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廈人紀-傷寒論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法上篇
五運六氣,亥巳厥陰、子午少陰、丑未太陰、寅申少陽、卯酉陽明、辰戌太陽,氣即流動,順為病退、逆為病進。太陽為心肺之表,一熱一寒,保持恒溫。表為寒水,新水替代表水,不斷循環(huán),正常人身體是涼的、手腳溫熱。太陽癥有三類,中風、傷寒、溫病。劑量換算:漢制八兩為今制六錢,3兩為2.25錢,乘以3.72克,為8.46克;一升大概五錢。
一: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外邪初犯,病在表。頭項為風府風池風門,脖子是冷卻系統(tǒng),亦最易受風。痛來自壓力,舊水累積。
二:「太陽病」,發(fā)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發(fā)熱不一定都有,有也是低燒。惡風不喜歡風吹。脈浮緩。腸胃不好的人,容易得到中風。
三:「太陽病」,或已發(fā)熱,或未發(fā)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傷于寒,吹冷風、受冷水。惡寒,即為怕冷。體痛,即為身體好像被鞭子打,汗出不徹,一發(fā)表痛就去掉了。嘔逆非太陽主癥,病人素有腸胃不好。寸尺俱浮緊。
四:「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靜者,為不傳也;若脈數(shù)急者,為傳也。此一日為六天。靜指沒有改變。絕大多數(shù)病傳經是因為心臟,心意、心情。
五:「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頗欲吐,若煩躁者,為傳也。煩躁定義很廣,心情不好、睡不安穩(wěn)、手腳躁動。
六:「太陽病」,發(fā)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溫病是因有伏寒,霜降之后進入傷寒,來年夏至以前發(fā)出來的熱癥為溫病。
七:若自汗出,身灼熱者,名曰「風溫」。兩感于寒,津液傷到。
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血液水分不夠),多眠睡,息必鼾(肺津不足),言語難出(講話靠血的力量)。若發(fā)汗者,小便不利;若被下者,直視(肝藏血,最后防線,開竅于目,眼睛不會轉動)失溲(小便滴滴答答);若被火者,微發(fā)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瘈疭(抽動);若火蒸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病人脫水,津液不夠,一直流失,不具備發(fā)表條件了,用比如新加湯,把他津液補回去。
九:病有發(fā)熱惡寒者,發(fā)于「陽」(白天)也;無熱惡寒者,發(fā)于「陰」(晚上)也。發(fā)于「陽」者七日愈,發(fā)于「陰」者六日愈,以陽數(shù)七、陰數(shù)六故也。
十:「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快要傳經了,針足三里。
十一:「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陰之盡、陽之生。陽病恢復在中午,陰病恢復在半夜。
十二:「中風」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不了了,還有一點不舒服,十二天自己會好。
十三:病人身大熱,反欲近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真寒假熱、真熱假寒,問飲水。仲師不談陰虛,只說陽盛亡陽,陰盛(陰實)亡陰。小補甘草、中補大棗白芍、大補人參。
十五:「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寸脈浮緩、陰脈沉?。?/span>,陽浮者熱自發(fā),陰弱者汗自出(主癥有汗,代表皮膚毛孔沒病,濾過性病毒在肌肉里面,桂枝湯是解肌的),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fā)熱,鼻鳴(不通暢、擤鼻子),干嘔者,「桂枝湯」主之。(白天昏沉沉、晚上很精神,陰陽不平衡的時候可用)。
脈浮在表面上就是熱自發(fā),代表身體的免疫系統(tǒng)出來和病毒相抗,陰弱者汗自出,陰弱就是素虛之人,固表不夠,津液外散,血液循環(huán)就會受到影響:一陣一陣冷,風吹得很難過,一陣一陣熱,鼻鳴、干嘔者,這些副證,桂枝湯主之。
