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梁山好漢
《宋史》上有三處記載:
《徽宗本紀》:宣和三年(1121)二月,淮南盜宋江等犯淮陽軍,遣將討捕。又犯京東、江北,入楚、海界,命知州張叔夜招降之。
《侯蒙傳》:宋江寇京東,蒙上書,言:“宋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shù)萬無敢抗者,其才必過人。今清溪盜起,不若赦江,使討方臘以自贖。”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命知東平府,未至爾卒。
《張叔夜傳》:叔夜再知海州。宋江起河朔,轉略十郡,官兵莫敢攖其鋒,聲言將至。叔夜使間者占所向,賊經(jīng)趨海濱,劫巨舟十余,載虜獲。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設伏近城,而出輕兵距海,誘之戰(zhàn);先匿壯卒海旁,伺兵合,舉火焚其舟。賊聞之,皆無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賊,江乃降。
還有不少關于宋朝的野史提到宋江曾經(jīng)參與平定方臘,但記載多有矛盾之處。比如秦湛的《林泉野記》中說:宣和二年(1120),方臘反于睦州,(劉)光世別將一軍……光世遣諜查知其要險,與楊可世遣宋江并進,擒其偽將相。
此處年代就已經(jīng)和《宋史》相矛盾?!端问贰分杏涊d宋江起義軍直到宣和三年還在活動,怎么可能在宣和二年就去討方臘?其他一些史料的矛盾之處不一而足,就不一一列舉了。
1939年在陜西出土的《宋故武功大夫河東第二將折公墓志銘》有如下記載:“臘賊就擒,遷武節(jié)大夫。班師過門,奉御筆捕草寇宋江,不逾月繼獲,遷武功大夫。”根據(jù)這個說法,宋江被鎮(zhèn)壓是在方臘之后,那么討方臘一說可以休矣。但是這個說法又和《宋史》中張叔夜鎮(zhèn)壓說相矛盾,可信程度有限。
根據(jù)《宋史》,宋徽宗于宣和元年(1119)十二月二日曾下詔命令討平京東東路盜賊,沒有說明是不是宋江。但《宋皇十朝綱要》則說宣和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下詔“招撫山東盜宋江”。由此我們大致可以說,宋江是從宣和元年(1119)開始起事,由于影響不大,失敗時間則沒有確切記載,大約在宣和四年(1122)左右,失敗后有可能全部被殺,也有可能受了招降,但是從時間順序上基本可以確定沒有參與鎮(zhèn)壓方臘。
二、關勝
《宋史·劉豫傳》:建炎二年(1128)正月,……是年冬,金人攻濟南,豫……蓄謀反,殺其將關勝,率百姓降金。
《金史·劉豫傳》:撻懶攻濟南,有關勝者濟南驍將也,屢出城拒戰(zhàn),豫遂殺關勝出降。
《齊音》:金人薄濟南,有勇將關勝者,善用大刀,屢陷虜陣。及金人賄通劉豫,許以帝齊,豫誑勝出戰(zhàn),遂縛勝于西郊,送虜營,百計說之不降,罵賊見殺,且自啖其睛。
這里的關勝為抗金壯烈犧牲,不愧是堂堂一條好漢。有人認為這個關勝就是宋江部下三十六人中一位,受了招安后作了濟南守將。也有人認為是后來的說水滸藝人將他加入了水滸傳中。其實我們可以在宋金之交時期的宋軍和北方忠義軍將領身上看到水滸傳中許多人物的影子,這一點后面也會提到。
三、史進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建炎元年(1127)秋七月,賊史斌據(jù)興州,偕帝號。斌本宋江之黨,至是作亂。建炎二年十一月,涇原兵馬都監(jiān)兼知懷德軍吳玠襲叛賊史斌,斬之。
