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情簡介
穆某與項某原系朋友關系,2006年5月至2007年12月期間,項某曾為穆某進行股票交易的操作。
2007年4月、5月,穆某先后兩次通過銀行從其賬戶將5萬元、20萬元轉賬至項某名下的賬戶。
2008年12月,穆某以民間借貸起訴要求項某歸還借款25萬元,因證據(jù)不足被駁回訴訟請求。
2009年12月,穆某再次以不當得利起訴要求項某返還不當得利款25萬元。
項某認為此款的性質為雙方合作買賣股票的盈利,25萬元是其應從中分得的部分。
二、法院裁判情況
一審法院查明,穆某主張兩次轉賬所涉25萬元系項某向其借款,但其提供的證據(jù)不足以認定在雙方當事人之間形成了借款關系。項某主張其收到的25萬元是雙方合作炒股的盈利分成所得,但未提供證據(jù)證實。在雙方當事人對自己的主張均不能提供證據(jù)證實的情況下,案件的爭議焦點是穆某是否可以給予不當得利請求權要求項某返還25萬元,即本案的事實是否符合不當得利的法律構成要件。穆某主張雖然項某沒有出具借條,但雙方之間確實存在2萬元的民間借貸法律關系。因此,即使是按照穆某本人的陳述,其通過銀行兩次轉賬給項某25萬元亦不屬于“給付欠缺目的”,而是有目的的,即有法律上的原因的給付。
該院經(jīng)審理認為,項某收受25萬元,不符合不當得利的構成要件。具體理由是:
第一,不當得利是指沒有合法根據(jù)(法律上的原因),取得不當利益,造成他人損失。雙方當事人對于穆某已給付項某25萬元的事實(不存在給付對象錯誤或者金額錯誤的情形)均無異議。為了讓項某歸還25萬元,穆某曾以民間借貸糾紛起訴,后因證據(jù)不足被駁回。本案中,穆某仍陳述項某因兒子出國留學需要向其借款25萬元,后因項某否認借款,穆某才轉而訴項某不當得利。根據(jù)穆某的單方陳述,穆某當初給付項某的25萬元屬于借款,這說明上述兩次轉賬并非欠缺法律上的原因。
第二,不當得利中的給付無法律上的原因即給付欠缺原因并非單純的消極事實,法院在認定有無法律上的原因時,應予以具體化和類型化,使不當得利請求權建立在一個客觀上可供檢驗的構成要件上。穆某作為不當得利請求權人,應當對欠缺給付原因的具體情形負舉證責任,因為穆某主動給付該款,是使財產(chǎn)發(fā)生變動的主體,應當由其承擔舉證不能的風險。
本案中,穆某不但沒有對于欠缺給付原因的具體情形予以舉證證明,反而一再陳述當初項某乃向其借款,因此對于穆某主張的項某受領的25萬元無法律上的原因,難以采信。遂判決駁回穆某的訴訟請求。
三、主要觀點及理由
此案在審理過程中,曾經(jīng)就不當得利的舉證責任問題存在兩種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應當由項某來承擔舉證責任。首先,給付的發(fā)生沒有法律根據(jù)本身屬于消極的事實,穆某對消極的事實無法舉證;其次,從公平的角度看,項某收到穆某給付的利益,應當說明其接受給付的依據(jù);最后,考慮到能證明收受利益原因的相關證據(jù)多在項某的控制之中,從離證據(jù)遠近的角度看,應當由項某承擔證明責任。
