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明史資料011---- 明朝的內閣成員表
一·丞相的廢除與內閣的建立。
元至正二十四年(紅巾軍宋龍鳳十年,公元1364年),朱元璋即吳王位,仿元制,置中書省、行中書省,設左右相國。洪武元年(1368)改為左右丞相。洪武九年,改行中書省為三司,改變行省政治直屬中書省局面。同年,裁汰中書省官員,唯余丞相。洪武十一年,詔令六部,政事“勿白”中書省,奪六部政務于中書省。洪武十二年,謫斬右丞相汪廣洋。洪武十三年,左丞相胡維庸案發(fā),株連萬余人,廢丞相、中書省,設春夏秋冬四輔官,兩年后撤之,仿宋制,改設華蓋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四大學士,并增置文華殿大學士。諸大學士僅以“輔太子、備顧問”。建文帝改革翰林官制,廢華蓋殿、武英殿、文淵閣大學士但設學士,將翰林、殿閣學士合而為一。永樂帝繼位后,復舊制,并充實翰林官。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1402),永樂帝命解縉、胡廣、楊榮等翰林官七人入值文淵閣,協(xié)理庶政,是為內閣肇始。
二·內閣的發(fā)展
永樂時,內閣初置為七人,以侍讀、修撰、編修等職入閣,不足五品。其職初為皇帝的秘書機構,以顧問、擬票(擬定文草)等。初以解縉為首,后胡光,后楊榮,今以資歷或入閣先后為序,并無職務高下。
鴻熙帝于永樂二十二年(1424),重置各殿閣大學士,增設謹身殿大學士。設三公(太師、太傅、太保)、三孤(少師、少傅、少保)。并以封閣臣。鴻熙元年,仁宗設宏文閣,以楊浦掌理,“廣知民事,為理道之助”(明仁宗寶訓),即負責聽取意見,作為對內閣決策的反饋。當年,仁宗崩。宣德宣宗立,將宏文閣并入文淵閣,楊浦入內閣共事。宣德年間,宣宗特賜文淵閣印。內閣凡機密事,加封文淵閣印入內,其它公文加翰林院引移各衙門。
英宗正統(tǒng)三年(1438),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入內閣,并為三孤,兼六部之職。已為至尊。其實,英宗尚幼,事皆決于太后。太后不欲專權,每事皆付內閣議決。內閣權始重。英宗正統(tǒng)七年(1442)翰林院落成。翰林院遷出文淵閣。內閣與翰林院正式分立。英宗天順六年(1462年),李賢“掌文淵閣”,始為首輔次輔之分。
弘治七年,內閣專設閣員典誥敕,嘉靖中止。嘉靖十六年,世宗修繕內閣館舍,完備制度,內閣制度至此已備。
嘉靖世宗時,首輔權位漸重,“李時為首輔,夏言次之,顧鼎臣又次之”(明史·顧鼎臣傳),至萬歷張居正至極。其時,一切政務由首輔票擬專定,次輔坐待之。
三·閣臣的選拔
閣臣的選拔有三種形式:特旨、廷推、枚卜。
特旨為皇帝親自下旨擢拔入閣。始永樂建內閣,七閣臣皆為擢拔。后亦有皇帝幸臣密薦,而帝特旨入閣者。這種形式,要求皇帝對被擢拔者有較深的了解,因此選擇范圍較小,而且有給權臣以任用私人之弊。
后逐漸更為廷推,也稱會推,即由九卿及各科道官員共同推舉閣臣,由皇帝圈定。此法教公,但是隨著晚明黨爭加劇,廷推逐漸陷入困境,隨產生枚卜之法。
枚卜是由吏部推薦候選名單,然后由皇帝抓鬮決定。初行于萬歷晚期,盛于崇禎年間。
閣臣的選拔,如明史載“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明史·選舉志二),在隆慶朝之前,皆由翰林中選拔,以典誥敕為試。至隆慶朝穆宗時,“內閣政事根本,宜參用諸司,無拘翰林”(明史·駱問禮傳),始參用諸司大臣。至崇禎時,國事變換,內閣選用已不以文辭為先,多以票擬、策對為選拔依據。崇禎帝還提出從六部每部擢拔閣臣。但隨著明朝覆亡,此議未行。
四·內閣職權
內閣的職權大體有票擬批答之職、草擬詔敕與封駁之職、顧問咨詢與勸諫之職、會議決策與會審之職、經筵進講之職。
