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fèi)電子書等14項(xiàng)超值服

開通VIP
成語典故班第十六課 從孟子中的成語,看孟子的教學(xué)思想及主張
《孟子》,戰(zhàn)國中期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書中記載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xué)、倫理等思想觀點(diǎn)和政治活動。

《孟子》是儒家的經(jīng)典著作,被南宋朱熹列為“四書”(另外三本為《大學(xué)》《中庸》《論語》)。戰(zhàn)國中期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最早見于趙岐《孟子題辭》:“此書,孟子之所作也,故總謂之《孟子》”。

《漢書·藝文志》著錄《孟子》十一篇,現(xiàn)存七篇十四卷??傋?jǐn)?shù)三萬五千余字,260章。相傳另有《孟子外書》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書》系明姚士粦偽作)。書中記載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xué)、倫理等思想觀點(diǎn)和政治活動。古代考試主要考《四書》與《五經(jīng)》。

一、孟子

1.著作介紹

《孟子》一書共七篇,是戰(zhàn)國時(shí)期孟子的言論匯編,記錄了孟子與其他各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游說諸侯等內(nèi)容,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等)共同編撰而成?!睹献印酚涗浟嗣献拥闹螄枷?、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和政治行動,成書大約在戰(zhàn)國中期,屬儒家經(jīng)典著作。
    其學(xué)說出發(fā)點(diǎn)為性善論,主張德治。南宋時(shí)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xué)》《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自從宋、元、明、清以來,都把它當(dāng)做家傳戶誦的書。就像我們的教科書一樣。
    《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長,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直到清末都是科舉必考內(nèi)容?!睹献印愤@部書的理論,不但純粹宏博,文章也極雄健優(yōu)美。(五經(jīng):《詩》《書》《禮》《易》《春秋》)《孟子》是記錄孟軻言行的一部著作,也是儒家重要經(jīng)典之一。

篇目有:(一)《梁惠王》上、下,(二)《公孫丑》上、下,

(三)《滕文公》上、下,(四)《離婁》上、下,

(四)《萬章》上、下,(六)《告子》上、下,

(七)《盡心》上、下。

2.孟子著作

《孟子》行文氣勢磅礴,感情充沛,雄辯滔滔,極富感染力,流傳后世,影響深遠(yuǎn),成為儒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
   《史記·孟荀列傳》:“孟軻所如不合,退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敝^《孟子》七篇由孟軻自作,趙岐《孟子題辭》曰:“此書孟子之所作也,故總謂之《孟子》?!庇衷唬骸坝谑峭硕摷?,所與高弟弟子公孫丑、萬章之徒,難疑答問,又自撰其法度之言,著書七篇?!贝艘嘀髅献幼宰?。

清閻若璩《孟子生卒年月考》亦以孟子自作是,且曰:“《論語》成于門人之手,故記圣人容貌甚悉。七篇成于己手,故但記言語或出處耳。”但考諸《孟子》,孟軻所見時(shí)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齊宣王、鄒穆公、滕文公、魯平公等皆稱謚號,恐非孟子自作時(shí)所為也;又記孟子弟子樂正子、公都子、屋盧子皆以“子”稱,也斷非孟子之所為,其編定者極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書大約在戰(zhàn)國中期。
《孟子》的主要注本有《孟子注疏》,《四部備要》本14卷;《孟子集注》,《四部備要》本7卷;《孟子正義》,《四部備要》本30卷。另有今人楊伯峻《孟子譯注》(中華書局本)。

3. 孟子簡介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軻,字不詳(子輿、子居等字表皆出自偽書,或后人杜撰),戰(zhàn)國中期魯國鄒人(今山東鄒城市東南部人),距離孔子的故鄉(xiāng)曲阜不遠(yuǎn)。
    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xué)說的繼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后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yè)于子思(孔伋,是孔子的孫子)的門人(門人指學(xué)習(xí)于某人的弟子)。學(xué)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梁(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
   當(dāng)時(shí)幾個(gè)大國都致力于富國強(qiáng)兵,爭取通過武力的手段實(shí)現(xiàn)統(tǒng)一。而他繼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將其發(fā)展成為“仁政”思想,被稱為“亞圣”。

   4.七篇之首

《易經(jīng)》。孟子是一位深諳易道的易學(xué)家。關(guān)于這一點(diǎn),清末大儒杭辛齋早有揭示。杭氏認(rèn)為:懂得易學(xué)并不在于口道乾坤坎離,關(guān)鍵在于心法天道德義:“孟子繼孔子之后,七篇之首,即揭明仁義大旨,而歸體于性善及經(jīng)正??鬃恿⑷酥?,曰仁曰義,及繼善成性之嫡系也。安見孟子之不知《易》哉!”“五行學(xué)說”。竹書、帛書《五行》的出現(xiàn),“使宋儒追慕崇尚的思孟一派儒學(xué)的流傳線索重新凸顯了出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問易》認(rèn)為:“思孟學(xué)派這種將數(shù)術(shù)引入儒門的努力,高揚(yáng)'人道’主義旗幟的表現(xiàn),是企圖把儒家的道德條目加以自然哲學(xué)和生命哲學(xué)化的明證。其理論勇氣是巨大的,對國人思維方式影響也是深遠(yuǎn)的,甚至可以說其對我國古代社會發(fā)展進(jìn)程影響都是深刻的。

自此,易學(xué)真正走上了醫(yī)國、醫(yī)人、醫(yī)病的光輝歷程。孟子曾言'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隱含著終始交替的意蘊(yùn)。由此看來,應(yīng)是思孟學(xué)派開'五德始終說’之先河?!?/span>

二、《孟子三章》原文譯文

 

《孟子三章》出自孟子,分別稱為《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貴不能淫》《魚我所欲也》。分別出自于《孟子·告子下》《孟子·公孫丑下》《孟子·滕文公下》《孟子·告子上》。

1.《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選自《孟子·告子下》

原文: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

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是一篇論證嚴(yán)密、雄辯有力的說理散文。作者先列舉六位經(jīng)過貧困、挫折的磨煉而終于擔(dān)當(dāng)大任的人的事例,證明憂患可以激勵人奮發(fā)有為,磨難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著,作者從一個(gè)人的發(fā)展和一個(gè)國家的興亡兩個(gè)不同的角度進(jìn)一步論證憂患則生、安樂則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的結(jié)論。全文采用列舉歷史事例和講道理相結(jié)合的寫法,逐層推論,使文章緊湊,論證縝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對仗句,即使語氣錯落有致,又造成一種勢不可擋的氣勢,有力地增強(qiáng)了論辯的說服力。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孫丑下》

原文:天時(shí)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shí)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shí)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jiān)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xiǎn),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指站在正義、仁義方面,會得到多數(shù)人的支持幫助;違背道義、仁義,必然陷于孤立。文章通過對"天時(shí)"、"地利"、"人和",并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遞進(jìn)。論證了"天時(shí)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3.《富貴不能淫》出自《孟子·滕文公下》

原文: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span>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xué)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dú)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淫,按古語正解,應(yīng)釋為“過分”,即整句為富貴權(quán)勢不能使自己的言語舉止過分、超越常理;另一解為”迷惑“,即整句意思為不受富貴權(quán)勢所迷惑,明道而行正;如若將”淫“釋為”淫色“、”荒淫“,是現(xiàn)代人見文生意,嚴(yán)格講偏離本意。

4.《魚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

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論為依據(jù),對人的生死觀進(jìn)行深入討論的一篇代表作。強(qiáng)調(diào)“正義”比“生命”更重要,主張舍生取義。孟子性善,自認(rèn)為“羞惡之心,人皆有之”,人就應(yīng)該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強(qiáng)平時(shí)的修養(yǎng)及教育,不做有悖禮儀的事。孟子對這一思想,認(rèn)為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道德修養(yǎng)的精華,影響深遠(yuǎn)的事。

三、孟子三樂

孟子三樂是指《孟子》一書中提到的君子的三種快樂,包括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1. 作品原文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者不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者不與存焉?!?/span>
    2.注釋譯文
    孟子說:“君子有三件快樂的事,(可是)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在,兄弟沒有病患、怨恨,這是第一件快樂的事情;仰頭對天不覺得內(nèi)疚,低頭對人不覺得慚愧,這是第二件快樂的事;得到天下優(yōu)秀的人才并教育他們,這是第三件快樂的事。君子有三件快樂的事,而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span>

3.作品鑒賞

活著就要快樂,這是不容置疑的。誰都希望擁有快樂的人生,即便是以苦為樂,苦中作樂,也只是特殊境遇下不得已而為之,是生存智慧,而并非對快樂的疏遠(yuǎn)與排斥。

人人都對快樂孜孜以求,問題在于,每個(gè)人心目中的快樂不盡相同。而這,正是許多人許多時(shí)候陷于悲觀的重要原因。由于對快樂的標(biāo)準(zhǔn)拿捏不準(zhǔn),甚至背離本真,一些人身在福中不知福,雖浸泡在快樂的海洋里,卻無法感知到正享有的幸福,每每自尋煩惱。給快樂一個(gè)定義,因而絕非小事,有時(shí)它甚至決定我們是否幸福一生。

那么,怎樣才是快樂的呢?兩千三百多年前的孟子給出的答案是,“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這就是說,父母健在兄弟平安,無愧于天無愧于人,有優(yōu)秀人才可茲培育,這是人生的三大樂事。

乍看來,“孟子三樂”實(shí)在是有些簡單。這樣的快樂太容易得到了吧?算是有追求有抱負(fù)的人生么?當(dāng)走過人世的坎坎坷坷,當(dāng)閱歷歲月的雨雪風(fēng)霜,鉛華洗盡,刪繁就簡,我們發(fā)現(xiàn),這些樸素的快樂看似尋常,卻難能可貴,這樣的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長久的快樂。

平凡而質(zhì)樸的“孟子三樂”的確道出了快樂人生的真諦。家庭平安乃能無憂,問心無愧方才安寧,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則是享受,一個(gè)人如能獲此三者,快樂自會如同清泉汩汩流淌,常伴左右。質(zhì)樸的往往是真摯的,真摯的往往是珍貴的。時(shí)光雖久遠(yuǎn),“孟子三樂”卻因其質(zhì)樸真摯而動人心魄,至今閃耀著智慧的光芒。也許你正擁有這些簡單的快樂,珍愛并享受它們吧,如果錯過了,一切就都晚了。

 四、《孟子》的藝術(shù)特色及學(xué)說要點(diǎn)

1.藝術(shù)特色
   《孟子》的語言明白曉暢,平實(shí)淺近,同時(shí)又精煉準(zhǔn)確。作為散文,《孟子》長于論辯,更具藝術(shù)的表現(xiàn)力,具有文學(xué)散文的性質(zhì)。其中的論辯文,巧妙的運(yùn)用了邏輯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應(yīng)手地運(yùn)用類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縱,反復(fù)詰難,迂回曲折的把對方引入自己預(yù)設(shè)的結(jié)論中,如《梁惠王下》:
    氣勢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風(fēng)格特征。這種風(fēng)格源于孟子人格修養(yǎng)的力量。具有這種浩然之氣的人,能夠在精神上壓倒對方,能夠做到藐視政治權(quán)勢,鄙夷物質(zhì)貪欲,氣概非凡,剛正不阿,無私無畏?!睹献印分写罅渴褂门排季洹B句等修辭手法。來增強(qiáng)文章的氣勢,使文氣磅礴,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2.學(xué)說要點(diǎn)

道德天:孟子認(rèn)為現(xiàn)實(shí)世界是道德的世界,而道德根源背后的標(biāo)準(zhǔn),便是天。天表現(xiàn)于人,便是性。人若能有足夠修養(yǎng),便能知天,達(dá)致天人合一。心性論:性善與四端 —— 道德價(jià)值的根源;孟子的“性善說”,主要發(fā)揮孔子“仁”的觀念??鬃又械摹叭省比狈α死碚摶A(chǔ)及尚未解釋“道德價(jià)值根源”的問題。因此,孟子要建立“道德價(jià)值根源之自覺心”,認(rèn)為善是人的基本自覺,這種自覺是表現(xiàn)于惻隱、羞惡、辭讓及是非四端?!八亩恕闭f明道德價(jià)值的自覺,是與生俱來的。這便能補(bǔ)充孔子“仁”學(xué)理論的不足。

義利之辨(道德價(jià)值的論證):孟子認(rèn)為“四端”是內(nèi)在于自覺心的,屬于人的“本質(zhì)”,即所謂人的“性”。人之性,必有異于禽獸之處,這種“異于禽獸”的性,便是“善端”。他指出,人之所以不善,是由于受私欲蒙蔽。因此,人應(yīng)放棄私利,以達(dá)到社會的公義。目的是建立良好的個(gè)人道德觀。

五、《孟子》中體現(xiàn)了那些思想

1.孟子思想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約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華夏族,魯國鄒(今山東省鄒城市)人,相傳他是魯國姬姓貴族公子慶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孟子是戰(zhàn)國時(shí)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xué)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并稱“孔孟”。代表作《魚我所欲也》已編入初中語文教科書中,《寡人之于國也》編入高中語文教科書中。政治上,孟子主張法先王、行仁政;學(xué)說上,他推崇孔子,反對楊朱、墨翟。孟子繼承并發(fā)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對儒術(shù)的理解。他主張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游歷于齊、宋、滕、魏、魯?shù)戎T國,希望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前后歷時(shí)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學(xué)說被認(rèn)為是“迂遠(yuǎn)而闊于事情”,而沒有得到實(shí)行。最后他退居講學(xué),和他的學(xué)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2. 哲學(xué)思想 

孟子哲學(xué)思想的最高范疇是天。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殘留的人格神的含義,把天想象成為具有道德屬性的精神實(shí)體。他說:“誠者,天之道也?!泵献影颜\這個(gè)道德概念規(guī)定為天的本質(zhì)屬性,認(rèn)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觀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體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倫理思想,都是以天這個(gè)范疇為基石的。

孟子的思想是復(fù)雜的,其思想主要以唯物主義的成分居多:《孟子》書中所反映出來的關(guān)于認(rèn)識論的見解,包含著許多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的。在《孟子》中有云:“……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指出有許多知能必須經(jīng)歷困難,經(jīng)過挫折、失敗,不斷取得教訓(xùn),受到鍛煉,然后才能得之??陀^世界有其自己的規(guī)律,是人所不能違反的。

孟子明確地看到,一切事物發(fā)展和變化有其自己的一定的進(jìn)程。他在書中講了一個(gè)故事作為比喻: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公孫丑》)上)認(rèn)識論認(rèn)識世界是為了改造世界。最重要的一環(huán)在于掌握客觀規(guī)律。孟子拿夏禹治水,根據(jù)水勢就下、可導(dǎo)而不可遏的規(guī)律,來說明人認(rèn)識世界、改造世界都須如此。孟子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教育方法中的“因材施教”??隙ㄔ谶M(jìn)行教育時(shí),必須采取因人而異的多種方法。而且,對孔子的“因材施教”有了發(fā)展。認(rèn)為教育學(xué)生必須要有一定的標(biāo)準(zhǔn),使學(xué)生有一個(gè)明確的奮斗目標(biāo)。孟子所倡導(dǎo)的學(xué)習(xí)方法和教育方法是中國古代教育學(xué)的結(jié)晶,對我們今天的學(xué)習(xí)和教育仍然有著一定的參考價(jià)值。

孟子的天道認(rèn)為天是最高的有意志的,人世間的朝代更替、君王易位,以及興衰存亡、富貴窮達(dá),均是由天命所定。人對于天必須百依百順,“順天者昌,逆天者亡”,天意是不可抗拒的。他站在唯物主義反映論的對立面,否認(rèn)人的思想是社會存在的反映,認(rèn)為人生下來就具有與生俱來的先天的善性的萌芽。

此外,孟子還非常重視修養(yǎng)。在心性修養(yǎng)方面,孟子從“性善論”這一根本思想出發(fā),認(rèn)為實(shí)行“仁政”的最重要的動力,完全仰仗于君子大發(fā)“仁心”。這種“良知”、“良能”,“操之所存,舍之所亡”,貴在一個(gè)“養(yǎng)”字。孟子以子思的“思誠之道”為依據(jù),提出了“盡心”、“知性”、“知天”等觀點(diǎn),從而形成了一套含有主觀唯心主義成分的思想體系。

性善論孟子的主要哲學(xué)思想,是他的“性善論”,與荀子的“性惡論”相對(梁啟超認(rèn)為孟子的“性善論”強(qiáng)調(diào)了教育的可能性,荀子的“性惡論”強(qiáng)調(diào)了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論”是孟子談人生和談?wù)蔚睦碚摳鶕?jù),在他的思想體系中是一個(gè)中心環(huán)節(jié)。“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保ā陡孀由稀罚叭酥粚W(xué)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盡心上》)孟子的性善論只說性善,南宋朱熹補(bǔ)充為“人之初,性本善”,明代王陽明繼承并發(fā)展出“良知學(xué)說”,當(dāng)代學(xué)者傅佩榮提出“性向善”。孟子以“性善論”作為人們修養(yǎng)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論根據(jù),認(rèn)為仁、義、禮、智等倫理道德的要求源于人的本性本心,有倫理學(xué)意義。

同時(shí)“性善論”認(rèn)為通過學(xué)習(xí)人人可以成為堯舜那樣的君子,又強(qiáng)調(diào)了教育的可能性,具有很大的的教育意義。飲食見解孟子在飲食上提出了較多的見解,多被后人視為經(jīng)典。他從仁愛的角度出發(fā),說道:“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yuǎn)庖廚也?!焙笕藢ⅰ熬舆h(yuǎn)庖廚”解為不近廚房,并作為孟子賤視烹飪的理論依據(jù),這是不可取的。所謂“君子遠(yuǎn)庖廚”,不過說的是一種不忍殺生的心理狀態(tài)罷了。也就是齊宣王“以羊易?!钡男睦恚?yàn)樗H眼看到了牛即將被殺的樣子而沒有親眼看到羊即將被殺的樣子。“眼不見為凈”,所以君子遠(yuǎn)離宰雞殺鴨的廚房。

《禮記·玉藻》選段譯文:當(dāng)時(shí)親眼見到了牛而沒有見到羊。君子對于飛禽走獸,見到它們活著,便不忍心見到它們死去;聽到它們哀叫,便不忍心吃它們的肉。所以,君子總是遠(yuǎn)離廚房。”《孟子》記載,診斷飲食是人生最基本、最重要的事情。這與儒家自孔子開始對飲食的觀點(diǎn)是一脈相承的。 

總結(jié):(1)在人性方面,主張性善論。以為人生來就具備仁、義、禮、智四種品德。人可以通過內(nèi)省去保持和擴(kuò)充它,否則將會喪失這些善的品質(zhì)。因而他要求人們重視內(nèi)省的作用。

2)在社會政治觀點(diǎn)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論。仁政就是對人民“省刑罰,薄稅斂?!彼麖臍v史經(jīng)驗(yàn)總結(jié)出“暴其民甚,則以身弒國亡,”又說三代得天下都因?yàn)槿?,由于不仁而失天下。?qiáng)調(diào)發(fā)展農(nóng)業(yè),體恤民眾,關(guān)注民生,他在《寡人之于國也》中說:“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彼痔岢雒褓F君輕的主張,認(rèn)為君主必須重視人民,“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本魅缬写筮^,臣下則諫之,如諫而不聽可以易其位。

至于像桀、紂一樣的暴君,臣民可以起來誅滅之。他反對實(shí)行霸道,即用兼并戰(zhàn)爭去征服別的國家;而應(yīng)該行仁政,爭取民心的歸附,以不戰(zhàn)而服,也即他所說的“仁者無敵”,實(shí)行王道就可以無敵于天下。

3)在價(jià)值觀方面,他強(qiáng)調(diào)舍身取義,“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強(qiáng)調(diào)要以“禮義”來約束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能為優(yōu)越的物質(zhì)條件而放棄禮義,“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

3.政治思想

民本說: 孟子指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rèn)為政府要保障人民的利益,君主應(yīng)以愛護(hù)人民為先決條件。因此,天命在于民心而不在于君主,若君主無道,人民便可推翻他;但若君主有旨,人民便應(yīng)謹(jǐn)守崗位。

法先王:孟子主張行仁政,必須效法先王(堯、舜、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的王道統(tǒng)治政治,這樣便能把仁政施行于天下。

仁政與王道 :孟子主張施行仁政,必須先有仁心,然后方推行仁政。孟子認(rèn)為人有不忍之心,乃有不忍人之政。仁政,是統(tǒng)一天下者必具備的條件。而仁政的具體表現(xiàn),就是使國家給百姓安居樂業(yè)的王道,要實(shí)行王道,又要尊賢使能。

①.德治觀念

孔子論“仁”,是自覺的道德; 孟子的“仁”,則兼具教化的功能。君主應(yīng)培養(yǎng)出德性,這是施行仁政的條件,故主張“有德者執(zhí)政”。反對霸政。孟子提倡以德服人的仁政,反對武力服人的霸政,目的在減輕民生痛苦,緩和社會矛盾,故孟子主張“王道政治”,反對霸力服人?;謴?fù)井田制度,孟子認(rèn)為理想的經(jīng)濟(jì)制度是“井田制度”?!熬镏贫取奔赐恋貫閲夜校瑖沂谔锶嗣窀N,但人民亦要助耕公田,當(dāng)作納稅,因此,農(nóng)民便有“恒產(chǎn)”(恒常固定的田產(chǎn)),國家自會安定。

②道統(tǒng)觀念

孟子時(shí),更把堯、舜、禹、湯、文王、武王、周公、孔子等,視為儒家的“道統(tǒng)”(一脈相承的知識系統(tǒng))。從此,儒家的道統(tǒng)觀念與儒家思想之間,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孟子的民本思想,行仁政的主張,一切以民心向背為標(biāo)準(zhǔn)。這套革命理論,成為中國傳統(tǒng)政治理論的創(chuàng)見,雖然此說缺乏現(xiàn)代的民主精神,卻成為傳統(tǒng)治制度中,抑制君權(quán)的合理性淵源。孟子“為民制產(chǎn)”的主張,更成為歷代經(jīng)濟(jì)制度的最高理想,如隋唐的均田制。

4.民本思想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泵献诱J(rèn)為君主應(yīng)以保民為先,為政者要保障人民權(quán)利。孟子贊同若君主無道,人民有權(quán)推翻政權(quán)。 正因此原因,《漢書》「藝文志」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沒有得到應(yīng)有的地位。到五代十國的后蜀時(shí),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書“十一經(jīng)”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這可能是《孟子》列入「經(jīng)書」的開始。到南宋孝宗時(shí),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xué)》、《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并成為“十三經(jīng)”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滿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刪除《孟子》中的有關(guān)內(nèi)容。

六、《孟子》中的教育思想及教育主張

(一)《孟子》中的教育思想

孟軻(約前372一前289),戰(zhàn)國中期鄒國(今山東鄒縣人,中國古代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軻3歲喪父,幼年得力于母教。"孟母三遷"及"斷機(jī)勸學(xué)"故事,成為家教佳話,廣泛流傳。孟軻"受業(yè)于子門人"?,曾游學(xué)于齊都稷下學(xué)宮。40歲以后,游說各國,到過宋、魯、滕,梁等國,雖倍受禮遇,終因其政治主張與時(shí)勢不合,"見以為迂遠(yuǎn)而闊于事情"?,而先后離去。最后再到齊國,被齊宜王聘為客卿,"受上大夫之祿,不任職而論國事"?。齊宣王不肯實(shí)行孟子建議,孟子遂告老還家。孟子一生從事教育工作。他第一次到齊都稷下時(shí),可能已開始聚徒講學(xué)。而最后一次到齊,"后車數(shù)十乘,從者數(shù)百人"?,已是學(xué)生眾多名躁一時(shí)的大師了。孟子說:"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晚年還鄉(xiāng),專意講學(xué),與弟子公孫丑、萬章等編成《孟子》一書。

孟子對孔子推崇備至,說:"乃所愿,則學(xué)孔子也"?,嘆息自己出生太晚,

"未得為孔子徒也。"?司馬遷說孟子受業(yè)于子思之門人。子思是孔子嫡孫。子思的老師又是孔子高足曾參??鬃铀篮笕宸譃榘?,其中"子思之儒"與"孟氏之儒"

實(shí)為師承關(guān)系,后世稱之為思孟學(xué)派。戰(zhàn)國時(shí)期,先有思孟學(xué)派,后有荀子學(xué)派,儒學(xué)得以大張。唐代韓愈倡儒學(xué)道統(tǒng)說,自堯舜以至于孔子,接續(xù)孔子的則只有孟子,這是韓愈有意揚(yáng)孟抑荀。至此孟子為儒學(xué)正統(tǒng)傳人成為定論。孟子被尊為僅次于孔子的"亞圣"。而孟子本人也是以孔子繼承人和捍衛(wèi)者自許的。

孟子在新形勢下發(fā)展了孔子思想。他在"誠"本體基礎(chǔ)上,構(gòu)筑起包括天道觀性善論、仁政說、英雄史觀的唯心主義思想體系。

"孔孟之道"奠定了儒家學(xué)說的根基。思孟學(xué)派所發(fā)展的"心性之學(xué)"孕育了后來的宋明理學(xué)。孔子、孟子的學(xué)說雖不行于當(dāng)世,但是當(dāng)封建制度確立需要相應(yīng)的上層建筑為之服務(wù)時(shí),即刻受到重視,被確定為封建國家的正統(tǒng)思想,對我國封建社會的發(fā)展,包括教育和文化的發(fā)展,產(chǎn)生過深刻的影響。

《孟子》一書記述了孟子游說各國及有關(guān)學(xué)術(shù)爭鳴的情況,記錄了孟子的教育活動和教育主張,是研究孟子思想的最主要的文獻(xiàn)資料。全書共7篇,261章,約35,000字。篇名取開篇首句中二、三字,為《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