第二種意見認為,由穆某來承擔舉證責任。反駁第一種觀點的理由主要為以下幾點:一是不能將“沒有合法根據(jù)”一概視為消極事實。在不當得利訴訟中,穆某主張不存在合法依據(jù),并不意味著客觀上就真的如穆某所說的無合法依據(jù)。無合法根據(jù)既有自始的無合法根據(jù),亦有嗣后的無合法根據(jù)。在基于合同的給付而產(chǎn)生的不當得利訴訟中,如果合同被宣告無效、被撤銷或者被解除,原有給付因失去合同的支持而變?yōu)?b style="color: white; background-color: rgb(0, 70, 153);">不當得利,此時“無合法根據(jù)”,即“失去合法根據(jù)”,實際上是積極的事實。伊羅森貝克的權威學說,只要屬于權利發(fā)生規(guī)范的構成要件事實,即使是消極事實,穆某的證明責任也不能免除。二是讓穆某承擔“沒有合法依據(jù)”的證明責任并非不公平。給付不當得利請求權人乃使財產(chǎn)發(fā)生變動的主體,財產(chǎn)變動的控制者承擔舉證不能的風險,實屬合理。項某收取穆某給付的利益存在諸多可能的原因,未必均屬“不當”。在給付原因未查明之前即假定項某收取的是不當利益,而穆某是受害者的做法屬于先入為主,有責推定,有悖于司法規(guī)律與法官操守。三是項某并非就離“沒有合法根據(jù)”的證據(jù)更近。在不當得利訴訟中,經(jīng)常發(fā)生的情況是,原告所為之給付行為有法律上的原因(如借貸、贈與、合伙、投資等),相關的證據(jù)就在原告的手中,但原告出于訴訟策略甚至訴訟欺詐的考慮,謊稱無合法根據(jù)。如果沒有任何實證的一句就主觀臆測被告離“沒有合法根據(jù)”的證據(jù)更近,不但難以服人,而且會給被告帶來巨大的也是不公平的風險。
我們認為,第二種意見相對合理。但單純采納任何一種意見似乎都難以解決審判實踐中遇到的所有類似問題。對于不當得利形成原因中合同被撤銷或者被認定為無效等“積極”的事實,由原告承擔舉證責任具有合理性,但對于另一類不當得利,如銀行轉賬誤將一方的款項轉入錯誤的賬戶,如果仍然堅持要求由受損害的當事人承擔舉證責任證明被告領受銀行誤轉入其賬戶的款項“無法律圣女果的原因”,則對于原告是不公平的。本案中,穆某系主動為給付行為,給付數(shù)額,給付對象明確、具體,其主張自己所為之給付行為無音,只能由其自行承擔舉證責任。
分析穆某為收回自己給付項某的25萬元所提起的兩次訴訟均被駁回的原因,可得知在第一次訴訟中,法院并未對穆某與項某之間是否存在民間借貸法律關系作出明確認定。由于穆某對自己的主張并未提供充分證據(jù)予以證實,一審法院以證據(jù)不足為由駁回其訴訟請求。在第二次訴訟即本案中,穆某仍然堅持認為雙方之間存在民間借貸法律關系,只是由于項目不認可而自己又沒有足夠的證據(jù),且法院已經(jīng)駁回過其請求項某還債的訴訟請求,無奈之下才訴請法院判令項某返還不當得利。穆某錯誤地選擇了不當得利作為第二次起訴項某的請求權基礎,主要是沒有了解不當得利之構成要件以及人民法院確定當事人之間法律關系所把握的原則。
不當得利制度發(fā)展至今,已經(jīng)形成了固定的構成要件。對于當事人是否構成不當得利,只能根據(jù)法律規(guī)定的構成要件加以判斷。在不當得利構成要件中一方取得利益,另一方受到損失的事實并不難證明,關鍵在于利益取得沒有法律上的原因。所謂無法律上的原因,并非指取得利益的過程缺乏法律程序,而是指取得利益并繼續(xù)保有利益欠缺正當性或法律依據(jù)。而對此的考量必須嚴格依照法律規(guī)定,“無法律上的原因”中的法律指的是民法中的物權法、合同法、人格權法、身份法等甚至民法外的法律制度規(guī)定。因此財產(chǎn)利益的變動是否因欠缺法律上的原因而應予返還,首先于債權法、物權法、人格權法、身份法、票據(jù)法等領域作出判斷,認定受益者無以上根據(jù)而保有其所受利益,再由不當得利制度加以調整;換句話說,不當得利致力于填補其他制度所遺留的空白,如民法不同制度的黏合劑。