1。票擬批答即對各衙門、臣僚進獻的奏章,草擬答復或處理意見,以供皇帝參考決策。從票擬職權的初設看來,內閣只是秘書機構。然而,隨著仁宗、宣宗時,內閣票擬制度被明確固定下來,票擬成為內閣參與行政決策的重要手段。由于皇帝決策前,必須經過內閣的票擬,草擬政策處理意見,在皇權和司禮監(jiān)權利較受限制的時期,重要的決策主要由內閣票擬決定。
票擬大約經歷了“同宣協(xié)恭”、首輔專票、分票三個時期。早期,眾閣臣商討擬票,交由皇帝斟酌,若意見不合,則發(fā)還改票,多時可至五改,形成皇帝與眾閣臣之間的政治協(xié)商。到了弘治以后,首輔權威漸重,嚴嵩、夏言、徐階、高拱、張居正都是個人“專票”,政事皆決于一身。同時由于帝權的衰弱乃至缺失,首輔的行政權力變得相當龐大。天啟年間,魏忠賢矯旨命內閣分票,首輔不得專權票擬,漸成定制。但是首輔的權力依舊遠遠高于其余次輔。
2。草擬詔敕與封駁
詔敕的擬訂初由翰林院執(zhí)行。內閣制度完備后,翰林院與內閣分置,詔敕的擬訂專由內閣。所謂封駁,即如果閣臣認為皇帝的諭旨不妥,或者是太監(jiān)假傳圣旨,可以封還不受,或拒絕草擬。由于詔敕需由內閣初,這就意味著皇帝的意志無法向下傳達,也就不可能予以貫徹執(zhí)行。
3。顧問咨詢與勸諫之職
大約分為兩種,一是召對顧問、咨詢。二是密疏進言。對于密疏進言者,有專印,加蓋即專呈皇帝,一般必有答復。由于一般的奏章,都需傳抄邸報,發(fā)于諸大臣知道,而密疏則可以留中不發(fā)。密疏就給了進言的大臣以極大的發(fā)言權,使其能夠言他人所不能言,極大拉近了皇帝與密疏進言者的關系。因此密疏進言是一種極大的特權,也屢遭詬病。
4。會議決策與會審之職
這是內閣權力由內廷轉向外廷的一種體現。內閣會議由內閣、六部、六科、九卿等共同參與,定期商討日常重大事務的決策。其建于內閣建立之初。由于政務“必下內閣而后行”,內閣的日常行政權力由此得到鞏固。內閣會審并未得到固定,始于仁宗而幾經廢立。初,天下刑獄決于三法司,刑部理刑名,督察院糾察,大理寺駁正。仁宗命內閣參與會審重囚。憲宗成化年間罷之。隆慶元年高拱請復之。至崇禎,帝以特旨以內閣參與清理淹獄。內閣由內閣會審得到對司法權的干涉。但非固定制度。
5。經筵進講之職
經筵,即為皇帝講解治國、施政、立身、正心之道。每月三次。另有日講。
(以上摘自《明朝典章制度》,吉林文史出版社,張德信著)
五。內閣機構
中極殿大學士(舊名華蓋殿),建極殿大學士(舊名謹身殿),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
,并正五品,合稱內閣(大)學士。初,不設署官,不制有司。景泰中,內閣誥敕房、制敕房俱設中書舍人,始制六部。
(以上摘自明史·職官志)
附:明史·卷七十二·志第四十八·職官第一,內閣條:
中極殿大學士(舊名華蓋殿),建極殿大學士(舊名謹身殿),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并正五品,掌獻替可否,奉陳規(guī)誨,點檢題奏,票擬批答,以平允庶政。凡上之達下,曰詔,曰誥,曰制,曰冊文,曰諭,曰書,曰符,曰令,曰檄,皆起草進畫,以下之諸司。下之達上,曰題,曰奏,曰表,曰講章,曰書狀,曰文冊,曰揭帖,曰制對,曰露布,曰譯,皆審署申覆而修畫焉,平允乃行之。凡車駕郊祀、巡幸則扈從。御經筵,則知經筵或同知經筵事。東宮出閣講讀,則領其事,敘其官,而授之職業(yè)。冠婚,則充賓贊及納征等使。修實錄、史志諸書,則充總裁官。春秋上丁釋奠先師,則攝行祭事。會試充考試官,殿試充讀卷官。進士題名,則大學士一人撰文,立石于太學。大典禮、大政事,九卿、科道官會議已定,則按典制,相機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頒詔則捧授禮部。會敕則稽其由狀以請。宗室請名、請封,諸臣請謚,并擬上。以其授餐大內,常侍天子殿閣之下,避宰相之名,又名內閣。
