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底之蛙》的故事出自《莊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span>
小時候,聽了井底之蛙的故事之后,我們都會嘲笑這只井底之蛙。
為什么我們會嘲笑它?
因為我們自認為見多識廣了,而井底之蛙,身居井底,卻可以大言不慚地說,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
假設(shè),井底還是那個井底,蛙卻說,天空很大,只是因為我的視野受限制,我能看到的只有這么大,但我心里裝著廣袤的天空。
那么這只蛙就是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一生追求真理,卻說:“我唯一知道的事,就是我什么也不知道?!?/span>
然而,絕大多數(shù)人只知道了自己知道,而不知自己的無知,那跟井底之蛙又有什么區(qū)別?
知道的多一點少一點,在浩瀚的宇宙面前,也不過是巴掌大的天空而已,我們的嘲笑也不過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長大以后,漸漸明白,我們都是井底之蛙,只是有的人天空會大一點,有的人天空小一點。
有的人讀了萬卷書,行了萬里路。卻是一直頂著那片狹小的天空行走的。
跋山涉水翻山越嶺之后,抬頭望天,既沒有星辰大海,也沒有浩瀚無邊,依舊是那片巴掌大的天空。
我們都是蛙,而蛙與蛙的區(qū)別,就在于知道自己知道與否的認知上的差距。
不要小瞧別人,也不要高估自己。
比如有的人做了母親,卻常常掛在嘴邊的“你懂什么”“你肯定是這么想的”“你以為我不知道你是怎么想的”這些叫人心驚肉跳的理論。
她從來不知,她雖然生了你,而你們終究是兩個不同的個體。
就像有的人永遠不能理解另一些人對音樂、文化、藝術(shù)方面的狂熱和陶醉,甚至?xí)u笑他們的癡。
“同一樣的外在事物和同一樣的境遇,對于我們每一個人的影響都不盡相同;處在同一樣環(huán)境的每一個人,都生活在不同的世界。
這是因為一個人只是與他自己的想法、感覺、已與活動直接相關(guān)?!?/span>(叔本華)
人與人之間的終極差異是認知上的差距。
這依然是個費解的問題。因為在這里,認知并不是知識。
直覺告訴我們,人與人的差異點很多,年齡、性別、顏值、出身、財富......然而,這只是認知的基礎(chǔ),說的直白一點,這些可見的區(qū)別只能作為資源為認知所用。
很多差異是我們不能改變的,唯一能改變的就是認知。
從我們擁有的資源來看,我們確實不在一條起跑線上。
但一個重要的認知是,人生不是賽跑,我們也不需要一個絕對可衡量的標準來評價一個人的成功。
認知不足的人,必困于自己的心。舉目所見,只有一些毫無意義的東西,拼命求索,卻無改于自己的命運之分毫。
如果你不快樂,不開心,總是感受到壓力或是痛苦,又或是對自己的際遇自艾自憐,那就好好梳理自己的內(nèi)心吧。
明白了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本質(zhì)上是認知后,很多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為什么懂了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因為缺乏對人生的認知。
為什么有很多金錢,卻依然不快樂?因為缺乏對快樂的認知。
為什么苦苦追尋,卻找不到自己的職業(yè)方向?因為缺乏對職業(yè)的認知。
......
你的認知在哪個層級,你的人生就處在什么狀態(tài)。
如果我們的生命注定了是一只蛙,只能看到頭頂?shù)哪瞧炜铡?/span>
希望你深深明白,天空不只是你看到的那么大,請追求靈魂深處的探索,那里有汪洋浩博,那里有星辰大海。
▼ ▼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