不當得利作為一種獨立的法律制度,具有嚴格的構成要件及適用范圍,不能作為當事人在其他具體民事法律關系中缺少證據(jù)時的請求權基礎。本案中,穆某的兩次轉賬行為并非欠缺法律上的原因。即使項某否認該款為借款,本案也不具備適用不當得利的基礎。不當得利制度并非凌駕于其他民法制度之上負有衡平調節(jié)任務的高層次法律,公平原則已具體化為它的構成要件之中。穆某表示因項某否認了曾借過款,便以不當得利起訴,是企圖利用不當得利制度來追求其主觀上的公平結果,與不當得利制度的固有功能和立法本意不符。穆某只能以其主張的雙方之間存在的民間借貸關系作為請求權基礎,來要求項某歸還借款25萬元。至于其訴訟請求是否能得到法院的支持,只能取決于穆某的舉證證明責任能否完成。
不當得利作為一種獨立的法律制度,具有嚴格的構成要件及適用范圍,不能作為當事人在其他具體民事法律關系中缺少證據(jù)時的請求權基礎。
借貸糾紛案件當事人的訴訟請求被駁回后,又以不當得利為由另行起訴主張權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編者按:司法實務中,民間借貸與不當?shù)美患讣?/span>屢見不鮮。其還涉及到重復起訴的認定、證明責任的分配、法官自由心證等諸多爭議點,相當復雜,今天推薦的文章,很好解決了上述爭議,值得耐心一讀。由于原文較長,擬分上、下兩部分分別刊登,敬請持續(xù)關注!
引言
正如李浩教授在一篇論文標題中指出的,“民間借貸與不當?shù)美慕患笔恰霸V訟實務中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典型場景是,原告以民間借貸提起訴訟,敗訴后再以不當?shù)美鹪V同一被告。表面上,這似乎只涉及訴訟標的是否同一,以及是否構成重復起訴的問題。實際上并非如此。
首先,當事人之所以在民間借貸案敗訴后以不當?shù)美鹪V,是因為兩種請求權構成要件不同,而且在某些法官看來,證明責任分配也不同。正是這些不同讓前訴的原告覺得有機可乘。而對受訴法院來說,除了要確定后訴是否構成重復起訴,還要針對當事人圍繞證明責任、證據(jù)調查以及事實認定提出的爭議作出回答。
其次,在當事人以民間借貸起訴,但在案件審理過程中變更訴訟請求為不當?shù)美陌讣校桓娼?jīng)常會就訴訟變更是否合法提出質疑;由于合同案件與不當?shù)美讣墓茌牪槐M相同,這類案件中還有可能出現(xiàn)管轄權方面的爭議。
再次,由于民間借貸訴訟會消耗一定時間,在以不當?shù)美崞鸬暮笤V中,被告經(jīng)常會提出訴訟時效的抗辯。這涉及不當?shù)美讣V訟時效的計算方法,在實踐中并未完全得到澄清。
以上都是典型的程序法問題,就這些問題,實務中不乏爭論,法學界卻未給出明確、具體的回答。本文結合實踐案例,對先訴民間借貸再訴不當?shù)美讣婕暗闹貜推鹪V、訴訟變更、訴訟時效、管轄,以及最重要也分歧最大的證明責任與事實認定問題進行討論,以此求教于學界同仁,并期待對規(guī)范司法實務、統(tǒng)一法律適用有所裨益。
一事不再理?