桂枝:壯心陽,動能加速,免疫系統(tǒng)把濾過性病毒趕出去。白芍:輕用補血,重用活血、破瘀,讓靜脈的血加速流回心臟。甘草:可以把好的食物留下來、壞的分解掉。炙甘草「性」熱, 可增加發(fā)汗力量,把陽氣發(fā)散到四肢,同時顧護心臟。生姜:有發(fā)陽的功能,刺激腸胃蠕動。棗:保護胃,平常肚子濕熱比較盛的人,棗會增膩,拿掉。
桂枝白芍用等量,胖子用五錢,瘦子用三錢,小孩子可以開半錢。如果陽不足加重桂枝、陰不足加重白芍,所以可以調陰陽。生姜開兩片。如果病人得到感冒比較久了,甘草就用重一點,五錢,如果只兩三天,就用二錢,甘草盡量少些,因為甘草會把其它藥的藥性減緩下來。
1、桂枝湯方: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姜二兩切、大棗十二枚劈;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滾火,微是指時間短)煮取三升(大火煮大約20分鐘),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縶縶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服后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桂枝湯」是恢復脾陽胃陽的藥,火生土,土就是脾臟,桂枝湯喝下去,脾就充滿了血,胃就開始收縮,就肚子餓,想吃東西。腦中風瘀血的時候,常常桂枝用三,芍藥用到六,因為血離開了血脈,加重芍藥的量讓血馬上回到心臟;附子能把血管的破洞愈合得很快。
十六:「太陽病」,頭痛,發(fā)熱,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病在肌肉上面的時候,皮膚表面的能源(固表力)沒了,所以吹了風會很難過。肌肉被濾過性病毒束縛住,使正常的體溫無法往外散,陽出不去就往上沖,所以會頭痛。兩個癥狀出現(xiàn)就可以了。
十七:「太陽病」,項背強幾幾(脖子繃得很緊,有不正常的水在肌肉),及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葛根升提、桂枝排出)主之。
葛根有升引水氣,解散凝滯之力,通痹、解毒、發(fā)癰、排膿、破血,治頭、面、頸、脖子等部位肌肉麻痹。葛根,一是把肌肉的水提升到表面外;二是喉嚨很干燥時,葛根可讓腸胃津液提到喉部;三是癰疽,可能是腫瘤或是發(fā)炎在里面很深的地方,不在皮膚表面上,可以把它推出來。
2、桂枝加葛根湯: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 、生姜三兩切、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劈 、葛根四兩;右六味,以水七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不須啜粥(不需全身汗),余如「桂枝湯」將息及禁忌法。
面部中風,在對側「合谷」下針先麻醉,再「地倉」透「頰車」,矯正后,針「人中」、「承漿」定位,再開「桂枝加葛根湯」給病人服用,如果桂枝三,葛根重用到六,吃下去,第二天全部回正,麻感會全去掉的。臉上長青春痘,膿是濕和熱,葛根祛風痹故不用,可以用桂枝湯加黃芩黃連去熱、知母白術去濕。
小孩子的感冒,因為很皮、流汗很多吹到風,津液流失很多,常見桂枝加葛根湯證。還有一種情形,勞力之人汗出傷于寒,發(fā)為溫病,可能用到桂枝加葛根湯或是葛根湯。
臨床上,看到扁桃腺發(fā)炎,針灸用少商、商陽放血,扁桃腺點刺放血,配合列缺、照海。湯藥可以用桂枝加葛根湯,加上連翹、銀花、浮萍、蟬蛻,葛根用到四錢就好。
十八:「太陽病」,下之后,其氣上沖者,可與「桂枝湯」,用前法;若不上沖者,下可與之。醫(yī)師誤攻下,血往下后有回頭的力量,代表心臟和腸胃力量很強,表邪沒有內陷,又推出去了,再給桂枝湯沒關系,此誤下未傷也。如不上沖,此誤下成傷也,這時不可給桂枝湯。臨床上,有時發(fā)表與攻里可同時使用,例如病人有表證,便秘兩三天,可把發(fā)表的藥與攻里的藥同時開在一個藥方里。
張仲景誤下的必辨證:一、表寒下陷,會造成利下不止。二、表熱下陷,會造成脅熱痢。三、寒熱并下,造成大小結胸。四、表寒攻下后沒有痢下不止,就停在胃的地方,造成心下痞。
