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的話,聽聽就好。 可能是因為叔本華的母親是一個交際花,他與他的母親關系又不好,所以產生了這樣一種投射。
實際上叔本華的偶像康德,在30多歲的時候,也是德國著名的交際花,每天晚上流連于社交場所,康德直到40歲的時候,才開始靜下心來做他的哲學。 以至于康德自己說,人只有到了40歲以后,才會成熟,性格才能真正穩(wěn)定下來。 所以我們所熟悉的那個定時定點的自律康德,實際上是40歲以后,乃至于更往后的時候才出現(xiàn)的形象。在此之前,康德算不上所謂自律。
如果非要找到什么哲學依據(jù),叔本華在《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卷中,是有給出了一個說法。其實他的說法的意思就是,人就如同放大鏡,只有光聚焦在某一點上,才能燃燒。在他看來,哲學的創(chuàng)造,主要不是靠認知,而是靠意志。
說白了就是人的精力有限,中國人的話叫做搏二兔而不得一兔
——————————————————
relax:
“在他看來,哲學的創(chuàng)造,不是靠認知,而是靠意志?!?/p>
林先生是真的不了解叔本華哲學啊,叔本華一再強調哲學屬于理性的范疇,是認知的問題,要解決的就是理性的迷霧,所以才強調直觀。而且叔本華哲學中盲目的意欲比認知的意志范圍要大得多,描繪的是整個世界,而不是像尼采那樣要搞什么權力意志,哲學的創(chuàng)造。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