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戰(zhàn)場的烈焰高劍父
40年代
紙本設色
166×92cm
廣州藝術博物館藏
高劍父(1879~1951),早年名麟,后改名(上“山”下“侖”),字爵廷,以號行,廣東番禺人。早年師事居廉,1906年游學日本,1908年回國后主持廣東同盟會,并在廣州起義中任聯(lián)軍總司令。辛亥革命后長期從事美術教育工作,創(chuàng)辦了春睡畫院、南中美術院。曾任廣東省立工業(yè)學校、廣州市立藝專、南中美術院校長,中山大學、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廣東美術會會長。1949年移居澳門。
高劍父在中國畫傳統(tǒng)技法基礎上,融合日本和西洋畫法,著重寫生,善用色彩或水墨渲染,具有南方特色,開創(chuàng)了嶺南畫派?!稏|戰(zhàn)場的烈焰》是畫家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作品。畫家以西洋繪畫中的光影處理和素描關系,融進中國的墨筆來表現(xiàn)祖國河山被日本帝國主義轟炸后的情景,滿目瘡痍,一片廢墟。是畫家的親眼所見,也是畫家的寫生之作,畫家是以無比悲憤的心情來創(chuàng)作這幅作品的,以喚起民眾的覺醒和抗爭精神。正如右下角印章所刻:“亂畫哀亂世也?!泵黠@地表現(xiàn)出畫家的愛國主義和人道主義的思想。(藝術點評:江冉)
山水高劍父
1922
紙本設色
135×46.5cm
故宮博物院藏
高劍父是一位有見識的藝術家。他對中國固有的傳統(tǒng)文化和審美心理的理解是深刻的。他著重研究了源自中國宋元繪畫傳統(tǒng),又融入西方技法的日本畫家竹內(nèi)棲鳳和橋本關雪等人的京都畫派的藝術經(jīng)驗,從而反映到自己的藝術創(chuàng)作上?!渡剿房坍嬃饲锛旧匠峭獾木吧?,一條溪流自城外緩緩流過,兩旁樹茂葉旺,但樹梢枝條已有枯意;一行飛鳥自空中掠過,萬樹叢中的城樓僅露一角,云霧蔽月,表明了圖中是郊外月夜景色。此圖墨色滋潤,水暈墨彰,蒼茫蕭索,天色樹影渾融一體,于無形中見真意,水墨寫意的精髓,雄放的筆意自然躍于紙上。(藝術點評:趙欣歌)
山雨欲來黎葛民
紙本設色
122×66cm
廣州美術館藏
黎葛民(1882~1978),原名黎慶瀛,字葛民,筆名逸齋、乙翁,廣東省順德縣人。1919年畢業(yè)于日本東京川端繪畫??茖W校。1920年在廣州與陳樹人、何香凝等組織“清游會”。曾任中南美術學院、廣州市立藝術專科學校及華南人民文藝學院教授。50年代入南方大學學習,后被聘為廣州文史研究館館員,兼任廣州美術學院教授。為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廣東省分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其繪畫以山水、花鳥為主。
黎葛民山水畫不同一般,善用山水來反映大自然瞬間的變化無窮,通過繪畫來記錄大自然激烈的山濤洶涌, 陰晴晦明,從而給觀者再現(xiàn)壯美的河山景色。此圖表現(xiàn)山雨欲來前狂風乍起,樹枝搖曳,天地為之晃動的動人心魄的自然景觀。圖中水流湍急,波濤狂起,噴花擊石,兩側(cè)壁斜石橫,各在一隅,崖上松挺樹茂,各展其姿,中間大片濃霧,忽忽飄來,遠處山巒隱約縹緲,如睹異境,給人一種大風狂起,電閃雷鳴, 洪水滔滔的真情實感。此圖石分四面,用斧劈法表現(xiàn)陰陽向背,以淺絳、石綠罩以山色,立體感頓增,直逼觀者眼前。(藝術點評:趙欣歌)