十九:「太陽病」,三日,已發(fā)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也。視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二十:「桂枝湯」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fā)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也;常需識此,勿令誤也。如果病證在肌,就會有汗,如果寒束在表,一滴汗都沒有的。該用麻黃湯,誤用桂枝湯,不但汗不能出來,病人會增逆。血都集中在四肢上,胸口的血液減少,病人會覺得胸悶甚至氣喘。
二一:若酒客病,不可與「桂枝湯」;得湯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酒客胃陽不夠,水停胃里久成濕,一喝桂枝湯會吐出來,喝桂枝湯會吐的一定是酒客病或是有胃癌、胃長腫瘤人或胃潰瘍,胃一定有問題。可給「葛芩連湯」,黃芩黃連化濕熱,酒量的大小,可看舌苔,如果舌苔濁膩,烏烏濁濁的,又黃又厚,這種不用桂枝湯。
平常桂枝湯可做補藥,人的「陰陽」是平衡的,「陰」不足的時候,不用滋「陰」要壯「陽」,陽一壯就把「陰」拉起來了,「陽」不足的時候,也是要壯「陽」的。所以張仲景都是在「陽」上面治療。
二二、若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樸」、「杏子仁」。舌苔黃就是熱,舌苔厚、口水多且黏就是濕。喘就是肺有問題,熱在肺上,咳嗽痰黃黃濃濃的,舌苔黃的,就是肺家太熱了,這時候加「杏仁」。
厚樸、杏仁的量和桂枝一樣就可以了,杏仁可以加多,李子和杏子的果仁都可以用。喘家,就是本來就有咳嗽,喘包括咳,咳久就變喘。只要是主證是桂枝湯證,有咳嗽或氣喘,就先想到桂枝湯加厚樸杏仁。
病人的中焦素有濕熱,這濕熱是平常累積起來的、就像喝酒的人一樣,不用「葛芩連湯」,用「桂枝湯加厚樸杏仁」也可以。
杏仁:去肺熱、化痰、潤膚、潤肺。厚樸:去脾濕,脾本身就主濕,脾濕太過了,用厚樸去收斂它。
二三:凡吐家,服「桂枝湯」,其后必吐膿血也。 吐家,沒事常常會惡心嘔吐的,胃隱隱作痛,吃完東西會嘔酸的人,不要開桂枝湯。
二四:「太陽病」,發(fā)汗、逐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附子:就是「玄武」,「生附子」是通經溫里寒的,全身的血脈神經都會打通?!概诟阶印箤iT溫腎陽的,腎陽不足,小便就會很清白、腰酸、遺精、臉色白黃得很虛弱。腎和膀胱相表里,炮附子除了溫腎陽還能固表,所以一吃下去,皮膚毛孔馬上收起來,一滴汗都不流出去,汗會馬上止掉。但是單吃炮附子是不行的,靠桂枝的力量把炮附子帶到皮膚表面,才能發(fā)揮固表的作用。
一個附子鮮的五錢,干的大約三錢,這是救逆的,平常兩錢就夠了,像十歲小孩五分就夠了。臨床上有一種情形,開了麻黃湯給他,他不會發(fā)汗,一直在小便,這時不必硬要發(fā)汗。
3、桂枝加附子湯方: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六味,以水六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若一服汗止,停后服。適寒溫,等溫了再服,若一服汗止,停后服,吃完一服后,汗停了就不要再喝了。
二五:「太陽病」,下之后,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若(同時)微惡寒者,「桂枝去芍藥方中加附子湯」主之。
促脈就是搏動數(shù)時一止,就是跳得很快,突然沒了,脈摸不到,過一下又回來了。胸滿,因為攻下的藥一下去,身上的血大量往下走,往腹腔走,回流的力量會增強,一回流到心臟的時候,第一個會胸滿,就是心臟有脹滿的感覺。若微惡寒者,「桂枝去芍藥方中加附子湯」主之,如果病人除了剛剛的現(xiàn)象還有點怕冷,就是心陽虛了,因為攻下,津液傷太多了,表虛了,這時候加些附子下去、補心陽的藥,所以心臟病的藥里面絕沒有芍藥,只要有胸滿的癥狀,一律去白芍。溫病派一般用黃芪固表,經方用炮附子。
4、桂枝去芍藥湯方:桂枝三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 生姜三兩;右四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
5、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方:桂枝三兩 生姜三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若一服惡寒止,停后服。
二六:「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fā)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fā)。脈微緩者,為欲愈也(緩,陽回頭,胃氣回來了);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fā)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主癥,皮膚沒病,汗未透發(fā)),宜「桂枝麻黃各半湯」(發(fā)熱發(fā)寒時間差不多)。