在原告先以民間借貸起訴,敗訴后又提起不當?shù)美V的案件中,被告十有八九會提出“一事不再理”的抗辯。關于民事訴訟中的重復起訴或“一事不再理”,《民訴法司法解釋》第247條規(guī)定,“當事人就已經(jīng)提起訴訟的事項在訴訟過程中或者裁判生效后再次起訴,同時符合下列條件的,構成重復起訴:(一)后訴與前訴的當事人相同;(二)后訴與前訴的訴訟標的相同;(三)后訴與前訴的訴訟請求相同,或者后訴的訴訟請求實質上否定前訴裁判結果。”按照我國司法實踐中的通行理解,這里的“訴訟標的”是指當事人爭議的實體權利或者法律關系。在民間借貸訴訟中,當事人爭議的是借款合同法律關系,在不當?shù)美V訟中,當事人爭議的是不當?shù)美申P系,二者顯然是不同的法律關系。因此,就《民訴法司法解釋》第247條的文義而言,民間借貸訴訟敗訴后再訴不當?shù)美?,不構成重復起訴。司法實踐中基本上也是這樣認定的。
案例1:W公司起訴J公司,請求判決后者返還借款400萬元,經(jīng)過兩審終審敗訴。后W公司再次針對J公司提起借款合同訴訟,訴訟中變更請求為不當?shù)美颠€。W公司一審勝訴,J公司不服上訴。上訴理由之一是,W公司以同一事實和理由提起訴訟,違反了“一事不再理”原則。二審法院認為,“W公司以民間借貸案由訴請J公司返還案涉款項與其以不當?shù)美崞鸨景冈V訟,是基于不同的法律關系起訴,請求權基礎不同,訴請基于的事實與理由不同,因此本案并不違反'一事不再理’原則”。
案例2:張某起訴趙某,請求判決后者返還借款5萬元,經(jīng)過兩審終審敗訴。后張某以相同事實對趙某提起不當?shù)美V。趙某答辯認為,“張某以相同的事實、證據(jù)、理由,在僅僅更換了案由后再次提起了民事訴訟。張某并無新的事實、證據(jù),屬于典型的濫用訴訟權利……張某的起訴違反了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一事不再理的原則?!痹撘庖娫谝粚徍投徶芯幢徊杉{。
理論上,對于民間借貸轉訴不當?shù)美陌讣?,還需要討論后訴是否具有權利保護必要性。針對這一點,需要審查的是,原告在民間借貸訴訟敗訴后,有無可能通過不當?shù)美V獲得救濟。如果原告的訴訟沒有任何可能勝訴,裁定駁回是最合適的處理方案,因為后訴不具有權利保護必要性,法院也沒有必要浪費司法資源進行審理。民間借貸訴訟敗訴的當事人,有沒有可能贏得不當?shù)美V?邏輯上是有這個可能的。就民間借貸轉訴不當?shù)美陌讣?,一般原告向被告支付了金錢可以確定,但該筆金錢是否為原告向被告支付的借款無法確定。這種情況下,就不當?shù)美某闪⒁裕嬖馐芰藫p失一般可以認定,被告因此獲利也可以初步認定,爭議的焦點常常是被告獲利是否沒有合法根據(jù)。民間借貸之訴敗訴,只說明原告與被告的借款合同關系沒有被確認。這一結論不能涵蓋,也沒有回答“被告獲利是否沒有合法根據(jù)”的問題。因此,民間借貸之訴敗訴,原告理論上仍有可能在之后的不當?shù)美V中勝訴。從這個角度,允許當事人再訴是有道理的。
要注意的是,以上討論是在區(qū)分立案受理審查與實體爭議審查的框架中展開的。在這一框架中,起訴階段審查的只是原告有沒有重復起訴,以及原告起訴有沒有在實體上勝訴的抽象可能性。至于原告的不當?shù)美V是否能夠得到支持,就是實體審理階段需要回答的問題了。
訴訟變更、訴訟時效與管轄權爭議
(一)訴訟變更
實踐中,除了民間借貸敗訴后再訴不當?shù)美?,還有一部分以民間借貸起訴,訴訟中變更訴訟請求為不當?shù)美陌讣?。由于原告一般是在發(fā)現(xiàn)民間借貸無法得到支持的情況下才會變更訴訟請求,一旦被告敗訴,常常會在上訴中對原告變更訴訟請求的合法性提出質疑。比如以下案例:
案例3:陳某起訴李某,請求判決后者返還借款280000元,后變更訴訟請求為不當?shù)美颠€。一審法院判決李某返還不當?shù)美?0000元,駁回陳某其他訴訟請求。二人均不服上訴。李某在上訴狀中認為,一審法院在庭審程序全部結束之后才告知陳某變更訴訟請求,違反了法定程序。二審法院通過整理一審庭審記錄發(fā)現(xiàn),一審在變更訴訟請求時得到了原告一方同意,并就是否需要另外指定舉證期限向雙方當事人意見,雙方均表示放棄舉證期限。二審法院因此認為,一審變更訴訟請求符合《民事訴訟證據(jù)規(guī)定》第34、35條,并不存在程序性問題。
按照《民事訴訟證據(jù)規(guī)定》第34條,訴訟請求變更一般應在舉證期限屆滿前提出申請。但在我們討論的這類案件中,原告通常是在經(jīng)過相當長時間的訴訟審理,發(fā)現(xiàn)自己很難勝訴的情況下,才會主動申請或者經(jīng)法院釋明后申請變更訴訟請求。這時法院應按照《民事訴訟證據(jù)規(guī)定》第35條,重新指定舉證期限。案例3中法院就是否重新指定舉證期限征求過當事人意見,在當事人同意放棄的情況下才作出判決,并不違反上述規(guī)定。
實踐中,相當數(shù)量的民間借貸案件是經(jīng)法官釋明之后變更為不當?shù)美讣?。這類案件的訴訟變更,常常與法官對案件所涉法律關系的理解密切相關。比如在案例3中,法官發(fā)現(xiàn)陳某支付給李某的28萬元實際構成目的性贈與,在目的未成就時,可以請求不當?shù)美颠€。這種情況下提醒當事人變更訴訟請求是妥當?shù)?。但在另一些案件中,法官可能只是因為原告無法證明借款合意存在,就釋明提醒其變更訴訟請求為不當?shù)美?。這種做法是否妥當?留待下文分析。
(二)訴訟時效
在民間借貸敗訴后轉訴不當?shù)美蛘咴V訟中變更請求為不當?shù)美陌讣校桓娼?jīng)常提出訴訟時效的抗辯。實踐中,這類抗辯很少得到支持,但法院就此給出的理由卻不盡相同??梢娨韵掳咐?/span>
案例4:W公司2012年1月30日起訴J公司,請求判決后者償還借款400萬元,經(jīng)二審終審敗訴。W公司于2013年9月23日再次起訴J公司,并于2014年7月2日變更訴訟請求為不當?shù)美颠€。一審判決W公司勝訴,J公司不服上訴。理由之一是:“W公司稱不慎轉款400萬元到J公司賬戶的時間分別是2009年10月9日和11月13日,如為不慎轉款,W公司在轉款之日起就知道或應當知道其權利受到侵害,向法院主張權利保護的最長期限應為2011年10月8日和2011年11月12日。W公司提起不當?shù)美V訟的時間為2014年7月2日,顯然已經(jīng)超過法律保護的二年期間,勝訴權已經(jīng)喪失。”二審法院認為,“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事案件適用訴訟時效制度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八條,W公司不當?shù)美埱髾鄳攺钠渲罉嫵刹划數(shù)美聦嵵?,即四川省高級人民法院作出終審判決駁回W公司的民間借貸訴請之日起算,故W公司于2014年7月2日變更訴請以不當?shù)美崞鸨景冈V訟,并未超過訴訟時效?!?/span>
案例5:吳某2012年9月29日起訴陳某,請求判決后者返還借款27萬元及利息,后變更訴訟請求為返還不當?shù)美?。吳某申請變更訴訟請求后,陳某在庭審中口頭辯稱,同意變更訴訟請求,但認為本案已超過法律規(guī)定二年的訴訟時效。法院判決認為,吳某匯款時間為2011年1月31日及同年3月3日,起訴時間為2012年7月18日,提起訴訟時距不當?shù)美聦嵃l(fā)生時未超過二年,案涉訴訟時效因吳某的起訴而中斷。雖然吳某起訴的案由是民間借貸糾紛而非不當?shù)美m紛,但案由變更前后吳某追索的是同一款項,案由的變更不影響訴訟時效中斷的時間。