夏山飛瀑馮超然
1939
紙本設色
156×40cm
朵云軒藏
馮超然(1882~1954),名迥,字超然,以字行,號滌舸,別署嵩山居士,晚號慎得,江蘇常州人。早年精仕女,晚年專攻山水,工行草篆隸,偶刻印。著作有《馮超然臨嚴香府山水冊》、《馮滌舸畫集》。
馮超然的山水畫,情致溫婉,出自“四王”、文徵明,上溯董源、巨然,可謂有源有序,自出機杼。《夏山飛瀑》描繪夏日山中景色,頗有南派董巨遺規(guī)、風范。畫中山峰峭立,深谷盤繞,蒼松綠樹,郁郁蔥蔥,瀑布飛湍,垂落千尺,闊水曲岸,蒼茫浩蕩,院落草舍,掩映多姿,使人自得其樂,給大自然增添了無限生機。畫家重點表現(xiàn)此圖“幽”、“深”之意,通過盤回蜿蜒的谷壑,層層布勢,表現(xiàn)了夏日山居寧靜宜人,清爽愜意,從而使自己置身山林世界,尋找和享受自然界的無窮樂趣。(藝術點評:趙欣歌)
松陰讀易馮超然
1936
紙本設色
136×38cm
朵云軒藏
馮超然善山水,筆墨醇雅,山水、花木骨力、神韻兼具。早年以唐寅、仇英為法,晚年專畫山水,饒有文徵明秀逸之氣?!端申幾x易》描繪一老者讀書倦時微閉雙目,小童正在為他捶背的情景,他正享受著這種悠然自得的生活。老人表情生動,全身衣紋用行云流水描,盤坐于樹根之上,小童衣衫略深,表情虔誠,表明主仆兩人的關系融洽。旁邊一棵千年古松,遮天避日,樹干蒼老,樹枝虬曲、勁挺,有嶄絕崢嶸之勢,松針密密匝匝與遠處高崖流水拉開空間,形成一塊空地,在準確表現(xiàn)自然形貌的基礎上,以突出人物為主是這幅畫成功之處。(藝術點評:趙欣歌)
入云深處蕭謙中
1943
紙本設色
133×67cm
天津楊柳青畫社藏
蕭謙中(1883~1944),名(上“孫”下“心”),號龍樵,安徽懷寧人。早年隨同鄉(xiāng)姜筠、陳昔凡學畫,宗法清暉與廉州,因姜筠待其苛,去而游四川、東北,得自然造化之助。中年回到北京,改學石濤、梅清、龔賢、王蒙等,一變而為氣韻雄厚,用筆蒼勁,漸成一家,晚年喜作青綠。曾任北京藝專教授、中國畫學研究會評議等。與蕭俊賢并稱“二蕭”,在北方卓有影響。
中國畫受道家思想的影響,自古有許多尋仙訪道的題材,如《桃源問津圖》。此圖借畫達意,是畫家想象中的情節(jié)性山水畫。構圖層層疊疊,景寬境大,用筆多樣,色彩雅麗。丘壑、山峰、樹叢、雜草、房屋交次錯開,盡現(xiàn)“山光物態(tài)弄春暉”。房屋沿坡而建,緩緩而上,掩映在叢林之中,一切景致圍繞著中心兩位登山尋仙之人。山腰云霧迷漫,忽隱忽現(xiàn),山勢復雜,樹木多樣,把山林中的屋舍遮擋得或露一邊,或露一頂。在技法上也很豐富,各種樹法、石法、皴擦互用,姿態(tài)備生。這是一幅有情景的山水畫,可講出許多動人的故事。(藝術點評:趙欣歌)
蜀道難行圖蕭謙中
1934
紙本設色
179×68cm
中國美術館藏
李白“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的詩句形象地概括了入蜀道路的艱難。畫中山峰聳立,直插云漢,重巒疊嶂,境界闊大,萬重山外還是萬重山,簡直沒有盡頭。山間云霧晦明,皆宜遠觀,幽情遠思,如睹異境,令人惆悵不已。山頂古松亭立,不畏寒風。近處策杖老者正在尋覓道路,更增添蜀道之難行。畫家用墨用筆頗有氣魄,通過干筆皴擦,表達了大自然的闊遠深奧、秀挺健拔,確是“石體堅凝,卓爾峭拔,大石叢立,屹然萬仞”。這樣復雜的景物是畫家想象中的理想形象的有力寫照。(藝術點評:趙欣歌)
香溪口樊少云
1960
紙本設色
33×66cm