如果脈微而惡寒者,內臟功能消弱了,身體里面一陣陣冷出來,這是陰和陽都虛,千萬不可以發(fā)汗、或攻下,或用吐的。桂枝麻黃各半湯不會把正常的津液發(fā)掉,只把皮膚下面的多余水排掉。
6、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一兩十六銖 芍藥一兩 生姜一兩 甘草一兩 麻黃一兩去節(jié) 大棗四枚 杏仁二十四個湯浸,去皮尖;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溫服六合。平常我們可以劑量加重一點,桂枝三錢、芍藥二錢、麻黃二錢,杏仁四五錢都無妨,讓病人用九碗水煮成三碗,如果是治療表證,隔三小時一碗,第一碗還沒發(fā)汗,才吃第二碗,依此類推。如果內科病,就早晚各一碗,第三碗隔天早上喝。
【本草】麻黃可以宣肺,肺的氣管全部打開,肺是諸陽之會,所以心臟的力量會加強,因此麻黃有興奮劑的作用。
汗為心之液,汗正常與否,反映的是心臟功能。腎臟出問題的人,因影響到心臟而不會流汗。治療腎臟病,必須先治心火、再治肺金,腎臟的功能就會漸漸恢復。
二七:「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
為什么會煩躁?因為病人本身就是虛的,虛在心臟,吃了桂枝湯之后,一定先給頭部,到頭部之后,才會灌到四肢上去,到頭部的力量不夠,就停在胸口,風寒還在風府,扎「風池」、「風府」,就是通關活絡,讓它能通上去,讓桂枝湯能發(fā)表。
二八:服桂枝湯,不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如瘧,日再發(fā)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熱多寒少,代表病人的元陽很足,這時桂枝加重,麻黃減少,桂枝三,芍藥二,麻黃一)。服了桂枝湯之后,沒有流汗,脈反而洪大的,這就是桂枝湯的力量不夠,病人心臟的力量不夠,力量發(fā)不到肌表,還在胸腔里面,遇到這種病人再給他桂枝湯吃,這時用桂枝二麻黃一湯。
7、桂枝二麻黃一湯方:桂枝一兩十七銖(三錢)、芍藥一兩六銖(二錢)、麻黃十六銖去節(jié)(一錢)、生姜一兩六銖 杏仁二十六個去皮尖及雙仁(三錢) 甘草一兩二銖 大棗五枚劈;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服 。
二九:服「桂枝湯」,大汗出后, 大煩渴不解, 脈洪大者, 「白虎加人參湯」主之。(非因汗出而傷,乃因病已傳陽明,若因流汗過多用桂枝加炮附子)
白虎湯:一是病人高燒不寒,二是陽明經熱、但熱不寒,三是上消。白虎湯吃下去的時候,有個特殊的現(xiàn)象,燒一退的時候,病人也是流汗,這汗是把病人的病毒排出來的。
8、白虎加人參湯方: 知母六兩(四五錢) 石膏一斤碎綿里(一兩) 甘草三兩炙(三錢) 粳米六合(一二湯匙) 人參二兩(一二錢);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知母除煩止渴生津。石膏清涼潤肺退熱之專品,藥一吃下去,馬上進入血脈,把血的溫度下降下來。炙甘草主要是健脾健胃。粳米就是糯米,肺的津液靠粳米補足。腸胃的津液靠紅棗、人參。
三十:「太陽病」,發(fā)熱惡寒,熱多寒少(陽外走里陽不夠),煩躁(最怕煩躁,手足躁擾、神志不清、看到奇怪東西,不是很好的現(xiàn)象),脈微弱(無陽,把陽固住汗就停了)者。此無陽也,不可發(fā)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主之。(病人里虛又有表證,此煩躁是脾土不生金,一種是情緒煩躁,半夜不能睡覺,胡思亂想的人;一種是運動過量或津液喪失掉了而無陽。)
在給病人發(fā)汗的時候,先看舌頭,舌干不可發(fā)汗,舌頭的津液是從肺上來的。平常感冒不會有煩躁的現(xiàn)象,煩躁是因為肺津液不足、太熱,魄失守了,才會有煩躁的現(xiàn)象。脈微弱,就代表里面虛掉了。
9、桂枝二越婢一湯方:桂枝十八銖去皮(三錢) 芍藥十八銖(三錢) 甘草十八銖 生姜一兩二銖 大棗四枚劈 麻黃十八銖(二錢) 石膏二十四銖碎綿囊(一兩);右七味,?咀,以水五升,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沬,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麻黃與石膏配,陽氣會斂汗,陽氣回頭。