《三朝北盟會編》:玠以斌凌遲處斬。
此處的史斌應該就是九紋龍史進的原形。
四、李逵
《宋史·高宗紀》:建炎三年閏八月,知濟南府宮儀及金人數(shù)戰(zhàn)于密州,兵潰,儀及劉洪道俱奔淮南,守將李逵以密州降金。
此處的李逵是否就是水滸中的李逵,無法確定,但是看來是個問題人物。
五、楊志
《三朝北盟會編》有關于他的記載,說他是招安巨寇,貪財,在宋聯(lián)合金國進攻遼國的戰(zhàn)役中率領“選鋒軍”,結果不戰(zhàn)而走,導致宋軍大敗。實在是個很不堪的人物。
六、張橫
《中興小紀》:自靖康以來,中原之民不從金者,于太行山相保聚。初,太原張橫者,有眾二萬,往來嵐憲之境。嵐憲知州、同知領兵一千五百人入山捕之,為橫所敗,兩同知俱被執(zhí)。
這是水滸傳加入宋金之際北方忠義軍人物的一個憑證,還有學者認為太行山忠義軍將領梁青就是浪子燕青,見龔圣與的《宋江三十六人贊》:浪子燕青:平康巷陌,豈知汝名,太行春色,有一丈青。請注意,這里說的是“太行”,而且把“一丈青”放到了燕青身上。
七、神行太保
《金史·突合速傳》:孛堇烏谷攻石州,屢敗亡,……突合速謂烏谷曰:“敵皆步兵,吾不可騎戰(zhàn)。”烏谷曰:“聞賊挾妖術,畫馬以系其足,疾甚奔馬,步戰(zhàn)豈可及之?”這應該就是神行太保戴宗故事的來源了。
以上就是一些史冊可見的梁山好漢的記載,特供大家參考。
主要資料來源:劉靖之:《元人水滸雜劇研究》。
然也。宋史只有三處提及宋江,至於宋江率領的三十六人就連名字不提。在《宣和遺事》則有。茲引用何心的《水滸研究》列出如下:
三十六人傳說的參差
《水滸傳》中的一百零八人,在正史上只說是三十六人?!缎瓦z事》和《癸辛雜識》所紀,也只有三十六人。那七十二地煞,除少數(shù)見於元人雜劇外,其馀大概都是《水滸傳》作者添造出來的。至於三十六人的姓名,在正史上只舉出宋江一人?!缎瓦z事》雖是逐一舉出了,卻有許多自相矛盾處。如今為便於考查起見,先將《宣和遺事》中所有梁山泊英雄姓名分別列后∶
楊志 李進義 林沖 王雄 花榮 柴進
張青 徐寧 李應 穆橫 關勝[1] 孫立
此十二人是運花石綱的指使,因楊志殺人而落草。
晁蓋 吳加亮 劉唐 秦明 阮進 阮通[2]
阮小七 燕青
此八人因劫了蔡太師生日禮物而落草。
杜千 張岑 索超 董平
此四人由宋江介紹往梁山濼落草。
朱仝 雷橫 李逵 戴宗 李海 張順
武松 史進 公孫勝 石秀
此十人與宋江同時落草。
呼延綽 李橫 魯智深
此三人最后落草。
宋江
他是主將,不在三十六人之內。
我們把上列三十六人和《宣和遺事》所敘述的仔細對照,可能發(fā)見自相矛盾者五點∶
一、天書中所舉出的三十六人,有晁蓋在內,但是宋江落草時,晁蓋已死,所以宋江所統(tǒng)率的三十六將,卻沒有晁蓋在內。
二、跟宋江一同落草的明明有十人,書中卻說是九人。
三、書中云:「寨上原有二十四人,死了晁蓋一個,只有二十三人,又有宋江領至九人,便成三十二人了,把天書點名,只少了四人。」后文又云∶「宋江道∶「今會中只少了三人?!鼓侨耸腔ê蜕恤斨巧睢⒁徽汕嗬顧M、鐵鞭呼延綽?!顾娜撕鋈蛔?yōu)槿肆恕?nbsp;
四、天書中所舉的三十六人,并無李橫在內,后來忽然添了個李橫出來。
五、關勝在天書上變了關必勝。阮通在天書上變了阮小五。
從這五點看來,可知那三十六人的姓名在《宣和遺事》中根本沒有弄清楚。至於《癸辛雜識》所載龔圣與《三十六人贊》,與《宣和遺事》及《水滸傳》又均有不同?,F(xiàn)在把這三種書所紀三十六人姓名、渾號列表對照如下∶
《宣和遺事》 《癸辛雜識》 《水滸傳》
呼保義宋江[3] 呼保義宋江 呼保義宋江
鐵天王晁蓋[4] 鐵天王晁蓋 托塔天王晁蓋[5]