上海中國畫院藏
樊少云(1885~1962),名浩霖,字少云,江蘇崇明人。早年隨父學畫,1900年入上海龍門學院學西畫。1912年移居蘇州,并拜陸廉夫為師,專攻山水畫。20年代初在蘇州創(chuàng)辦冷江畫會。1949年后定居上海。曾任上海文史館館員、上海畫院畫師。為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上海分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書法篆刻研究會會員、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會員。
《香溪口》是畫家寫生畫稿,江面開闊,兩岸高山,蒼茫深秀,江上漁船往來,岸邊停有卸貨船只同不遠處的房舍相連,一派繁忙景象。此圖遠山純用水墨,近處以花青、石綠點染山巒、草木。山勢之雄偉,草木之豐茂反映了畫家對生活觀察的細微,也寄寓了畫家的理想和對現(xiàn)實生活的情感。這幅反映時代風貌的山水畫看似巨大,實際尺寸很小,真正達到了咫尺千里之勢。不同時代有不同風格,這種特殊風格和表現(xiàn)技巧的創(chuàng)造,正是畫家以他自己的個性和追求來作畫,是他獨特美學意趣的表現(xiàn)。(藝術點評:趙欣歌)
野水帶斜曛樊少云
1948
紙本設色
136×67cm
朵云軒藏
樊少云20歲后從陸恢學山水,畫多取惲壽平、王翚筆趣,旁及原濟和華喦,走得是秀麗清靈一路。其后縱觀宋元明清諸家真跡日多,畫路開豁,風格趨向茂樸。江南景色中之翠堤新柳,煙雨江村,月夜歸漁,為其常寫之景。《野水帶斜曛》畫煙霧繚繞的山巒俱出其胸臆,山水江湖,林霏煙云,千巖萬壑,綠汀曲岸,高巒絕壁,使人觀而壯之,覽而得之,真若盤桓于其處也。江中載人小舟,離岸而去,給靜的山川平添幾分動意,說明畫家“遷想妙得”悟之于理,行之于筆。(藝術點評:趙欣歌)
深山探幽圖李耕
1960
紙本水墨
163×32cm
家屬藏
李耕(1885~1964),原名李實堅,字硯農(nóng),號一琴道人、大帽山人等,福建省仙游縣人。幼年從父學習中國畫,繪丹青繡像、寺廟壁畫。1960年在仙游縣成立李耕國畫研究所,出任導師。曾任美協(xié)福建分會副主席,為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
此圖以狹長的條幅、高遠的章法來描寫出險峻幽深的景致。畫面上,懸崖峭壁,亂石嶙峋,層層推進,山道蜿蜒,古松參天,老枝垂綠,澗水潺潺,白云繞屋,意境空濛深遠;板橋上,古稀老叟攜一琴童,踽踽攀援,山水之趣,因人之存在而鮮活,深得以景襯人之妙。構圖氣勢奇險,筆調(diào)雄健奔放。(藝術點評:江冉)
天苔采芝李耕
1946
紙本設色
100×35cm
家屬藏
此圖取材于漢代劉晨、阮肇二人進深山采藥,誤入天苔洞巧遇二仙女并結(jié)為伉儷的動人傳說。畫面近處奇松高聳,春梅盛開,古泉幽澗,劉、阮二人憨厚可掬,二仙女面如滿月,嬌媚動人;遠處峰巒競秀、云霧繚繞。在技法上,景色主要以橫點法來烘托迷瀠幽深、虛幻飄渺的仙境氣韻。(藝術點評:江冉)
圭岡朝霧盧振寰
1959
紙本設色
132×66cm
廣州美術館藏
盧振衰(1889~1 979),筆名浮山老人。廣東省博羅人。原任職于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