每篇又分上下,如《梁惠王上》《梁惠王下》等。蓋自漢以來舊式版本全

書作14卷,即每篇上為一卷,下為一卷,合二卷為一篇。

??  關(guān)于《孟子》的篇數(shù)?!妒酚洝っ宪髁袀鳌氛f是7篇,但是東漢應(yīng)劭《風(fēng)俗

·窮通》及班固《漢書·藝文志》皆說為11篇。趙歧《孟子題辭》則說孟子"

著書七篇","又有外書四篇"。他只給七篇作注,認(rèn)為外四篇似非《孟子》本真,

后世依放而托之也。"七篇流傳至今,而外四篇早就亡佚了。今傳《孟子外書》

四篇,清代學(xué)者已辨明為明人偽作,梁啟超所謂"偽中出偽"???磥?,司馬遷七

篇說是可信的。

??  第一、關(guān)于《孟子》的作者。歷來有三派意見:

孟子自著說、孟子死后其學(xué)生編定說、孟子師生合作說。司馬遷說:孟子

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歷代多數(shù)學(xué)者贊同司馬遷之說,為師生合作派。自著派中如朱熹承認(rèn)書中有孟子門徒筆墨,孟子曾加"刪定",是靠近師生合作派的。學(xué)生編定派最主要的論據(jù)是,書中諸侯有死于孟子之后的,為什么也稱謚?對此閆若璩解釋說."卒后,書為門人所敘定,故諸王侯皆加謚焉。"?關(guān)于《孟子》的注釋。最早有東漢趙歧的《孟子章句》,

《十三經(jīng)注疏》即用趙注。以后注家紛紜,重要的有朱熹的注。古注中最好的是

清人焦循的《孟子正義》。今人楊伯峻有《孟子譯注》,注釋精當(dāng),可讀性強(qiáng)。

??  第二、關(guān)于《孟子》的歷史地位和影響。

《漢書·藝文志》將《孟子》列為子書。但是漢人普遍視其為輔經(jīng)的"傳"。

五代后蜀時(shí),《孟子》被列入"十一經(jīng)"刻石,是為稱"經(jīng)"之始。南宋朱熹取《大學(xué)》、《中庸》,合《論語》、《孟子》為"四書",花畢生精力作《四書集注》(含《孟子集注》),《孟子》地位隨之提高。自元仁宗規(guī)定科舉考試必須在"四書"內(nèi)出題,而且議論必須遵照朱注,直到晚清廢科舉一直沿用這一規(guī)定。這樣,《四書集注》便是所有讀書人的必讀書了,《孟子》一書的影響自非其他諸子可比。

總之,《孟子》的地位隨著封建社會的發(fā)展、沒落,逐步被抬高起來,影響也越來越大。中間也曾有過一點(diǎn)插曲,如明太祖初即位,對孟子"民貴君輕"思想很惱火,下令刪去《孟子》85條另出《孟子節(jié)文》一書,至永樂年間又恢復(fù)《孟子》全文。

??  《孟子》繼承并發(fā)揮孔子的教育思想,許多問題比孔子講得更為明確、生動;

又在新提出的性善論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出"心性之學(xué)"?!睹献印穼χ袊饨ń逃?/span>

發(fā)展,特別是宋代以后的理學(xué)教育影響深遠(yuǎn)。

? 1.《孟子》教育思想的理論基礎(chǔ)--性善論

?? 孔子曾提出'性近習(xí)遠(yuǎn)",對人性善惡沒有表態(tài)。"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

"?《孟子》性善論的根據(jù)是:"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

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nèi)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yù)于鄉(xiāng)黨朋友

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

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

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有

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

又說:"人之不學(xué)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簡言之,

人生而有"不忍人之心"和仁義禮智"四端"。這是先驗(yàn)的、超功利的、天賦的良知

良能,是人之所以為人、人同禽獸的分野。

"四端"擴(kuò)充開來即為"四德"。這需要有信心,要經(jīng)過主觀的努力。"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kuò)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dá)。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人皆可以為堯舜"?,自謂不能、自暴自棄是無道理的,是有害的。

??  既然人性善,為什么有為不善的,有惡人呢?《孟子》說,此"非才(性)之

罪也",而是環(huán)境"陷溺其心",四端遭泯滅所致。它舉例說,水向下流是水的本

性,但在外力作用下水可倒流、可上山。不過處于同樣惡劣的環(huán)境中,如舜居深

山之中,"其所以異于深山之野人者,幾希。"然而,舜"聞一善言,見一善行,

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故舜成為圣人,而野人仍為野人。惡劣環(huán)境中也

"善言"、"善行",能否為善關(guān)鍵還在于有無積極向善的主觀愿望和奮斗精神。

?? 《孟子》還提出"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的認(rèn)識路線,認(rèn)

為人的心性來自天賦與天相通,只要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盡量擴(kuò)充自身善端,就能

達(dá)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 《孟子》性善論是唯心主義的,目的是證明宗法道德的合理性與自覺修養(yǎng)道

德的必要性。孟子與告子等人就人性問題展開辯論,深化了對人自身本質(zhì)的探討,

給以后中國思想界提出一個(gè)重要課題。性善論是《孟子》哲學(xué)思想的重要內(nèi)容,

是其論證教育基本問題及闡述教育教學(xué)原則、方法的理論基礎(chǔ)。

?? 2.《孟子》論教育的作用和地位

?? 首先,從國家和社會說,教育是"行仁政"、"得民心"的重要手段?!睹献印?/p>

在性善論基礎(chǔ)上,提出仁政思想。"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yùn)

于掌上。"?"不忍人之政"即是仁政。仁政必須重視教育,"謹(jǐn)庠序之教,申之以

孝悌之義。"?因?yàn)橹挥薪逃拍芘囵B(yǎng)"仁者"造就"俊杰";任用這樣的人做官才能

施行仁政,治天下如運(yùn)股掌。"不信仁賢,則國空虛。"??

《孟子》十分重視民心向背,它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著名

論斷,在歷史上有很大影響。教育是得民的重要手段。"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cái),善教得民心。"?總之,教育對于施行仁政、鞏固政權(quán),實(shí)現(xiàn)社會的統(tǒng)一和諧,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忽視教育,則"上無禮,下無學(xué),賊民興,喪無日矣!"?行仁政要"制民恒產(chǎn)"、"省刑罰,薄稅斂",讓百姓免除饑寒交迫過上安居樂業(yè)的日子。有了這樣的物質(zhì)條件,還需開辦學(xué)校抓緊教育工作。這是因?yàn)榻逃苁拱傩諛淞⑵鹑烁褡非蟮淖杂X性,使社會形成良好的道德風(fēng)尚。如此則天下歸心,不用戰(zhàn)爭殘殺即可以"王天下"。一方面,"有恒產(chǎn)者有恒心"?;另一方面,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

《孟子》把教育同經(jīng)濟(jì)同人民物質(zhì)生活聯(lián)系起來,發(fā)揮孔子"庶富教"思想,勾畫出一幅王道政治藍(lán)圖。其次,從人的發(fā)展說,教育是保存和擴(kuò)充人的善端,形成高尚人格的決定力量。

?? 《孟子》性善論認(rèn)為"仁義禮智根于心","非由外爍我也,我固有之也。"?

但是,天賦于人的只是善端,而非完全的道德;況且,人受環(huán)境影響,善端遭陷

溺就會為不善。所以說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學(xué)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教育的作用即在于促進(jìn)人對自身固有善端的體認(rèn),獲得道德修養(yǎng)的主體意識,保存、擴(kuò)充和發(fā)展善端,成為道德上的完人、"圣賢"。人有天賦善端,"茍得其養(yǎng),無物不長;茍失其養(yǎng),無物不消。"?性善論解釋了教育的機(jī)制,對教育培養(yǎng)高尚人格的作用是滿懷信心的,包含有外因需通過內(nèi)因起作用的合理成分。但是,性善論是唯心主義的,這就使《孟子》關(guān)于教育的機(jī)制和作用的論述,蒙上神秘色彩。

?? 3.《孟子》明確提出"明人倫"的教育目的

?? 《孟子》提出學(xué)校要"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

朋友有信"?,"申以孝悌之義。"辦學(xué)目的在于"明人倫",使學(xué)生懂得并遵守維護(hù)

社會尊卑、貴賤、男女、長幼、朋友關(guān)系的封建道德規(guī)范,培養(yǎng)自覺服從封建統(tǒng)

治秩序的"君子"、"圣賢"。"親親,仁也;敬長,義也。"?明人倫的教育也就是

自覺體認(rèn)和擴(kuò)充四端為四德的實(shí)際內(nèi)容?!睹献印芬髮W(xué)校的智育、美育都要為

明人倫的目的服務(wù),圍繞孝悌仁義來進(jìn)行。

"仁之實(shí),事親是也;義之實(shí),從兄是也;智之實(shí),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禮

之實(shí),節(jié)文斯二者是也;樂之實(shí),樂斯二者。"?這樣,封建倫理道德教育就成了學(xué)校教育的主體和中心了。

?? 中國封建社會的教育都把《孟子》提出的"明人倫"當(dāng)作教育目的。這對于統(tǒng)

一辦學(xué)思想,統(tǒng)一教學(xué)內(nèi)容和培養(yǎng)目標(biāo)是有積極意義的。明人倫的教育對于封建

政權(quán)的鞏固和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有過歷史性貢獻(xiàn);對于形成中國人重視道德的價(jià)值

觀念,中國以"禮義之邦"著稱于世是有重大作用的。

《孟子》講的倫理關(guān)系是雙向的,要求雙方都承擔(dān)相當(dāng)?shù)牡赖仑?zé)任,這對

于君權(quán)、父權(quán)是有某種約束作用的。"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

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這是《孟

子》思想的民主性精華。但是,把學(xué)校教育目的局限于明人倫上,有重德輕智傾

向,忽視自然知識的教育,對中國古代教育也是有消極作用的。

?? 4.《孟子》關(guān)于道德教育和修養(yǎng)的思想

??  《孟子》在其性善論基礎(chǔ)上,提出"存心養(yǎng)性"為核心的一系列道德教育和修

養(yǎng)的原則、方法,繼承、發(fā)展了孔子的德育思想,對于鑄造我國封建士大夫品格

產(chǎn)生過深刻的影響。

??  (1)存心養(yǎng)性?!睹献印沸陨普摪汛嫘摹⑶蠓判漠?dāng)作教育的任務(wù)和個(gè)體

修養(yǎng)的內(nèi)容。說:"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

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xué)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

雖有存焉者寡矣。"?這是因?yàn)樾氖巧浦?,也是人體的"大官"。"心之官則思

存心才能獲得對善的理性自覺。人欲則源于耳、目、口、鼻、舌 等感覺器官。

人的感覺器官屬"小官",沒有理性,不能辨別是非,只是追求享樂,一遇外

物便被引向迷途,成為存心的障礙。

?? 《孟子》存心寡欲主張,提出道德修養(yǎng)必須正確對待物質(zhì)欲望問題。它要求

人們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不要貪圖物質(zhì)生活享受,物質(zhì)享受方面的欲望多了,

將妨礙精神境界的提高。這是其合理性的一面。另一方面,它把二者絕對對立起

來,"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則是走向極端了。同樣,它強(qiáng)調(diào)思維對道

德修養(yǎng)的重要性,要求樹立對道德的理性自覺,是合理的因素。但是視感覺器官

"小官",輕視感性認(rèn)識,割裂理性認(rèn)識與感性認(rèn)識的聯(lián)系,進(jìn)而說什么"從其

大體為大人,從其小體為小人"?。則是錯誤的。

??   (2)立志養(yǎng)氣。

《孟子》強(qiáng)調(diào)立志,志行高尚,"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它認(rèn)為具有

仁義理想的人,有一種高尚的精神力量,能把生死、榮辱、苦樂置之度外。"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這些話已成為傳世格言;中國歷史上無數(shù)英雄豪杰無不蒙其教益,在今天仍然有教育意義。

?? 《孟子》把立志與養(yǎng)氣聯(lián)系起來,說"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什么是"浩然之氣

"?"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

道;無是,餒也。是集義而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顯然,浩然之氣是在精神

上壓倒一切的凜然正氣。這種氣在古今許多英雄人物身上確實(shí)是存在的?!睹献印?/p>

認(rèn)為浩然之氣是以直(正義)培養(yǎng)出來的,是與道(道理)相配合,經(jīng)過正義行為

的不斷積累所產(chǎn)生,而非一時(shí)一事所能成就的??芍堑赖滦摒B(yǎng)的最高境界。

這對于我們的德育工作當(dāng)有所啟示。

??  (3)反求諸已。

在處理人際關(guān)系上,《孟子》根據(jù)孔子"君子求諸己"的要求,提出"反求諸

"原則。它說:"親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孟子》認(rèn)為,能反求諸已,確實(shí)以仁愛、禮貌待人,一般說來是會得到相應(yīng)的對待的;而一再反躬自求,確實(shí)相信自己沒有不足,這時(shí)如對方仍以"橫道"待我,那就只好把他看作禽獸,對禽獸則不必計(jì)較。這種嚴(yán)己寬人的風(fēng)格,已經(jīng)成了中國人民的傳統(tǒng)美德,需要加以弘揚(yáng)。

?? 再進(jìn)一步,《孟子》認(rèn)為"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一個(gè)人要"自求多福",不

"自作孽"。它多次指出人不可自戕自侮、自暴自棄。"夫人必自 侮,然后人侮

之。"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這些話洋溢著樂觀進(jìn)

取精神,對于認(rèn)識人的主體作用,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是有積極意義的,但是有唯意

志論傾向。

?? (4)知恥改過。

《孟子》認(rèn)為在道德修養(yǎng)上知恥與否關(guān)系重大。"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

無恥矣。"?這是因?yàn)?quot;羞惡之心,義之端也。"知恥才能找回并發(fā)揚(yáng)善端,才能改過遷善。

?? 《孟子》主張要像子路那樣"聞過則喜",像大禹那樣"聞善言則拜。"?它多方

闡發(fā)孔子"過則無憚改"思想;又進(jìn)一步提出"與人為善"的要求。

《孟子》說:"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舍己從人,樂取于人以為善。自耕

稼、陶、漁以至為帝,無非取于人者。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

子莫大乎與人為善。"?"與人為善"首先要做到有過改過,無過也樂于學(xué)習(xí)別人長

處;進(jìn)而要"善與人同",積極為善,并偕同別人一道為善。這種虛心向別人學(xué)習(xí),

互相幫助,共同進(jìn)步的思想,今天仍不失其借鑒意義。

??  (5)磨煉意志。

《孟子》在道德教育和修養(yǎng)方面非常重視磨煉意志。它有一段名言:"天將

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在這里,《孟子》沒有講"良知""良能"。而是強(qiáng)調(diào)了自覺地刻苦磨煉的重要性,這實(shí)際上擺脫了性善論,承認(rèn)"天"并不能代替環(huán)境的磨礪而使人增益其才能。因此,這段話是帶有唯物論傾向的,只是帶了點(diǎn)唯心論尾巴,說這樣的環(huán)境是"天"有意安排的。

?? 5.《孟子》的教學(xué)思想

??  建立在性善論基礎(chǔ)上的《孟子》教學(xué)思想,強(qiáng)調(diào)發(fā)揮學(xué)生的主觀能動性和理

性思維的重要。雖然《孟子》教學(xué)論主旨在闡發(fā)孔子已經(jīng)提出的各項(xiàng)原則,但是

仍具有自己的特色。

?? (1)啟發(fā)教學(xué)與深造自得。

孔子最先提出啟發(fā)教學(xué)原則?!睹献印钒l(fā)展孔子思想,更加強(qiáng)調(diào)啟發(fā)學(xué)生學(xué)

習(x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xué)生要自求自得,教師不應(yīng)代替學(xué)生思考做結(jié)論,也不應(yīng)降低對學(xué)生的要求。它說:"君子引而不發(fā),躍如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

"?又說:"梓匠輪輿能與人規(guī)矩,不能使人巧。"?

《孟子》"盡心、知性、知天"思想,認(rèn)為"萬物皆備于我矣。"?因此只要自

己自覺體認(rèn),積極思考,便會獲得知識德性,即所謂"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

《孟子》認(rèn)為,也只有這種自覺探求思考得來的知識,才能掌握得牢固,

運(yùn)用起來得心應(yīng)手。它說:"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

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孟子》從性善論出發(fā),強(qiáng)調(diào)知識德性的內(nèi)爍內(nèi)求,重視獨(dú)立思考的作用,發(fā)

揮教為誘導(dǎo)、學(xué)為主體思想,發(fā)展了孔子啟發(fā)教學(xué)原則,但是也使之蒙上了神秘

色彩,而且有忽視聞見之知的傾向。

?? (2)因材施教與堅(jiān)持標(biāo)準(zhǔn)。

《孟子》認(rèn)為學(xué)生的素質(zhì)、才能和學(xué)習(xí)態(tài)度、條件等是有差異的,教師應(yīng)當(dāng)

針對不同類型學(xué)生采取不同的教學(xué)方式、方法。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shí)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dá)財(cái)者;有答問者;

有私淑艾者。"?又說:教亦多術(shù)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

"?總之,教學(xué)應(yīng)當(dāng)從學(xué)生實(shí)際出發(fā),采取多樣靈活的方法。

??   《孟子》繼承發(fā)揚(yáng)孔子因材施教思想;同時(shí)提出教學(xué)必須堅(jiān)持一定標(biāo)準(zhǔn),

對因材施教思想作了必要補(bǔ)充?!睹献印放e例說,羿教人射箭一定把弓張滿,學(xué)

者也必須學(xué)著張滿弓,張滿弓是射箭所要求達(dá)到的標(biāo)準(zhǔn)。能干的工匠教人學(xué)藝,

一定要用規(guī)矩,學(xué)者也必須學(xué)會用規(guī)矩,因?yàn)闊o規(guī)矩方圓便失去了標(biāo)準(zhǔn)。"大匠

不為拙工改廢繩墨,羿不為拙射變其彀率。"?教學(xué)要做到因材施教,又要堅(jiān)持統(tǒng)

一要求與標(biāo)準(zhǔn),"中道而立,能者從之。"

?? (3)循序漸進(jìn)與專心有恒。

《孟子》以流水為喻,生動地闡發(fā)了孔予循序漸進(jìn)的思想。"流水之為物也

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達(dá)。"?堅(jiān)持循序漸進(jìn)原則,必須反對急躁躐等,因?yàn)?quot;其進(jìn)銳者,其退速。"?同時(shí),《孟子》講循序漸進(jìn),還有不舍晝夜、持之以恒的意思。

它說:"原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后進(jìn),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因此,堅(jiān)持循序漸進(jìn)原則,還必須反對"一暴十寒"、半途而廢。學(xué)習(xí)要有成效,還必須做到專心致志?!睹献印芬远藦霓惹飳W(xué)藝,學(xué)習(xí)結(jié)果大不相同的故事,說明"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的道理,在中國已是家喻戶曉的了。

(二)孟子的教育主張

孟子認(rèn)為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提倡人格和道德教育。他說:“謹(jǐn)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而且,孟子認(rèn)為修養(yǎng)是求學(xué)的基點(diǎn),但又認(rèn)為人善性,是無法從外在培養(yǎng)(教育只可起感化作用),最終都要憑自己的思考來達(dá)致。修身方法上,主張自由發(fā)展,因勢利導(dǎo)。

此外,孟子也十分重視學(xué)習(xí)環(huán)境,置學(xué)子于優(yōu)良環(huán)境中,施以自發(fā)的教育,方能成功。孟子學(xué)說對后世的影響啟發(fā)宋明理學(xué)。孟子提出“內(nèi)圣之學(xué)”指出人的天性是善良,只要每人擴(kuò)充善性,壓抑物欲之性,自身反省。這種內(nèi)省的修養(yǎng)方法,成為后世儒家思想的主流。程顥、程頤、陸九淵、王陽明等宋明理學(xué)家,都是繼承孟子這方面的學(xué)說。

 七、出自《孟子》中的經(jīng)典名句

1.孟子曰:“天時(shí)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
    2.“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薄睹献印る墓隆?br>    3.“窮則獨(dú)善其身,達(dá)則兼濟(jì)天下。”《孟子·盡心上》
    4.“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6.“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
    7.“我知言,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nbsp;《孟子·公孫丑上》
    8.“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 《孟子·公孫丑上》
    9.“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nbsp;《孟子·公孫丑下》
    10.“權(quán),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 ——《孟子·梁惠王上》
    11.“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nbsp;《孟子·離婁下》
    12.“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   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離婁下》
    13.“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nbsp;《孟子·告子下》
    14.“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nbsp;《孟子·盡心下》
    15.“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孟子·告子下》
    16.“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

17.“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薄睹献印けM心上》
    18.孟子曰:“不以規(guī)距,不能成方員(圓),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孟子·離婁上》

(二)《孟子》經(jīng)典名言賞析

1.五十步笑百步。——《孟子.梁惠王上》

釋義:這句話意思看起來很簡單,但是大家有沒有反省一下自己?我們在嘲笑別人的時(shí)候,又何嘗不是五十步笑百步呢?諸如孔孟這樣的圣人,釋迦牟尼佛這樣的覺悟者,都從來沒有嘲笑過任何人,作為一介凡夫的我們,又有什么資格嘲笑別人呢?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釋義:愛護(hù)自己的老人和孩子,大家都覺得理所當(dāng)然,但對別人家的老人和孩子卻覺得無關(guān)痛癢;圣人推己及人,把天下所有的老人和孩子都當(dāng)成自己的親人,這就是仁道,這就是圣人和凡夫的區(qū)別。
    3.獨(dú)樂樂,與人樂樂,孰樂?——《孟子.梁惠王下》

釋義:快樂有兩種:自己偷著樂;與大家分享快樂。這兩種快樂哪一個(gè)才是真正的快樂呢?答案很明顯,自己獨(dú)樂,是有局限的,是狹隘的,短暫快樂過后就是空虛;與人分享快樂則是無限的,那種快樂是可以感染的,是可以無限傳播的,這才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4.王顧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下》

釋義:這句話應(yīng)用比較多,意思比較簡單,但它告訴我們一個(gè)道理:如對方打斷你的談話,或者岔開話題,你要知趣,不要接著再講了,因?yàn)槿思乙呀?jīng)聽不進(jìn)去了,多說無益。

5.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孟子.公孫丑上》

釋義: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古今多少圣賢諄諄教誨,這個(gè)道理不知講了多少遍,奈何世人就是不聽,不信,不見棺材不掉淚,不撞南墻不回頭。
    6.天時(shí)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釋義:再好的條件,都趕不上人心所向。所以,做人要以德為本,以人為本,其他名利、地位、財(cái)富等等,都是次要的,不要太執(zhí)著。

7.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孟子.滕文公下》

釋義:自己行為不端,卻教導(dǎo)別人正直,這是不可能的。我們看釋迦牟尼佛、孔子,為何他們能成為萬世敬仰的圣人,就是因?yàn)樗麄冏约菏紫茸龅搅?,做出榜樣給大家看,這樣的教育才有說服力,才能影響別人,所謂言教不如身教。

8.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quán)也。——《孟子.離婁上

釋義:做學(xué)問要懂得通權(quán)達(dá)變,就怕學(xué)成書呆子,死板硬套,教條主義。如果嫂子落水了,你還抱著“男女授受不親”的教條,不肯援之以手,那真的是學(xué)傻了。
    9.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挾也。——《孟子.萬章下》

釋義:這是古人的交友原則,古人交朋友,交的是他的道德,不可以有其他目的。反過來說,有其他目的的交友,那就不叫交友了,那叫交換。按這條原則,大家看看身邊到底有多少朋友?

10.人皆可以為堯舜。——《孟子.告子下》

釋義:這句話就是說,我們每個(gè)人的自性都是一樣的,都有成圣成賢的潛能,只是因?yàn)槲覀兊呢澙?、欲望、煩惱、?zhí)著、愚癡等等,阻礙了我們的成圣成賢之路。

八、出自《孟子》中成語

孟子典著《孟子》中的語言,包括用以幫助說理的比喻、寓言等,多為后人引用,并逐漸化為成語。

1.阿其所好ē qí suǒ hào

注釋:阿曲從;其他的;好愛好。指為取得某人的好感而迎合他的愛好。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宰我、子貢、有若,智足以知圣人,污不至阿其所好?!?/span>

2.安富尊榮

注釋:安安逸;富富有;尊尊貴;榮榮耀。安定富足,尊貴榮華。也指安于富裕安樂的生活。

出處:《孟子·盡心上》君子居是國也,其君用之,則安富尊榮?!?/span>

3.安宅正路

注釋:比喻仁義。指以仁居心,以義行事。

出處:《孟子·離婁上》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4.拔萃出類

注釋:同出類拔萃”。指高出眾人。

出處:語出《孟子·公孫丑上》出于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也。”

5.拔萃出群

注釋:拔超出。萃原謂草叢生的樣子,引伸為聚集,指聚集在一處的人或物。超出一般,在眾人之上。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出于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也?!?/span>

6.拔類超群

注釋:同拔萃出類”。指高出眾人。

出處:語出《孟子·公孫丑上》出于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也?!?/span>

7.拔苗助長

注釋:比喻違反事物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急于求成,反而壞事。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茫茫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渥于叾曋?,苗則槁矣?!?/span>

8.百世師

注釋:品德學(xué)問可以做為百代的表率。

出處:《孟子·盡心下》圣人,百世之師也?!?/span>

9.百世之師

注釋:世世代代的老師,指才德高尚而永遠(yuǎn)可為人師表的人。

出處:先秦·孟軻《孟子·盡心下》圣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span>

10.敗材傷錦

注釋:比喻用非其人,傷害國家。

出處:《孟子·梁惠王下》工師得大木,則王喜,以為能勝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則王怒,以為不勝其任矣?!薄蹲髠鳌は骞荒辍纷佑忻厘\,不使人學(xué)制焉。大官大邑,……而使學(xué)者制焉。其為美錦,不亦多乎?”