玉麒麟李進義 玉麒麟盧俊義 玉麒麟盧俊義
智多星吳加亮 智多星吳學究 智多星吳用
青面獸楊志 青面獸楊志 青面獸楊志
混江龍李海 混江龍李俊 混江龍李俊
九紋龍史進 九文龍史進 九紋龍史進
入云龍公孫勝 無 入云龍公孫勝
浪里白條張順 浪里白跳張順 浪里白條張順[6]
霹靂火秦明 霹靂火秦明 霹靂火秦明
活閻羅阮小七 活閻羅阮小七 活閻羅阮小七
立地太歲阮通[7] 立地太歲阮小五 短命二郎阮小五
短命二郎阮進 短命二郎阮小二 立地太歲阮小二
大刀關勝[8] 大刀關勝 大刀關勝
豹子頭林沖 無 豹子頭林沖
黑旋風李逵 黑旋風李逵 黑旋風李逵
小旋風柴進 小旋風柴進 小旋風柴進
金**徐寧 金槍班徐寧 金**徐寧
撲天雕李應 撲天雕李應 撲天雕李應
赤發(fā)鬼劉唐 尺八腿劉唐 赤發(fā)鬼劉唐
一撞直董平 一直撞董平 雙槍將董平
插翅虎雷橫 插翅虎雷橫 插翅虎雷橫
美髯公朱仝 美髯公朱仝 美髯公朱仝
神行太保戴宗 神行太保戴宗 神行太保戴宗
賽關索王雄 賽關索楊雄 病關索楊雄
病尉遲孫立 病尉遲孫立 病尉遲孫立[9]
小李廣花榮 小李廣花榮 小李廣花榮
沒羽箭張青 沒羽箭張清 沒羽箭張清
沒遮攔穆橫 沒遮攔穆橫 沒遮攔穆弘
浪子燕青 浪子燕青 浪子燕青
花和尚魯智深 花和尚魯智深 花和尚魯智深
行者武松 行者武松 行者武松
鐵鞭呼延綽 鐵鞭呼延綽 雙鞭呼延灼
急先鋒索超 先鋒索超 急先鋒索超
拚命三郎石秀[10] 拚命三郎石秀 拚命三郎石秀
火船工張岑 船火兒張橫 船火兒張橫
摸著云杜千 無 摸著天杜遷[11]
一丈青李橫 無 一丈青扈三娘[12]
無 兩頭蛇解珍 兩頭蛇解珍
無 雙尾蝎解寶 雙尾蝎解寶
我們把這三種書內所有三十六人的姓名,渾號逐一對照,使可發(fā)見種種的參差不同。現(xiàn)在分別摘出如下∶
(甲)姓名的參差∶
一、《宣和遺事》與《水滸傳》中有公孫勝、林沖,《癸辛雜識》中卻沒有。
二、《宣和遺事》與《癸辛雜識》中有孫立,《水滸傳))中卻把他列在七十二地煞內。
三、《癸辛雜識》與《水滸傳》中有解珍、解寶,《宣和遺事》中卻沒有。
四、《宣和遺事》中有杜千?!端疂G傳》中改名杜遷,列在七十二地煞內?!豆镄岭s識》中卻沒有此人。
五、《癸辛雜識》把晁蓋算在三十六人之內?!缎瓦z事》前后矛盾,天書內三十六人有晁蓋名字,后又不算在內?!端疂G傳》卻把他擯諸一百八人之外。
六、《宣和遺事》有一丈青李橫,但天書內并未列入。《水滸傳》中渾號「一丈青」者是扈三娘,列在七十二地煞內。《癸辛雜識》中卻沒有此人,只有燕青的贊詞下提到了「太行春色,有一丈青」一句,似乎也不能作有一個渾號曰「一丈青」其人的理解。
七、《癸辛雜識》與《水滸傳》中的盧俊義,《宣和遺事》中卻叫李進義。
八、《宣和遺事》中的吳加亮,《癸辛雜識》中叫吳學究,《水滸傳》中卻叫吳用,字學究,道號加齊先生。
九、《癸辛雜識》與《水滸傳》中的楊雄,《宣和遺事》中卻叫王雄。
十、《宣和遺事》中的沒羽箭張青,《癸辛雜識》中叫張清?!端疂G傳》與《癸辛雜識》同,地煞內卻另有一個菜園子張青。
十一、《宣和遺事》與《癸辛雜識》中的穆橫,《水滸傳》中卻叫穆弘。
十二、《宣和遺事》與《癸辛雜識》中的呼延綽,《水滸傳》中卻叫呼延灼。
十三、《癸辛雜識》與《水滸傳》中的關勝,《宣和遺事》同,但是天書上卻叫關必勝。
十四、《癸辛雜識》與《水滸傳》中的阮小二,《宣和遺事》中卻叫阮進。
十五、《癸辛雜識》與《水滸傳》的阮小五,《宣和遺事》中卻叫阮通,但是天書上也叫阮小五。
十六、《癸辛雜識》與《水滸傳》中的張橫,《宣和遺事》中卻叫張岑。
十七、《癸辛雜識》與《水滸傳》中的李俊,《宣和遺事》中卻叫李海。
(乙)渾號的參差:
一、晁蓋在《水滸傳》中稱「托塔天王」,但是在《宣和遺事》和《癸辛雜識》中都稱「鐵天王」。