三一: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fā)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動到里濕),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主之。平常人吃桂枝湯,吃下去就好了,有一種素有中濕的人不會好。中濕太盛,整個脾都是濕,脾臟會沒有蠕動且撐大,胃一蠕動就頂?shù)狡?/span>,病人感覺到胃脹的現(xiàn)象,實際胃沒問題,是胃的蠕動過不去。平常胃口不開,舌苔白厚,或是肚子比較大、或是大便比較黏稠,就是中濕。胃里不舒服的時候,心下滿,把桂枝拿掉。
10、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方: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 茯苓三兩 白朮三兩 大棗十二枚;右六味 咀 以水八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一升 小便利則愈。白朮斂濕、茯苓消導,茯苓三錢,白朮三錢。
三二:「傷寒」(已經確定為傷寒,無汗、身重、體痛),(但是)脈浮,自汗出,小便數(shù),心煩,微惡寒,(心煩、惡寒,冷是從里面冷出來的,表示里虛了,不是中風),反與「桂枝湯」以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譫語,(表示津液不夠,胸陽不夠),腳攣急,作「甘草干姜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得伸。若胃氣不和(因津液不足,胃壁沒有黏液,食物干在里面,下脘建里有壓痛),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誤食桂枝湯,第一個救逆的方子就是「甘草干姜湯」,讓陽氣回來;第二是「芍藥甘草湯」,肌肉血脈津液補足;第三是「調胃承氣湯」)。
仲景立法,凡表證兼有里證之虛寒者,必先溫其里而后攻表。如果里證是實的,就可以先攻表再攻里。溫里陽的「四逆湯」,攻表的「桂枝湯」,表里兩治的「桂枝湯加附子」。如果當初開「桂枝湯加附子」就沒有此后遺癥,有陽虛時應固表讓津液不發(fā)掉。陰虛還有望診可以看,譬如,舌頭伸出來,肥肥厚厚的,舌頭越肥越厚,身體就越虛。
11、甘草干姜湯方:甘草四兩炙,干姜二兩炮;右二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干姜就是生姜炒干,或生姜曬干后再炒過;甘草用蜂蜜炙過,味厚帶苦入心,壯胸陽,肺的功能一恢復,就能將津液運到四肢。
干姜強肺陽、炙甘草強心陽,脾在中間,馬上讓脾臟恢復功能。甘草、干姜的比例是二比一,平常干姜開二錢就已經很重了,嚴重的時候,用到四五錢都可以。「甘草干姜湯」也是治吐血之神劑,【直指方】曰:治男女諸虛出血,胃寒無力收約其血。
12、芍藥甘草湯方:白芍藥四兩、甘草四兩炙,右二味,咀,以水三升,微火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之。又名「去杖湯」(劑量各用一兩,加炮附子。預防心臟病,熱就把淤血去掉了,不需要加三七、丹皮、桃仁等活血化瘀的藥),治腳弱無力。行步艱難,「芍藥甘草湯」可以止腹痛。例:腸子的蠕動能源來自血,如果腸子上的血堵塞到了,腸子會套疊絞痛。白芍破血,活血的力量很強。【古今醫(yī)統(tǒng)】曰:「芍藥甘草湯」治小兒熱腹痛,小便不通,及痘、疹之腹痛。所以小孩沒事會肚子痛的,可用芍藥甘草湯。
13、調胃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去皮,清酒洗(四錢) 甘草二兩炙(兩錢) 芒硝半斤(兩錢,分兩包);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溫服之。大黃去實,酒洗,有升提之性。芒硝咸而苦寒、生用攻堅(湯將好放入融化即關火,再強一點,可少些,用沖服)。甘草解毒,讓藥慢一點,大黃炙甘草比例二比一。大小承氣湯沒有用甘草,取它的快速。上牙是手陽明大腸經,下牙是足陽明胃經,上下牙都是陽明證,如果牙齦紅腫爛掉就是腸胃太熱了,若無承氣湯證而有調胃承氣湯證,用調胃承氣湯輕輕清出來。
【活人書】曰:大抵發(fā)斑不可用表藥,表虛里實者,若發(fā)汗開泄,則更斑爛,宜用調胃承氣湯下之。臨床上看到皮膚紅疹,舌苔黃黃的,大便不是很好,但是還有大便,摸胃下會痛,就是食物堵在中焦,食物產生的濁氣上到肺,肺主皮毛,所以皮膚發(fā)斑。【證治準繩】曰:「破棺丹」治疔瘡之氣入腹而危者,或胃化膿,梗在十二指腸的地方,調胃承氣湯可解?!居駲C微義】曰:「調胃丸」止齒痛,血出不止,用調胃承氣湯為末,作蜜丸服之?!绢惥鄯綇V義】本方條曰:痘瘡,麻疹,癱疽,疔毒,內攻沖心而大熱譫語,躁煩悶亂,舌上燥裂,不大便,或下利,或大便綠色者宜此方。有時小孩受到驚嚇,腸胃寒結,膽汁就往外流,用「調胃承氣湯」。
