
2019年11月,國家藥監(jiān)局有條件批準中國海洋大學、中科院上海藥物所與上海綠谷研發(fā)的甘露特納用于治療輕度至中度阿爾茨海默癥癥。此舉引發(fā)了業(yè)內多種爭議:一方面是有條件批準下僅完成了II期臨床,較短的觀察期能否證明持續(xù)療效;另一方面在作用機制上,甘露特納是全球首個靶向腦-腸軸的阿爾茨海默癥治療藥物,通過重塑腸道菌群平衡,抑制菌群特定代謝產物異常增多,減少外周及中樞炎癥,從而改善認知功能障礙,而這并非業(yè)界認為的阿爾茨海默癥主流病因。
來源:上海綠谷制藥官網
拿不出足夠的臨床試驗證據(jù)是上述兩款獲批藥物被質疑的主要原因。
不過很快,另一款藥物就拿出來足夠的臨床試驗數(shù)據(jù)。
在Aducanumab獲批之后,渤健和衛(wèi)材又聯(lián)合宣布,美國FDA授予其針對Aβ的另一款在研抗體Lecanemab(BAN2401)突破性療法認定。雖然同為Aβ單抗,Lecanemab就順利得多,主要是由于Lecanemab相比Aducanumab效果明確,且有充分的臨床數(shù)據(jù)。
2022年11月,Lecanemab的III期試驗的詳細臨床數(shù)據(jù)在第15屆阿爾茨海默癥臨床試驗(CTAD)會議上被公開。該試驗歷時18個月,一半志愿者每兩周注射一次Lecanemab,而另一半則服用安慰劑。結果顯示,服用Lecanemab的患者記憶力和思維敏捷度下降速度減慢了27%。
Lecanemab相關臨床數(shù)據(jù),來源:渤健官網
這個結論大大提振了人們對該藥成功的信心,該藥也被視為人類距離攻破老年癡呆癥最近的一次嘗試。但是伴隨著這樣療效的是令人擔憂的安全性:實驗組患者有17.3%有腦部出血跡象、12.6%出現(xiàn)腦水腫,對照組患者僅有9%腦部出血、1.7%腦水腫。
實際上,關于Lecanemab的安全性,業(yè)界一致持懷疑態(tài)度,已經有多個死亡病例疑似與該藥有關。
不過這并未影響Lecanemab的順利獲批,2023年1月Lecanemab的PDUFA(處方藥用戶費用法案)正式生效,成為全球第2款獲批上市的Aβ單抗。這也使得Aβ單抗研發(fā)路線大受鼓舞。
正在路上的項目
目前全球批準用于阿爾茨海默癥治療的藥物包括:美金剛,卡巴拉汀,多奈哌齊,加蘭他敏,及美金剛-多奈哌齊復方制劑五種,品種不多但占據(jù)了全球阿爾茨海默癥治療藥市場的八成以上;中國已批準的藥物主要有AChEI和NMDA受體拮抗劑、促智類輔助治療藥物、甘露特納等。
據(jù)藥渡數(shù)據(jù)顯示,截至目前,已有1066項與阿爾茨海默癥有關的在研項目完成或正在進行中;其中,處于臨床III期有37個在研項目。
阿爾茨海默癥有關的在研項目情況,來源:藥渡數(shù)據(jù)
在Aβ單抗研發(fā)路線除了上述已獲批的兩款單抗,還包括禮來的Donanemab和羅氏的Gantenerumab也備受關注。
2022年11月,禮來宣布其Donanemab治療早期阿爾茨海默癥III期研究TRAILblazer-ALZ 4在6個月分析中達到所有主要和次要終點,這是一項Donanemab和Aducanumab的頭對頭研究。
在治療6個月后,Donanemab和Aducanumab組達到淀粉樣蛋白斑塊完全清除(定義為淀粉樣蛋白等級<24.1CL)的患者比例分別為37.9%和1.6%,淀粉樣蛋白斑塊水平分別比基線水平降低了65.2%和17%。
Donanemab是一種靶向被稱為N3pG的修飾化β淀粉樣蛋白斑塊的在研抗體藥物。2021年6月,基于其II期臨床數(shù)據(jù),美國FDA授予該藥治療阿爾茨海默癥的突破性療法認定。不過在今年1月,美國FDA拒絕了禮來加速批準Donanemab的申請,原因是該公司沒有提交足夠的接受了至少一年治療的病人的試驗數(shù)據(jù)。
Donanemab作用機制,
來源:https://www.vodjk.com/news/210625/1682958.shtml
同樣是去年11月,羅氏公布了其皮下注射Aβ單抗Gantenerumab針對早期阿爾茨海默癥患者兩項III期GRADUATE研究的結果。數(shù)據(jù)顯示,這兩項研究沒有達到改善認知損傷臨床的主要終點,該藥清除β-淀粉樣蛋白的水平低于預期。
值得注意的是,Gantenerumab曾在2014年的關鍵試驗中失敗,在2020年的另一項關于家族性阿爾茨海默癥的研究中失敗,盡管成功降低了淀粉樣蛋白水平。不過,羅氏認為,2014年的研究中產品劑量過低,因此啟動了兩項III期試驗,其劑量是前者的四倍。
此番再次受挫,Gantenerumab的前景也再度黯淡。
全球進入臨床III期的阿爾茨海默癥研發(fā)管線
來源:參考資料4
事實上,除了Aβ單抗研發(fā)路線,其他研發(fā)路線也在不斷取得進展。這其中活躍著許多國內藥企的身影:
Semorinemab是一種人源化的抗tau IgG4單克隆抗體,由基因泰克開發(fā);
Atuzaginstat是一款牙齦菌蛋白酶(gingipain)抑制劑,可以降低牙齦卟啉單胞菌毒性,降低細菌負荷,從而改善阿爾茨海默癥進展;
ATH-1017是一種小分子藥物,旨在增強肝細胞生長因子在其受體MET上的活性,由Athira Pharma開發(fā);
AGB101是一款低劑量的抗癲癇藥物,使早期阿爾茨海默癥患者海馬回出現(xiàn)神經過度活躍的情況減弱,由AgeneBio開發(fā)等;
Protollin是第一個被用于預防阿爾茨海默癥的鼻腔疫苗,由天境生物和恩華藥業(yè)License-in等。
結 語
臨床上使用的阿爾茨海默癥治療藥物,雖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但最終無法控制疾病的惡化,因此迫切需要加快新藥研發(fā)的進度。獲批的兩款Aβ單抗雖然暫時提升了研發(fā)士氣,但從臨床試驗數(shù)據(jù)中我們也看到,這還不是真正有效的藥物。
目前,除了靶向病理蛋白Aβ和Tau兩條研發(fā)路線之外,越來越多的項目走了另外的路線,一個競合時代即將到來。
參考資料:
1、各大上市公司官網、年報等
2、《阿爾茨海默癥藥物研發(fā)歷程回顧及最新進展》,藥渡經緯,2022-2-4
3、《阿爾茨海默病千億市場終破局:不同的藥物,相似的爭議》,新康界,2021-6-12
4、《2022,阿爾茨海默病的研發(fā)管線正在突飛猛進!》,藥時空,2022-9-3
5、《2021年度阿爾茲海默癥(AD)新藥研發(fā)進展梳理》,求實藥社,2021-12-16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