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四年,61歲的劉伯溫向皇帝寫了一封辭職信,朱元璋本想挽留,但看劉伯溫去意已決,就批準了他的辭職。為了感激他對明朝做出的貢獻,封其為意伯,食祿二百四十石,并且命人護送劉伯溫回鄉(xiāng)。就這樣,劉伯溫離開了京城,回到了闊別多年的故鄉(xiāng),也算是榮歸故里。
俗話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辭官后的劉伯溫心情格外舒暢,每天到田園中散散步,與鄉(xiāng)親們聊聊天,日子過的非常愜意。一晃幾年過去了,劉伯溫雖然能掐會算,但他畢竟也是肉體凡胎,躲不過生老病死的宿命。公元1375年,劉伯溫感染了風寒,身體一日不如一日,就給明太祖朱元璋寫了封信。
信中的內(nèi)容也很簡單,主要是關(guān)于治國之道的建議,并說自己或許時日不多,不能夠繼續(xù)為皇帝分憂。朱元璋看完信后,非常的難過,畢竟劉伯溫乃大明的功臣,立馬派人前去探望。另外,在使者出發(fā)前,朱元璋還吩咐道:“若伯溫身體尚可,你讓他替朕推算一下大明的國運?!?/p>
使者不敢有任何的耽擱,快馬加鞭地趕到了劉伯溫的家里,傳達了皇帝對他的擔憂。此時劉伯溫并沒有病入膏肓,尚且能夠拄著拐杖行走,使者見到此情況后,就把臨走時皇帝交代的事情告訴了劉伯溫。本來劉伯溫想拒絕的,但既然朱元璋已經(jīng)開口了,若拒絕就是抗旨不尊,就回道:“圣上之命,不敢不從?!?/p>
劉伯溫回到自己的臥室,關(guān)上了房門,并告訴家人,不許任何人打擾,利用自己平生所學,開始對明朝的國運進行推演。半個時辰后,滿頭大汗的劉伯溫走出了房間,仿佛蒼老了十多歲,然后對使者說道:“我只能算出大明兩百多年的國運,之后的事情就無能為力了,皇上應該能夠理解為的意思。”
另外,在使者離開之前,劉伯溫給他一個錦囊,讓他轉(zhuǎn)交給明太祖。使者回到京城后,連水都顧不上喝一口,就立馬入宮拜見皇帝,將劉伯溫的原封不動的重復一遍,并把錦囊交給朱元璋。聽說明朝至少還能延續(xù)兩百多年,朱元璋內(nèi)心非常高興,但當他打開錦囊后,里面只有“遇順則止”這四個字。
經(jīng)過多日的苦思冥想,朱元璋還是沒能搞明白“遇順則止”的意思,就在上朝時讓文武百官參謀一下,大臣們紛紛表示不解。本來朱元璋還想讓人去詢問劉伯溫,這四個字究竟是何意,卻接到劉伯溫病逝的消息,只能打消了這個念頭,朱元璋至死都沒搞懂。
200多年后,李自成建立了大順政權(quán),并帶領(lǐng)起義軍攻破了京城,這也標志著大明王朝的滅亡。沒多久,吳三桂引清兵入關(guān),打敗了李自成,從此滿清開始入主中原,愛新覺羅·福臨成為清軍入關(guān)的第一位皇帝,年后為“順治”。此時人們才恍然大悟,原來劉伯溫寫下的“遇順則止”四個字,是對明朝滅亡及清朝入關(guān)的預言。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