先是,太祖承前制,設中書省,置左、右丞相,正一品。甲辰正月,初置左、右相國,以李善長為右相國,徐達為左相國。吳元年命百官禮儀俱尚左,改右相國為左相國,左相國為右相國。洪武元年改為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從一品左、右丞,正二品參知政事,從二品以統(tǒng)領眾職。置屬官,左、右司,郎中,正五品員外郎正六品都事、檢校,正七品照磨、管勾,從七品參議府參議,正三品參軍、斷事官,從三品斷事、經歷,正七品知事,正八品都鎮(zhèn)撫司都鎮(zhèn)撫,正五品考功所,考功郎,正七品。甲辰十月以都鎮(zhèn)撫司隸大都督府。吳元年革參議府。洪武元年革考功所。二年革照磨、檢校所、斷事官。七年設直省舍人十人,尋改中書舍人。
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參知政事。十三年正月,誅丞相胡惟庸,遂罷中書省。其官屬盡革,惟存中書舍人。九月,置四輔官,以儒士王本等為之。置四輔官,告太廟,以王本、杜佑、襲斅為春官,杜斅、趙民望、吳源為夏官,兼太子賓客。秋、冬官缺,以本等攝之。一月內分司上中下三旬。位列公、侯、都督之次。尋亦罷。十五年,仿宋制,置華蓋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諸大學士,禮部尚書邵質為華蓋,檢討吳伯宗為武英,翰林學士宋訥為文淵,典籍吳沉為東閣。又置文華殿大學士,征耆儒鮑恂、余詮、張長年等為之,以輔導太子。秩皆正五品。二十八年敕諭群臣:“國家罷丞相,設府、部、院、寺以分理庶務,立法至為詳善。以后嗣君,其毋得議置丞相。臣下有奏請設立者,論以極刑?!碑斒菚r,以翰林、春坊詳看諸司奏啟,兼司平駁。大學士特侍左右,備顧問而已。建文中,改大學士為學士。悉罷諸大學士,各設學士一人。又改謹身殿為正心殿,設正心殿學士。成祖即位,特簡解縉、胡廣、楊榮等直文淵閣,參預機務。閣臣之預務自此始。然其時,入內閣者皆編、檢、講讀之官,不置官屬,不得專制諸司。諸司奏事,亦不得相關白。
仁宗仁宗以楊士奇、楊榮東宮舊臣,升士奇為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榮為太常卿兼謹身殿大學士,謹身殿大學士,仁宗始置,閣職漸崇。其后士奇、榮等皆遷尚書職,雖居內閣,官必以尚書為尊。景泰中,王文始以左都御史進吏部尚書,入內閣。自后,誥敕房、制敕房俱設中書舍人,六部承奉意旨,靡所不領,而閣權益重。世宗時,三殿成,改華蓋為中極,謹身為建極,閣銜因之。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內閣成員沒有,只有歷任首輔的.姓名 廟號 謚號 年號 陵墓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 太祖 高皇帝 洪武(1368年——1398年) 孝陵
朱允炆 惠宗 讓皇帝(又謚惠帝) 建文(1399年——1402年) 待考
朱棣 成祖(原為太宗) 文皇帝 永樂(1403年——1424年) 長陵
朱高熾 仁宗 昭皇帝 洪熙(1424年——1425年) 獻陵
朱瞻基 宣宗 章皇帝 宣德(1426年——1435年) 景陵
朱祁鎮(zhèn) 英宗 睿皇帝 正統(tǒng)(1436年——1449年)、天順(1457年——1464年)注:1449年三月被俘退位,1457年一月復位。 裕陵
朱祁鈺 代宗 景皇帝 景泰(1450年——1457年) 景泰陵
朱見深 憲宗 純皇帝 成化(1465年——1487年) 茂陵
朱祐樘 孝宗 敬皇帝 弘治(1488年——1505年) 泰陵