三三:若重發(fā)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
14、四逆湯方:甘草二兩炙、干姜一兩半(三錢)、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三錢);右三味,咀,以水三升,微火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兩。生附必須用棉布包起來煮。嘴唇舌頭會發(fā)麻,但病人會感覺很舒服。
四逆湯四大外證:一、骨節(jié)身體疼痛。二、四肢厥逆,手腳冰冷,到了手肘、膝蓋。三、小便清利,白白的沒有顏色溫度。四、下利清谷,吃到什么就拉什么,腸胃完全不會吸收,沒有蠕動。如癌癥、霍亂、瘧疾、上吐下泄都是四逆湯證。
體溫急速下降,或失血過多的時候,會造成手腳都冰冷掉,生附子讓陽氣回頭,又稱『回陽湯』。勿誤藥室方函口訣:于此方中加「烏梅」、「蜀椒」,名「溫中湯」,治蟲蚘厥。醫(yī)林集要曰:「干姜附子湯」治傷寒陰證,唇青面黑,身背強痛,四肢厥冷及諸虛沉寒。
三四:問曰:證象「陽旦」(即像桂枝湯證),按法治之而增劇,厥逆(手腳冷非四逆),咽中干,項脛拘急而譫語。師言夜半手足當溫,兩腳當伸。后如師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脈浮而大(此為重陽脈,要快速把陽去掉,不然陽太過會亡陽),浮則為風,大則為虛,風則生溫熱,虛則兩脛攣,病證象「桂枝」;因未加「附子」參其間,增「桂」令汗出亡陽故也,厥逆,咽中干,煩躁,「陽明」內結,譫語煩亂,更飲「甘草干姜湯」,夜半陽氣還,兩足當溫,脛尚微拘急,重與「芍藥甘草湯」,爾乃脛伸,以「承氣湯」微溏,則止其譫語,故病可愈。這個條辯與前一條相類似。
三五:「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若有汗,桂枝加葛根湯),惡風者,「葛根湯」主之。平常中風沒有什么感覺,恰逢汗流很多,津液都傷掉了,就變成葛根湯證了,葛根湯是溫病的方子。小孩子跑來跑去,還有干勞力的人,汗流很多,風一吹,濾過性病毒一進來就很深了,易得此證。項背強幾幾,部份的水已離開汗腺但又不出毛孔,所以項強,可以刮痧,或葛根湯就可以了。
15、葛根湯方:葛根四兩(四錢)、麻黃三兩(三錢,因無汗)、桂枝二兩去皮(二錢)、芍藥二兩(二錢)、甘草二兩炙、生姜三兩、大棗十二枚劈;右七味,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馀如桂枝湯法將息及禁忌。(七碗水煮三碗)
葛根是升水的、生津止渴的,感冒喉嚨痛,咽干,就是葛根湯證。小孩發(fā)「水痘」,手指頭中間有水泡,微燒,其實腸子里面都是水痘,水痘就是胎毒,葛根湯能把所有臟的水排到皮膚表面,喝了葛根湯后,小孩早上起來,會發(fā)的滿臉全身都是水痘,但是小孩很有精神,不要刺破,讓它慢慢消掉就好了,一劑就夠了。
小孩腦膜炎,發(fā)剛痙,昏迷,抽筋,角弓反張,葛根重用到六七錢,麻黃用四錢,桂枝用三錢,得汗而解。柔痙,用桂枝湯加栝蔞根。若病人便秘一周,可加些去大便的藥,表里雙解。
小孩子鼻竇炎,分兩種,一種是清涕,一直打噴嚏,寒濕太盛,葛根湯加白術、附子。一種黃涕,粘稠,加白術、黃芩。
朮附湯,排膿湯,去寒祛濕,白朮附子等量,能夠發(fā)癰膿,在身體里面的瘤,在很深的地方,在子宮、淋巴結或骨邊出不來,一直無法發(fā)到表面上,就靠白朮附子,表面是熱里面是真寒。附子壯里陽,把里面的膿瘡往外推,白朮有干燥的作用,所以把葛根湯里面加這兩味藥下去的時候,可以發(fā)全身性的膿瘡。須知如果身上的硬塊表面上是平滑的,就沒關系,粗糙的是癌。赤小豆當歸散也稱為排膿湯,那是排痔瘡的膿,用法不一樣。
舉例來說,如果遇到一個病人,糖尿病足、腳上有傷口化膿,偏偏又得到葛根湯證,我們就要靈活運用,可以用葛根湯加上白朮附子排膿,因為在腳上,所以加重白芍,把腳的血液循環(huán)加速。經方是絕對處方,比例是黃金比例,運用之妙存乎—心。
【方機】曰:鼻淵、腦漏、鼻癰、鼻中息肉等之臭膿滴瀝,或濁涕不止,不問香臭等,皆由同中郁毒之所致,腦漏尤為惡證。俱宜本方加「朮附湯」,癰疽初起,壯熱憎寒,脈數(shù)者,以「葛根湯」發(fā)汗后,轉以加「朮附湯」而促其釀膿,膿成者,速可刺破。鼻涕如果說是黃、黏稠的,這是濕熱,就改成加些黃芩等去熱的藥在里面。