盧振寰特別善于描繪晨曦霧影下的山川體貌。畫家每次出去寫生,登臨勝境,必晨起觀霧,以了解大自然云煙變幻之趣,從而滌蕩心胸,開闊視野。《圭岡朝霧》畫茫茫大山,云氣飄飄,忽隱忽現(xiàn),乃奇山異水之境。通幅氣勢雄邁,一覽無遺,云霧遮擋的溝谷深不可測,直顯天機。一條溪流至谷中瀉出,更使水天一色,別有洞天。山上一處勝境微露其貌,不可端倪,登山之道被重重翠屏掩于其下,更使人有郁郁蒼蒼之感,這絕非運作指掌可描畫,而是心畫也。(藝術點評:趙欣歌)
黃山朝霧盧振寰
1957
絹本設色
130×68.5cm
中國美術館藏
黃山山勢巍峨,云煙氤氳,霧氣迷漫,變幻無定,林海滔滔,因而有黃山歸來不看山之說?!饵S山朝霧》刻畫了清晨的黃山,云霧初現(xiàn),霧靄翻騰,整個黃山籠罩在晨曦的光輝之下,別有一番韻致,近處見巉巖峻險,危石突兀,兩棵古松虬曲挺拔,樹干粗壯,松針蒼密,飽經(jīng)滄桑,歷經(jīng)風雨,仍愈老彌堅,充滿勃勃生機。遠處山谷,墨色處理減弱,以突出霧氣下黃吐,的整體風貌,進而強調(diào)畫家所要表現(xiàn)的山之雄秀,以及黃山在特定時辰迷人的景色。(藝術點評:趙欣歌)
擬巨然筆意汪鐸
1953
紙本設色
104×52cm
朵云軒藏
汪鐸(1889~1969),字聲遠,號北野山樵,別署浙江漁父,安徽歙縣人。自幼嗜畫,后與黃賓虹交游,畫益進。曾歷任上海美專、新華藝專、華東藝專教授。所畫山水、人物、花卉俱工。繪有《歷朝名人畫法津梁》八冊行世。
畫家雖題為擬巨然筆意,但并不是機械地臨摹照搬,而是吸取前人精華的變通之作,用古人筆法,寫眼前丘壑,抒寫自我的藝術意趣。此畫山形質(zhì)樸、,山頭不作奇峭之狀,而是描繪江南石質(zhì)土的園巒丘嶺。畫家以披麻皴拖出山脈走勢,轉(zhuǎn)折處筆與筆略為交織,以表現(xiàn)山的陰陽凹凸形態(tài),顯得秀逸明活;之后再對山巒加以淡墨渲染,并點上疏密錯落的苔點,以概括近處的叢草和遠處的叢樹,表現(xiàn)出山間秋天的寧靜氣氛。(藝術點評:楊萍)
新安山莊沈邁士
1986
紙本設色
82×50.5cm
上海美術館藏
沈邁士(1891~1986),浙江吳興人。上海震旦大學畢業(yè),后于北京大學教授法語。50年代以后,曾任上海文物保管委員會委員、上海中國畫院畫師、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擅中國畫及書法,尤以指畫山水、花鳥見長,亦善文物鑒定。
畫家充分發(fā)揮了中國山水畫散點透視的長處,以鳥瞰法將眾多景物統(tǒng)攝在一個畫幅中。畫面開境大,景物繁多,氣勢恢宏。著力描繪了依山傍水的山莊,逶迤而上的小徑,琤瑽而下的山泉,濃蔭襲人的蒼松,巍峨秀拔的峰巒,表達出一種悠遠寧謐的意境。在布局上,注重隱現(xiàn)、對比的手法,如山腳與山上樹木、房舍大小對比,道路、山泉的曲折隱現(xiàn)。在用筆上,以焦墨為主,筆力蒼勁,自然率意,渾然一體。(藝術點評:楊萍)
新安江上游寫生沈邁士
紙本設色
60×35cm
上海中國畫院藏
此幅畫分為五大塊,構圖以云霧及江流的S型為軸體,將五部分貫穿聯(lián)結(jié)起來。前景一巨石突兀,橫亙畫幅中間,上置樹木成林??坑疑辖鞘乔桶紊椒?,左中部則是一平灘,住有人家,平坡之后峰巒聳立,群峰上依次架有電線鐵塔,此四部分大部用赭石著色,而遠景山巒則以石青渲染,峰頂用淡墨掃出。江水帆影點點,竹排只只,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時代特色。此圖為畫家重視師法自然的寫生之作。(藝術點評:楊萍)
九月桐江桕子紅賀天健
1955
紙本設色
108×104.5cm
中國美術館藏
