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演奏和教學的爭議
接觸小提琴很多年了,雖然水平不怎么樣,但也算是看了大量的書。越來越覺得這個樂器很有意思,經(jīng)過了好幾百年,對于它本身的演奏和教學,還是有很多說不清道不明的地方。這里給常見的爭議做一個羅列,無意在本文細數(shù)每一個爭議的來源和剖析細節(jié),那是每一個都要做很多考據(jù)工作以及寫上一篇長長的文章才可以了。
一,琴頭的高低。大部分人認為演奏時琴頭應該跟琴身平行,也有很著名的教師認為琴頭應該略高,還有很少部分的人認為琴頭應該較低一點。
二,左手持琴的深淺。很多人覺得琴頸應該在食指根的位置,也有人主張要更深一點,落到靠近虎口的地方。關于這個問題,加拉米安給出了比較合適的建議,就是根據(jù)每個人手指的長短情況來調節(jié)。
三,左手大拇指的位置。臺灣的教師張家禎列出了6種看法,從盡量靠近琴頭到盡量照顧小指,真是各師各法。
四,換把的過渡音。有人主張用過渡音來確定換把的位置,也就是用耳朵來輔助,有人覺得換把就是應該是純生理動作,不能靠耳朵。
五,三音和弦是否可以分奏。有人認為三音和弦需要同時發(fā)聲,也有人認為要視乎樂曲本身的速度、情緒等來確定是分奏還是同時發(fā)聲。
六,高把位手的位置。有人主張手要靠住琴身,有人卻認為除了大拇指和按弦指外,手掌不要接觸琴身的任何部位。
七,初學揉弦應該先學習手臂揉弦還是手腕揉弦。很多人主張的是先學手腕,理由是手腕動作比較精細,將來過渡到手臂時就很簡單。也有教師主張手腕揉弦幅度太小,建議從手臂開始。也有人持中庸態(tài)度,覺得都沒有所謂。
八,持弓深淺。這個是很著名的爭議,從早期的德國學派到法比學派到俄羅斯學派?,F(xiàn)代比較流行的是后兩者,也有人把后兩者的持弓方法相結合了。
九,弓弦接觸點。有人認為應該在指板和琴馬的中間,然后視音樂力度和表達的不同而調整。也有人認為應該盡量向琴馬方向,這樣可以發(fā)出更好的聲音。
十,右臂的高低。很多人認為右臂應該和弓子保持在一個平面,不過同時也有很多人覺得右臂應該略高。
十一,右手手指的小動作。有人認為右手手指應該盡量少動,減少動作的復雜度。也有人認為右手手指應該在換弓等地方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十二,左手手指按弦的力度。有人認為應該盡量輕,只要剛夠把弦按到指板上就可以了。也有人覺得應該重一些,這樣可以發(fā)出更好的聲音。
十三,用不用肩墊。有人覺得肩墊破壞了小提琴良好的發(fā)音,主張不用,中庸點的人覺得初學的時候可以用一下,等差不多了就可以把它象學步車一樣丟掉。有人認為肩墊很好地解放了左手,可以一直用,尤其對于那些脖子比較長的人。
十四,顫音是否應該有固定的數(shù)量。有人認為顫音應該數(shù)量固定,從開始練習就按固定的數(shù)量來。也有人認為可以不管,根據(jù)手指的機能可以打幾下就打幾下。
最經(jīng)典的唯美圖片,這里是你美好生活的小家,百態(tài)人生,人生百態(tài),做真實的自己。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