朱厚照 武宗 毅皇帝 正德(1506年——1521年) 康陵
朱厚熜 世宗 肅皇帝 嘉靖(1522年——1566年) 永陵
朱載垕 穆宗 莊皇帝 隆慶(1567年——1572年) 昭陵
朱翊鈞 神宗 顯皇帝 萬歷(1573年——1620年) 定陵
朱常洛 光宗 貞皇帝 泰昌(1620年)實際在位一個月 慶陵
朱由校 熹宗 悊皇帝 天啟(1621年——1627年) 德陵
朱由檢 毅宗(原為思宗) 烈皇帝 崇禎(1628年——1644年) 思陵
南明皇帝(4位)
朱由崧 安宗 簡皇帝 弘光(1644年——1645年) 待考
朱聿鍵 紹宗 襄皇帝 隆武(1645年——1646年) 隆武陵
朱聿鐭 文宗 節(jié)皇帝 紹武(1646年) 紹武陵
朱由榔 昭宗 匡皇帝 永歷(1646年——1662年) 永歷陵
明朝首輔是指首席內閣大學士,名義上相當于宰相之職,但無宰相之權。
附表: 明朝十七帝皇位期間內閣首輔
任期 姓名 上任 離任 公歷任期
1 黃淮 洪武三十五年八月進 十一月降 1402年
2 解縉 洪武三十五年十一月進 永樂五年二月罷 1402年-1407年
3 胡廣 永樂五年二月4 楊榮 永樂十六年五月進 二十二年八月降 1418年-1424年
5 楊士奇 永樂二十二年八月進 正統(tǒng)九年三月卒 1424年-1444年
6 楊溥 正統(tǒng)九年三月進 十一年七月卒 1444年-1446年
7 曹鼐 正統(tǒng)十一年七月進 十四年八月卒 1446年-1449年
8 陳循 正統(tǒng)十四年八月進 天順元年正月罷 1449年-1457年
8' 高榖 天順元年正月代 二月致仕 1457年
9 徐有貞 天順元年二月進 六月罷 1457年
10 許彬 天順元年六月進 七月罷 1457年
11 李賢 天順元年七月進 成化二年三月丁憂 1457年-1466年
12 陳文 成化二年三月進 五月降 1466年
13 李賢 成化二年五月復 十二月卒 1466年
14 陳文 成化二年十二月進 四年四月卒 1466年-1468年
15 彭時 成化四年四月進 十一年三月卒 1468年-1475年
16 商輅 成化十一年三月進 十三年六月致仕 1475年-1477年
17 萬安 成化十三年六月進 二十三年十月罷 1477年-1487年
18 劉吉 成化二十三年十月進 弘治五年八月致仕 1487年-1492年
19 徐溥 弘治五年八月進 十一年七月致仕 1492年-1498年
20 劉健 弘治十一年七月進 正德元年十月致仕 1498年-1506年
21 李東陽 正德元年十月進 七年十二月致仕 1506年-1512年
22 楊廷和 正德七年十二月進 十年三月丁憂 1512年-1515年
23 梁儲 正德十年三月進 十二年十一月降 1515年-1517年
24 楊廷和 正德十二年十一月復 嘉靖三年二月致仕 1517年-1524年
25 蔣冕 嘉靖三年二月進 五月致仕 1524年
26 毛紀 嘉靖三年五月進 七月致仕 1524年
27 費宏 嘉靖三年七月進 五年五月降 1524年-1526年
28 楊一清 嘉靖五年五月進 七月降 1526年
29 費宏 嘉靖五年七月進 六年二月致仕 1526年-1527年
30 楊一清 嘉靖六年二月進 八年九月致仕 1527年-1529年
31 張璁 嘉靖八年九月進 十年二月易名孚敬,七月致仕 1529年-1531年
32 翟鑾 嘉靖十年七月進 十月降 1531年
33 張孚敬 嘉靖十年十月復 十一年八月致仕 1531年-1532年
34 方獻夫 嘉靖十一年八月進 十二年四月降 1532年-1533年
35 張孚敬 嘉靖十二年四月復 十四年四月致仕 1533年-1535年
36 李時 嘉靖十四年四月進 十七年十二月卒 1535年-1538年
37 夏言 嘉靖十七年十二月進 十八年五月致仕 1538年-1539年
37' 顧鼎臣 嘉靖十八年五月代 同月降 1539年