賀天健(1891~1977),字健叟,別號紉香居士,齋名開天天樓,江蘇省無錫市人。1912年入民國大學學畫。曾任無錫、南京藝專和上海美專教師,主編《畫學月刊》、《國畫月刊》。從1950年起,歷,任中國民族美術研究所研究員、上海中國畫院副院長、上海文史館館員、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理事、美協(xié)上海分會副主席,并被聘為丹麥康納畫會套員。著作有《學畫山水過程自述》、《中國山水畫的皴法美》等。
賀天健精研山水畫,功力深厚,法度謹嚴,出入傳統(tǒng)畫法,頗得“來人格律,元人筆意”,而能自創(chuàng)新境。此圖畫桐江岸邊秋天桕子紅遍山川的情景,表現(xiàn)桐江千帆競技、百舸爭流的繁榮運輸場面。背景饅頭狀山巒有南派山水遺韻,在不經(jīng)意間偶露天真之趣。近景桕子林滿山遍野,與漫漫霧氣交融,使水面、岸邊難以明分,一派浩莽之氣油然而生。近處拱橋有人打傘緩行,不僅增加了生活氣息,也可知此畫是描寫雨中勝景。此圖皴法、染法、點法、構圖都有新意,予人以秋高氣爽,山林盡染,仰俯天地入胸懷之感。(藝術點評:趙欣歌)
松下鳴琴賀天健
1942
紙本設色
141×70cm
此圖取青綠山水之法,但畫面充滿了滋潤松秀的氣息。飛瀑切出峰頂直瀉而下,呈“之”形蜿蜒緩緩流淌。近處山
蓮花峰賀天健
1956
紙本設色
46×72cm
上海中國畫院藏
圖中群山綿亙,郁郁盤盤,奇峰、幽谷相互穿插,五座主峰如蓮花盛開在觀者面前。峰頂松林掩映,云霧彌漫在峰巒之間,一條石徑直通山里,遂有觀山、聽松、對話、登坡等人物活動,這一切與奇?zhèn)ァ㈦U峻、清遠、空靈的境界融合在一起。山崖土坡以斧劈為,主,參以流暢多變的披麻皴,山體根據(jù)山石脈絡起伏,用筆以頓挫,緩急、虛實、輕重順勢而成,蒼勁渾厚,氤氳潤滋,清新超逸,工整中見靈變,具有強烈的韻律感。設色以石綠、石青、赭石為主,皆依山石、坡岸、林木的質(zhì)感、距離及表現(xiàn)需要而分別處理。(藝術點評:楊萍)
秋林隅語賀天健
1939
紙本設色
111×61cm
上海中國畫院藏
圖中峰巒聳立,以山勢橫豎正斜施以長披麻皴,頗具形式感,層次繁復而不亂,墨中見筆。山頂又染又點繪成,輕墨淺色,給人以曉煙晨露的清涼感,而近景岸坡上有雜樹數(shù)叢,葉已轉(zhuǎn)紅,點出秋天題旨。畫家多用介字點、小混點畫樹葉,有聚有散,亂而不亂。圖中山腳溪畔,陂岸散石,均不敷青綠,全用墨赭、墨青繪成,起到加重分量壓住全圖的作用。(藝術點評:楊萍)
朱砂峰東望賀天健
1956
紙本水墨
109.4×107cm
中央美術學院藏
賀天健的山水畫重視師法自然,善于將傳統(tǒng)筆墨與生活感受融會于一,從本圖題款即可知作品源于畫家東望朱砂峰的實景體驗。圖中以淡墨暈染遠處起伏連綿的山巒,以烘托近景山巖之突兀高聳;近景山巖林木用筆法度謹嚴而不失于板滯,皴染有序而末失于,豐富和變化,在提煉加工中凸現(xiàn)了主峰的偉岸高曠,有“一覽眾山小”之感。整幅作品氣壯勢強,源于自然而末被自然所囿,其構圖、氣象、筆墨:造型無不體現(xiàn)出畫家對“宋人格律,元人筆意”的融合追求,以及“師法五代兩宋山水畫法度與精神”的山水畫創(chuàng)作主張。(藝術點評:曹慶暉)
為祖國尋找資源劉子久
1956
紙本設色
82.3×150.9cm
中國美術館藏