11.飽食暖衣

注釋:飽食吃得飽;暖衣穿得暖。形容生活寬裕,衣食豐足。

出處:《孟子·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span>

12.抱關(guān)擊柝tuò

注釋:柝木梆;抱關(guān)守關(guān);擊柝打更巡夜。守關(guān)巡夜的人。比喻職位卑下。

出處:《孟子·萬章下》為貧者,辭尊居卑,辭富居貧。辭尊居卑,辭富居貧,惡乎宜乎?抱關(guān)擊柝?!?/span>

13.杯水車薪

注釋:用一杯水去救一車著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決不了問題。

出處:《孟子·告子上》今之為人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

14.被發(fā)纓冠pī fà yīng guàn

注釋:來不及將頭發(fā)束好,來不及將帽帶系上。形容急于去救助別人。

出處:《孟子·離婁下》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雖被發(fā)纓冠而救之可也。”

15.彼一時(shí),此一時(shí)

注釋:那是一個(gè)時(shí)候,現(xiàn)在又是一個(gè)時(shí)候。表示時(shí)間不同,情況有了變化。

出處:《孟子·公孫丑下》彼一時(shí),此一時(shí)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span>

16.必由之路

注釋:由經(jīng)由。必定要經(jīng)過的道路。泛指事物必須遵循的規(guī)律或做事必須遵守的法則。

出處:《孟子·告子上》仁,人心也;義,人路也?!彼巍ぶ祆渥⒘x者行事之宜,謂人之路,則可以見其為出入往來必由之路,而不可須臾舍矣。”

17.避之若浼 měi

注釋:指躲避惟恐不及,生怕沾污了自身。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推惡惡之心,思與鄉(xiāng)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將浼也?!壁w岐注與鄉(xiāng)人立,見其冠不正,望望然,慚愧之貌也,去之恐其污己也?!?/span>

18.變貪厲薄

注釋:指改變、勸勉貪圖財(cái)利、行為輕薄的人使之廉潔忠厚。

出處:《孟子·盡心下》圣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宋·孫奭疏此章言伯夷、柳下惠變貪厲薄,千載聞之,猶有感激。”

19.勃然變色

注釋:勃然突然地。變色變了臉色。突然生氣,變了臉色。

出處:《孟子·萬章下》(孟子)曰'君有大過諫;反復(fù)之而不聽,則易位?!醪蛔兒跎??!?/span>

20.不經(jīng)之談

注釋:不經(jīng)不合道理?;恼Q無稽、沒有根據(jù)的話。

出處:《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其語閎大不經(jīng)?!睍x·羊祜《戒子書》無傳無經(jīng)之談,無聽毀譽(yù)之語?!?/span>

21.不愧不作

注釋:愧、怍慚愧。光明正大,問心無愧。

出處:《孟子·盡心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

22.不愧不怍bù kuì bù zuò

注釋:愧、怍慚愧。形容光明正大,問心無愧。

出處:戰(zhàn)國·鄒·孟軻《孟子·盡心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span>

23.不忘溝壑

注釋:溝壑山溝。念念不忘為正義而死,棄尸山溝。形容有為正義獻(xiàn)身的思想準(zhǔn)備。也比喻人發(fā)跡之后不忘過去貧賤的日子。

出處:《孟子·萬章下》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span>

24.不為已甚

注釋:已甚過分。不做得太過分。多指對人的責(zé)備或處罰適可而止。

出處:《孟子·離婁下》仲尼不為已甚者?!?/span>

25.不違農(nóng)時(shí)

注釋:違不遵守。不耽誤農(nóng)作物的耕種時(shí)節(jié)。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不違農(nóng)時(shí),谷不可勝食也。”

26.不肖子孫

注釋:不肖不象,不賢。指品德差,沒出息,不能繼承先輩事業(yè)的子孫或晚輩。

出處:《莊子·天地》親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則世俗謂之不肖子?!薄睹献印とf章上》丹朱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span>

27.不言而喻

注釋:喻了解,明白。不用說話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顯。

出處:《孟子·盡心上》仁義禮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然見于面。盎于背,施于四體,四體不言而喻?!?/span>

28.不以辭害志

注釋:辭文辭;志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原意是不因?yàn)橹活櫸霓o而損害了對內(nèi)容的理解◇也指寫文章不要只追求修辭而忽略文章的立意。

出處:《孟子·萬章上》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

29.不以規(guī)矩,不成方圓

注釋:規(guī)圓規(guī);矩曲尺。比喻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則。

出處:戰(zhàn)國·鄒·孟軻《孟子·離婁上》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guī)矩,不成方圓。”

30.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

注釋:比喻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則。

出處:《孟子·離婁上》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

31.不虞( yú)之譽(yù)

注釋:虞料想;譽(yù)稱贊。沒有意料到的贊揚(yáng)。

出處:《孟子·離婁上》有不虞之譽(yù),有求全之毀?!?/span>

32.不遠(yuǎn)千里

注釋:不以千里為遠(yuǎn)。形容不怕路途遙遠(yuǎn)。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王曰'叟,不遠(yuǎn)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33.不遠(yuǎn)萬里

注釋:不以萬里為遠(yuǎn)。形容不怕路途遙遠(yuǎn)。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王曰'叟,不遠(yuǎn)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34.不知世務(wù)

注釋:不知道當(dāng)代的情勢。

出處:漢·桓寬《鹽鐵論·論儒》孟子守舊術(shù),不知世務(wù)?!?/span>

35.裁長補(bǔ)短

注釋:指吸收別人長處,以彌補(bǔ)自己的不足。

出處:《孟子·滕文公上》今滕,絕長補(bǔ)短,將五十里也?!蹦铣ち骸ょ妿V《詩品》卷下安道詩嫩弱,有清上之句,裁長補(bǔ)短,袁彥伯之亞乎?”

36.采薪之憂

注釋:采薪打柴。病了不能打柴。自稱有病的婉辭。

出處:《孟子·公孫丑下》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憂,不能造朝。”

37.藏怒宿怨

注釋:藏、宿存留。把憤怒和怨恨藏留在心里。指心懷怨恨,久久難消。

出處:《孟子·萬章上》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span>

38.惻隱之心

注釋:惻隱對別人的不幸表示同情。形容對人寄予同情。

出處:《孟子·告子上》惻隱之心,人皆有之。”

39.岑(cén)樓齊末

 注釋:只比較末端,方寸的木頭也可高過高樓。比喻不從本著手,則無法認(rèn)清事實(shí)。

出處:《孟子·告子下》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樓。”《幼學(xué)瓊林·卷三·人事類》岑樓齊末,不識高卑?!?/span>

40.長幼有敘

注釋:指年長者和年幼者之間的先后尊卑。亦作長幼有序”。

出處:《孟子·滕文公上》圣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span>

41.陳善閉邪

注釋:陳述說;善善法美政;閉堵塞。臣下對君主陳述善法美政,借以堵塞君主的邪心妄念。

出處:《孟子·離婁上》責(zé)難于君謂之恭,陳善閉邪謂之敬,吾君不能謂之賊?!?/span>

42.晨秦暮楚

注釋:猶言朝秦暮楚。比喻反復(fù)無常。

出處:清·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孟子·公丑下二》乃游士之失守者,唯恐不得為臣而蚤定臣禮,于是晨秦暮楚,無國而不為臣,無君而非其君?!?/span>

43.成仁取義

注釋:成仁殺身以成仁德;取義舍棄生命以取得正義。為正義而犧牲生命。

出處:《論語·衛(wèi)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薄睹献印じ孀由稀飞?,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span>

44.乘時(shí)乘勢

注釋:舊指人應(yīng)趁著機(jī)會、時(shí)勢,做一番事業(yè)。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shí)?!?/span>

45.馳馬試劍

注釋:馳馬騎馬飛跑;試用。跑馬舞劍。形容人騎馬練劍習(xí)武。

出處:戰(zhàn)國·鄒·孟軻《孟子·滕文公上》吾他日未嘗學(xué)問,好馳馬試劍?!?/span>

46.持籌握算

注釋:原指籌劃,后稱管理財(cái)務(wù)。

出處:漢·枚乘《七發(fā)》孔老覽觀,孟子持籌而算之,萬不失一。”

47.赤縣神州

注釋:中國的別稱。

出處:《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nèi)自有九州。”

48.赤子之心

注釋:赤子初生的嬰兒。比喻人心地純潔善良。

出處:《孟子·離婁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span>

49.充類至盡

注釋:充類推究同類事理;至盡到極精密處。指就事理作充分的推論。

出處:《孟子·萬章下》夫謂非其有而取之者,盜也,充類至義之盡也。”

50.出爾反爾

注釋:爾你;反通返”,回。原意是你怎樣做,就會得到怎樣的后果?,F(xiàn)指人的言行反復(fù)無常,前后自相矛盾。

出處:《孟子·梁惠王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span>

51.出類拔萃

注釋:拔超出;類同類;萃原為草叢生的樣子,引伸為聚集。超出同類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出于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也?!?/span>

52.出圣入神

注釋:指神奇高妙。

出處:明·李贄《四書評·孟子·盡心下》中問六語最吃緊,正是出圣入神真口訣,凡具善信根基者佩服之?!?/span>

53.創(chuàng)業(yè)垂統(tǒng)

注釋: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建功業(yè);垂流傳;統(tǒng)指一脈相承的系統(tǒng)。創(chuàng)立功業(yè),傳給后代子孫。

出處:《孟子·梁惠王下》君子創(chuàng)業(yè)垂統(tǒng),為可繼也?!?/span>

54.春風(fēng)化雨

注釋:化化生和養(yǎng)育。指適宜于草木生長的風(fēng)雨。比喻良好的薰陶和教育。

出處:《孟子·盡心上》有如時(shí)春風(fēng)雨化之者?!?/span>

55.春秋無義戰(zhàn)

注釋:春秋時(shí)代沒有正義的戰(zhàn)爭。也泛指非正義戰(zhàn)爭。

出處:《孟子·盡心下》孟子曰'春秋無義戰(zhàn)。’”

56.綽有余裕

注釋:形容態(tài)度從容,不慌不忙的樣子◇也指能力、財(cái)力足夠而有剩余。

出處:《孟子·公孫丑下》我無官守,我無言責(zé)也,則吾進(jìn)退豈不綽綽然有余裕哉?”

57.辭富居貧

注釋:辭推辭,推卻。原指拒絕厚祿,只受薄俸?,F(xiàn)形容拋棄優(yōu)厚待遇,甘于清貧的生活。

出處:《孟子·萬章下》仕非為貧也,而有時(shí)乎為貧;娶妻非為養(yǎng)也,而有時(shí)乎為養(yǎng)。為貧者,辭尊居卑,辭富居貧。辭尊居卑,辭富居貧,惡乎宜乎?抱關(guān)擊柝?!?/span>

58.辭尊居卑

注釋:辭推卻。不受尊位,甘居卑下。

出處:《孟子·萬章下》為貧者,辭尊居卑,辭富居貧?!?/span>

59.此一時(shí),彼一時(shí)

注釋:此這;彼那。那是一個(gè)時(shí)候,現(xiàn)在又是一個(gè)時(shí)候。表示時(shí)間不同,情況有了變化。

出處:《孟子·公孫丑下》彼一時(shí),此一時(shí)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span>

60.此一時(shí)彼一時(shí)

注釋:指時(shí)間不同,情況亦異,不能相提并論。

出處:語出《孟子·公孫丑下》彼一時(shí),此一時(shí)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

61.從頭到尾

注釋:從開頭到結(jié)尾。指某件事物的全過程或全部內(nèi)容。

出處:《朱子全書·孟子三》是金聲底,從頭到尾只是金聲;是玉聲底,從頭到尾只是玉聲;是絲竹之聲,從頭到尾只是絲竹之聲。”

62.叢雀淵魚

注釋:比喻不行善政,等于把老百姓趕到敵人方面去。

出處:語出《孟子·離婁上》為淵驅(qū)魚者,獺也;為叢驅(qū)爵(雀)者,鹯也;為湯武驅(qū)民者,桀與紂也?!?/span>

63.存心養(yǎng)性

注釋:保存赤子之心,修養(yǎng)善良之性。舊時(shí)儒家宣揚(yáng)的修養(yǎng)方法。

出處:《孟子·盡心上》存其心,養(yǎng)其性,所以事天也?!?/span>

64.寸木岑樓

注釋:一寸長的木材同尖頂?shù)母邩潜?。原意是起點(diǎn)不同就比不出高低,比喻輕重相比必須標(biāo)準(zhǔn)一樣◇也比喻差距極大。

出處:《孟子·告子下》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樓。”

65.大而化之

注釋:化改變,轉(zhuǎn)變。原指大行其道,使天下化之◇形容做事情不小心謹(jǐn)慎。

出處:《孟子·盡心下》大而化之之謂圣。”

66.大旱望云

注釋:比喻渴望解除困境,如久旱盼望下雨一樣。

出處:先秦·孟軻《孟子·梁惠王下》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span>

67.大旱望云霓

注釋:云霓下雨的征兆∶象大旱的時(shí)候盼望寸水一樣。比喻渴望解除困境。

出處:《孟子·梁惠王下》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span>

68.大旱云霓ní

注釋:云霓下雨的征兆∶象大旱的時(shí)候盼望寸水一樣。比喻渴望解除困境。

出處:《孟子·梁惠王下》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span>

69.大有作為

注釋:作為做出成績。能夠極大地發(fā)揮作用,作一番貢獻(xiàn)。

出處:《孟子·公孫丑下》故將大有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謀焉則就之?!敝祆浼⒋笥袨橹?,大有作為,非常之君也?!?/span>

70.簞(dān)豆見色

注釋:比喻計(jì)較小利。

出處:《孟子·盡心下》好名之人能讓千乘之國,茍非其人,簞食豆羹見于色。”

71.簞食壺漿

注釋:食食物;漿湯。百姓用簞盛飯,用壺盛湯來歡迎他們愛戴的軍隊(duì)。形容軍隊(duì)受到群眾熱烈擁護(hù)和歡迎的情況。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簞食壺漿以迎王師?!?/span>

72.旦旦而伐

注釋:多比喻天天損害或斫喪。

出處:《孟子·告子上》亦猶斧斤之于森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

73.當(dāng)務(wù)之急

注釋:當(dāng)務(wù)指應(yīng)當(dāng)辦理的事。當(dāng)前任務(wù)中最急切要辦的事。

出處:《孟子·盡心上》知者無不知也,當(dāng)務(wù)之為急;仁者無不愛也,急親賢之為務(wù)。”

74.倒懸之急

注釋:倒懸象人被倒掛著一樣。比喻處境極端困難。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當(dāng)今之時(shí),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如解倒懸也?!薄逗鬂h書·臧洪傳》北鄙將若倒懸之急。”

75.倒懸之危

注釋:倒懸象人被倒掛著一樣。比喻處境極端困難。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當(dāng)今之時(shí),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如解倒懸也?!?/span>

76.得道多助

注釋:指符合道義者則能得到多數(shù)人的幫助。

出處:先秦·孟軻《孟子·公孫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77.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注釋:道道義;寡少。站在正義方面,會得到多數(shù)人的支持幫助;違背正義,必陷于孤立。

出處:《孟子·公孫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span>

78.得其所哉

注釋:所處所,環(huán)境。找到了適合于他的地方。指得到理想的安置。

出處:《孟子·萬章上》昔者有饋生魚于鄭子產(chǎn),子產(chǎn)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小則洋洋焉,攸然而逝?!赢a(chǎn)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79.登山小魯

注釋:比喻學(xué)問既高便能融會貫通,眼光遠(yuǎn)大。

出處:《孟子·盡心上》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span>

80.敵國外患

注釋:指來自敵對國家的侵略騷擾。

出處:《孟子·告子下》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81.敵眾我寡

注釋:敵方人數(shù)多,我方人數(shù)少。形容雙方對峙,眾寡懸殊。

出處:先秦·孟軻《孟子·梁惠王上》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qiáng)?!?/span>

82.地丑德齊

注釋:丑同類。地相等,德相同。比喻彼此條件一樣。

出處:《孟子·公孫丑下》今天下地丑德齊,莫能相尚。”

83.地利人和

注釋:地利地理的優(yōu)勢;人和得人心。表示優(yōu)越的地理?xiàng)l件和群眾基礎(chǔ)。

出處:《孟子·公孫丑下》天時(shí)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span>

84.吊民伐罪

注釋:吊慰問;伐討伐。慰問受苦的人民,討伐有罪的統(tǒng)治者。

出處:《孟子·滕文公下》誅其罪,吊其民,如時(shí)雨降,民大悅?!?/span>

85.丟盔拋甲

注釋:形容吃了敗仗狼狽逃跑的景象。同丟盔卸甲”。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86.丟盔棄甲

注釋:盔、甲頭盔和鎧甲。跑得連盔甲都丟了。形容打敗仗后逃跑的狼狽相。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87.丟盔卸甲

注釋:形容吃了敗仗狼狽逃跑的景象。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span>

88.東墻處子

注釋:指鄰居的處女。

出處:《孟子·告子下》踰東家墻而摟其處子,則得妻;不摟則不得妻;則將摟之乎?”

89.動心忍性

注釋:動心使內(nèi)心驚動;忍性使性格堅(jiān)韌。指不顧外界阻力,堅(jiān)持下去。

出處:《孟子·告子下》所以動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span>

90.洞察秋毫

注釋:洞察看得很清楚;秋毫鳥獸秋天身上新生的細(xì)毛,比喻極其細(xì)小的事物。形容人目光敏銳,任何細(xì)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91.獨(dú)夫民賊

注釋:獨(dú)夫暴虐無道,眾叛親離的統(tǒng)治者;民賊殘害人民的壞家伙。指對國家人民有嚴(yán)重罪行的、殘暴的統(tǒng)治者。

出處:《尚書·泰誓下》獨(dú)夫受,洪惟作威,乃汝世仇。”《孟子·告子下》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

92.獨(dú)善其身

注釋:獨(dú)唯獨(dú);善好,維護(hù)。原意是做不上官就修養(yǎng)好自身?,F(xiàn)指只顧自己,不管別人。

出處:《孟子·盡心上》窮則獨(dú)善其身,達(dá)則兼善天下?!?/span>

93.獨(dú)行其道

注釋:道信念、主張。獨(dú)自去實(shí)現(xiàn)自己的主張。

出處:《孟子·滕文公下》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dú)行其道?!?/span>

94.獨(dú)行其是

注釋:是對的。不考慮別人的意見,只照自己認(rèn)為對的去做。

出處:《孟子·滕文公下》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dú)行其道?!?/span>

95.斷織之誡

注釋:孟子的母親用割斷織布機(jī)上的紗,使機(jī)上的紗不能成布的損失來告誡中途放棄學(xué)業(yè)的兒子◇用這個(gè)故事告誡中途輟學(xué)的人。

出處:漢·劉向《列女傳·母儀傳》孟子之少也,既學(xué)而歸,孟母方績,問曰'學(xué)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夏敢缘稊嗥淇?。孟子懼而問其故,孟母曰'子之學(xué),若吾斷斯織也?!?/span>

96.斷杼擇鄰

注釋:孟母為了教育孟子不要中途荒廢學(xué)業(yè),用被割斷的紗不成布來做比喻;孟母三遷居處,選擇良好的環(huán)境,來影響孟子的成長。

出處:漢·劉向《列女傳·母儀傳》孟子之少也,既學(xué)而歸,孟母方績,問曰'學(xué)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夏敢缘稊嗥淇棥C献討侄鴨柶涔?,孟母曰'子之學(xué),若吾斷斯織也。’”

97.頓開茅塞

注釋:頓立刻;茅塞喻人思路閉塞或不懂事。比喻思想忽然開竅,立刻明白了某個(gè)道理。

出處:《孟子·盡心下》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span>

98.惡濕居下

注釋:厭惡潮濕卻住在低洼的的地方。比喻行動跟愿望相違背。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今惡辱而居不仁,是猶惡濕而居下住。”

99.惡醉強(qiáng)酒

注釋:強(qiáng)硬要。怕醉卻又猛喝酒。比喻明知故犯。

出處:《孟子·離婁上》今惡死亡而樂不仁,是猶惡醉而強(qiáng)酒。”

100.餓莩遍野

注釋:莩餓死的人。到處是餓死的人。形容人民因饑餓而大量死亡的悲慘景象。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span>

101.餓殍遍野è piǎo biàn yě

注釋:殍人餓死后的尸體。到處是餓死的人。形容老百姓因饑餓而大量死亡的悲慘景象。

出處:先秦·孟軻《孟子·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span>

102.二者不可得兼

注釋:兩項(xiàng)之中只能得其一,不能兼而有之。

出處:《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span>

103.發(fā)棠之請

注釋:發(fā)發(fā)放;棠齊國地名,積谷之處;請請求。原指孟軻勸請齊王發(fā)放棠邑糧食賑濟(jì)饑民◇指請示賑濟(jì)。

出處:《孟子·盡心下》齊饑,陳瑧曰'國人皆以夫子將復(fù)為發(fā)棠?!?/span>

104.法家拂士

注釋:拂通弼”。法家明法度的大臣;拂士輔弼之士。指忠臣賢士。

出處:《孟子·告子下》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105.幡然改途

注釋:幡通翻”;幡然很快而徹底;途途徑。指迅速地完全改變原來的道路。

出處:《孟子·萬章上》湯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途曰'與我處畎畝之中,由是以樂堯舜之道?!?/span>

106.翻然改進(jìn)

注釋:翻然變動的樣子。形容很快轉(zhuǎn)變,有所進(jìn)步。

出處:《孟子·萬章下》湯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曰'與我處畎畝之中,由是以樂堯舜之道?!?/span>

107.反求諸己

注釋:求追究,尋求;諸之于”的合成詞。反過來追究自己。指從自己方面找原因。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span>

108.返觀內(nèi)照

注釋:原為佛教語。指用佛性對照檢查◇亦指自我反省。

出處:清·戴震《孟子字義疏證·理十五》于此不得其解,而見彼之捐棄物欲,返觀內(nèi)照,近于切己體察。”

109.泛濫成災(zāi)

注釋:江河湖泊的水溢出,造成災(zāi)害。比喻不好的文章或思想到處傳播,影響極壞。

出處:《孟子·滕文公上》洪水橫流,泛濫于天下?!?/span>

110.飯糗茹草

注釋:飯、茹吃;糗干糧;草指野菜。吃的是干糧、野菜。形容生活清苦。

出處:《孟子·盡心上》舜之飯糗茹草也,若將終身焉?”

111.方枘圜鑿fāng ruì huán záo

注釋:方枘裝不進(jìn)圓鑿。比喻格格不入,不能相合。同方枘圓鑿”。

出處:《史記·孟子荀卿列傳》梁惠王謀欲攻趙,孟軻稱大王去邠,此……持方枘欲內(nèi)圜鑿,其能入乎?”

112.放辟邪侈 chǐ

注釋:放、侈放縱;辟、邪不正派,不正當(dāng)。指肆意作惡。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己?!?/span>

113.放飯流歠chuò

注釋:歠喝,飲。大口吃飯,大口喝湯。舊指沒有禮貌。

出處:《孟子·盡心上》不能三年之喪,而緦小功之察;放飯流歠,而問無齒決,是之謂不知務(wù)?!?/span>

114.肥甘輕暖

注釋:指生活優(yōu)裕。

出處:語出《孟子·梁惠王上》為肥甘不足於口與?輕暖不足於體與?”