三六:「太陽」與「陽明」合病,必(一定)自下利,「葛根湯」主之。(表證兼有熱利)表被寒束到了,水到表面出不去,就回流,小腸本身不是受水的,水一到小腸就聽到咕嚕咕嚕的拉出來了,大便濃稠、很臭、肛門痛。靠葛根把腸胃中的水拉上來,下利就止掉了。
有一種情況要注意,遇到中焦很濕熱的人,舌苔黃而濕膩,用了葛根湯,結果臉都紅起來,濕熱都被升提上來了,加上白術黃芩黃連茯苓把濕熱從小便去掉。
ー、太陽證的時候,寒水在背后是冰的,如果滲入腸間,引起下利,處方就是「葛芩連湯」。二、水氣侵入心下,就是胃,在胃的外面的淋巴上,病人會嘔逆,處方「葛根加半夏湯」。三、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處方「麻黃湯」。太陽有病,代表有表證,有寒束在身上。四、太陽少陽合病小柴胡湯。五、少陽陽明合病大柴胡湯。
三七:「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但下利,而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太陽與陽明合病,有下利的現(xiàn)象, 有嘔吐的現(xiàn)象要加半夏。有嘔吐的現(xiàn)象要加半夏?!颈静荨堪胂闹箛I去水。生半夏可治「至高」的水,腦積水。
16、葛根加半夏湯方:葛根四兩,麻黃三兩,湯泡去黃汁,焙干秤,桂枝二兩,芍藥二兩,甘草二兩炙,生姜二兩,大棗十二枚劈,生半夏半斤洗(三錢);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白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三八:「太陽病」「桂枝證」(有時中風病人不敏感,要摸摸脈),醫(yī)反下之(或吃壞肚子)。利遂不止,脈促,喘而汗出者,表未解也,「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脈促,脈會跳得很快稍微停一下。表邪未陷者,重于解表,已陷而成為里熱者,重于清里,本來是桂枝湯證,結果下利,這時候要重于清里,改成「葛芩連湯」。下利熱灼,色黃赤而臭熱。黃芩、黃連是非常寒涼的藥,所以它能去熱,熱就是炎,黃連色黃味苦,重在清胃;黃芩黃色帶綠,清肝膽小腸。下利久了人會脫水,用葛根升水,用炙甘草把腸子的津液補足。寒利可以灸肚臍,熱利的時候針「曲池」、「合谷」、「天樞」、「關元」、「三陰交」。
17、葛根黃芩黃連湯方: 葛根半斤(五六錢),甘草二兩炙(二錢),黃苓三兩(三錢),黃連三兩(三錢);右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三九:「太陽病」,頭痛,發(fā)熱,身疼,腰痛,骨節(jié)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汗發(fā)不出來的時候,就會發(fā)熱。水到皮膚表面排不出去,這水就滲到肌肉,就感覺身疼。皮毛和肺俱閉,不能宣泄了。例如,心臟功能好,才能正常出汗,如果心臟功能不好,一種是出不了汗,一種是沒事盜汗很多。腎臟有問題的人也不會出汗。水腫的病人,治療以后只要有汗,就不會有水腫。
18、麻黃湯方:麻黃三兩(三錢),桂枝二兩去皮(二錢),甘草一兩炙(一錢),杏仁七十個去皮尖(四五錢);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需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麻黃主要功能是發(fā)陽,入肺把肺和毛孔打開,與桂枝配合才會發(fā)汗。杏仁補肺津并滌痰。當遇到危急的時候,病人心跳氣息都沒了,麻黃湯一下去,整個肺就打開了,呼吸就有了,還魂湯。
四十:「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陽明有病,就是熱發(fā)散不出來,集中在胸,往上沖,沖到肺上,而肺又被束到,所以喘而胸滿者,不可下,絕對不可以攻里。
如果感冒、有汗,往「桂枝湯」、「葛根湯」去想。如果感冒、無汗,怕冷、關節(jié)酸痛,「麻黃湯」。因為「麻黃湯」很強,所以特別要注意病人可不可以開「麻黃湯」。
四一:「太陽病」, 十日已去, 脈浮細(沒有那么強了)而嗜臥(病情剛恢復想睡一下)者, 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已經進入少陽了)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還在太陽的時候,還是被寒束到)與「麻黃湯」。