38 夏言 嘉靖十八年五月復 嘉靖二十年八月致仕 1539年-1541年
39 翟鑾 嘉靖二十年八月進 十月降 1541年
40 夏言 嘉靖二十年十月復 二十一年七月罷 1541年-1542年
41 翟鑾 嘉靖二十一年七月進 二十三年八月罷 1542年-1544年
42 嚴嵩 嘉靖二十三年八月進 二十四年十二月降 1544年-1545年
43 夏言 嘉靖二十四年十二月復 二十七年正月致仕 1545年-1548年
44 嚴嵩 嘉靖二十七年正月進 四十一年五月罷 1548年-1562年
45 徐階 嘉靖四十一年五月進 隆慶二年七月致仕 1562年-1568年
46 李春芳 隆慶二年七月進 五年五月致仕 1568年-1571年
47 高拱 隆慶五年五月進 六年六月罷 1571年-1572年
48 張居正 隆慶六年六月進 萬歷十年六月卒 1572年-1582年
49 張四維 萬歷十年六月進 十一年四月丁憂 1582年-1583年
50 申時行 萬歷十一年四月進 十九年九月致仕 1583年-1591年
51 王家屏 萬歷十九年九月進 二十年三月致仕 1591年-1592年
52 趙志皋 萬歷二十年三月進 二十一年正月降 1592年-1593年
53 王錫爵 萬歷二十一年正月進 二十二年五月致仕 1593年-1594年
54 趙志皋 萬歷二十二年五月進 二十九年九月卒 1594年-1601年
55 沈一貫 萬歷二十九年九月進 三十四年七月致仕 1601年-1606年
56 朱賡 萬歷三十四年七月進 三十六年十一月卒 1606年-1608年
57 李廷機 萬歷三十六年十一月進 四十年九月致仕 1608年-1612年
58 葉向高 萬歷四十年九月進 四十二年八月致仕 1612年-1614年
59 方從哲 萬歷四十二年八月進 泰昌元年十二月致仕 1614年-1620年
60 劉一燝 泰昌元年十二月進 天啟元年十月降 1620年-1621年
61 葉向高 天啟元年十月復 四年七月致仕 1621年-1624年
62 韓爌 天啟四年七月進 十一月致仕 1624年
63 朱國禎 天啟四年十一月進 十二月致仕 1624年
63 顧秉謙 天啟四年十二月進 六年九月致仕 1624年-1626年
64 黃立極 天啟六年九月進 七年十一月致仕 1626年-1627年
65 施鳯來 天啟七年十一月進 崇禎元年三月致仕 1627年-1628年
66 李國 崇禎元年三月進 五月致仕 1628年
67 來宗道 崇禎元年五月進 六月致仕 1628年
68 周道登 崇禎元年六月進 十二月降 1628年
69 韓爌 崇禎元年十二月進 三年正月致仕 1628年-1630年
70 李標 崇禎三年正月進 三月致仕 1630年
71 成基命 崇禎三年三月進 九月致仕 1630年
72 周延儒 崇禎三年九月進 六年六月罷 1630年-1633年
73 溫體仁 崇禎六年六月進 十年六月致仕 1633年-1637年
74 張至發(fā) 崇禎十年六月進 十一年四月罷 1637年-1638年
75 孔貞遠 崇禎十一年四月進 六月罷 1638年
76 劉宇亮 崇禎十一年六月進 十二年二月罷 1638年-1639年
77 薛國觀 崇禎十二年二月進 十三年六月致仕 1639年-1640年
78 范復粹 崇禎十三年六月進 十四年五月罷 1640年-1641年
78' 張四知 崇禎十四年五月代 九月降 1641年
79 周延儒 崇禎十四年九月進 十六年五月罷 1641年-1643年
80 陳演 崇禎十六年五月進 十七年二月罷 1643年-1644年
80' 蔣德璟 崇禎十七年二月代 三月罷 1644年
81 魏藻德 崇禎十七年三月進 本月卒 1644年
81' 李建泰 崇禎十七年三月代 五月罷 1644年
82 史可法 崇禎十七年五月進 八月出 1644年
83 高弘圖 崇禎十七年八月進 十月罷 1644年