上述兩個案件對訴訟時效的計算方法明顯不同。案例4以民間借貸案敗訴作為原告知道構成不當?shù)美聦嵉娜掌?,顯然是把不當?shù)美鳛橐粋€孤立的請求權看待。而案例5將匯款日期作為訴訟時效起算的時間,把民間借貸訴訟的進行作為訴訟時效中斷的事由,則是把二者看成了一個統(tǒng)一的請求權。筆者認為,從程序法的角度,后者更為可取。畢竟,無論原告以何種名義起訴,其在實體法上都只有一次獲得給付的可能性。既然民間借貸案已經(jīng)啟動了對這一給付的救濟程序,應當認為此時訴訟時效已經(jīng)中斷。
(三)管轄權爭議
民間借貸訴訟屬于合同糾紛,被告住所地和合同履行地法院均有管轄權。如果二者不是同一個法院,原告大機率會選擇合同履行地法院起訴。而不當?shù)美V訟的管轄法院只有被告住所地法院。這樣一來,如果原告是以民間借貸起訴而中途變更訴訟請求,就可能會遇到管轄法院變更的問題。這一問題有時候也會在當事人之間引發(fā)爭議。比如在上述案例4中,受訴法院在原告變更訴訟請求后,將案件移送到被告住所地的法院。被告在一審敗訴后提起上訴時對管轄權問題提出了質疑。上訴法院認為,被告沒有在一審答辯期間提出管轄權異議,視為接受了原審法院的管轄,故一審管轄并不違法。而在另一個案件中,一審在變更訴訟請求后,沒有移送案件到被告住所地法院,當事人在上訴時也對此提出了質疑。二審法院同樣認為,被告沒有在一審答辯期間內提出管轄區(qū)異議,視為原審法院因應訴管轄獲得管轄權。這對受訴法院的提示是,在訴訟變更的情況下,應依職權關注有無管轄權變動情形,如果有,應及時移送案件到有管轄權的法院。對當事人的提示則是,在此類案件中,一定要注意在法定期限內提出管轄權異議。
證明責任分配
對于先訴民間借貸再訴不當?shù)美陌讣?,實踐中分歧最大的可能就是證明責任分配。原告之所以會在民間借貸案件敗訴后再訴不當?shù)美?,是因為期待在不當?shù)美讣蝎@得證明責任方面的優(yōu)勢。而那些在民間借貸之訴敗訴之后判決不當?shù)美V勝訴的法官,很可能將“獲利沒有合法根據(jù)”這一要件的證明責任分配給了被告。因此,討論這類案件的處理方案,避不開不當?shù)美淖C明責任問題。
但在理論上,關于不當?shù)美讣淖C明責任分配,似乎并沒有太大爭議。晚近的研究幾乎一致認為,在給付型不當?shù)美讣?,應由請求權人負擔所有請求權成立要件(包括“獲利沒有合法根據(jù)”)的證明責任。這種觀點也得到了大部分民法學者的支持。爭議主要在于非給付型不當?shù)美讣淖C明責任分配,而這與我們討論的案件類型基本無關。
上述觀點也是唯一符合現(xiàn)行法的證明責任分配方案。根據(jù)《民訴法司法解釋》第91條,“主張法律關系存在的當事人,應當對產(chǎn)生該法律關系的基本事實承擔舉證證明責任”,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既然沒有法律對不當?shù)美淖C明責任分配作出專門規(guī)定,那么在這類案件中,只能是由主張不當?shù)美申P系存在的原告對構成不當?shù)美申P系的要件事實負擔證明責任。
但在民間借貸轉訴不當?shù)美讣乃痉▽嵺`中,法官對“沒有合法根據(jù)”要件的證明責任分配遠遠談不上統(tǒng)一。由以下案例可見一斑。
案例6:馮某起訴王某,請求判決后者返還借款7萬元。王某承認收到7萬元,但認為是原告返還給他的借款。馮某敗訴后,以不當?shù)美俅纹鹪V王某。一審判王某敗訴,王某不服提起上訴。二審法院認為,“王某對收到該款亦不持異議,但認為系雙方之間有借款關系發(fā)生有還款行為,對于該主張,其舉證責任的分配應于王某方,因為被上訴人馮某已將轉帳支付7萬元給王某的事實通過轉款憑證證明,故王某則應當承擔雙方存在借款并還款的證明責任?!币驗橥跄巢荒茏C明其主張,遂判決駁回王某上訴。