115.廢書而嘆

注釋:因有所感而停止讀書。

出處:《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太史公曰余讀《孟子》書,至梁惠王問'何以利吾國’,未嘗不廢書而嘆也?!?/span>

116.瞓(suì)面盎背

注釋:指德性表現(xiàn)于外,而有溫潤之貌,敦厚之態(tài)。指有德者的儀態(tài)。

出處:《孟子·盡心上》君子所性,仁義利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瞓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span>

117.逢君之惡

注釋:執(zhí)迎合昏庸的執(zhí)政者,引他去干壞事。

出處:《孟子·告子下》長君之惡其罪小,逢君之惡其罪大?!?/span>

118.艴fú然不悅

注釋:非常生氣。艴fú然,也作怫然,生氣時(shí)表現(xiàn)一付臉色難看的樣子。

出處:典自《孟子·公孫丑上》[孟子]曰然則吾子與管仲孰賢?”曾西艴然不悅,曰爾何曾比予于管仲!……”

119.俯仰無愧

注釋:比喻沒有做虧心事,并不感到慚愧。

出處:《孟子·盡心上》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人。”

120.輔世長民

注釋:輔世輔佐當(dāng)世的國君。長民統(tǒng)治人民。輔佐當(dāng)世的國君統(tǒng)治人民。

出處:《孟子·公孫丑下》天下有達(dá)尊三,爵一,齒一,德一。朝廷莫如爵,鄉(xiāng)黨莫如齒,輔世長民莫如德?!?/span>

121.負(fù)隅yú頑抗

注釋:負(fù)依靠;隅山勢彎曲險(xiǎn)阻的地方。憑借險(xiǎn)阻,頑固抵抗。指依仗某種條件,頑固進(jìn)行抵抗。

出處:《孟子·盡心下》有眾逐虎?;⒇?fù)嵎,莫之敢攖?!?/span>

122.富貴不能淫

注釋:富貴舊指有錢財(cái)、有地位;淫迷惑。指意志不為金錢和地位所迷惑。

出處:《孟子·滕文公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123.富貴利達(dá)

注釋:猶言功名利祿。

出處:《孟子·離婁下》由君子觀之,則人之所以求富貴利達(dá)者,其妻妾不羞也,而相泣者,幾希矣。”

124.膏粱文繡

注釋:指富貴人家的奢華生活。亦泛指精細(xì)貴重的東西。

出處:語本《孟子 ·告子上》《詩》云'既醉以酒,既飽以德?!燥柡跞柿x也,所以不原人之膏粱之味也;令聞廣譽(yù)施于身,所以不原人之文繡也?!贬⒏嗔?,細(xì)粱如膏者也;文繡,繡衣服也。

125.鉤金輿羽

注釋:二者懸殊太大,不可作比。

出處:《孟子·告子下》金重于羽者,豈謂一鉤金與一輿羽之謂哉。”

126.孤臣孽niè子

注釋:孤臣封建朝廷中孤立無援的遠(yuǎn)臣;孽子妾所生的庶子。比喻遭遇艱難困苦的人。

出處:《孟子·盡心上》獨(dú)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dá)?!?/span>

127.孤獨(dú)鰥guān寡

注釋:泛指無依無靠的人。

出處:《孟子·梁惠王下》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dú),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span>

128.孤寡鰥獨(dú)

注釋:泛指沒有勞動能力、無依無靠的人。

出處:戰(zhàn)國·鄒·孟軻《孟子·梁惠王下》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dú),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span>

129.孤家寡人

注釋:古代帝王的自稱◇指脫離群眾,孤立無助的人。

出處:《禮記·玉藻》凡自稱,小國之君曰孤?!薄睹献印ち夯萃跎稀饭讶酥趪?,盡心焉耳矣?!?/span>

130.顧左右而言他

注釋:看著兩旁的人,說別的話。形容無話對答,有意避開本題,用別的話搪塞過去。

出處:《孟子·梁惠王下》曰'四境之內(nèi)不治則如之何?’王顧左右而言他?!?/span>

131.寡不敵眾

注釋:寡少;敵抵擋;眾多。人少的抵擋不住人多的。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寡固不可以敵眾?!薄俄n非子·難三》夫物眾而智窮,寡不勝眾?!?/span>

132.寡人之疾

注釋:寡人古代君主的自稱;疾病,毛病。古代君王的通病——好色。

出處:《孟子·梁惠王下》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span>

133.鰥寡孤獨(dú)

注釋:泛指沒有勞動力而又沒有親屬供養(yǎng)的人。

出處:《孟子·梁惠王下》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dú),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span>

134.廣土眾民

注釋:土地廣闊,人民眾多。

出處:《孟子·盡心上》廣土眾民,君子欲之,所樂不存焉?!?/span>

135.過化存神

注釋:過經(jīng)過;存保存,具有。圣人所到之處,人民無不被感化,而永遠(yuǎn)受其精神影響。

出處:《孟子·盡心上》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span>

136.過門不入

注釋:過路過;入進(jìn)入。路過家門卻不進(jìn)去。形容恪盡職守,公而忘私。

出處:戰(zhàn)國·鄒·孟軻《孟子·離婁下》禹稷當(dāng)平世,三過其門而不入?!?/span>

137.過為已甚

注釋:過過分;為做;已甚過頭。做得太過分。

出處:《孟子·離婁下》仲尼不為已甚者?!?/span>

138.函矢相攻

注釋:指自相矛盾。

出處:先秦·孟軻《孟子·公孫丑上》矢人唯恐不傷人,函人唯恐傷人?!?/span>

139.旱苗得雨

注釋:將要枯死的禾苗得到地場好雨。比喻在危難中得到援助。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則苗然興之矣?!?/span>

140.豪門巨室

注釋:豪門權(quán)貴之家;巨室大家望族。指富貴之家。

出處:《晉書·閻纘傳》其侍臣以下文武將吏,且勿復(fù)取戚豪門子弟?!薄睹献印るx婁上》為政不難,不得罪于巨室。”

141.好事之徒

注釋:喜歡多事或好管閑事的人。

出處:《孟子·萬章上》好事者為之也?!?/span>

142.好為人師

注釋:喜歡當(dāng)別人的教師。形容不謙虛,自以為是,愛擺老資格。

出處:《孟子·離婁下》”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143.好勇斗狠

注釋:狠暴戾,兇惡,殘忍。愛逞威風(fēng),喜歡斗歐。形容人兇強(qiáng)好斗。

出處:《孟子·離婁下》好勇斗很,以危其父母,一不孝也?!?/span>

144.浩氣凜然

注釋:浩氣即正氣,剛直正大的精神;凜然嚴(yán)肅,令人敬畏的樣子∑然之氣令人敬畏。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

145.浩然之氣

注釋:浩盛大、剛直的樣子;氣指精神。指浩大剛正的精神。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span>

146.衡慮困心

注釋:形容費(fèi)盡心思。

出處:語出《孟子·告子下》困於心,衡於慮,而后作?!?/span>

147.紅紫亂朱

注釋:古以朱為正色,紫為雜色§紫亂朱指雜色混亂正色。比喻邪道取代正道。

出處:《論語·陽貨》子曰惡紫之奪朱也?!薄睹献幼⑹琛ぺw岐·題辭》正涂壅底,仁義荒怠,佞偽馳騁,紅紫亂朱?!?/span>

148.閎大不經(jīng)

注釋:指不著邊際,不合常理;近乎荒誕,沒有根據(jù)。

出處:《史記·孟子荀卿列傳》[騶衍]乃深觀陰陽消息而作怪迂之變,《終始》、《大圣》之篇十馀萬言。其語閎大不經(jīng),必先驗(yàn)小物,推而大之,至于無垠?!?/span>

149.洪水橫流

注釋:橫流不循河道而流¢水泛濫。比喻邪道橫行。

出處:《孟子·滕文公上》當(dāng)堯之時(shí),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氾濫于天下。

150.洪水猛獸

注釋:猛獸殘食人畜的野獸。比喻極大的禍害。

出處:《孟子·滕文公下》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驅(qū)猛獸而百姓寧。”

151.鴻鵠將至hóng hú

注釋:鴻鵠天鵝。指學(xué)習(xí)不專心?,F(xiàn)表示將有所得。

出處:《孟子·告子上》使奕秋誨二人奕,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奕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xué),弗若之矣?!?/span>

152.荒誕不經(jīng)

注釋:荒誕荒唐離奇;不經(jīng)不合常理。形容言論荒謬,不合情理。

出處:《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其語閎大不經(jīng),必先驗(yàn)小物,推而大之,至于無垠?!?/span>

153.暉光日新

注釋:指進(jìn)德修業(yè)不懈,日日更新。

出處:《孟子·盡心下》充實(shí)而有光輝之謂大?!薄兑住は缔o上》日新之謂盛德?!薄抖Y記·大學(xué)》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span>

154.毀瓦畫墁 màn

注釋:打碎屋瓦,涂滅已畫好的田地界線。比喻一種無益不害的行為。

出處:《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曰'有人于此,毀瓦畫墁,其志將以求食也,則子食之乎?’”趙岐注孟子言人但破碎瓦,畫地則復(fù)墁滅之,此無用之為也,然而其意反欲求食,則子食乎?”

155.火然泉達(dá)

注釋:比喻形勢發(fā)展迅猛。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kuò)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dá)?!?/span>

156.饑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

注釋:饑餓的人什么食物都可以吃,口渴的人什么飲品都可以喝。比喻需要急迫的人容易滿足。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饑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span>

157.雞鳴而起

注釋:雞叫時(shí)就起床。形容勤奮不怠。

出處:《孟子·盡心上》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span>

158.雞鳴狗吠

注釋:雞啼狗叫彼此都聽得到。比喻聚居在一處的人口稠密。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雞鳴狗吠相聞而達(dá)乎四境。”

159.積非成是

注釋:指長期所形成的錯誤,往往被當(dāng)作正確的。

出處:清·戴震《孟子字義疏證·原善序》治經(jīng)之士,莫能綜貫,習(xí)所見聞,積非成是,余言恐未足以振茲墜緒也。”

160.岌岌可危

注釋:岌岌山高陡峭,就要倒下的樣子。形容非常危險(xiǎn),快要傾覆或滅亡。

出處:《孟子·萬章下》于斯是也,天下殆哉,岌岌乎!”

161.疾病相扶

注釋:有病的互相扶助。指患難時(shí)互相關(guān)心幫助。

出處:先秦·孟軻《孟子·滕文公上》死徙無出鄉(xiāng),鄉(xiāng)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

162.疾首蹙cù額

注釋:疾首頭痛;蹙眉皺眉。形容厭惡痛恨的樣子。

出處:《孟子·梁惠王下》舉疾首蹙額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樂,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span>

163.己饑己溺nì

注釋:別人挨餓、落水就象自己挨餓、落水一樣。舊時(shí)形容在位者關(guān)心人民疾苦。也比喻對別人的痛苦深表同情,并將解除別人的痛苦為己任。

出處:《孟子·離婁下》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饑者,由己饑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span>

164.己溺己饑

注釋:視人民的疾苦是由自己所造成,因此解除他們的痛苦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責(zé)任。

出處:語出《孟子·離婁下》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饑者,由己饑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

165.兼善天下

注釋:兼善使大家都有好處。使天下人都得到好處。

出處:《孟子·盡心上》窮則獨(dú)善其身,達(dá)則兼善天下?!?/span>

166.膠鬲gé之困

注釋:膠鬲,商周時(shí)人,紂時(shí)因遭世亂,曾隱遁為商◇以之指士人不在位而處于困難之境。

出處:《孟子·告子下》膠鬲舉于魚鹽之中。”

167.教亦多術(shù)

注釋:教教誨;術(shù)方法。教誨人有多種方法。

出處:《孟子·告子下》教亦多術(shù)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span>

168.潔身自愛

注釋:保持自己純潔,不同流合污。也指怕招惹是非,只顧自己好,不關(guān)心公眾事情。

出處:《孟子·萬章上》歸潔其身而已矣?!?/span>

169.潔身自好

注釋:保持自己純潔,不同流合污。也指怕招惹是非,只顧自己好,不關(guān)心公眾事情。

出處:《孟子·萬章上》歸潔其身而已矣。”

170.截長補(bǔ)短

注釋:截取長的,補(bǔ)充短的。比喻用長處補(bǔ)短處。

出處:《孟子·滕文公上》今滕絕長補(bǔ)短,將五十里也,猶可以為善國。”

171.解民倒懸

注釋:解解救;倒懸人被倒掛,比喻處境困難、危急。比喻把受苦難的人民解救出來。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當(dāng)今之時(shí),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

172.金聲玉振

注釋:以鐘發(fā)聲,以磬收韻,奏樂從始至終。比喻音韻響亮、和諧。也比喻人的知識淵博,才學(xué)精到。

出處:《孟子·萬章下》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圣之事也?!?/span>

173.盡力而為

注釋:盡全部用出。用全部的力量去做。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后必有災(zāi)?!?/span>

174.盡信書不如無書

注釋:泛指讀書不要拘泥于書上或迷信書本。

出處:語出《孟子·盡心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彼巍り懢艤Y《政之寬猛孰先論》鳴呼,盡信書不如無書?!?/span>

175.進(jìn)銳退速

注釋:銳迅速。急于求進(jìn)者往往后退也快。

出處:《孟子·盡心上》于不可已而已者,無所不已。于所厚者薄,無所不薄也。其進(jìn)銳者,其退速。”

176.敬老慈幼

注釋:敬尊敬;慈憐愛。尊敬老人,愛護(hù)兒童。

出處:《孟子·告子下》敬老慈幼,無忘賓旅?!?/span>

177.久假不歸

注釋:假借;歸歸還。原指假借仁義的名義而不真正實(shí)行,后指長期借用而不歸還。

出處:《孟子·盡心上》久假而不歸,惡知其非有也?”

178.救民水火

注釋:水火比喻深重的災(zāi)難。把老百姓從深重的災(zāi)難中拯救出來。

出處:《孟子·滕文公下》救民于水火之中,取其殘而已矣?!?/span>

179.救民于水火

注釋:救拯救;水火比喻災(zāi)難。把人民從深重的災(zāi)難中拯救出來。

出處:《孟子·滕文公下》救民于水火之中,取其殘而已矣?!?/span>

180.居安資深

注釋:形容安心學(xué)習(xí),造詣很深。

出處:《孟子·離婁下》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span>

181.居移氣,養(yǎng)移體

注釋:指地位和環(huán)境可以改變?nèi)说臍赓|(zhì),奉養(yǎng)可以改變?nèi)说捏w質(zhì)。

出處:《孟子·盡心上》居移氣,養(yǎng)移體,大哉居乎!”

182.舉一廢百

注釋:舉提出;廢棄。提出一點(diǎn),廢棄許多。指認(rèn)識片面。

出處:《孟子·盡心上》所惡執(zhí)一者,為其賊道也,舉一而廢百也?!?/span>

183.拒人千里

注釋:形容對人態(tài)度傲慢。

出處:先秦·孟軻《孟子·告子下》詣詣之聲音顏色,距人于千里之外?!?/span>

184.拒人于千里之外

注釋:拒拒絕。把人擋在千里之外。形容態(tài)度傲慢,堅(jiān)決拒絕別人,或毫無商量余地。

出處:《孟子·告子下》距人于千里之外?!?。

185.具體而微

注釋:具體各部分已大體具備;微微小。指事物的各個(gè)組成部分大體都有了,不過形狀和規(guī)模比較小些。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冉牛、閔子、顏淵,則具體而微?!?/span>

186.距人千里

注釋:形容傲氣極大,不愿與人接近或毫無商量的余地。距,通拒”。

出處:語出《孟子·告子下》訑訑之聲音顏色距人于千里之外?!?/span>

187.絕長補(bǔ)短

注釋:絕截?cái)?。截取長的,補(bǔ)充短的。比喻用長處補(bǔ)短處。

出處:《孟子·滕文公上》今滕絕長補(bǔ)短,將五十里也,猶可以為善國?!?/span>

188.掘井及泉

注釋:掘挖;及到。挖井就要挖到泉眼之處。比喻做事善始善終。

出處:《孟子·盡心上》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而及泉,猶為棄井也?!?/span>

189.渴者易飲

注釋:口渴的人喝什么都覺得甘甜。舊時(shí)比喻久經(jīng)苛政而最知對德政感恩。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饑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span>

190.曠夫怨女

注釋:曠夫大齡而未娶妻室的男子;怨女大齡而未嫁人的女子。指年齡已大,尚未婚配的男女。

出處:《孟子·梁惠王下》內(nèi)無怨女,外無曠夫?!?/span>

191.愧天怍zuò人

注釋:怍慚愧。對天對人,都感到慚愧。指做了虧心事無臉見人。

出處:《孟子·盡心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span>

192.壸漿簞dān食

注釋:原指竹籃中盛著飯食,壺中盛著酒漿茶水,以歡迎王者的軍隊(duì)◇多用指百姓歡迎、慰勞自己所擁護(hù)的軍隊(duì)。

出處:語出《孟子·梁惠王下》簞食壸漿,以迎王師?!?/span>

193.困心橫慮

注釋:心意困苦,憂慮滿胸。表示費(fèi)盡心力。

出處:先秦·孟軻《孟子·告子下》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朱熹集注事勢窮蹙,以至困于心,橫于慮,然后能奮發(fā)而興起?!?/span>

194.困心衡慮

注釋:困憂;衡橫。心意困苦,思慮阻塞。表示費(fèi)盡心力,經(jīng)過艱苦的思考。

出處:《孟子·告子下》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195.來者不拒

注釋:拒拒絕。對于有所求而來的人或送上門來的東西概不拒絕。

出處:《孟子·盡心下》夫子之設(shè)科也,往者不追,來者不拒?!?/span>

196.力倍功半

注釋:指工作費(fèi)力大,收效小。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197.粒米狼戾lì

注釋:谷粒撒得滿地都是。形容糧食充盈。

出處:先秦·孟軻《孟子·滕文公上》樂歲,粒米狼戾?!?/span>

198.廉頑立懦

注釋:指高尚的節(jié)操可以激勵人振奮向上。

出處:語出《孟子·萬章下》故聞伯夷之風(fēng)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

199.良知良能

注釋:舊指人的天賦的首選觀念和本能。

出處:《孟子·盡心上》人之所不學(xué)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span>

200.流連忘返

注釋:流連留戀不止。玩樂時(shí)留戀不愿離開。留戀得忘記了回去。

出處:《孟子·梁惠王下》從流下而忘反謂之流,從流上而忘反謂之連?!?/span>

201.率獸食人

注釋:率帶領(lǐng)。帶著野獸來吃人。比喻統(tǒng)治者虐害人民。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是率獸而食人也?!?/span>

202.亂臣賊子

注釋:亂臣叛亂之臣;賊子忤逆之子。舊指不守君臣、父子之道的人◇泛指心懷異志的人。

出處:《孟子·藤文公下》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俱。”

203.裸裎袒裼luǒ chéng tǎn xī

注釋:袒裼露臂;祼裎露體。指脫衣露體,沒有禮貌。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爾為爾,我為我,雖袒裼裸裎于我側(cè),爾焉能浼我哉?”

204.茫然若失

注釋:茫然失意的樣子;若失好像失去了東西。形容精神不集中,恍惚,若有所失的樣子。

出處:先秦·孟軻《孟子·滕文公上》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撫然為間曰'命之矣。’集注'撫然茫然自失之貌。’”

205.茅塞頓開

注釋:茅塞喻人思路閉塞或不懂事;頓立刻。原來心里好象有茅草堵塞著,現(xiàn)在忽然被打開了。形容思想忽然開竅,立刻明白了某個(gè)道理。

出處:《孟子·盡心下》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span>

206.媒妁之言

注釋:媒妁說合婚姻的人。媒人的介紹。

出處:《孟子·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鉆穴隙相窺,踰墻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span>

207.孟母三遷

注釋:孟軻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huán)境教育孩子,三次遷居。

出處:漢·趙歧《孟子題詞》孟子生有淑質(zhì),幼被慈母三遷之教?!?/span>

208.民賊獨(dú)夫

注釋:民賊殘害人民的壞家伙;獨(dú)夫暴虐無道、眾叛親離的統(tǒng)治者。指殘害人民眾叛親離的反動統(tǒng)治者。

出處:《尚書·泰誓下》獨(dú)夫受,洪惟作威,乃汝世仇?!薄睹献印じ孀酉隆方裰^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span>

209.明察秋毫

注釋: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鳥獸身上新長的細(xì)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銳,任何細(xì)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210.明察秋毫,不見輿薪

注釋:目光敏銳,可以看清鳥獸的毫毛,而看不到一車柴草。比喻為人精明,只看到小節(jié),看不到大處。

出處:先秦·孟軻《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211.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

注釋:眼力能看到一根毫毛的末梢,而看不到一車柴草。比喻只看到小處,看不到大處。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212.摩頂放踵zhǒng

注釋:從頭頂?shù)侥_跟都擦傷了。形容不辭勞苦,不顧身體。

出處:《孟子·盡心上》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span>

213.南蠻鴃(jué)舌

注釋:鴃即伯勞。原為孟子譏諷楚人許行說話如鳥語◇用以譏笑操南方方言的人。

出處:《孟子·滕文公上》今也南蠻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span>

214.披發(fā)纓冠

注釋:指不及束發(fā)冠戴,只系纓于頸。比喻急于救援。

出處:語出《孟子·離婁下》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雖被發(fā)纓冠而救之可也?!?/span>

215.匹夫之勇

注釋:指不用智謀單憑個(gè)人的勇力。

出處:《孟子·梁惠王下》此匹夫之勇,敵一人者也?!?/span>

216.貧賤不移

注釋:移改變。不因生活貧困、社會地位低下而改變自己的志向。形容意志堅(jiān)定。

出處:《孟子·滕文公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span>

217.平治天下

注釋:平平定;天下指全中國。治理國家,使天下太平。

出處:《孟子·公孫丑下》如欲平治天下,當(dāng)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218.仆仆亟j(luò)í拜

注釋:一再作揖行禮。

出處:語出《孟子·萬章下》子思以為鼎肉使己仆仆爾亟拜也,非養(yǎng)君子之道也?!?/span>

219.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注釋:病久了才去尋找治這種病的干艾葉。比喻凡事要平時(shí)準(zhǔn)備,事到臨頭再想辦法就來不及。

出處:《孟子·離婁上》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span>

220.妻離子散

注釋:一家子被迫分離四散。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

221.齊東野語

注釋:齊東齊國的東部;野語鄉(xiāng)下人的話。孟子蔑視農(nóng)民,認(rèn)為他們說的話沒有根據(jù),聽信不得。比喻荒唐而沒有根據(jù)的話。

出處:《孟子·萬章上》此非君子之言,齊東野人之語也。”

222.齊王舍牛

注釋:比喻帝王對臣民懷有惻隱之心。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王(齊宣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盼之?’對曰'將以釁鐘。’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瘜υ?#39;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span>

223.棄甲丟盔

注釋:形容打了敗仗狼狽逃走的樣子。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span>

224.棄甲曳兵

注釋:丟掉盔甲,拖著武器。形容打敗仗狼狽逃跑的樣子。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span>

225.棄若敝屣qì ruò bì xǐ

注釋:敝破;屣鞋。象扔破鞋一樣把它扔掉。比喻毫不可惜地拋棄掉。

出處:《孟子·盡心上》舜視棄天下,猶棄敝蹝(屣)也?!?/span>

226.棄之如敝屐

注釋:敝破;屣鞋。象扔破鞋一樣把它扔掉。比喻毫不可惜地拋棄掉。

出處:《孟子·盡心上》舜視棄天下,猶棄敝蹝(屣)也?!?/span>

227.強(qiáng)而后可

注釋:強(qiáng)硬要,迫使。經(jīng)強(qiáng)求后才答應(yīng)。

出處:《孟子·滕文公下》良曰'請復(fù)之?!瘡?qiáng)而后可,一朝而獲十禽?!?/span>

228.窮不失義

注釋:義禮義。雖然窮困,但不失禮義。

出處:《孟子·盡心上》故士窮不失義,達(dá)不離道?!?/span>

229.秋毫之末

注釋:鳥獸在秋天新長的細(xì)毛的尖端。比喻極微小的東西或極細(xì)微的地方。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span>

230.求全之毀

注釋:毀毀謗。一心想保全聲譽(yù),反而受到了毀謗。

出處:《孟子·離婁上》有不虞之譽(yù),有求全之毀。”

231.取長補(bǔ)短

注釋:吸取別人的長處,來彌補(bǔ)自己的不足之處。也泛指在同類事物中吸取這個(gè)的長處來彌補(bǔ)那個(gè)的短處。

出處:《孟子·滕文公上》今滕絕長補(bǔ)短,將五十里也,猶可以為善國。”

232.取諸宮中

注釋:宮,古代對房屋的通稱◇指取用于自己家中,極言其便利。

出處:《孟子·滕文公上》且許子何不為陶冶,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

233.卻之不恭

注釋:卻推卻。指對別人的邀請、贈與等,如果拒絕接受,就顯得不恭敬。

出處:《孟子·萬章下》卻之卻之為不恭?!?/span>

234.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注釋:指合情合理的事,大家想法都會相同。

出處:《孟子·告子上》欲貴者,人之同心也?!?/span>

235.仁民愛物

注釋:仁仁愛。對人親善,進(jìn)而對生物愛護(hù)。舊指官吏仁愛賢能。

出處:《孟子·盡心上》君子之于物也,愛人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span>

236.仁心仁術(shù)

注釋:心地仁慈,醫(yī)術(shù)高明。

出處:《孟子·離婁上》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span>

237.仁心仁聞

注釋:聞出名,有聲望。有仁慈的心腸,有仁愛的聲譽(yù)。

出處:《孟子·離婁上》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span>

238.日以繼夜

注釋:晚上連著白天。形容加緊工作或?qū)W習(xí)。

出處:《孟子·離婁下》仰而思之,夜以繼日?!?/span>

239.如此而已

注釋:如此象這樣;而已罷了。就是這樣罷了。

出處:《孟子·盡心上》無為其所不為,無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span>

240.如解倒懸

注釋:比喻把人從危難中解救出來。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當(dāng)今之時(shí),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span>

241.如棄敝屣rú qì bì xǐ

注釋:丟掉無用的東西,一點(diǎn)也不可惜。

出處:《孟子·盡心上》舜視棄天下,猶棄敝蹝也?!?/span>

242.若合符節(jié)

注釋:比喻兩者完全吻合。

出處:《孟子·離婁下》[舜和文王]得志行乎中國,若合符節(jié)。先圣后圣,其揆一也?!?/span>

243.三過其門而不入

注釋:原是夏禹治水的故事,后比喻熱心工作,因公忘私。

出處:《孟子·離婁下》禹、稷當(dāng)平世,三過其門而不入?!?/span>

244.三年之艾

注釋:病久了才去尋找治這種病的干艾葉。比喻凡事要平時(shí)準(zhǔn)備,事到臨頭再想辦法就來不及。

出處:《孟子·離婁上》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span>

245.三遷之教

注釋:比喻選擇居住合適的環(huán)境以利于教育子女。

出處:漢·劉向《列女傳》載孟母帶著年幼的孟子,起初住在公墓附近,孟子就模仿哭喪;后遷居集市,又跟著學(xué)商人自吹自夸;孟母遷居學(xué)堂附近,孟子從此學(xué)習(xí)禮節(jié),要求上學(xué)。

246.嫂溺叔援sǎo nì shū yuán

注釋:比喻視實(shí)際情況而變通做法。

出處:語出《孟子·離婁上》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quán)也?!?/span>

247.善為說辭

注釋:說辭講話。形容很會講話◇指替人說好話。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宰我、子貢善為說辭。”

248.上好下甚

注釋:上面的喜愛什么,下面的人就會對此愛好的更加利害。

出處:《孟子·滕文公上》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249.舍己從人

注釋:舍棄;從順。放棄自己的意見,服從眾人的主張。

出處:《書·大禹謨》稽于眾,舍己從人?!薄睹献印す珜O丑上》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舍己從人,樂取于人以為善?!?/span>

250.舍己就人

注釋:舍棄;就順。放棄自己的意見,服從眾人的主張。

出處:《尚書·大禹謨》稽于眾,舍己從人?!薄睹献印す珜O丑上》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舍己從人,樂取于人以為善?!?/span>

251.舍己蕓人

注釋:指看重別人,輕視自己。

出處:《孟子·盡心下》人病舍其田而蕓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輕?!?/span>

252.舍近求遠(yuǎn)

注釋:舍去近處的,追求遠(yuǎn)處的。形容做事走彎路。

出處:《孟子·離婁上》道在邇而求諸遠(yuǎn)?!薄逗鬂h書·臧宮傳》舍近謀遠(yuǎn)者,勞而無功;舍遠(yuǎn)謀近者,逸而有終?!?/span>

253.舍生取義

注釋:舍舍棄;生生命;取求??;義正義。舍棄生命以正義。指為正義而犧牲生命。

出處:《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254.舍我其誰

注釋:舍除了。除了我還有哪一個(gè)?形容人敢于擔(dān)當(dāng),遇有該做的事,決不退讓。

出處:《孟子·公孫丑下》如欲平治天下,當(dāng)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255.深惡痛疾

注釋:惡厭惡;痛痛恨。指對某人或某事物極端厭惡痛恨。

出處:《孟子·盡心下》斯可謂之鄉(xiāng)愿矣” 宋·朱熹集注過門不入而不恨之,以其不見親就為幸,深惡而痛絕之也?!?/span>

256.深惡痛絕

注釋:惡厭惡;痛痛恨;絕極。指對某人或某事物極端厭惡痛恨。

出處:《孟子·盡心下》斯可謂之鄉(xiāng)愿矣” 宋·朱熹集注過門不入而不恨之,以其不見親就為幸,深惡而痛絕之也。”

257.深耕易耨

注釋:易耨勤于除草。深耕細(xì)做,及時(shí)除草。比喻精心耕種。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span>

258.聲聞過情

注釋:名聲超過實(shí)際。

出處:《孟子·離婁下》聲聞過情,君子恥之?!?/span>

259.聲音笑貌

注釋:指人的言談、表情等。

出處:《孟子·離婁上》恭儉豈可以聲音笑貌為哉。”

260.失道寡助

注釋:道道義;寡少。做事違反正義的人,一定得不到別人的支持和幫助。

出處:《孟子·公孫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span>

261.食簞漿壺

注釋:為歡迎所擁護(hù)的軍隊(duì),用簞盛飯,用壺盛水,進(jìn)行犒勞。

出處:語出《孟子·梁惠王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262.食前方丈

注釋:方丈一丈見方。吃飯時(shí)面前一丈見方的地方擺滿了食物。形容吃的闊氣。

出處:《孟子·盡心下》食前方丈,侍妾數(shù)百人,我得志弗為也。”

263.豕交獸畜shǐ jiāo shòu chù

注釋:比喻待人沒有禮貌。

出處:《孟子·盡心上》食而弗愛,豕交之也;愛而不敬,獸畜之也。”

264.始作俑者shǐ zuò yǒng zhě

注釋: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開始制作俑的人。比喻首先做某件壞事的人。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后乎?!癁槠湎笕硕弥?。”

265.市井之臣

注釋:市井古時(shí)稱做買賣的地方。舊指城市里的老百姓。

出處:《管子·小匡》處商必就市井?!薄睹献印とf章下》在國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謂庶人?!?/span>

266.市井之徒

注釋:徒人(含貶義)。舊指做買賣的人或街道上沒有受過教育的人。

出處:《管子·小匡》處商必就市井?!薄睹献印とf章下》在國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謂庶人?!?/span>

267.事半功倍

注釋:指做事得法,因而費(fèi)力小,收效大。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shí)為然。”

268.事倍功半

注釋:指工作費(fèi)力大,收效小。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span>

269.事齊事楚

注釋:事侍奉;齊、楚春秋時(shí)兩大強(qiáng)國。依附齊國呢?還是依附楚國?比喻處在兩強(qiáng)之間,不能得罪任何一方。

出處:《孟子·梁惠王下》滕文公問曰'滕,小國也,間于齊楚,事齊乎?事楚乎?’”

