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眠山,橫亙于安徽省桐城市區(qū)北約2.5公里的龍眠河畔。狀若蜷曲酣臥的青龍,加之山中有二龍井,故而得名。山有龍眠,其自然景觀堪佳。明人胡儼有詩贊曰:“一溪流水碧如藍,日暖溪花醉欲酣?!逼渚坝^有:碾玉峽飛珠濺玉,瓔珞崖玲瓏剔透,披雪瀑蛇行多姿,澄元谷石門日照,冷冷谷飛泉崖掛,玉龍峽龍飲淵潭,寶華巖娟溪清流。。。真可謂“芙蓉青削雙龍眠,杳靄深邃窮無邊”。 龍眠山不僅山色秀麗,還因為北宋畫壇泰斗李公麟及李元中、李亮功三兄弟同時登第又同時歸隱龍眠山,世稱“龍眠三李”。李公麟自號龍眠居士,自繪《龍眠山莊圖》。蘇軾親為此圖題跋,而蘇轍則作《龍眠二十詠》,一一品題山中20處勝景。黃庭堅與李公麟是至交好友,多次賦詩專吟龍眠山,其中有詩云:“諸山何處是龍眠,舊日龍眠今不眠。聞道已隨云物去,不應只雨一方田?!饼埫呱綇拇所o聲四起,蜚聲大江南北。歷代文人雅士、名家名宦紛踏而至,與這座名山結下不解之緣,或于山中筑山莊籍以修心養(yǎng)性,或于溪畔泉邊建廬怡享天年,或結伴踏歌林間舉杯吟風頌月,或曲水流觴賦詩填詞,使得龍眠山更如臥龍棲鳳,遐邇聞名。 自李公麟建4000平方米龍眠山莊,神來之筆繪《龍眠山莊圖》之后,又有明代大學士何如寵建“瀉園”、大司馬孫晉建“椒園”、巡撫趙釴建“杏花村”、都御史左光斗建“三渡庵”和“寒知閣”、戴震建“太古山房”、姚文燮建“樂耕堂”、方大任與方文健“碾玉峽山房”、清 .宰相張英建“賜金園”等。一些名人還以龍眠為自號,如科學家方以智自稱龍眠愚者,而詩人光秉仁和外交家黃鎮(zhèn)均自號龍眠山人。 名人名家不僅生前喜愛龍眠山水之勝,死后也要以落葉歸根回葬名山為榮。“父子雙宰相,歸葬同一方”的清大學士張英、張廷玉卜葬雙溪的金雞地和鳳形地。文學家姚文燮魂落黃柏嶺,抗日名將、桐城派作家姚瑩夫婦合骨小河口,大詩伯潘江魄歸河墅,經(jīng)學大師姚永樸墓落雙燕山,都司方法夫婦根歸雙河等等,都使這座山增添了臥龍棲鳳的名氣。 宋以來,諸多名家大師因喜愛和流連這座名山而留下了大量題刻的摩崖巨字,如“龍眠處”、“品泉隈”、“噴玉泉”、“游龍谷”、“龍眠第一曲”、“聽泉”、“鎖云”、“云門”、“蘭亭”等,筆力遒勁,勢如游龍;字體端莊,狀若飛鳳,給龍眠山倍添不少智韻靈氣。 龍眠,不僅山美,更因名人、名家、名宦和雅士、文客、蘭友而名播古今。圈名取“龍眠之音”,是借龍眠這塊風水寶地的靈慧、文人雅士的糜集、名氣和桐城文派的風騷風雅。本欲用“知音”,但因“龍眠”一詞有限制,讓人誤會這是桐城人自己的小圈圈,外人不敢涉足。改為“之音”,就擴大了外延,明確地告訴網(wǎng)友,喜歡文學文藝文字的愛好者都可以云集龍眠山下相互唱和交流---“文會蘭友,弦和知音。雅俗共賞,快意人生”。 (此文摘編于《安慶大觀》)
親愛的朋友、圈友們,讀完這篇簡介,相信您已心照不宣地明晰了此圈何以冠名《龍眠之音》的初衷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