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的尺度
小時候老爸教我讀《三字經(jīng)》,他指著“人之初,性本善”對我說,每個孩子都有著善良的天性,這種天性不分種族,也不分國界,老爸教育我長大了要做一個善良的人。那時年齡小,對老爸的話似懂非懂,只知道將來要做一個善良的人。后來,上小學時讀過《農(nóng)夫與蛇》的課文,這是《伊索寓言》里的一個經(jīng)典故事。
老師告訴我們做人一定要分清善惡,只能把援助之手伸向善良的人,對惡人千萬不能心慈手軟。老師還說,即使對蛇那樣的惡人仁至義盡,他們的本性也是不會改變的。在不知道別人身份,或者不知道別人心里是否真誠的情況下,不要隨意輕信別人。壞人不會因為你的善良而感動,應謹慎小心,但也不要吝惜給好人以幫助。
那時年少單純,涉世不深,對老師講述的道理并沒有太深的感受。當我有了一定的人生經(jīng)歷以后,我經(jīng)??吹缴钪杏胁簧偃?,因為善意的付出,屢屢遭到惡意的欺騙的事實,從而讓我開始認真地思考,一個人到底應該不應該善良?行善本來是一件很隨性快樂的事,什么時候開始變得如此沉重。
我有一個關系很好的文友,他告訴我自己遭遇的經(jīng)歷。他這段刻骨銘心的經(jīng)歷,也是與善良有關。文友有一個他非常尊敬的老師,多少年來,文友像親爹一樣救濟過他。因為這一層關系,老師的兒子經(jīng)常以各種困難為由,陸陸續(xù)續(xù)借走文友一大筆錢,至今一文未還。文友因為傾力相助,節(jié)衣縮食了十多年,家庭生活因此受到重創(chuàng)。
人為什么要善良?我也不清楚,也許想活的開心自由一些吧。然而,這個世界上雖然有很多好人,但也有很多壞人。付出善意,不一定能得到別人的善意回報。我從來不反對善良,但我堅決反對,用家人的委屈,成全個人的善良。如果你的善良,會嚴重傷害到家人,影響到自己的生活。恕我直言,這種過度消耗自己的善良,也是一種愚蠢。
在如今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里,善良仿佛成了奢侈品。善良常常被惡人所利用,甚至任意踐踏。我慢慢明白,一個人只有在保持獨立的尊嚴和空間的前提下,才能對他人釋放善意。才能在溫暖別人的同時,也保護自己。在復雜的社會里,善良,只是一種選擇。因為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是只有農(nóng)夫,還有蛇。
善良沒有錯,但不能沒有原則,你沒有原則,別人就會跨過你的底線。明代陳繼儒的《小窗幽記》里寫過:“待人而留有余不盡之恩,可以維系無厭之人心?!本褪钦f對待他人要留有一些多余而不竭盡的恩惠,這樣才可以維系永遠不會滿足的人心。善良雖是美德,可是沒有尺度的善良,卻是一場災難。
這個世界,從來不缺少泛濫的善良,缺少的是理智和克制,我們要做善良的人,但不能做盲目善良的人。在功利的社會里,人們往往不是根據(jù)你的友善程度,來決定對你的態(tài)度,而是根據(jù)你的實力的強弱。你有價值了,你的付出才會有人重視,只有你堅硬無比,世界才會對你溫柔以待。
很多人看過這個段子,有個禪師看到一只蝎子掉到水里,于是伸手將它撈出來,結果卻被蝎子蟄了一下。沒過多久,蝎子又掉到水里,禪師還是伸手將它撈出來。結果還是被蝎子蟄了一下。路人看到了就問他,蝎子一而再地蟄你,你為什么還要救它?禪師說,蟄人是它的本性,救人是我的本性。
這時,蝎子又再次掉進水里,路人撿起一根樹枝,蝎子便順著樹枝爬了上來。路人對禪師說,慈悲沒錯,但首先要對自己慈悲。善良是持續(xù)一生的修行,過度的消耗自己的善良,也是一種愚蠢。在向善的同時,也要保證自己不受傷害,在對別人好之前,首先要學會不要辜負自己。善良,也要視情況而定,要懂得適可而止。
現(xiàn)代著名作家周國平說過:“善良,生命對生命的同情,多么普通的品質(zhì)。今天仿佛成了稀有之物。中外哲人都認為,同情,是人與獸的區(qū)別的開端。是人類全部道德的基礎。沒有同情,人就不是人,社會就不是人呆的地方。人是怎么淪為獸的?就是從同情心的麻木和死滅開始的。”
所以說,善良,是區(qū)分好人與壞人的最初界限,也是最后界限。善良是人類全部道德的基礎,更是人類最高貴的品德。擁有了善良,會讓你成為最受眷顧的人,擁有了善良,你會成為最最幸福的人。我相信自己天生的善良性格,家人和朋友也都是這樣認可的。我始終都認為,善良只是自己向往的一種境界罷了。
與人為善的道理人人都懂,但不是人人都能做到。因為生活里不全部是農(nóng)夫,在大千世界里還有蛇。善良本身沒有錯,但一定要有點鋒芒。善良也要有尺度,不要因為善良,給別人撐傘,淋濕了自己。在復雜的社會里,一個人首先要關注的是自己,還有自己的家人。也許,做一個外表有刺的人,才是成年世界里最溫柔的法則。
作者簡介:
晨風,出生于歷史文化名城,長期從事技術工作。平時喜歡閱讀寫作,中年步入作家行列。先后在國內(nèi)報刊和網(wǎng)絡上發(fā)表作品千余篇,喜歡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