270.視如敝屣 bì xǐ

注釋:敝屣破鞋子。象破爛鞋子一樣看待。比喻非常輕視。

出處:《孟子·盡心上》舜視棄天下猶棄敝屣也?!?/span>

271.視如草芥

注釋:芥小草??醋飨竽嗤?,小草一般輕賤。比喻極端輕視。

出處:《孟子·離婁下》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span>

272.視如寇仇

注釋:寇仇仇敵??吹孟蟪鹑艘粯?。

出處:《孟子·離婁下》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273.視如土芥shì rú tǔ jiè

注釋:芥小草??醋飨竽嗤?,小草一般輕賤。比喻不放在眼里。

出處:《孟子·離婁下》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274.視為寇讎 kòu chóu

注釋:比喻極端仇視。

出處:《孟子·離婁下》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275.嗜殺成性

注釋:嗜愛好∶殺人成了習(xí)性。形容極端兇殘。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276.守身如玉

注釋:保持節(jié)操,象玉一樣潔白無瑕。也泛指愛護(hù)自己的身體。

出處:《孟子·離婁上》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span>

277.守望相助

注釋:守望防守了望。為了對付來犯的敵人或意外的災(zāi)禍,鄰近各村落互相警戒,互相援助。

出處:《孟子·滕文公上》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

278.守約施搏

注釋:指所操者簡易而施與者廣大。

出處:語出《孟子·盡心下》言近而指遠(yuǎn)者,善言也;守約而施博者,善道也?!?/span>

279.授受不親

注釋:授給予;受接受。舊指男女不能互相親手遞受物品。指儒家束縛男女的禮教。

出處:《孟子·離婁上》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親,神情民?’孟子曰'禮也?!?/span>

280.水火之中

注釋:水火比喻災(zāi)難。災(zāi)難困苦之中。

出處:《孟子·梁惠王下》今燕虐其民,王往而證之,民以為將拯己于水火之中也?!?/span>

281.水深火熱

注釋:老百姓所受的災(zāi)難,象水那樣越來越深,象火那樣越來越熱。比喻人民生活極端痛苦。

出處:《孟子·梁惠王下》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yùn)而已矣。”

282.私淑弟子

注釋:私私下;淑善。對自己所敬仰而不能從學(xué)的前輩的自稱。

出處:《孟子·離婁下》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

283.死于非命

注釋:非命橫死。在意外的災(zāi)禍中死亡。

出處:《孟子·盡心上》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284.似是而非

注釋:似象;是對;非不對∶象是對的,實(shí)際上不對。

出處:《莊子·山木》周將處夫材與不材之間;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薄睹献印けM心下》孔子曰'惡似而非者,惡莠,恐其亂苗也。’”

285.遂非文過

注釋:飾非文過。掩飾錯誤和過錯。

出處:漢荀悅《漢紀(jì)·昭帝紀(jì)》遂非文過,知而不改。”《孟子·公孫丑下》今之君子,豈徒順之,又從為之辭?!?/span>

286.袒裼裸裎

注釋:袒裼露臂;祼裎露體。指脫衣露體,沒有禮貌。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爾為爾,我為我,雖袒裼裸裎于我側(cè),爾焉能浼我哉?”

287.天時(shí)地利人和

注釋:指作戰(zhàn)時(shí)的自然氣候條件,地理環(huán)境和人心的向背。

出處:《孟子·公孫丑下》天時(shí)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薄秾O臏兵法·月戰(zhàn)》天時(shí)、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殃?!?/span>

288.天下無敵

注釋:普天之下,沒有敵手。形容戰(zhàn)無不勝,沒有對手。

出處:《孟子·離婁上》夫國君好仁,天下無敵?!?/span>

289.天與人歸

注釋:舊指帝王受命于天,并得到人民擁護(hù)。

出處:《孟子·萬章上》'然則舜有天下也,孰與之?’曰'天與之。’”明·史可法《復(fù)清攝政睿親王書》名正言順,天與人歸?!?/span>

290.通功易事

注釋:分工合作,互通有無,拿多余的換沒有的。

出處:《孟子·滕文公下》子不通功易事,以羨補(bǔ)不足,則農(nóng)有余粟,女有余布?!?/span>

291.同流合污

注釋:流流俗;污骯臟。指跟壞人一起干壞事。

出處:《孟子·盡心下》同乎流俗,合乎污世?!?/span>

292.托之空言

注釋:指寄托所懷于文詞議論。

出處:漢·趙岐《〈孟子〉題辭》仲尼有云'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載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按《史記·太史公自序》作載之空言”。司馬貞索隱案孔子之言見《春秋緯》,太史公引之以成說也??昭灾^褒貶是非也?!?/span>

293.頑廉懦立

注釋:使貪婪的人能夠廉潔,使怯弱的人能夠自立。舊時(shí)形容感化力量之大。

出處:《孟子·萬章下》故聞伯夷之風(fēng)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span>

294.王顧左右而言他

注釋:指離開話題,回避難以答復(fù)的問題。

出處:《孟子·梁惠王下》

295.枉尺直尋

注釋:枉彎曲;直伸直;尋古量名,八尺。屈折的只有一尺,伸直的卻有一尋。比喻在小處委屈一些,以求得較大的好處。

出處:《孟子·滕文公下》枉尺而直尋,宜若可為也?!?/span>

296.枉己正人

注釋:枉彎曲,不正;正糾正。自己立腳不正,卻要去糾正別人。

出處:《孟子·萬章上》吾未聞枉己而正人者也?!?/span>

297.威武不屈

注釋:威武權(quán)勢,武力;屈屈服。強(qiáng)暴的壓力不能使之屈服。表示堅(jiān)貞頑強(qiáng)。

出處:《孟子·滕文公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大丈夫?!?/span>

298.為叢驅(qū)雀

注釋:叢叢林;驅(qū)趕。把雀趕到叢林。比喻不會團(tuán)結(jié)人,把一些本來可以團(tuán)結(jié)的人趕到敵對方面去。

出處:《孟子·離婁上》為淵驅(qū)魚者,獺也。為叢驅(qū)爵者,鹯也;為湯武驅(qū)民者,桀與紂也?!?/span>

299.為富不仁

注釋:為做,引伸為謀求。剝削者為了發(fā)財(cái)致富,心狠手毒,沒有一點(diǎn)兒仁慈的心腸。

出處:《孟子·滕文公上》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

300.為民父母

注釋:這作為,充當(dāng);父母即父母官。擔(dān)任地方行政長官。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

301.為淵驅(qū)魚

注釋:原比喻殘暴的統(tǒng)治迫使自己一方的百姓投向敵方?,F(xiàn)多比喻不會團(tuán)結(jié)人,把一些本來可以團(tuán)結(jié)過來的人趕到敵對方面去。

出處:《孟子·離婁上》為淵驅(qū)魚者,獺也。為叢驅(qū)爵者,鹯也;為湯武驅(qū)民者,桀與紂也?!?/span>

302.為淵驅(qū)魚,為叢驅(qū)爵

注釋:比喻為政不善,人心渙散,使百姓投向敵方。爵,通雀”。

出處:語出《孟子·離婁上》為淵驅(qū)魚者,獺也;為叢驅(qū)爵者,鹯也;為湯武驅(qū)民者,桀與紂也。”《晉書·段灼傳》引作為川驅(qū)魚,為藪驅(qū)雀”。

303.位卑言高

注釋:指職位低的人議論職位高的人主持的政務(wù)。

出處:《孟子·萬章下》位卑而言高,罪也。”

304.聞過則喜

注釋:過過失;則就。聽到別人批評自己的缺點(diǎn)或錯誤,表示歡迎和高興。指虛心接受意見。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span>

305.無敵天下

注釋:天下都沒有對手。

出處:先秦·孟軻《孟子·公孫丑上》則無敵于天下?!?/span>

306.無敵于天下

注釋:天下都沒有對手。形容力量強(qiáng)大無比。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無敵于天下者,天吏也?!?/span>

308.五尺之童

注釋:指尚未成年的兒童。古尺短,故稱。

出處:《孟子·滕文公子》從許子之道,則市價(jià)不貳,國中無偽;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span>

309.五十步笑百步

注釋:作戰(zhàn)時(shí)后退了五十步的人譏笑后退了百步的人。比喻自己跟別人有同樣的缺點(diǎn)錯誤,只是程度上輕一些,卻毫無自知之明地去譏笑別人。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310.五音六律

注釋:五音指宮、商、角、徵、羽五個(gè)音階;六律定樂器的標(biāo)準(zhǔn)。指古代音律◇也泛指音樂。

出處:《尚書·益稷》予欲聞六律,五聲,八音,在治忽;以出納五言,汝聽。”《孟子·離婁上》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span>

311.習(xí)焉不察

注釋:習(xí)習(xí)慣;焉語氣詞,有于此”的意思;察覺察。指經(jīng)常接觸某種事物,反而覺察不到其中存在的問題。

出處:《孟子·盡心上》行之而不著焉,習(xí)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span>

312.下馬馮婦

注釋:以之比喻重操舊業(yè)的人。

出處:《孟子·盡心上》晉人有馮婦者,善搏虎,卒為善士;則之野,有眾逐虎,虎負(fù)禺,莫之敢攖;望見馮婦,趨而迎之,馮婦攘臂下車,眾皆悅之,其為士者笑之?!?/span>

313.下喬木入幽谷

注釋:從高樹上下來,鉆進(jìn)幽深的坑谷里。比喻棄明從暗,或從良好的處境轉(zhuǎn)入惡劣的處境。

出處:《孟子·滕文公上》吾聞出于幽谷,遷于喬木者,未聞下喬木而入幽谷者。”

314.下喬入幽

注釋:冬季鳥躲在深山窮谷,到春天出來飛鳴于喬木,用來比喻人舍棄黑暗而接近光明,或者從劣境而進(jìn)入良好的處境。相反則叫下喬入幽”。

出處:《孟子·滕文公上》吾聞出於幽谷,遷于喬木者,未聞下喬木而入于幽谷者?!?/span>

315.先得我心

注釋:得適合,契合。比喻別人先說出了自己心里想說的話。

出處:《孟子·告子上》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span>

316.先知先覺

注釋:知認(rèn)識;覺覺悟。指認(rèn)識事理較一般人為早的人。

出處:《孟子·萬章下》使先知覺后知,使先覺覺后覺也?!?/span>

317.孝子慈孫

注釋:對祖先孝順的子孫。

出處:《孟子·離婁上》雖孝子慈孫,百世不能改也?!?/span>

318.效死勿去

注釋:指竭盡忠誠。

出處:《孟子梁惠王下》世守也,非身之所能為也,效死勿去。

319.脅肩諂笑

注釋:脅肩聳起雙肩做出恭謹(jǐn)?shù)臉幼?;諂笑裝出奉承的笑容。為了奉承人,縮起肩膀裝出笑臉。形容巴結(jié)人的丑態(tài)。

出處:《孟子·滕文公下》脅肩諂笑,病于夏畦?!?/span>

320.挾山超海

注釋:挾挾持,夾著;刱超越,跨過。夾著泰山跨越北海。比喻做絕對辦不到的事。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span>

321.心悅誠服

注釋:悅愉快,高興;誠硬實(shí)。由衷地高興,真心地服氣。指真心地服氣或服從。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span>

322.心之官則思

注釋:心古人以為心是思維器官,所以把思想的器官、感情等都說做心,現(xiàn)指腦筋;官官能,作用。腦筋的官能就是思維。

出處:《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span>

323.行若無事

注釋:行行動,辦事;若好象。指人在緊急關(guān)頭,態(tài)度鎮(zhèn)定,毫不慌亂。有時(shí)也指對壞人壞事聽之任之,滿不在乎。

出處:《孟子·離婁下》禹之行水也,行其所無事也?!?/span>

324.兇年饑歲

注釋:兇年年成很壞。指荒年。

出處:《孟子·梁惠王下》兇年饑歲,君之民,老弱轉(zhuǎn)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

325.畜妻養(yǎng)子

注釋:畜養(yǎng)育。舊指維持妻子和兒女的生活。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326.血?dú)庵?/p>

注釋:指憑一時(shí)感情沖動產(chǎn)生的勇氣。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夫子過孟賁遠(yuǎn)矣?!彼巍ぶ祆浼⒚腺S血?dú)庵隆!?/span>

327.揠苗助長

注釋:揠拔。把苗拔起,以助其生長。比喻違反事物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茫茫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渥于叾曋?,苗則槁矣。”

328.言不顧行

注釋:說話與行事不相符合。

出處:《孟子·盡心下》言不顧行,行不顧言?!?/span>

329.言近旨遠(yuǎn)

注釋:旨意思。話很淺近,含義卻很深遠(yuǎn)。

出處:《孟子·盡心下》言近而指遠(yuǎn)者,善言也?!?/span>

330.言近指遠(yuǎn)

注釋:話很淺近,含義卻很深遠(yuǎn)。同言近旨遠(yuǎn)”。

出處:語出《孟子·盡心下》言近而指遠(yuǎn)者,善言也?!睂O奭疏言辭之近而指意遠(yuǎn)者,乃為善言者也?!?/span>

331.掩鼻而過

注釋:捂著鼻子走過去。形容對腥臭骯臟的東西的嫌惡。

出處:《孟子·離婁下》西子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span>

332.仰不愧天

注釋:抬頭仰望,對天無愧。指沒有做過壞事,問心無愧。

出處:《孟子·盡心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333.仰事俯畜yǎng shì fǔ xù

注釋:上要侍奉父母,下要養(yǎng)活妻兒。泛指維持一家生活。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是故明君制民之產(chǎn),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span>

334.養(yǎng)生送死

注釋:子女對父母的贍養(yǎng)和殯葬。

出處:《孟子·離婁下》養(yǎng)生者不足以當(dāng)大事,惟送死可以當(dāng)大事?!?/span>

335.夜以繼日

注釋:晚上連著白天。形容加緊工作或?qū)W習(xí)。

出處:《莊子·至樂》夫貴者,夜以繼日,思慮善否?!薄睹献印るx婁下》仰而思之,夜以繼日。”

336.一暴十寒

注釋:雖然是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一天,凍十天,也不可能生長。比喻學(xué)習(xí)或工作一時(shí)勤奮,一時(shí)又懶散,沒有恒心。

出處:先秦·孟軻《孟子·告子上》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span>

337.一傅眾咻yī fù zhòng xiū

注釋:傅教導(dǎo);咻喧鬧。一個(gè)人教導(dǎo),眾人吵鬧干擾。比喻不能有什么成就。

出處:《孟子·滕文公下》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雖日撻而求齊也,不可得矣?!?/span>

338.一介不取

注釋:一介一粒芥菜子,形容微小。一點(diǎn)兒小東西也不拿。形容廉潔、守法,不是自己應(yīng)該得到的一點(diǎn)都不要。

出處:《孟子·萬章上》其非義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與人,一介不以取諸人?!?/span>

339.一毛不拔

注釋:一根汗毛也不肯拔。原指楊朱的極端為我主義◇形容為人非常吝嗇自私。

出處:《孟子·盡心上》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span>

340.一曝十寒

注釋:曝曬。原意是說,雖然是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一天,凍十天,也不可能生長。比喻學(xué)習(xí)或工作一時(shí)勤奮,一時(shí)又懶散,沒有恒心。

出處:《孟子·告子上》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span>

341.一人敵

注釋:指匹夫之勇,止足以敵一人。

出處:語出《孟子·梁惠王下》夫撫 劍疾視,曰'彼惡敢當(dāng)我哉!’此匹夫之勇,敵一人者也?!?/span>

342.一肢半節(jié)

注釋:比喻事物的一小部分。

出處:明·袁宗道《讀孟子》三代而下,市鮮中行,得鄉(xiāng)愿之一肢半節(jié),皆足以成世?!?/span>

343.移氣養(yǎng)體

注釋:改變氣質(zhì)和保養(yǎng)身體。

出處:《孟子·盡心上》孟子自范之齊,望見齊王之子,喟然嘆曰'居移氣,養(yǎng)移體。大哉居乎!’”

344.以辭害意

注釋:因拘泥于辭義而誤會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出處:《孟子·萬章上》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

345.以力服人

注釋:力權(quán)勢,武力。用強(qiáng)制手段使人服從。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span>

346.以鄰為壑

注釋:拿鄰國當(dāng)做大水坑,把本國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比喻只圖自己一方的利益,把困難或禍害轉(zhuǎn)嫁給別人。

出處:《孟子·告子下》是故禹以四海為壑。今吾子以鄰國為壑?!?/span>

347.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注釋:昏昏凝,糊涂;昭昭明白。指自己還糊里糊涂,卻要去教別人明白事理。

出處:《孟子·盡心下》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348.以身殉職

注釋:殉為實(shí)現(xiàn)某一目標(biāo)而獻(xiàn)出生命。為忠于本職工作而獻(xiàn)出生命。

出處:《孟子·盡心上》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未聞以道殉乎人者也?!?/span>

349.以叔援嫂

注釋:指權(quán)宜行事。

出處:《孟子·離婁上》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親,禮與?’孟子曰'禮也?!?#39;嫂溺,則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quán)也?!?/span>

350.以文害辭

注釋:指拘于文字而誤解整個(gè)語句的意義。

出處:《孟子·萬章上》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敝祆浼⑽?,字也。辭,語也……言說《詩》之法,不可以一字而害一句之義,不可以一句而害設(shè)辭之志。”

351.以羊易牛

注釋:易更換。用羊來替換牛。比喻用這個(gè)代替另一個(gè)。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span>

352.以意逆志

注釋: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別人的心思。

出處:《孟子·萬章上》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span>

353.易如反掌

注釋:象翻一下手掌那樣容易。比喻事情非常容易做。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以齊王,由反手也?!庇郑涠〕T侯,有天下,猶運(yùn)之掌也?!睗h·枚乘《上書諫吳王》必若所欲為,危于累卵,難于上天;變所欲為,易如反掌,安于泰山?!?/span>

354.音容笑貌

注釋:談笑時(shí)的容貌和神態(tài)。用以懷念故人的聲音容貌和神情。

出處:《孟子·離婁上》恭儉豈可以聲音笑貌為哉?”

355.淫辭邪說

注釋:夸大失實(shí)的言論,荒謬的學(xué)說。

出處:《孟子·滕文公下》頭先圣之道,距楊、墨,放淫辭邪說者不得作?!?/span>

356.引而不發(fā)

注釋:引拉弓;發(fā)射箭。拉開弓卻不把箭射出去。比喻善于啟發(fā)引導(dǎo)。也比喻做好準(zhǔn)備暫不行動,以待時(shí)機(jī)。

出處:《孟子·盡心上》君子引而不發(fā),躍如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span>

357.引領(lǐng)而望

注釋:引領(lǐng)伸長脖子。伸長脖子遠(yuǎn)望。形容殷切盼望。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lǐng)而望之矣。”

358.引首以望

注釋:抬頭遠(yuǎn)望。形容殷切盼望。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lǐng)而望之矣?!薄缎挛宕贰ぬ瞥紓鳌す珥w》況今大號已建,自河以北,人皆引首以望成功而思休息?!?/span>

359.盈科后進(jìn)

注釋:泉水遇到坑洼,要充滿之后才繼續(xù)向前流。比喻學(xué)習(xí)應(yīng)步步落實(shí),不能只圖虛名。

出處:《孟子·離婁下》原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后進(jìn),放乎四海。”

360.用夏變夷

注釋:夏,諸夏,古代中原地區(qū)周王朝所分封的各諸侯國;夷,指中原地區(qū)以外的各族。以諸夏文化影響中原地區(qū)以外的僻遠(yuǎn)部族。

出處:《孟子·滕文公上》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于夷者?!?/span>

361.由博返約

注釋:指做學(xué)問人廣博出發(fā),繼而務(wù)精深,最終達(dá)到簡約。

出處:《孟子·離婁下》博學(xué)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span>

362.猶解倒懸

注釋:解解救;倒懸人被倒掛,比喻處境困難。比喻把人從危難中解救出來。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當(dāng)今之時(shí),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span>

363.有所作為

注釋:可以做事情,并能取得較大的成績。

出處:先秦·孟軻《孟子·離婁下》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span>

364.幼學(xué)壯行

注釋:幼時(shí)勤于學(xué)習(xí),壯年施展報(bào)負(fù)。

出處:《孟子·梁惠王二》夫人幼而學(xué)之,壯而欲行之。”

365.于今為烈

注釋:烈厲害。某件事過去就已經(jīng)有過,不過現(xiàn)在的更加厲害罷了。

出處:《孟子·萬章下》殷受夏,周受殷,所不辭也,于今為烈,如之何其受之?”