四二、三:「太陽傷寒」,脈浮緊,發(fā)熱(甚至高燒,得汗而解),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多了一個煩躁,「邪」已化熱,轉成肺炎了),「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里虛),汗出(津液不夠),惡風者,不可服之(此為表虛里寒,桂枝湯加附子,大青龍會加劇里寒更傷津液);服之則厥逆,筋惕肉潤(津液傷到會跳動),此為逆也。「大青龍湯」,主治表寒里熱,病人喉嚨癢(因表寒束了,水順著三焦淋巴系統(tǒng)回逆到胃的下方橫膈膜中,一呼吸水氣就往上沖,就癢癢的),咳嗽,黃濃痰,口渴,喜涼水,怕冷、鼻塞。平常腸胃很好的人,得到咳嗽的時候,「麻杏甘石湯證」。平常腸胃不好的人,得到咳嗽的時候,「大青龍湯證」。
19、大青龍湯方: 麻黃六兩,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二兩炙,杏仁五十個去皮尖, 生姜二兩切,大棗十二枚劈,石膏如雞子大碎;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沬,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八合,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撲之,一服汗者,停后服。麻杏甘石桂姜棗。黃金比例:麻黃六錢,石膏四錢,杏仁二錢,杏仁加石膏等于麻黃的六錢,就不會傷到津液。臨床上看病人癥狀作加減,如果高燒與煩躁明顯的時候,石膏可用到一兩,如果咳嗽頻繁或痰多,就多加杏仁。溫粉:牡蠣、龍骨(馬骨)、糯米,三味磨粉等量。預防發(fā)汗太過,要第一碗兩口兩口地慢慢喝,感覺快要發(fā)汗就停,然后保暖幫助發(fā)汗。
四四:「傷寒」,脈浮緩(外有表證),身不疼,但重(肌肉濕很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脈很沉很細,但欲寐、嗜眠)者,「大青龍湯」主之。如果濕只在脾胃里面,用白朮茯苓,一般開等量,如果水比較多,茯苓加重,如果濕比較多,白朮加重。如果這濕除了在脾胃中間,還有在關節(jié)肌肉上面,包括全身水腫沉重,用「大青龍湯」汗解。「大青龍湯」有兩個使用時機,一是表寒里熱,一個是身重。
四五:「傷寒」(脈浮緊、無汗、身疼痛),表不解,心下(胃)有水氣,干嘔,發(fā)熱(病人有發(fā)燒)而咳(有伏寒在里,冬天天一冷就開始喘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均為副癥不一定有),少腹?jié)M,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治癥就是表寒里寒,舌苔白,痰是白色泡沬,平常不口渴,想喝熱水,小便白。里寒很盛的人,一得到「麻黃湯」證,就表寒里寒了,水停在里面,呼吸的時候,橫膈膜會上下移動,水氣跟著一陣一陣往上沖,往上沖就會癢,所以咳一咳,會比較舒服。
20、小青龍湯方: 麻黃三兩去節(jié),芍藥三兩,細辛三兩,干姜三兩,甘草三兩炙,桂枝三兩,五味子半斤,半夏半升洗(三錢);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沬,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蔞根三兩。若微利,去麻黃,加芫花如雞子大,熬令赤色。麻芍姜辛桂五草半。
細辛去水氣,干姜溫中去肺寒,細辛和干姜把里寒去掉。五味子沒有寒熱,潤肺;有時咳得太厲害會嘔,半夏止嘔降逆、去水化痰,所以半夏與五味子合起來就能化痰止咳。
若渴,去半夏,加栝蔞根三兩,有渴者,水飲不重故去。若微利,稍微下利,水跑到小腸里面去了,把麻黃拿掉,加芫花一克到二克,會用到芫花是因肺有積水。若噫者(打嗝),水停胸膈,停久成飲,飲久變痰,痰在胸膈就會惡心想打嗝,胃里太冷了,去麻黃,加炮附子一枚。若小便不利,少腹?jié)M者,去麻黃,加茯苓四兩,把水利掉。
初期的肺積水,當水氣還沒有盛的時候有三個湯方:剛開始積在皮膚表面的時候,用「麻黃湯」汗發(fā)掉。如果來不及,剛開始肺里面有一點積水的時候,咳得很厲害,「小青龍湯」。水已經積滿,病人但坐不得臥,「十棗湯」。
凡有咳嗽喘急,每逢寒暑輒發(fā),吐痰沫而不得臥,喉中如結者,即為因心下有「水飲」,天氣冷就開始喘,痰清白色,「小青龍湯」證。黏稠膠痰,「大青龍湯」證。
四六:「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fā)熱不渴(里寒,里水很多),「小青龍湯」主之。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病解三個特征:不渴到渴,無汗到汗,感覺到餓)。
以上講的是太陽證上篇。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