劉子久(1891~1975),原名劉光城,號飲湖,天津市人。初學測量,繼嗜國畫。1920年在北京中國畫研究會學山水、花卉。1927年參加湖社畫會,任導師。1937年以來任天津市美術館秘書,創(chuàng)辦國畫研究班,從事國畫創(chuàng)作和教學20余年。曾任天津市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天津分會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理事。
《為祖國尋找資源》是一幅以傳統(tǒng)山水筆法表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的代表作品。此畫為大景構圖,山巒連綿不絕,氣勢恢宏,橫向的崎崛蜿蜒,縱深的層層疊疊,表現(xiàn)了我國地質(zhì)隊員在艱苦危險條件下為祖國尋找資源的感人事跡。全畫體勢錯綜,境界壯闊,一隊身背機械工具的地質(zhì)隊員正隨山脊羊腸小道奮力攀行,點出主題。畫家用筆古樸剛健,以濃墨勾石骨,多取棱角之勢,以淡墨作點皴、短線皴,布滿巖壑。山頭用濃墨、焦墨密點樹林。對近景山石林木,加強黑白反差,用墨凝重,遠景則輕擦淡染,霧氣籠罩。成功地運用墨色的豐富層次變化,鑄成氣韻磅礴之勢。此幅作品在當時對于推動山水畫的古為今用起了表率作用。(藝術點評:楊萍)
山水劉子久
1941
紙本設色
90×45cm
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藏
此圖山巒奇崛,群峰林立,山坳處屋宇數(shù)間,內(nèi)有二人對坐弈棋,描繪了方外高士隱逸悠閑的生活場景。為烘托這個氣氛,畫家對周圍的自然景物及位置、形狀均做了精心布置和刻畫。屋前坡石層疊,長松成林,溪水潺潺,坡后山峰拔起,主峰右邊,幽壑煙靄,朦朧中復見遠峰數(shù)座。正是在這又高又深又遠的層次和氣勢之中,表現(xiàn)出了中國山水畫特有的傳統(tǒng)精神和人文情懷。(藝術點評:楊萍)
祖國山河無限好朱屺瞻
1960
紙本設色
33×66cm
上海中國畫院藏
朱屺瞻(1892~1996),號起哉、二瞻老民,齋名梅花草堂、癖斯居等,江蘇省太倉人。早年習傳統(tǒng)國畫,青年時專攻油畫,曾兩次東渡日本學西畫,50年代后主攻中國畫。曾任上海市美術家協(xié)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顧問。
《祖國山河無限好》是一幅歌頌祖國江山如畫的作品。畫中山重水復,那浮動在群山問的祥和之氣,伴隨著清麗的風光,處處洋溢著欣欣向榮的氣象。山下雄峻的山巒,排排房屋,潺潺的流水溢露著新意;江面上帆影如織,一派繁忙的建設景象。畫中山體運用長披麻皴,濃淡兼用,勾出了山勢的起伏轉(zhuǎn)折,從而達到了畫家追求山水畫富有時代氣息和獨特風格的目的。(藝術點評:趙欣歌)
出工朱屺瞻
1974
紙本設色
68×53cm
上海中國畫院藏
朱屺瞻早年研習油畫,受西方現(xiàn)代派的影響很深,后又轉(zhuǎn)習中國畫,擅長寫意山水?!冻龉ぁ访枥L新時期的新景象。遠處山路彎曲,一直伸向遠方,大片的農(nóng)田使沃野披上秋裝,一隊農(nóng)民扛著農(nóng)具走向田野,他們要去農(nóng)田勞作,收割莊稼。遠處的景林、梯田及水面上的船只渲染了時代的氣息。此圖在色彩的運用上大膽、沉著有新意,畫家借用印象、后印象派手法,用幾于是原色的純色表現(xiàn)樹木和農(nóng)田,兩種對比強烈的顏色交互施用給觀者以極強烈的視覺沖擊力。(藝術點評:趙欣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