366.魚與熊掌

注釋:比喻俱為所欲,難于取舍之物。

出處:語本《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span>

367.逾墻窺隙

注釋:指男女偷情。

出處:語出《孟子·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鉆穴隙相窺,逾墻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

368.逾墻鉆隙

注釋:逾越過;鉆穿孔,打眼。越墻、鉆洞。指對女子作挑逗的行為。

出處:《孟子·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鉆穴隙相窺,逾墻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

369.逾墻鉆穴

注釋:指男女偷情。

出處:語出《孟子·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鉆穴隙相窺,逾墻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span>

370.與民同樂

注釋:原指君王施行仁政,與百姓休戚與共,同享歡樂◇泛指領(lǐng)導(dǎo)與群眾一起游樂,共享幸福。

出處:《孟子·梁惠王下·莊暴見孟子》今王四獵于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田獵也?’此無他,與民同樂也。”

371.與人為善

注釋:與贊許,贊助;為做;善好事。指贊成人學(xué)好?,F(xiàn)指善意幫助人。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span>

372.淵魚叢爵yuān yú cóng què

注釋:比喻為政不善,結(jié)果驅(qū)使人民投向敵方。爵,古同雀”。

出處:《孟子·離婁上》故為淵驅(qū)魚者,獺也;為叢驅(qū)爵者,鹯也;為湯武驅(qū)民者,桀與紂也?!?/span>

373.淵魚叢雀

注釋:把魚趕進(jìn)深潭,把雀趕到叢林。原比喻統(tǒng)治者施行暴政,百姓逃往別國?,F(xiàn)也比喻把可以團(tuán)結(jié)的人趕到敵方去。

出處:《孟子·離婁上》為淵驅(qū)魚者,獺也。為叢驅(qū)爵者,鹯也;為湯武驅(qū)民者,桀與紂也?!?/span>

374.緣木求魚

注釋:緣木爬樹。爬到樹上去找魚。比喻方向或辦法不對頭,不可能達(dá)到目的。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span>

375.源源不斷

注釋:形容接連不斷。

出處:《孟子·萬章上》欲常常而見之,故源源而來。”

376.源源不絕

注釋:源源水流不斷的樣子。形容接連不斷。

出處:《孟子·萬章上》欲常常而見之,故源源而來?!?/span>

377.源源而來

注釋:原指諸侯相繼朝覲一輩子◇形容接連不斷地到來。

出處:《孟子·萬章上》欲常常而見之,故源源而來?!?/span>

378.怨女曠夫

注釋:指沒有配偶的成年男女。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內(nèi)無怨女,外無曠無?!?/span>

379.云霓之望

注釋:比喻迫切地盼望。

出處:語出《孟子·梁惠王下》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趙岐注霓,虹也。雨則虹見,故大旱而思見之。”

380.運(yùn)之掌上

注釋:運(yùn)運(yùn)動,運(yùn)轉(zhuǎn)。運(yùn)轉(zhuǎn)于手掌之上。比喻極其容易。

出處:《齊桓晉文之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yùn)于掌。”《孟子·公孫丑上》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yùn)之掌上?!?/span>

381.再作馮婦

注釋:再作重做;馮婦人名。比喻再干舊行業(yè)。

出處:《孟子·盡心下》晉人有馮婦者,善搏虎,卒為善士;則之野,有眾逐虎,虎負(fù)嵎,莫之敢攖;望見馮婦,趨而迎之,馮婦攘臂下車,眾皆悅之,其為士者笑之?!?/span>

382.造言生事

注釋:捏造虛言以挑起事端。

出處:《孟子·萬章上》好事者為之也。”宋·朱熹集注好事,謂喜造言生事之人也?!鼻濉埬锨f《何典》第二回只消說他造言生事,頂名告他一狀,不怕不拿大錠大帛出來買靜求安?!?/span>

388.曾經(jīng)滄海

注釋: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滄海大海。比喻曾經(jīng)見過大世面,不把平常事物放在眼里。

出處:《孟子·盡心上》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碧啤ぴ 峨x思》詩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span>

389.沾沾自好

注釋:猶言沾沾自喜。

出處:明·袁宗道《讀〈孟子〉》好善與強(qiáng)知慮多聞識正相違,強(qiáng)知多聞必沾沾自好?!?/span>

390.斬釘截鐵

注釋:形容說話或行動堅(jiān)決果斷,毫不猶豫。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七師謂眾曰'學(xué)佛法底人如斬釘截鐵始得時(shí)?!薄吨熳尤珪っ献印肪齺砦┦敲献诱f得斬釘截鐵?!?/span>

391.知人論世

注釋:原指了解一個(gè)人并研究他所處的時(shí)代背景?,F(xiàn)也指鑒別人物的好壞,議論世事的得失。

出處:《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

392.知我罪我

注釋:形容別人對自己的毀譽(yù)。

出處:《孟子·滕文公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393.至大至剛

注釋:至最,極。極其正大、剛強(qiáng)。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span>

394.眾楚群咻

注釋:指眾多的楚國人共同來喧擾◇指眾多外來的干擾。

出處:語出《孟子·滕文公下》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span>

395.專心致志

注釋:致盡,極;志意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會神。

出處:《孟子·告子上》夫今弈之為數(shù),小數(shù)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span>

396.濯足濯纓

注釋:水清就洗帽帶,水濁就洗腳◇比喻人的好壞都是由自己決定。

出處:《孟子·離婁上》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鬃釉?#39;小子聽之。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自取之也?!?/span>

397.自暴自棄

注釋:暴糟蹋、損害;棄鄙棄。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墮落。

出處:《孟子·離婁上》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span>

398.自以為是

注釋:是對??傄詾樽约菏菍Φ?。形容主觀,不虛心。

出處:《荀子·榮辱》凡斗者必自以為是,而以人為非也。”《孟子·盡心下》眾皆悅之,自以為是。”

399.自怨自艾

注釋:怨怨恨,悔恨;艾割草,比喻改正錯誤。原意是悔恨自己的錯誤,自己改正?,F(xiàn)在只指悔恨自己的錯誤。

出處:《孟子·萬章上》太甲悔過,自怨自艾?!?/span>

400.鄒衍談天

注釋:比喻善辯。鄒,通騶”。

出處:《史記·孟子荀卿列傳》騶衍之術(shù)迂大而閎辯;奭也文具難施……故齊人頌曰'談天衍,雕龍奭。’”

401.鉆穴逾墻

注釋:穴洞。逾越過。鉆洞爬墻。舊時(shí)常比喻違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青年男女自由相戀的行為◇也指男女偷情或小偷行竊。

出處:《孟子·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鉆隙相窺,逾墻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

402.晬面盎背zuì miàn àng bèi

注釋:指德性表現(xiàn)于外,而有溫潤之貎,敦厚之態(tài)。指有德性者的儀態(tài)。

出處:語出《孟子·盡心上》君子所性,仁義利智根于心。其生色也,晬然見于面,盎于背,施于四體,四體不言而喻。”

403.罪人不孥zuì rén bù nú

注釋:孥妻與子女的統(tǒng)稱。謂治罪止于本人,不累及妻和子女。

出處:《孟子·梁惠王》澤梁無禁,罪人不孥?!?/span>

404.尊賢使能

注釋:尊重并使用有道德,有才能的人。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 孟子曰' 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span>

405.左右逢原

注釋:原指學(xué)問工夫到家后,則觸處皆得益◇泛指做事得心應(yīng)手。

出處:《孟子·離婁下》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薄吨熳诱Z類》卷一百三十九前輩作文者,古人有名文字皆模擬作一篇,故后有作時(shí),左右逢原?!?/span>

406.左右逢源

注釋:逢遇到;源水源。到處遇到充足的水源。原指賞識廣博,應(yīng)付裕如◇也比喻做事得心應(yīng)手,非常順利。

出處:《孟子·離婁下》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

407.坐而待旦

注釋:旦天亮。坐著等天亮。比喻心情迫切。

出處:《尚書·太甲上》先王昧爽,丕顯,坐以待旦?!薄睹献印るx婁下》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span>

408.坐以待旦

注釋:旦天亮。坐著等天亮。比喻辦事勤勞。

出處:《尚書·太甲上》先王昧爽,丕顯,坐以待旦?!薄睹献印るx婁下》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409.坐于涂炭

注釋:涂炭比喻污濁的地方。坐在泥涂、炭灰上。比喻處于不干凈的環(huán)境,自身也被玷污。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立于惡人之朝,與惡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span>
   
   九、附孟子全文

《孟子》,戰(zhàn)國中期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書中記載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xué)、倫理等思想觀點(diǎn)和政治活動。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yuǎn)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 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 多矣。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見梁惠王。王立於沼上,顧鴻雁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孟子對曰:“賢者而后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詩》云:'經(jīng)始靈臺,經(jīng)之營之, 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jīng)始勿亟,庶民子來。王在靈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鳥鶴鶴。王在靈沼,於牣魚躍?!耐跻悦窳榕_為沼,而民歡樂之,謂其臺曰靈 臺,謂其沼曰靈沼,樂其有麋鹿魚鱉。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

湯誓曰:'時(shí)日害喪,予及女皆亡?!裼c之皆亡,雖有臺池鳥獸,豈能獨(dú)樂哉?”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nèi)兇,則移其民於河?xùn)|,移其粟於河內(nèi)。河?xùn)|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 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對曰:“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虬俨蕉笾?,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痹唬骸巴跞缰?,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不違農(nóng)時(shí),穀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shí)入山 林,材木不可勝用也。穀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 彘之畜,無失其時(shí),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shí),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jǐn)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fù)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 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途有餓莩而不知發(fā);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呛萎愳洞倘硕鴼⒅唬?#39;非我也,兵也。’王 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泵献訉υ唬骸皻⑷艘澡枧c刃,有以異乎?”

曰:“無以異也。”“以刃與政,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痹唬骸扳矣蟹嗜?,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 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后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饑而死也?”

梁惠王曰:“晉國,天下莫強(qiáng)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於齊,長子死焉;西喪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寡人恥之,愿比死者壹灑之,如之何則 可?”孟子對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 秦、楚之堅(jiān)甲利兵矣。彼奪其民時(shí),使不得耕耨以養(yǎng)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跽埼?疑!”

孟子見梁襄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於一。’'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 一之?!?#39;孰能與之?’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 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lǐng)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

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痹唬骸叭艄讶苏?,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痹唬骸昂斡芍峥梢??”曰:“臣聞之胡龁曰: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王曰:'舍 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瘜υ唬?#39;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不識有諸?”曰:“有之?!痹唬骸笆切淖阋酝跻?。百姓皆 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無異於百姓 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

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cái)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痹唬骸盁o傷也,是乃仁術(shù)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 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yuǎn)庖廚也?!蓖跽f,曰:“《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蜃又^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 於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於王者,何也?”曰:“有復(fù)於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曰:“否。”“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dú)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 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曰:“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 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yùn)於掌。 《詩》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耘e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 矣。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dú)何與?權(quán),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王請度之!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gòu)怨於諸侯,然后快於 心與?”王曰:“否。吾何快於是?將以求吾所大欲也?!痹唬骸巴踔笥傻寐勁c?”王笑而不言。曰:“為肥甘不足於口與?輕暖不足於體與?抑為采色不 足視於目與?聲音不足聽於耳與?便嬖不足使令於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曰:“否。吾不為是也?!痹唬骸叭粍t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 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span>

王曰:“若是其甚與?”曰:“殆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后災(zāi)。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后必有災(zāi)?!痹唬骸翱傻寐勁c?”曰:“鄒人 與楚人戰(zhàn),則王以為孰勝?”曰:“楚人勝?!痹唬骸叭粍t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qiáng)。海內(nèi)之地,方千里者九,齊集有其一。以一服八, 何以異於鄒敵楚哉?蓋亦反其本矣。今王發(fā)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商賈皆欲藏於王之市,行旅皆欲出於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 君者,皆欲赴訴於王。其若是,孰能御之?”王曰:“吾惛,不能進(jìn)於是矣。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span>

  曰:“無恒產(chǎn)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chǎn),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於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 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chǎn),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於死亡。然后驅(qū)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今也制民之產(chǎn),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於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 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shí),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shí),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jǐn)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fù)戴於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span>

 孟子·梁惠王下

莊暴見孟子,曰:“暴見於王,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曰:“好樂何如?”孟子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他日,見於王,曰:“王嘗 語莊子以好樂,有諸?”王變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今之樂猶古之樂也?!痹唬骸翱傻寐?與?”曰:“獨(dú)樂樂,與人樂樂,孰樂?”曰:“不若與人?!痹唬骸芭c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曰:“不若與眾?!薄俺颊垶橥跹詷贰=裢豕臉缝洞?,百姓聞 王鐘鼓之聲,管籥之音,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樂,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裢跆铽C於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 之美,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藷o他,不與民同樂也。今王鼓樂於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 管籥之音,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今王田獵於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 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田獵也?’此無他,與民同樂也。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span>

齊宣王問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諸?”孟子對曰:“於傳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猶以為小也?!痹唬骸肮讶酥蠓剿氖?,民猶以為 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芻蕘者往焉,雉兔者往焉。與民同之,民以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於境,問國之大禁,然后敢入。臣聞郊關(guān)之內(nèi),有囿方 四十里,殺其麋鹿者,如殺人之罪。則是方四十里為阱於國中,民以為大,不亦宜乎?”

齊宣王問曰:“交鄰國有道乎?”孟子對曰:“有。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事獯鬻,勾踐事吳。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

《詩》云:'畏天之威,于時(shí)保之。’”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睂υ唬骸巴跽垷o好小勇。夫撫劍疾視,曰:'彼惡敢當(dāng)我哉!’此匹夫之 勇,敵一人者也。王請大之!“《詩》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篤周祜,以對于天下?!宋耐踔乱?。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稌吩唬?#39;天 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寵之四方,有罪無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於天下,武王恥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 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span>

齊宣王見孟子于雪宮。王曰:“賢者亦有此樂乎?”孟子對曰:“有人不得,則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為民上而不與民同樂者,亦非也。樂民之樂 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昔者齊景公問於晏子曰:'吾欲觀於轉(zhuǎn)附、朝儛,遵海而南,放於瑯 邪,吾何修而可以比於先王觀也?’晏子對曰:'善哉問也!天子適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諸侯朝於天子曰述職。述職者,述所職也。無非事者,春省耕 而補(bǔ)不足,秋省斂而助不給。夏諺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為諸侯度?!褚膊蝗唬瑤熜卸Z食,饑者弗食,勞者弗息。睊々 胥讒,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飲食若流。流連荒亡,為諸侯憂。從流下而忘反,謂之流,從流上而忘反,謂之連,從獸無厭謂之荒,樂酒無厭謂之亡。先王無流連之 樂,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肮f,大戒於國,出舍於郊。於是始興發(fā)補(bǔ)不足。召大師曰:'為我作君臣相說之樂!’蓋《徵招》、《角招》是也。其《詩》 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齊宣王問曰:“人皆謂我毀明堂,毀諸已乎?”孟子對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則勿毀之矣?!蓖踉唬骸巴跽傻寐勁c?”對曰:“昔者文 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祿,關(guān)市譏而不征,澤梁無禁,罪人不孥。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dú),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 告者。文王發(fā)政施仁,必先斯四者?!对姟吩疲?#39;哿矣富人,哀此煢獨(dú)?!蓖踉唬骸吧圃昭院酰 痹唬骸巴跞缟浦?,則何為不行?”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 貨?!睂υ唬骸拔粽吖珓⒑秘?,《詩》云:'乃積乃倉,乃裹餱糧,于橐于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張,干戈戚揚(yáng),爰方啟行’。故居者有積倉,行者有裹囊也,然后 可以爰方啟行。王如好貨,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睂υ唬骸拔粽咛鹾蒙?,愛厥妃。《詩》云:'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爰及姜女,聿來胥宇。當(dāng)是時(shí)也,內(nèi)無怨女,外無曠夫。王如好色,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

孟子謂齊宣王曰:“王之臣,有讬其妻子於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則凍餒其妻子,則如之何?”王曰:“棄之?!痹唬骸笆繋煵荒苤问?,則如之何?”

王曰:“已之?!痹唬骸八木持畠?nèi)不治,則如之何?”王顧左右而言他。

孟子見齊宣王,曰:“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王無親臣矣,昔者所進(jìn),今日不知其亡也?!蓖踉唬骸拔岷我宰R其不才而舍之?”

曰:“國君進(jìn)賢,如不得已,將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與?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后察之。見賢焉,然后用之。左 右皆曰不可,勿聽;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見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后 察之。見可殺焉,然后殺之。故曰國人殺之也。如此,然后可以為民父母?!?/span>

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孟子對曰:“於傳有之?!痹唬骸俺紡s其君,可乎?”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wù)D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span>

孟子謂齊宣王曰:“為巨室,則必使工師求大木。工師得大木,則王喜,以為能勝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則王怒,以為不勝其任矣。夫人幼而學(xué)之,壯而欲行 之,王曰:'姑舍女所學(xué)而從我’,則何如?今有璞玉於此,雖萬鎰,必使玉人彫琢之。至於治國家,則曰:'姑舍女所學(xué)而從我’,則何以異於教玉人彫琢玉 哉?”

齊人伐燕,勝之。宣王問曰:“或謂寡人勿取,或謂寡人取之。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五旬而舉之,人力不至於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對 曰:“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豈有它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yùn)而已矣?!?/span>

齊人伐燕,取之。諸侯將謀救燕。宣王曰:“諸侯多謀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對曰:“臣聞七十里為政於天下者,湯是也。未聞以千里畏人者也。《書》曰:'湯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東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 曰:'奚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歸市者不止,耕者不變,誅其君而吊其民,若時(shí)雨降。民大悅?!稌吩唬?#39;徯我后,后來其蘇?!裱嗯捌涿?, 王往而征之,民以為將拯己於水火之中也,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若殺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毀其宗廟,遷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齊之強(qiáng)也,今又倍地而不 行仁政,是動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謀於燕眾,置君而后去之,則猶可及止也?!?/span>

鄒與魯閧。穆公問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誅之,則不可勝誅;不誅,則疾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則可也?”孟子對曰:“兇年饑 歲,君之民老弱轉(zhuǎn)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而君之倉廩實(shí),府庫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殘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 也?!蛎窠穸蟮梅粗?。君無尤焉!君行仁政,斯民親其上,死其長矣?!?/span>

滕文公問曰:“滕,小國也,間於齊、楚。事齊乎?事楚乎?”孟子對曰:“是謀非吾所能及也。無已,則有一焉:鑿斯池也,筑斯城也,與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則是可為也。”

滕文公問曰:“齊人將筑薛,吾甚恐,如之何則可?”孟子對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非擇而取之,不得已也。茍為善,后世子孫必有王者矣。君子創(chuàng)業(yè)垂統(tǒng),為可繼也。若夫成功,則天也。君如彼何哉?強(qiáng)為善而已矣?!?/span>

滕文公問曰:“滕,小國也。竭力以事大國,則不得免焉,如之何則可?”

孟子對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幣,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乃屬其耆老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 土地也。吾聞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養(yǎng)人者害人。二三子何患乎無君?我將去之?!ミ?,逾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邠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瘡闹呷?歸市?;蛟唬?#39;世守也,非身之所能為也?!牢鹑ァ!熬垞耢端苟??!?/span>

魯平公將出,嬖人臧倉者請?jiān)唬?/span>“他日君出,則必命有司所之。今乘輿已駕矣,有司未知所之,敢請!”公曰:“將見孟子。”曰:“何哉!君所為輕身以先於 匹夫者,以為賢乎?禮義由賢者出,而孟子之后喪逾前喪,君無見焉!”公曰:“諾?!睒氛尤胍姡唬骸熬蔀椴灰娒陷V也?”曰:“或告寡人曰:'孟子之后 喪逾前喪。’是以不往見也。”曰:“何哉?君所謂逾者,前以士,后以大夫;前以三鼎,而后以五鼎與?”曰:“否。謂棺槨衣衾之美也。”曰:“非所謂逾也, 貧富不同也?!睒氛右娒献釉唬骸翱烁骒毒?,君為來見也。嬖人有臧倉者沮君,君是以不果來也?!痹唬骸靶谢蚴怪够蚰嶂?。行止非人所能也。吾之不遇魯 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孟子·公孫丑上

公孫丑問曰:“夫子當(dāng)路於齊,管仲、晏子之功,可復(fù)許乎?”孟子曰:“子誠齊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騿柡踉髟唬?#39;吾子與子路孰賢?’曾西蹴然 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則吾子與管仲孰賢?’曾西艴然不悅,曰:'爾何曾比予於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專也,行乎國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 卑也,爾何曾比予於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為也,而子為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顯。管仲、晏子猶不足為與?”

曰:“以齊王,由反手也。”曰:“若是,則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猶未洽於天下。武王、周公繼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則文王 不足法與?”曰:“文王何可當(dāng)也?由湯至於武丁,賢圣之君六七作,天下歸殷久矣,久則難變也。武丁朝諸侯有天下,猶運(yùn)之掌也。紂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遺 俗,流風(fēng)善政,猶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膠鬲,皆賢人也,相與輔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猶方 百里起,是以難也。齊人有言曰:'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shí)。’今時(shí)則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過千里者也,而齊有其地矣。雞鳴狗 吠相聞,而達(dá)乎四境,而齊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於此時(shí)者也;民之憔悴於虐政,未有甚於此時(shí)者 也。饑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鬃釉唬?#39;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dāng)今之時(shí),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shí) 為然?!?/span>

公孫丑問曰:“夫子加齊之卿相,得行道焉,雖由此霸王,不異矣。如此則動心否乎?”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動心?!痹唬骸叭羰?,則夫子過孟賁遠(yuǎn)矣?!痹唬骸笆遣浑y,告子先我不動心。”曰:“不動心有道乎?”曰:“有。

北宮黝之養(yǎng)勇也,不膚橈,不目逃,思以一豪挫於人,若撻之於市朝,不受於褐寬博,亦不受於萬乘之君;視刺萬乘之君,若刺褐夫,無嚴(yán)諸侯,惡聲至,必反 之。孟施舍之所養(yǎng)勇也,曰:'視不勝猶勝也;量敵而后進(jìn),慮勝而后會,是畏三軍者也。舍豈能為必勝哉?能無懼而已矣。’孟施舍似曾子,北宮黝似子夏。

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賢,然而孟施舍守約也。昔者曾子謂子襄曰:'子好勇乎?

吾嘗聞大勇於夫子矣。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孟施舍之守氣,又不如曾子之守約也?!痹唬骸案覇柗蜃又粍有?與告子之不動心,可得聞與?”“告子曰:'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得於心,勿求於氣?!坏渺缎?,勿求於氣,可;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可。夫志,氣之帥 也;氣,體之充也。夫志至焉,氣次焉;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span>

“既曰志至焉,氣次焉,又曰持其志,無暴其氣者,何也?”曰:“志壹則動氣,氣壹則動志也。今夫蹶者趨者,是氣也,而反動其心?!薄案覇柗蜃訍汉蹰L?”

曰:“我知言,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薄案覇柡沃^浩然之氣?”曰:“難言也。

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

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無若宋人 然: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 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薄昂沃^知言?”曰:“诐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生於其心,害於 其政;發(fā)於其政,害於其事。圣人復(fù)起,必從吾言矣。宰我、子貢善為說辭,冉牛、閔子、顏淵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於辭命,則不能也?!薄叭粍t夫子 既圣矣乎?”曰:“惡!是何言也?昔者子貢問於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則吾不能,我學(xué)不厭,而教不倦也。’子貢曰:'學(xué)不厭,智也;教不 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乎?!蚴?,孔子不居,是何言也?昔者竊聞之:子夏、子游、子張皆有圣人之一體,冉牛、閔子、顏淵則具體而微?!薄案覇査?安?”曰:“姑舍是?!痹唬骸安?、伊尹何如?”曰:“不同道。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則進(jìn),亂則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進(jìn),亂亦進(jìn), 伊尹也。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孔子也。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則學(xué)孔子也?!薄安摹⒁烈犊鬃?,若是班乎?”

曰:“否!自有生民以來,未有孔子也?!薄叭粍t有同與?”曰:“有。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諸侯,有天下;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為 也。是則同?!痹唬骸案覇柶渌援??!痹唬骸霸孜?、子貢、有若,智足以知圣人,汙不至阿其所好。宰我曰:'以予觀於夫子,賢於堯、舜遠(yuǎn)矣?!迂曉唬?#39;見 其禮而知其政,聞其樂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違也。

自生民以來,未有夫子也。’有若曰:'豈惟民哉?麒麟之於走獸,鳳凰之於飛鳥,泰山之於丘垤,河海之於行潦,類也。圣人之於民,亦類也。出於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span>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酥^也?!?/span>

孟子曰:“仁則榮,不仁則辱。今惡辱而居不仁,是猶惡濕而居下也。如惡之,莫如貴德而尊士,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國家閑暇,及是時(shí),明其政刑。雖大 國,必畏之矣。《詩》云:'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今此下民,或敢侮予?!鬃釉唬?#39;為此詩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國家,誰敢侮之?’今國家閑 暇,及是時(shí),般樂怠敖,是自求禍也。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对姟吩疲?#39;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酥^ 也?!?/span>

孟子曰:“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於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則天下之商皆悅,而愿藏於其市矣;關(guān),譏而不征,則天下之 旅皆悅,而愿出於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稅,則天下之農(nóng)皆悅,而愿耕於其野矣;廛,無夫里之布,則天下之民皆悅,而愿為之氓矣。信能行此五者,則鄰國之民仰 之若父母矣。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有生民以來未有能濟(jì)者也。如此,則無敵於天下。無敵於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span>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yùn)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 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nèi)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yù)於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 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 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kuò)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dá)。茍能充之,足以保四 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span>

孟子曰:“矢人豈不仁於函人哉?矢人唯恐不傷人,函人唯恐傷人。巫匠亦然。故術(shù)不可不慎也??鬃釉唬?#39;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 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不仁、不智,無禮、無義,人役也。人役而恥為役,由弓人而恥為弓,矢人而恥為矢也。如恥之,莫如為仁。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發(fā);發(fā)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舍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無非取於人者。

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於惡人之朝,不與惡人言。

立於惡人之朝,與惡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於涂炭。推惡惡之心,思與鄉(xiāng)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將浼焉。是故諸侯雖有善其辭命而至者,不受也。不 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柳下惠不羞汙君,不卑小官;進(jìn)不隱賢,必以其道;遺佚而不怨,阨窮而不憫。故曰:'爾為爾,我為我,雖袒裼裸裎於我側(cè),爾焉能浼我 哉?’故由由然與之偕而不自失焉,援而止之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泵献釉唬骸安陌?,柳下惠不恭。隘與不恭,君子不由也。”

孟子·公孫丑下

孟子曰:“天時(shí)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shí)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shí)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 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jiān)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谿之險(xiǎn),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孟子將朝王,王使人來曰:“寡人如就見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風(fēng)。朝,將視朝,不識可使寡人得見乎?”對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泵魅?,出吊於東 郭氏。公孫丑曰:“昔者辭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王使人問疾,醫(yī)來。孟仲子對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憂, 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趨造於朝,我不識能至否乎?”使數(shù)人要於路,曰:“請必?zé)o歸而造於朝!”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景子曰:“內(nèi)則父子,外則君臣,人之 大倫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見王之敬子也,未見所以敬王也。”

曰:“惡!是何言也!齊人無以仁義與王言者,豈以仁義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與言仁義也’云爾,則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堯、舜之道,不敢以陳於王 前,故齊人莫如我敬王也?!本白釉唬骸胺瘢谴酥^也。禮曰:'父召,無諾;君命召,不俟駕?!虒⒊?,聞王命而遂不果,宜與夫禮若不相似然?!痹唬?“豈謂是與?曾子曰:'晉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義。吾何慊乎哉?’夫豈不義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達(dá)尊三:爵 一,齒一,德一。朝廷莫如爵,鄉(xiāng)黨莫如齒,輔世長民莫如德。惡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將大有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謀焉,則就之。其尊德樂道,不如 是不足以有為也。故湯之於伊尹,學(xué)焉而后臣之,故不勞而王;桓公之於管仲,學(xué)焉而后臣之,故不勞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齊,莫能相尚,無他,好臣其所教,而不 好臣其所受教。湯之於伊尹,桓公之於管仲,則不敢召。管仲且猶不可召,而況不為管仲者乎?”