二、楊雄在《水滸傳》中稱「病關索」,但是在《宣和遺事》和《癸辛雜識》中都稱「賽關索」。(《宣和遺事》中名王雄)
三、劉唐在《宣和遺事》和《水滸傳》中都稱「赤發(fā)鬼」,但是在《癸辛雜識》中卻稱「尺八腿」。
四、董平在《水滸傳》中稱「雙槍將」,但是在《宣和遺事》中稱「一撞直」,《癸辛雜識》中稱「一直撞」。
五、張順在《宣和遺事》中稱「浪里白條」,在《癸申雜識》中卻稱「浪里白跳」,《水滸傳》七十回本與《宣和遺事》同,其他各本與《癸辛雜識》同。
六、呼延灼在《水滸傳》中稱「雙鞭」,但是在《宣和遺事》與《癸辛雜識》中都稱「鐵鞭」(名呼延綽)。
七、杜遷在《水滸傳》中稱「摸著天」,在《宣和遺事》中稱「摸著云」(名杜千),《癸辛雜識》中卻沒有此人。
八、張橫在《癸辛雜識》和《水滸傳》中都稱「船火兒」,但是在《宣和遺事》中卻稱「火船工」(名張岑)。
九、索超在《宣和遺事》和《水滸傳》中都稱「急先鋒」,但是在《癸辛雜識》中卻稱「先鋒」。
十、徐寧在《宣和遺事》和《水滸傳》中都稱「金**」,但是在《癸辛雜識》中卻稱「金槍班」。
十一、在《宣和遺事》和《癸辛雜識》中,阮小二(《宣和遺事》名阮進)都稱「短命二郎」,阮小五都稱「立地太歲」,但是在《水滸傳》中卻把兩人的渾號對調。阮小二稱「立地太歲」,阮小五稱「短命二郎」。
經(jīng)過這樣對照之后,我們可以知道,宋、元時民間所傳說宋江等三十六人的姓名、渾號,不免有些參差?!豆镄岭s識》與《水滸傳》比較接近,《宣和遺事》則相差得多,可見《宣和遺事》所記應當在《癸辛雜識》之前。
《水滸傳》中的沒遮攔穆弘,在《宣和遺事》和《癸辛雜識》中都名穆橫,這大約是《水滸傳》作者替他更改的,因為梁山泊英雄名字叫「橫」的太多了(有插翅虎雷橫與船火兒張橫),所以改了個同音的「弘」字。又《水滸傳》中的摸著天杜遷,在《宣和遺事》中叫摸著云杜千。我想最早的《水滸傳》中,此人大約也叫摸著云杜千,而且作者還替他配上個夥伴,叫做云里金剛宋萬。一「千」一「萬」,互相對照,這好比差役杓名字喚做張千、李萬一般(見第三十六回)。后來有人修改《水滸傳》,認為替一百零八個英雄取名字,不應當這樣草率,所以把「千」字改了個同音的「遷」字。而「摸著云」的「云」,又和「云里金剛」的「云」字犯了重復,所以改做「摸著天」了。
《水滸傳》把阮小二、阮小五的渾號對調,最是莫名其妙。論理,阮小二排行第二,應當稱「短命二郎」,《水滸傳》卻把這渾號給了阮小五,不知是什麼意思?各種本子的《水滸傳》都是如此,雖然經(jīng)過了幾次修改,卻沒有人敢依據(jù)《宣和遺事》與《癸辛雜識》來糾正一下,真是怪事。金圣嘆評語云(見七十回本第十四回):
小七是七,小二、小五合作七,小五喚做「二郎」,又獨自成七,三人離合,凡得三個七焉,籌亦三七二十一,為少陽之數(shù)也。
這樣的穿鑿附會,強作解人,實在是荒唐可笑,難道他沒有見過《宣和遺事》和《癸辛雜識》嗎?
[1]關勝在天書上名關必勝。
[2]阮通在天書上名阮小五。
[3]《宣和遺事》中,宋江不在天書上三十六人之內。
[4]《宣和遺事》中,晁蓋在天書上三十六人之內。
[5]《水滸傳》中,晁蓋不在天罡地煞一百八人之內。
[6]《水滸傳》中,張順的渾號亦作浪里白跳。
[7]《宣和遺事》中,阮通在天書上作阮小五。
[8]《宣和遺事》中,關勝在天書上作關必勝。
[9]《水滸傳》中,孫立是在地煞七十二人之內。
[10]《宣和遺事》中,石秀在天書上的渾號亦作拚命二郎。
[11]《水滸傳》中,杜遷是在地煞七十二人之內。
[12]《水滸傳》中,扈三娘是在地煞七十二人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