84 馬士英 崇禎十七年十月進 弘光元年閏六月罷 1644年-1645年
南明:
弘1 黃道周 弘光元年閏六月進 隆武元年七月出 1645年
隆1 路振飛 隆武元年七月進 二年十月降 1645年-1646年
隆2 丁魁楚 隆武二年十月進 永歷元年正月畔 1646年-1647年
永1' 瞿式耜 永歷元年正月代 二月降 1647年
永1 吳炳 永歷元年二月進 八月卒 1647
永2' 瞿式耜 永歷元年八月代 九月降 1647
永2 嚴起恒 永歷元年九月進 三年正月降 1647年-1649年
永3 黃士俊 永歷三年正月進 四年正月罷 1649年-1650年
永4 嚴起恒 永歷四年正月進 四月罷 1650年
永5 文安之 永歷四年四月進 五年二月出 1650年-1651年
永6 吳貞毓 永歷五年二月進 八年三月卒 1651年-1654年
永7 丁繼善 永歷八年四月進 十四年罷 1654年-1660年
永8 馬吉翔 永歷十四年進 十五年七月卒 1660年-1661年
永9 張煌言 永歷十五年七月代 永歷十八年九月卒 1661年-1664年
弘2 方逢年 弘光元年閏六月進 監(jiān)國魯元年六月畔 1645年-1646年
監(jiān)1 熊汝霖 監(jiān)國魯二年十月進 三年正月卒 1647年-1648年
監(jiān)2 馬思理 監(jiān)國魯三年正月進 十月卒 1648年
監(jiān)3 張肯堂 監(jiān)國魯四年十月進 六年九月卒 1649年-1651年
監(jiān)4 沈宸荃 監(jiān)國魯六年九月代 七年正月卒 1651年-1652年
另有:建文帝之方孝儒、景泰帝之于謙歷史原因沒有上表!進 十六年五月卒 1407年-1418年
明朝首輔是指首席內閣大學士,名義上相當于宰相之職,但無宰相之權,實際上只相當于皇帝秘書長和首席顧問。
中國歷代政府首腦
中國歷代政府首腦
宰相
列表
先秦春秋戰(zhàn)國
冢宰 ·卿士(周) ·太宰 ·左師 ·右?guī)?/a> ·司城(宋) ·令尹(楚) ·中軍將(晉) ·司徒(魯) ·當國、為政(鄭) · ·相國
南北朝的宰相
相國 ·丞相 ·三公丞相大司徒司徒;太尉大司馬太尉;御史大夫大司空司空 ·三師太師、太傅、太保 ·大將軍
尚書三省
尚書臺錄尚書事、尚書令 ·尚書省尚書令、尚書仆射 ·中書省中書監(jiān)、中書令內史省內史令) ·門下省侍中納言
宋的同平章事等
同中書門下三品中書門下) ·同平章事政事堂) ·參知政事 ·樞密使樞密院
宋朝元豐改制到元末
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太宰) ·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少宰) ·尚書省中書省左右丞相 ·平章政事
輔政大臣1
明朝
丞相中書省) ·大學士、首輔(內閣
清朝
議政王大臣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軍機處
現代內閣總理
大清帝國
內閣總理大臣內閣
中華民國
國務總理2 (國務院) →行政院院長行政院,今制)
中華人民共和國
政務院總理政務院) →國務院總理國務院,今制)
注1:明清廢相后,皇帝躬覽庶政、自兼相權、親轄六部、皇權大增,大學士和軍機大臣等的職權與前朝宰相實有差距。
注2:袁世凱時代(1914年-1916年)改為政事堂國務卿。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明朝歷任內閣首輔一覽(3)
明朝首輔列表
首輔及明朝首輔列表
明朝首輔(25)
智慧化身:一代名相徐階功成身退
明朝狀元系列第五十七:嘉靖丁未科狀元李春芳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