陳臻問曰:“前日於齊,王餽兼金一百而不受;於宋,餽七十鎰而受;於薛,餽五十鎰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則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則前日之不受非 也。夫子必居一於此矣。”孟子曰:“皆是也。當(dāng)在宋也,予將有遠(yuǎn)行,行者必以贐;辭曰:'餽贐?!韬螢椴皇埽慨?dāng)在薛也,予有戒心;辭曰:'聞戒,故為兵 餽之。’予何為不受?若於齊,則未有處也。無處而餽之,是貨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貨取乎?”

孟子之平陸,謂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則去之否乎?”

曰:“不待三?!薄叭粍t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兇年饑歲,子之民,老羸轉(zhuǎn)於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痹唬骸按朔蔷嘈闹脼橐病!痹唬骸敖裼惺苋酥Q蚨鵀橹林撸瑒t必為之求牧與芻矣。求牧與芻而不得,則反諸其人乎?

抑亦立而視其死與?”曰:“此則距心之罪也。”他日,見於王曰:“王之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為王誦之。王曰:“此則寡人之罪也?!?/span>

孟子謂蚳鼃曰:“子之辭靈丘而請士師,似也,為其可以言也。今既數(shù)月矣,未可以言與?”蚳鼃諫於王而不用,致為臣而去。齊人曰:“所以為蚳鼃則善矣, 所以自為則吾不知也。”公都子以告。曰:“吾聞之也,有官守者,不得其職則去;有言責(zé)者,不得其言則去。我無官守,我無言責(zé)也,則吾進(jìn)退,豈不綽綽然有馀 裕哉?”

孟子為卿於齊,出吊於滕,王使蓋大夫王驩為輔行。王驩朝暮見。反齊滕之路,未嘗與之言行事也。公孫丑曰:“齊卿之位,不為小矣。齊滕之路,不為近矣。反之而未嘗與言行事,何也?”曰:“夫既或治之,予何言哉?”

孟子自齊葬於魯,反於齊,止於嬴。充虞請?jiān)唬?/span>“前日不知虞之不肖,使虞敦匠,事嚴(yán),虞不敢請。今愿竊有請也:木若以美然?!痹唬骸肮耪吖讟o度,中 古,棺七寸,槨稱之。自天子達(dá)於庶人,非直為觀美也,然后盡於人心。不得,不可以為悅;無財(cái),不可以為悅。得之為有財(cái),古之人皆用之,吾何為獨(dú)不然?

且比化者勿使土親膚,於人心獨(dú)無恔乎?吾聞之,君子不以天下儉其親。

沈同以其私問曰:“燕可伐與?”孟子曰:“可。子噲不得與人燕,子之不得受燕於子噲。有仕於此,而子悅之,不告於王而私與之吾子之祿爵,夫士也亦無王 命而私受之於子,則可乎?何以異於是?”齊人伐燕。或問曰:“勸齊伐燕,有諸?”曰:“未也。沈同問'燕可伐與’,吾應(yīng)之曰'可’。彼然而伐之也。

彼如曰:'孰可以伐之?’則將應(yīng)之曰:'為天吏,則可以伐之?!裼袣⑷苏?,或問之曰:'人可殺與?’則將應(yīng)之曰:'可?!巳缭唬?#39;孰可以殺之?’則將應(yīng)之曰:'為士師,則可以殺之。’今以燕伐燕,何為勸之哉?”

燕人畔。王曰:“吾甚慚於孟子?!标愘Z曰:“王無患焉。王自以為與周公孰仁且智?”王曰:“惡!是何言也?”曰:“周公使管叔監(jiān)殷,管叔以殷畔。

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盡也,而況於王乎?賈請見而解之。”見孟子,問曰:“周公何人也?”曰:“古圣人也?!?/span>

曰:“使管叔監(jiān)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諸?”曰:“然?!痹唬骸爸芄鋵⑴隙怪c?”曰:“不知也?!薄叭粍t圣人且有過與?”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過,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過則改之;今之君子,過則順之。

古之君子,其過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見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豈徒順之,又從為之辭。

孟子致為臣而歸。王就見孟子,曰:“前日愿見而不可得,得侍同朝,甚喜。

今又棄寡人而歸,不識可以繼此而得見乎?”對曰:“不敢請耳,固所愿也?!?/span>

他日,王謂時(shí)子曰:“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養(yǎng)弟子以萬鐘,使諸大夫國人皆有所矜式。子盍為我言之!”時(shí)子因陳子而以告孟子,陳子以時(shí)子之言告孟子。孟子曰:“然。夫時(shí)子惡知其不可也?如使予欲富,辭十萬而受萬,是為欲富乎?

季孫曰:'異哉子叔疑!使己為政,不用,則亦已矣,又使其子弟為卿。人亦孰不欲富貴?而獨(dú)於富貴之中有私龍斷焉?!胖疄槭幸玻云渌幸灼渌鶡o者,有司者治之耳。有賤丈夫焉,必求龍斷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皆以為賤,故從而征之。征商自此賤丈夫始矣。”

孟子去齊,宿於晝。有欲為王留行者,坐而言。不應(yīng),隱幾而臥。客不悅,曰:“弟子齊宿而后敢言,夫子臥而不聽,請勿復(fù)敢見矣?!痹唬骸白∥颐髡Z子。 昔者魯繆公無人乎子思之側(cè),則不能安子思;泄柳、申詳無人乎繆公之側(cè),則不能安其身。子為長者慮,而不及子思。子絕長者乎?長者絕子乎?”

孟子去齊。尹士語人曰:“不識王之不可以為湯武,則是不明也;識其不可,然且至,則是干澤也。千里而見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晝,是何濡滯也?士則 茲不悅?!备咦右愿?。曰:“夫尹士惡知予哉?千里而見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豈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晝,於予心猶以為速,王庶幾改之!王 如改諸,則必反予。夫出晝,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歸志。予雖然,豈舍王哉!王由足用為善,王如用予,則豈徒齊民安?天下之民舉安。王庶幾改之!予日 望之!予豈若是小丈夫然哉?諫於其君而不受,則怒,悻悻然見於其面,去則窮日之力而后宿哉?”尹士聞之,曰:“士誠小人也。”

孟子去齊,充虞路問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聞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時(shí),此一時(shí)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 者。由周而來,七百有馀歲矣。以其數(shù),則過矣;以其時(shí)考之,則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dāng)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吾何為不豫哉?”

孟子去齊,居休。公孫丑問曰:“仕而不受祿,古之道乎?”曰:“非也。於崇,吾得見王,退而有去志,不欲變,故不受也。繼而有師命,不可以請。久於齊,非我志也?!?/span>

孟子·滕文公上

滕文公為世子,將之楚,過宋而見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

世子自楚反,復(fù)見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成覸謂齊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顏淵曰:'舜,何人也? 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公明儀曰:'文王,我?guī)熞?;周公豈欺我哉?’今滕,絕長補(bǔ)短,將五十里也,猶可以為善國。《書》曰:'若藥不瞑眩,厥疾不 瘳?!?/span>

滕定公薨。世子謂然友曰:“昔者孟子嘗與我言於宋,於心終不忘。今也不幸至於大故,吾欲使子問於孟子,然后行事?!比挥阎u,問於孟子。孟子曰:“不 亦善乎!親喪,固所自盡也。曾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可謂孝矣?!T侯之禮,吾未之學(xué)也。雖然,吾嘗聞之矣。三年之喪,齋疏之 服,飦粥之食,自天子達(dá)於庶人,三代共之?!比挥逊疵?,定為三年之喪。父兄百官皆不欲也,故曰:“吾宗國魯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於子之身而反 之,不可。且《志》曰:'喪祭從先祖?!唬?#39;吾有所受之也?!?/span>

謂然友曰:“吾他日未嘗學(xué)問,好馳馬試劍。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盡於大事,子為我問孟子。”然友復(fù)之鄒問孟子。孟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 也??鬃釉唬?#39;君薨,聽於冢宰。歠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嫌泻谜撸卤赜猩跹烧咭?。君子之德,風(fēng)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 之風(fēng),必偃。是在世子?!比挥逊疵?。世子曰:“然。是誠在我?!蔽逶戮訌],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謂曰知。及至葬,四方來觀之,顏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 大悅。

滕文公問為國。孟子曰:“民事不可緩也?!对姟吩疲?#39;晝爾于茅,宵爾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穀。’民之為道也,有恒產(chǎn)者有恒心,無恒產(chǎn)者無恒心。茍 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賢君必恭儉禮下,取於民有制。陽虎曰:'為富不仁矣,為 仁不富矣?!暮笫衔迨?,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其實(shí)皆什一也。徹者,徹也。助者,藉也。龍子曰:'治地莫善於助,莫不善於貢?!曊撸瑨洈?shù)歲 之中以為常。樂歲,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為虐,則寡取之;兇年,糞其田而不足,則必取盈焉。為民父母,使民盻盻然,將終歲勤動,不得以養(yǎng)其父母,又稱貸而 益之,使老稚轉(zhuǎn)乎溝壑,惡在其為民父母也?夫世祿,滕固行之矣?!对姟吩疲?#39;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惟助為有公田。由此觀之,雖周亦助也。設(shè)為庠序?qū)W校以 教之。庠者,養(yǎng)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xué)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人倫明於上,小民親於下。

有王者起,必來取法,是為王者師也?!对姟吩疲?/span>'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文王之謂也。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國!”使畢戰(zhàn)問井地。孟子曰:“子之君將行 仁政,選擇而使子,子必勉之!夫仁政,必自經(jīng)界始。經(jīng)界不正,井地不鈞,穀祿不平,是故暴君汙吏必慢其經(jīng)界。經(jīng)界既正,分田制祿可坐而定也。夫滕,壤地褊 小,將為君子焉,將為野人焉。無君子,莫治野人;無野人,莫養(yǎng)君子。請野九一而助,國中什一使自賦。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畝,馀夫二十五畝。

死徙無出鄉(xiāng),鄉(xiāng)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yǎng)公田。公事畢,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別野人也。此其大略也。若夫潤澤之,則在君與子矣。

有為神農(nóng)之言者許行,自楚之滕,踵門而告文公曰:“遠(yuǎn)方之人聞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為氓?!蔽墓c之處。其徒數(shù)十人,皆衣褐,捆屨、織席以為食。陳良 之徒陳相與其弟辛負(fù)耒耜而自宋之滕,曰:“聞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為圣人氓。”陳相見許行而大悅,盡棄其學(xué)而學(xué)焉。陳相見孟子,道許行之言曰: “滕君則誠賢君也。雖然,未聞道也。賢者與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倉稟府庫,則是厲民而以自養(yǎng)也,惡得賢?”孟子曰:“許子必種粟而后食乎?” 曰:“然?!薄霸S子必織布然后衣乎?”曰:“否。許子衣褐。”“許子冠乎?”曰:“冠?!痹唬骸稗晒??”曰:“冠素?!痹唬骸白钥椫c?”曰:“否;以粟 易之。”曰:“許子奚為不自織?”曰:“害於耕?!痹唬骸霸S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曰:“然?!薄白詾橹c?”曰:“否。以粟易之?!?/span>

“以粟易械器者,不為厲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豈為厲農(nóng)夫哉?且許子何不為陶冶,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何為紛紛然與百工交易?何許子之不憚煩?”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為也?!薄叭粍t治天下獨(dú)可耕且為與?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如必自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 也。故曰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當(dāng)堯之時(shí),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氾濫於天下,草木暢 茂,禽獸繁殖,五穀不登,禽獸偪人,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堯獨(dú)憂之,舉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澤而焚之,禽獸逃匿。禹疏九河,瀹濟(jì)、漯而注諸 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國可得而食也。當(dāng)是時(shí)也,禹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雖欲耕,得乎?后稷教民稼穡,樹藝五穀。五穀熟而民人育。 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圣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

放勛曰:'勞之來之,匡之直之,輔之翼之,使自得之,又從而振德之?!ト酥畱n民如此,而暇耕乎?堯以不得舜為己憂,舜以不得禹、皋陶為己憂。夫以百 畝之不易為己憂者,農(nóng)夫也。分人以財(cái)謂之惠,教人以善謂之忠,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是故以天下與人易,為天下得人難??鬃釉唬?#39;大哉堯之為君!惟天為大, 惟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與焉!’堯、舜之治天下,豈無所用其心哉?亦不用於耕耳。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於夷者也。陳 良,楚產(chǎn)也,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xué)於中國。北方之學(xué)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謂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dāng)?shù)十年,師死而遂倍之!昔者孔子沒,三年之外,門 人治任將歸,入揖於子貢,相鄉(xiāng)而哭,皆失聲,然后歸。子貢反,筑室於場,獨(dú)居三年,然后歸。他日,子夏、子張、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強(qiáng)曾 子。曾子曰:'不可,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褚材闲U鴂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師而學(xué)之,亦異於曾子矣。吾聞出於幽谷遷於喬 木者,未聞下喬木而入於幽谷者。魯頌曰:'戎狄是膺,荊舒是懲。’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學(xué),亦為不善變矣?!薄皬脑S子之道,則市賈不貳,國中無偽。雖使五 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布帛長短同,則賈相若;麻縷絲絮輕重同,則賈相若;五穀多寡同,則賈相若;屨大小同,則賈相若。”曰:“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萬。子比而同之,是亂天下也。巨屨小屨同賈,人豈為之哉?從許子之道,相率而為偽者也,惡能治國家?”

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見孟子。孟子曰:“吾固愿見,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見,夷子不來!”他日,又求見孟子。孟子曰:“吾今則可以見矣。不直則道不 見,我且直之。吾聞夷子墨者,墨之治喪也,以薄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豈以為非是而不貴也。然而夷子葬其親厚,則是以所賤事親也?!毙熳右愿嬉淖印?/span>

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謂也?之則以為愛無差等,施由親始?!毙熳右愿婷献印C献釉唬骸胺蛞淖有乓詾槿酥H其兄之子為若親其鄰之 赤子乎?彼有取爾也。赤子匍匐將入井,非赤子之罪也。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蓋上世嘗有不葬其親者,其親死,則舉而委之於壑。他日過 之,狐貍食之,蠅蚋姑嘬之。其顙有泚,睨而不視。夫泚也,非為人泚,中心達(dá)於面目,蓋歸反蘽梩而掩之。掩之誠是也,則孝子仁人之掩其親,亦必有道矣?!毙?子以告夷子。夷子憮然,為間,曰:“命之矣。

孟子·滕文公下

陳代曰:“不見諸侯,宜若小然。今一見之,大則以王,小則以霸。且《志》曰:'枉尺而直尋,’宜若可為也?!泵献釉唬骸拔酏R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將殺之。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

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且夫枉尺而直尋者,以利言也。如以利,則枉尋直尺而利,亦可為與?昔者趙簡子使王良與嬖奚乘,終日而不獲一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賤工也?!蛞愿嫱趿?。良曰:'請復(fù)之?!瘡?qiáng)而后可,一朝而獲十禽。

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良工也?!喿釉唬?#39;我使掌與女乘?!^王良。良不可,曰:'吾為之范我馳驅(qū),終日不獲一;為之詭遇,一朝而獲十?!对姟吩疲?“不失其馳,舍矢如破。”我不貫與小人乘,請辭?!咔倚吲c射者比,比而得禽獸,雖若丘陵,弗為也。如枉道而從彼,何也?且子過矣!枉己者,未有能直人 者也。”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span>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xué)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 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dú)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span>

周霄問曰:“古之君子仕乎?”孟子曰:“仕?!秱鳌吩唬?#39;孔子三月無君,則皇皇如也,出疆必載質(zhì)?!鲀x曰:'古之人三月無君,則吊?!薄叭聼o 君則吊,不以急乎?”曰:“士之失位也,猶諸侯之失國家也?!抖Y》曰:'諸侯耕助,以供粢盛;夫人蠶繅,以為衣服。犠牲不成,粢盛不絜,衣服不備,不敢以 祭。惟士無田,則亦不祭。’牲殺、器皿、衣服不備,不敢以祭,則不敢以宴,亦不足吊乎?”“出疆必載質(zhì),何也?”曰:“士之仕也,猶農(nóng)夫之耕也。

農(nóng)夫豈為出疆舍其耒耜哉?”曰:“晉國亦仕國也,未嘗聞仕如此其急。仕如此其急也,君子之難仕,何也?”曰:“丈夫生而愿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為之有 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鉆穴隙相窺,逾墻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古之人未嘗不欲仕也,又惡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與鉆穴 隙之類也?!?/span>

彭更問曰:“后車數(shù)十乘,從者數(shù)百人,以傳食於諸侯,不以泰乎?”孟子曰:“非其道,則一簞食不可受於人;如其道,則舜受堯之天下,不以為泰。子以為 泰乎?”曰:“否!士無事而食,不可也?!痹唬骸白硬煌üσ资?,以羨補(bǔ)不足,則農(nóng)有馀粟,女有馀布;子如通之,則梓匠輪輿皆得食於子。於此有人焉,入則 孝,出則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學(xué)者,而不得食於子。子何尊梓匠輪輿而輕為仁義者哉?”曰:“梓匠輪輿,其志將以求食也;君子之為道也,其志亦將以求食 與?”曰:“子何以其志為哉?其有功於子,可食而食之矣。且子食志乎?食功乎?”曰:“食志?!痹唬骸坝腥遂洞?,毀瓦畫墁,其志將以求食也,則子食之 乎?”曰:“否?!痹唬骸叭粍t子非食志也,食功也?!?/span>

萬章問曰:“宋,小國也,今將行王政,齊楚惡而伐之,則如之何?”孟子曰:“湯居亳,與葛為鄰。葛伯放而不祀,湯使人問之,曰:'何為不祀?’曰: '無以供犠牲也?!瘻惯z之牛羊。葛伯食之,又不以祀。湯又使人問之曰:'何為不祀?’曰:'無以供粢盛也?!瘻官癖娡鶠橹?,老弱饋食。葛伯率其民, 要其有酒食黍稻者奪之,不授者殺之。有童子以黍肉餉,殺而奪之?!稌吩唬?#39;葛伯仇餉?!酥^也。為其殺是童子而征之,四海之內(nèi)皆曰:'非富天下也,為 匹夫匹婦復(fù)讎也。’湯始征,自葛載,十一征而無敵於天下。東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為后我?’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

歸市者弗止,蕓者不變,誅其君,吊其民,如時(shí)雨降。民大悅?!稌吩唬?/span>'徯我后,后來其無罰!’'有攸不惟臣,東征,綏厥士女,篚厥玄黃,紹我周王見 休,惟臣附于大邑周?!渚訉?shí)玄黃于篚以迎其君子,其小人簞食壺漿以迎其小人。救民於水火之中,取其殘而已矣?!短摹吩唬?#39;我武惟揚(yáng),侵于之疆,則取 于殘,殺伐用張,于湯有光?!恍型跽茽?。茍行王政,四海之內(nèi)皆舉首而望之,欲以為君,齊楚雖大,何畏焉?”

孟子謂戴不勝曰:“子欲子之王之善與?我明告子。有楚大夫於此,欲其子之齊語也,則使齊人傅諸?使楚人傅諸?”曰:“使齊人傅之。”曰:“一齊人傅 之,眾楚人咻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莊岳之間數(shù)年,雖日撻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謂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於王所。在於王所者,長幼 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誰與為不善?在王所者,長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誰與為善?一薛居州,獨(dú)如宋王何?”

公孫丑問曰:“不見諸侯,何義?”孟子曰:“古者不為臣不見。段干木逾垣而辟之,泄柳閉門而不納,是皆已甚。迫,斯可以見矣。陽貨欲見孔子而惡無禮, 大夫有賜於士,不得受於其家,則往拜其門。陽貨矙孔子之亡也,而饋孔子蒸豚??鬃右嗖櫰渫鲆玻葜?。當(dāng)是時(shí),陽貨先,豈得不見?曾子曰:'脅肩諂笑, 病于夏畦?!勇吩唬?#39;未同而言,觀其色赧赧然,非由之所知也。’由是觀之,則君子之所養(yǎng),可知已矣?!?/span>

戴盈之曰:“什一,去關(guān)市之征,今茲未能,請輕之,以待來年,然后已,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請損之,月攘一雞,以待來年,然后已?!缰浞橇x,斯速已矣,何待來年?”

公都子曰:“外人皆稱夫子好辯,敢問何也?”孟子曰:“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亂。當(dāng)堯之時(shí),水逆行,汜濫於中國,蛇龍居之, 民無所定。下者為巢,上者為營窟?!稌吩唬?#39;洚水警余。’洚水者,洪水也。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驅(qū)蛇龍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漢是 也。險(xiǎn)阻既遠(yuǎn),鳥獸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堯、舜既沒,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壞宮室以為汙池,民無所安息;棄田以為園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說 暴行又作,園囿、汙池、沛澤多而禽獸至。及紂之身,天下又大亂。周公相武王誅紂,伐奄三年討其君,驅(qū)飛廉於海隅而戮之,滅國者五十,驅(qū)虎、豹、犀、象而遠(yuǎn) 之,天下大悅。《書》曰:'丕顯哉,文王謨!丕承哉,武王烈!佑啟我后人,咸以正無缺?!浪サ牢?,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鬃?懼,作《春秋》?!洞呵铩?,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圣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楊朱、墨翟之言盈 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公明儀曰:'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 率獸而食人也。’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仁義充塞,則率獸食人,人將相食。吾為此懼,閑先圣之道,距楊墨,放淫辭,邪說者 不得作。作於其心,害於其事;作於其事,害於其政。

圣人復(fù)起,不易吾言矣。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驅(qū)猛獸而百姓寧,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对姟吩疲?/span>'戎狄是膺,荊舒是懲,則莫我敢 承?!療o父無君,是周公所膺也。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說,距诐行,放淫辭,以承三圣者,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楊墨者,圣人之徒也。”

匡章曰:“陳仲子豈不誠廉士哉?居於陵,三日不食,耳無聞,目無見也。

井上有李,螬食實(shí)者過半矣,匍匐往,將食之,三咽,然后耳有聞,目有見。

孟子曰:“於齊國之士,吾必以仲子為巨擘焉。雖然,仲子惡能廉?充仲子之操,則蚓而后可者也。夫蚓,上食槁壤,下飲黃泉。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與?

抑亦盜跖之所筑與?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樹與?抑亦盜跖之所樹與?是未可知也。

曰:“是何傷哉?彼身織屨,妻辟纑,以易之也?!痹唬骸爸僮?,齊之世家也,兄戴,蓋祿萬鐘。以兄之祿為不義之祿而不食也,以兄之室為不義之室而不居 也,辟兄離母,處於於陵。他日歸,則有饋其兄生鵝者,己頻顣曰:'惡用是鶂鶂者為哉?’他日,其母殺是鵝也,與之食之。其兄自外至,曰:'是鶂鶂之肉 也。’出而哇之。以母則不食,以妻則食之;以兄之室則弗居,以於陵則居之,是尚為能充其類也乎?若仲子者,蚓而后充其操者也?!?/span>

孟子·離婁上

孟子曰:“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員;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 被其澤,不可法於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詩》云:'不愆不忘,率由舊章?!裣韧踔ǘ^者,未之有也。圣人 既竭目力焉,繼之以規(guī)矩準(zhǔn)繩,以為方員平直,不可勝用也;既竭耳力焉,繼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勝用也;既竭心思焉,繼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故 曰:為高必因丘陵,為下必因川澤,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謂智乎?

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於眾也。上無道揆也,下無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 義,小人犯 刑,國之所存者幸也。故曰:城郭 不完,兵甲不多,非國之災(zāi)也;田野不辟,貨財(cái)不聚,非國之害也。上無禮,下無學(xué),賊民興,喪無日矣。《詩》曰:'天之方蹶,無然泄泄?!剐躬q沓沓也。

事君無義,進(jìn)退無禮,言則非先王之道者,猶沓沓也。故曰:責(zé)難於君謂之恭,陳善閉邪謂之敬,吾君不能謂之賊。

孟子曰:“規(guī)矩,方員之至也;圣人,人倫之至也。欲為君,盡君道;欲為臣,盡臣道。二者皆法堯、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堯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 堯之所以治民治民,賊其民者也??鬃釉唬?#39;道二,仁與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則身弒國亡;不甚,則身危國削,名之曰'幽’、'厲’,雖孝子慈孫,百世不 能改也?!对姟吩疲?#39;殷鑒不遠(yuǎn),在夏后之世’,此之謂也。”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國之所以廢興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今惡死亡而樂不仁,是由惡醉而強(qiáng)酒?!?/span>

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对姟吩疲?#39;永言配命,自求多福?!?/span>

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span>

孟子曰:“為政不難,不得罪於巨室。巨室之所慕,一國慕之;一國之所慕,天下慕之。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

孟子曰:“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賢役大賢;天下無道,小役大,弱役強(qiáng)。斯二者,天也。順天者存,逆天者亡。齊景公曰:'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絕 物也。’涕出而女於吳。今也小國師大國而恥受命焉,是猶弟子而恥受命於先師也。如恥之,莫若師文王。師文王,大國五年,小國七年,必為政於天下矣。

《詩》云:'商之孫子,其麗不億。上帝既命,侯于周服。侯服于周,天命靡常。

殷士膚敏,祼將于京。’孔子曰:'仁不可為眾也。夫國君好仁,天下無敵?!褚灿麩o敵於天下而不以仁,是猶執(zhí)熱而不以濯也?!对姟吩疲?#39;誰能執(zhí)熱,逝不以濯?’”