案例7:鄭甲起訴鄭乙,請求判決后者返還借款161000元。敗訴后,鄭甲以不當?shù)美俅纹鹪V鄭乙,要求后者返還該筆款項。法院審理認為,“原告匯款給被告161000元事實清楚,其誤認為該款系償還(2013)某號民間借貸糾紛案借款本息,而(2013)某號生效判決對該161000元并非償還該案借款本息已予以確認,故被告就其占有涉案款項負有合法占有的舉證義務?!币蜞嵰也荒芘e證證明,遂判鄭乙敗訴。
案例8:杜某起訴陳某,請求判決后者返還借款200000元。后經(jīng)法院釋明,杜某將訴訟請求變更為請求陳某返還不當?shù)美R粚彿ㄔ赫J為,“被告主張原告向其所轉賬200000元系用于償還原告之前向其所借款項,但其并未提供有效證據(jù)證明,故對被告的該主張不予采信。現(xiàn)被告無證據(jù)證明具有合法理由持有原告向其所轉的該款,其構成不當?shù)美?,應承擔返還責任,故對原告主張被告返還200000元的請求予以支持?!?/span>
陳某不服判決,提起上訴。二審法院認為,“被上訴人主張涉案200000元系不當?shù)美?,應當提供證據(jù)證實上訴人取得該200000元沒有合法根據(jù),證明上訴人獲得不當?shù)美呐e證責任應由被上訴人承擔?!捎诒簧显V人杜某不能提供充分有力的證據(jù)證實上訴人沒有合法依據(jù)取得涉案200000元,應由其承擔舉證不力的法律后果?!彼斐蜂N一審判決,駁回杜某訴訟請求。
案例9:周某起訴伍某,請求判決后者返還借款843萬元。伍某主張該筆借款并非周某支付給他的借款,而且已按上訴人指示轉到他人賬戶。周某因不能提供有力證據(jù)證明借款關系存在而敗訴。后周某又以不當?shù)美俅纹鹪V伍某。一審敗訴后,周某提起上訴。二審法院認為,“本案系請求人行為導致的不當?shù)美V,即先有上訴人一方多次、主動的給付行為,才有被上訴人賬戶上的入款記錄,上訴人使自己財產(chǎn)頻繁發(fā)生變動必然基于某一法律關系,現(xiàn)其要求恢復利益變動前的狀態(tài),應承擔給付原因不存在或喪失等證明責任……借貸關系不成立并不必然導致獲利沒有合法根據(jù)結論的成立……由于上訴人不能提供證據(jù)證明其向被上訴人支付款項的合法根據(jù)已經(jīng)滅失,故不足以認定被上訴人已經(jīng)實際從中獲利以及獲利沒有合法根據(jù),原判對上訴人要求返還不當?shù)美恼埱蟛挥柚С植o不當。”
上述案例中,案例6明確地將支付有理由的證明責任分配給了被告一方,但這樣的證明責任分配并沒有法律或者法理上的依據(jù)。案例7雖然使用了“舉證義務”而非“證明責任”或者“舉證責任”的表述,但考慮到判決書并未對原告的證明責任和舉證情況進行分析,實際效果與案6并無二至??赡芤驗椤睹裨V法司法解釋》的頒行,實踐中像案例6這樣明確倒置證明責任的案例越來越少。但像案例7這樣越過證明責任分配,直接針對被告主張的法律關系進行分析,并以被告不能證明該法律關系而判原告不當?shù)美埱髾喑闪⒌陌讣喈敵R???紤]到被告對其他法律關系的證明在案件中屬于反證,按照《民訴法解釋》第108條第2款,并不需要證明到高度蓋然性的證明標準,這種說理邏輯其實暗示了錯誤的證明責任分配方法。
案例8的一審將支付理由的證明責任分配給了被告,但在二審中被糾正。案例9中,法官不僅指出不當?shù)美V中“沒有法律上依據(jù)”的證明責任歸于原告,而且明確指出,借貸關系不成立并不必然導致被告獲利沒有合法根據(jù)的結論成立。應該說,這兩個案例都正確地分配了證明責任,判決書說理也較為恰當、得體。由這兩個案例,也可以看出證明責任在此類案件中的關鍵性意義。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