孟子曰:“不仁者可與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樂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與言,則何亡國敗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 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聽之!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酥^也?!?/span>

孟子曰:“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 之,所惡勿施爾也。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故為淵驅(qū)魚者,獺也;為叢驅(qū)爵者,鹯也;為湯武驅(qū)民者,桀與紂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則諸侯皆 為之驅(qū)矣。雖欲無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茍為不畜,終身不得。茍不志於仁,終身憂辱,以陷於死亡?!对姟吩疲?/span>'其何能淑,載胥及溺?!酥^也。”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言非禮義,謂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孟子曰:“道在邇而求諸遠(yuǎn),事在易而求諸難。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span>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獲於上,民不可得而治也。獲於上有道,不信於友,弗獲於上矣。信於友有道,事親弗悅,弗信於友矣。悅親有道,反身不誠,不悅於親 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其身矣。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

孟子曰:“伯夷辟紂,居北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yǎng)老者?!偌q,居?xùn)|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 養(yǎng)老者?!险?,天下之大老也,而歸之,是天下之父歸之也。天下之父歸之,其子焉往?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內(nèi),必為政於天下矣?!?/span>

孟子曰:“求也為季氏宰,無能改於其德,而賦粟倍他日??鬃釉唬?#39;求非我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纱擞^之,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棄於孔子者也, 況於為之強(qiáng)戰(zhàn)?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於死。故善戰(zhàn)者服上刑,連諸侯者次之,辟草萊、任土地者次之。”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廋哉!”

孟子曰:“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侮奪人之君,惟恐不順焉,惡得為恭儉?恭儉豈可以聲音笑貌為哉?”

淳於髡曰:“男女授受不親,禮與?”孟子曰:“禮也。”曰:“嫂溺,則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quán)也?!痹唬骸敖裉煜履缫樱蜃又辉?,何也?”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公孫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勢不行也。教者必以正。

以正不行,繼之以怒。繼之以怒,則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於正也。

則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則惡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間不責(zé)善。責(zé)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

孟子曰:“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之聞也。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曾子養(yǎng)曾晳,必有酒肉。將徹,必請所與。

問有馀,必曰:'有?!鴷懰溃B(yǎng)曾子,必有酒肉。將徹,不請所與。問有馀,曰:'亡矣。’將以復(fù)進(jìn)也。此所謂養(yǎng)口體者也。若曾子,則可謂養(yǎng)志也。

事親若曾子者,可也。

孟子曰:“人不足與適也,政不足與間也。唯大人為能格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國定矣?!?/span>

孟子曰:“有不虞之譽(yù),有求全之毀。”

孟子曰:“人之易其言也,無責(zé)耳矣?!?/span>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樂正子從於子敖之齊。樂正子見孟子。孟子曰:“子亦來見我乎?”曰:“先生何為出此言也?”曰:“子來幾日矣?”曰:“昔者。”曰:“昔者,則我出此言也,不亦宜乎?”曰:“舍館未定。”曰:“子聞之也,舍館定,然后求見長者乎?”曰:“克有罪?!?/span>

孟子謂樂正子曰:“子之從於子敖來,徒餔啜也。我不意子學(xué)古之道而以餔啜也?!?/span>

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后也,君子以為猶告也?!?/span>

孟子曰:“仁之實(shí),事親是也;義之實(shí),從兄是也;智之實(shí),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禮之實(shí),節(jié)文斯二者是也;樂之實(shí),樂斯二者,樂則生矣;生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span>

孟子曰:“天下大悅而將歸己,視天下悅而歸己猶草芥也,惟舜為然。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舜盡事親之道而瞽瞍厎豫,瞽瞍厎豫而天下化,瞽瞍厎豫而天下之為父子者定,此之謂大孝?!?/span>

孟子·離婁下

孟子曰:“舜生於諸馮,遷於負(fù)夏,卒於鳴條,東夷之人也。文王生於岐周,卒于畢郢,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馀里;世之相后也,千有馀歲。得志行乎中國,若合符節(jié),先圣后圣,其揆一也?!?/span>

子產(chǎn)聽鄭國之政,以其乘輿濟(jì)人於溱洧。孟子曰:“惠而不知為政。歲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輿梁成,民未病涉也。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濟(jì)之?故為政者,每人而悅之,日亦不足矣?!?/span>

孟子告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蓖踉唬骸岸Y,為舊君有服, 何如斯可為服矣?”曰:“諫行言聽,膏澤下於民;有故而去,則使人導(dǎo)之出疆,又先於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謂三有禮焉。如此,則為之服 矣。今也為臣,諫則不行,言則不聽,膏澤不下於民;有故而去,則君搏執(zhí)之,又極之於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謂寇讎。寇讎何服之有?”

  孟子曰:“無罪而殺士,則大夫可以去;無罪而戮民,則士可以徙。”

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span>

孟子曰:“非禮之禮,非義之義,大人弗為?!?/span>

孟子曰:“中也養(yǎng)不中,才也養(yǎng)不才,故人樂有賢父兄也。如中也棄不中,才也棄不才,則賢不肖之相去,其間不能以寸?!?/span>

孟子曰:“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span>

孟子曰:“言人之不善,當(dāng)如后患何?”

孟子曰:“仲尼不為已甚者?!?/span>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span>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曰:“養(yǎng)生者不足以當(dāng)大事,惟送死可以當(dāng)大事?!?/span>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span>

孟子曰:“博學(xué)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

孟子曰:“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養(yǎng)人,然后能服天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span>

孟子曰:“言無實(shí)不祥。不祥之實(shí),蔽賢者當(dāng)之?!?/span>

徐子曰:“仲尼亟稱於水,曰'水哉,水哉!’何取於水也?”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后進(jìn),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茍為無本,七八月之間雨集,溝澮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span>

孟子曰:“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之存之。舜明於庶物,察於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span>

孟子曰:“禹惡旨酒而好善言。湯執(zhí)中,立賢無方。文王視民如傷,望道而未之見。武王不泄邇,不忘遠(yuǎn)。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span>

孟子曰:“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然后《春秋》作。晉之《乘》,楚之《梼杌》,魯之《春秋》,一也。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鬃釉唬?#39;其義則丘竊取之矣?!?/span>

孟子曰:“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小人之澤五世而斬。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span>

孟子曰:“可以取,可以無取,取傷廉;可以與,可以無與,與傷惠;可以死,可以無死,死傷勇?!?/span>

逢蒙學(xué)射於羿,盡羿之道,思天下惟羿為愈己,於是殺羿。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公明儀曰:“宜若無罪焉?!痹唬骸氨『踉茽?,惡得無罪?鄭人使子濯 孺子侵衛(wèi),衛(wèi)使庾公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執(zhí)弓,吾死矣夫!’問其仆曰:'追我者誰也?’其仆曰:'庾公之斯也。’曰:'吾生矣?!?其仆曰:'庾公之斯,衛(wèi)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謂也?’曰:'庾公之斯學(xué)射於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學(xué)射於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坠?之斯至,曰:'夫子何為不執(zhí)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執(zhí)弓?!唬?#39;小人學(xué)射於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學(xué)射於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雖然,今 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廢?!槭福圯?,去其金,發(fā)乘矢而后反?!?/span>

孟子曰:“西子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雖有惡人,齋戒沐浴,則可以祀上帝?!?/span>

孟子曰:“天下之言性也,則故而已矣。故者以利為本。所惡於智者,為其鑿也。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則無惡於智矣。禹之行水也,行其所無事也。如智者亦行其所無事,則智亦大矣。天之高也,星辰之遠(yuǎn)也,茍求其故,千歲之日至,可坐而致也?!?/span>

公行子有子之喪。右?guī)熗?,入門,有進(jìn)而與右?guī)熝哉?,有就右?guī)熤欢c右?guī)熝哉摺C献硬慌c右?guī)熝?,右?guī)煵粣?,曰?/span>“諸君子皆與驩言,孟子獨(dú)不與驩言,是簡驩也?!泵献勇勚?,曰:“禮,朝廷不歷位而相與言,不逾階而相揖也。

我欲行禮,子敖以我為簡,不亦異乎?

孟子曰:“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於此,其待我以 橫逆,則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zé)o禮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禮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橫逆由 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則與禽獸奚擇哉?於禽獸又何難焉?’是故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乃若所憂則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 舜為法於天下,可傳於后世,我由未免為鄉(xiāng)人也,是則可憂也。憂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則亡矣。非仁無為也,非禮無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則君子不 患矣?!?/span>

禹、稷當(dāng)平世,三過其門而不入,孔子賢之。顏?zhàn)赢?dāng)亂世,居於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顏?zhàn)硬桓钠錁?,孔子賢之。孟子曰:“禹、稷、顏回同 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饑者,由己饑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顏?zhàn)右椎貏t皆然。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雖被發(fā)纓冠而救之,可 也。鄉(xiāng)鄰有斗者,被發(fā)纓冠而往救之,則惑也,雖閉戶可也?!?/span>

公都子曰:“匡章,通國皆稱不孝焉。夫子與之游,又從而禮貌之,敢問何也?”孟子曰:“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一不孝也;博奕好 飲酒,不顧父母之養(yǎng),二不孝也;好貨財(cái),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章子有一於 是乎?夫章子,子父責(zé)善而不相遇也。責(zé)善,朋友之道也。父子責(zé)善,賊恩之大者。夫章子,豈不欲有夫妻子母之屬哉?為得罪於父,不得近,出妻屏子,終身不養(yǎng) 焉。其設(shè)心以為不若是,是則罪之大者,是則章子已矣?!?/span>

曾子居武城,有越寇?;蛟唬?/span>“寇至,盍去諸?”曰:“無寓人於我室,毀傷其薪木。”寇退,則曰:“脩我墻屋,我將反。”寇退,曾子反。左右曰:“待先 生如此其忠且敬也,寇至則先去以為民望;寇退則反,殆於不可。”沈猶行曰:“是非汝所知也。昔沈猶有負(fù)芻之禍,從先生者七十人,未有與焉?!弊铀季屿缎l(wèi), 有齊寇?;蛟唬骸翱苤?,盍去諸?”子思曰:“如伋去,君誰與守?”

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曾子,師也,父兄也。子思,臣也,微也。曾子、子思易地則皆然?!?/span>

儲子曰:“王使人瞷夫子,果有以異於人乎?”孟子曰:“何以異於人哉?堯、舜與人同耳?!?/span>

齊人有一妻一妾而處室者。其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后反。其妻問所與飲食者,則盡富貴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后反,問其與飲食者,盡 富貴也,而未嘗有顯者來,吾將瞷良人之所之也?!痹槠?,施從良人之所之,遍國中無與立談?wù)?。卒之東郭墦間,之祭者乞其馀,不足,又顧而之他,此其為饜足之 道也。其妻歸,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終身也,今若此?!?/span>

與其妾訕其良人,而相泣於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從外來,驕其妻妾。由君子觀之,則人之所以求富貴利達(dá)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幾希矣。

孟子·萬章上

萬章問曰:“舜往于田,號泣于旻天,何為其號泣也?”孟子曰:“怨慕也。”

萬章曰:“'父母愛之,喜而不忘。父母惡之,勞而不怨?!粍t舜怨乎?”曰:“長息問於公明高曰:'舜往于田,則吾既得聞命矣。號泣于旻天,于父母,則吾不知也。’公明高曰:'是非爾所知也?!蚬鞲咭孕⒆又臑椴蝗羰琼?。

我竭力耕田,共為子職而已矣。父母之不我愛,於我何哉?帝使其子九男二女,百官牛羊倉廩備,以事舜於畎畝之中,天下之士多就之者,帝將胥天下而遷之焉。

為不順於父母,如窮人無所歸。天下之士悅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憂;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而不足以解憂;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 以解憂;貴,人之所欲,貴為天子,而不足以解憂。人悅之、好色、富貴,無足以解憂者,惟順於父母可以解憂。人少則慕父母,知好色則慕少艾,有妻子則慕妻 子,仕則慕君,不得於君則熱中。大孝終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於大舜見之矣。

萬章問曰:“《詩》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潘寡砸玻四缢?。

舜之不告而娶,何也?”孟子曰:“告則不得娶。男女居室,人之大倫也。如告,則廢人之大倫,以懟父母,是以不告也。”萬章曰:“舜之不告而娶,則吾既 得聞命矣。帝之妻舜而不告,何也?”曰:“帝亦知告焉則不得妻也。”萬章曰:“父母使舜完廩,捐階,瞽瞍焚廩。使浚井,出,從而揜之。象曰:'謨蓋都君咸 我績,牛羊,父母;倉廩,父母。干戈,朕;琴,朕;弤,朕;二嫂,使治朕棲?!笸胨磳m,舜在床琴。象曰:'郁陶思君爾?!钼?。舜曰:'惟茲臣庶,汝 其于予治?!蛔R舜不知象之將殺己與?”曰:“奚而不知也?象憂亦憂,象喜亦喜。”曰:“然則舜偽喜者與?”曰:“否;昔者有饋生魚於鄭子產(chǎn),子產(chǎn)使校人 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則洋洋焉;攸然而逝。’子產(chǎn)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謂子產(chǎn)智?予既烹而食之,曰,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示涌善垡云浞?,難罔以非其道。彼以愛兄之道來,故誠信而喜之,奚偽焉?”

萬章問曰:“象日以殺舜為事。立為天子則放之,何也?”孟子曰:“封之也,或曰放焉?!比f章曰:“舜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殺三苗于三危,殛鯀 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誅不仁也。象至不仁,封之有庳。有庳之人奚罪焉?仁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則誅之,在弟則封之?”曰:“仁人之於弟也,不藏怒焉,不 宿怨焉,親愛之而已矣。親之,欲其貴也;愛之,欲其富也。封之有庳,富貴之也。身為天子,弟為匹夫,可謂親愛之乎?”“敢問或曰放者,何謂也?”

曰:“象不得有為於其國,天子使吏治其國而納其貢稅焉,故謂之放。豈得暴彼民哉?雖然,欲常常而見之,故源源而來,'不及貢,以政接于有庳?!酥^也?!?/span>

咸丘蒙問曰:“語云: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舜南面而立,堯帥諸侯北面而朝之,瞽瞍亦北面而朝之。舜見瞽瞍,其容有蹙??鬃釉唬?#39;於斯時(shí) 也,天下殆哉,岌岌乎!’不識此語誠然乎哉?”孟子曰:“否!此非君子之言,齊東野人之語也。堯老而舜攝也?!秷虻洹吩唬?#39;二十有八載,放勛乃徂落,百姓 如喪考妣。三年,四海遏密八音?!鬃釉唬?#39;天無二日,民無二王。’舜既為天子矣,又帥天下諸侯以為堯三年喪,是二天子矣?!毕糖鹈稍唬骸八粗怀紙?,則 吾既得聞命矣?!对姟吩疲?#39;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士之濱,莫非王臣?!醇葹樘熳右樱覇栴ぶ浅?,如何?”曰:“是詩也,非是之謂也。勞於王事而 不得養(yǎng)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獨(dú)賢勞也?!收f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如以辭而已矣,《云漢》之詩曰:'周馀黎民,靡有 孑遺。’信斯言也,是周無遺民也。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

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yǎng)。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養(yǎng),養(yǎng)之至也?!对姟吩唬?/span>'永言孝思,孝思惟則?!酥^也。《書》曰:'祗載見瞽瞍,夔夔齋栗,瞽瞍亦允若。’是為父不得而子也。”

萬章曰:“堯以天下與舜,有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span>

“然則舜有天下也,孰與之?”曰:“天與之?!薄疤炫c之者,諄諄然命之乎?”

曰:“否。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痹唬骸耙孕信c事示之者,如之何?”

曰:“天子能薦人於天,不能使天與之天下。諸侯能薦人於天子,不能使天子與之諸侯。大夫能薦人於諸侯,不能使諸侯與之大夫。昔者,堯薦舜於天而天受 之,暴之於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曰:敢問薦之於天而天受之,暴之於民而民受之,如何?”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 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與之,人與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舜相堯二十有八載,非人之所能為也,天也。堯崩,三年之喪畢,舜 避堯之子於南河之南,天下諸侯朝覲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訟獄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謳歌者,不謳歌堯之子而謳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國,踐天子位 焉。而居堯之宮,逼堯之子,是篡也,非天與也。《太誓》曰:'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此之謂也。”

萬章問曰:“人有言'至於禹而德衰,不傳於賢而傳於子’,有諸?”孟子曰:“否,不然也。天與賢,則與賢;天與子,則與子。昔者,舜薦禹於天,十有七 年,舜崩。三年之喪畢,禹避舜之子於陽城,天下之民從之,若堯崩之后不從堯之子而從舜也。禹薦益於天,七年,禹崩。三年之喪畢,益避禹之子於箕山之陰。朝 覲訟獄者不之益而之啟,曰:'吾君之子也?!幐枵卟恢幐枰娑幐鑶ⅲ唬?#39;吾君之子也?!ぶ熘恍ぃ粗右嗖恍?。舜之相堯、禹之相舜也,歷年多,施 澤於民久。啟賢,能敬承繼禹之道。益之相禹也,歷年少,施澤於民未久。舜、禹、益相去久遠(yuǎn),其子之賢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為也。莫之為而為者,天也; 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薦之者,故仲尼不有天下。繼世而有天下,天之所廢,必若桀紂者也,故益、伊尹、周公不有天 下。伊尹相湯以王於天下,湯崩,太丁未立,外丙二年,仲壬四年。太甲顛覆湯之典刑,伊尹放之於桐三年。太甲悔過,自怨自艾,於桐處仁遷義三年,以聽伊尹之 訓(xùn)己也,復(fù)歸于亳。周公之不有天下,猶益之於夏、伊尹之於殷也。孔子曰:'唐虞禪,夏后殷周繼,其義一也。’”

萬章問曰:“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湯’,有諸?”孟子曰:“否,不然。

伊尹耕於有莘之野,而樂堯、舜之道焉。非其義也,非其道也,祿之以天下弗顧也,系馬千駟弗視也。非其義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與人,一介不以取諸人。

湯使人以幣聘之,囂囂然曰:'我何以湯之聘幣為哉?我豈若處畎畝之中,由是以樂堯、舜之道哉?’湯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曰:'與我處畎畝之中,由是以樂堯、舜之道,吾豈若使是君為堯、舜之君哉?吾豈若使是民為堯、舜之民哉?

吾豈若於吾身親見之哉?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后知,使先覺覺后覺也。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非予覺之而誰也?’思天下之民,匹夫 匹婦有不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而內(nèi)之溝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故就湯而說之以伐夏救民。吾未聞枉己而正人者也,況辱己以正天下者乎?圣人之行不同 也,或遠(yuǎn)或近,或去或不去,歸潔其身而已矣。吾聞其以堯、舜之道要湯,未聞以割烹也?!兑劣?xùn)》曰:'天誅造攻自牧宮,朕載自亳。’”

萬章問曰:“或謂孔子於衛(wèi)主癰疽,於齊主侍人瘠環(huán),有諸乎?”

孟子曰:“否,不然也。好事者為之也。於衛(wèi)主顏?zhàn)囉?。彌子之妻與子路之妻,兄弟也。彌子謂子路曰:'孔子主我,衛(wèi)卿可得也?!勇芬愿妗?鬃釉唬?#39;有命?!鬃舆M(jìn)以禮,退以義,得之不得曰'有命’。而主癰疽與侍人瘠環(huán),是無義無命也。

孔子不悅於魯、衛(wèi),遭宋桓司馬,將要而殺之,微服而過宋。是時(shí)孔子當(dāng)阨,主司城貞子,為陳侯周臣。吾聞觀近臣,以其所為主;觀遠(yuǎn)臣,以其所主。若孔子主癰疽與侍人瘠環(huán),何以為孔子。

萬章問曰:“或曰:'百里奚自鬻於秦養(yǎng)牲者,五羊之皮,食牛,以要秦繆公?!藕??”孟子曰:“否,不然。好事者為之也。百里奚,虞人也。晉人以垂棘 之璧與屈產(chǎn)之乘,假道於虞以伐虢。宮之奇諫,百里奚不諫。知虞公之不可諫而去之秦,年已七十矣,曾不知以食牛干秦繆公之為汙也,可謂智乎?不可諫而不諫, 可謂不智乎?知虞公之將亡而先去之,不可謂不智也。時(shí)舉於秦,知繆公之可與有行也而相之,可謂不智乎?相秦而顯其君於天下,可傳於后世,不賢而能之乎?自 鬻以成其君,鄉(xiāng)黨自好者不為,而謂賢者為之乎?”

孟子·萬章下

孟子曰:“伯夷,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則進(jìn),亂則退。橫政之所出,橫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與鄉(xiāng)人處,如以朝衣朝冠坐 於涂炭也。當(dāng)紂之時(shí),居北海之濱,以待天下之清也。故聞伯夷之風(fēng)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進(jìn),亂亦進(jìn),曰:'天之生 斯民也,使先知覺后知,使先覺覺后覺。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此道覺此民也?!继煜轮?,匹夫匹婦有不與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而內(nèi)之溝中,其自任 以天下之重也。柳下惠不羞汙君,不辭小官。進(jìn)不隱賢,必以其道。

遺佚而不怨,阨窮而不憫。與鄉(xiāng)人處,由由然不忍去也。'爾為爾,我為我,雖袒裼裸裎於我側(cè),爾焉能浼我哉?’故聞柳下惠之風(fēng)者,鄙夫?qū)?,薄夫敦??鬃?之去齊,接淅而行。去魯,曰:'遲遲吾行也,去父母國之道也?!梢运俣伲梢跃枚?,可以處而處,可以仕而仕,孔子也?!泵献釉唬骸安?,圣之清者 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時(shí)者也??鬃又^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 也。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圣之事也。智,譬則巧也;圣,譬則力也。由射於百步之外也,其至,爾力也;其中,非爾力也?!?/span>

北宮锜問曰:“周室班爵祿也,如之何?”孟子曰:“其詳不可得聞也,諸侯惡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然而軻也嘗聞其略也。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 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 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達(dá)於天子,附於諸侯,曰附庸。天子之卿受地視侯,大夫受地視伯,元士受地視子、男。大國地方百里,君十卿祿,卿祿四大夫, 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與庶人在官者同祿,祿足以代其耕也。次國地方七十里,君十卿祿,卿祿三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 士,下士與庶人在官者同祿,祿足以代其耕也。小國地方五十里,君十卿祿,卿祿二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與庶人在官者同祿,祿足以 代其耕也。耕者之所獲,一夫百畝,百畝之糞,上農(nóng)夫食九人,上次食八人,中食七人,中次食六人,下食五人。庶人在官者,其祿以是為差?!?/span>

萬章問曰:“敢問友。”孟子曰:“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挾也。孟獻(xiàn)子,百乘之家也,有友五人焉:樂正裘,牧仲, 其三人則予忘之矣。獻(xiàn)子之與此五人者友也,無獻(xiàn)子之家者也。此五人者,亦有獻(xiàn)子之家,則不與之友矣。非惟百乘之家為然也,雖小國之君亦有之。費(fèi)惠公曰: '吾於子思則師之矣,吾於顏般則友之矣。王順、長息,則事我者也。非惟小國之君為然也,雖大國之君亦有之。晉平公之於亥唐也,入云則入,坐云則坐,食云則 食。雖蔬食菜羹,未嘗不飽,蓋不敢不飽也。然終於此而已矣。弗與共天位也,弗與治天職也,弗與食天祿也。士之尊賢者也,非王公之尊賢也。舜尚見帝,帝館甥 于貳室,亦饗舜,迭為賓主,是天子而友匹夫也。用下敬上,謂之貴貴;用上敬下,謂之尊賢。貴貴尊賢,其義一也?!?/span>

萬章曰:“敢問交際何心也?”孟子曰:“恭也。”曰:“卻之卻之為不恭’,何哉?”曰:“尊者賜之。曰:其所取之者義乎,不義乎?而后受之,以是為不 恭,故弗卻也。”曰:“請無以辭卻之,以心卻之,曰:其取諸民之不義也。而以他辭無受,不可乎?”曰:“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禮,斯孔子受之矣?!比f章 曰:“今有御人於國門之外者,其交也以道,其餽也以禮,斯可受御與?”

曰:“不可?!犊嫡a》曰:'殺越人于貨,閔不畏死,凡民罔不譈?!遣淮潭D者也。殷受夏,周受殷,所不辭也。於今為烈,如之何其受之?”曰:“今之諸侯取之於民也,猶御也。茍善其禮際矣,斯君子受之,敢問何說也?”

曰:“子以為有王者作,將比今之諸侯而誅之乎?其教之不改而后誅之乎?夫謂非其有而取之者盜也,充類至義之盡也??鬃又遂遏斠?,魯人獵較,孔子亦獵 較。獵較猶可,而況受其賜乎?”曰:“然則孔子之仕也,非事道與?”曰:“事道也?!薄笆碌擂色C較也?”曰:“孔子先簿正祭器,不以四方之食供簿正?!?/span>

曰:“奚不去也?”曰:“為之兆也。兆足以行矣,而不行,而后去,是以未嘗有所終三年淹也。孔子有見行可之仕,有際可之仕,有公養(yǎng)之仕。於季桓子,見行可之仕也。於衛(wèi)靈公,際可之仕也。於衛(wèi)孝公,公養(yǎng)之仕也?!?/span>

孟子曰:“仕非為貧也,而有時(shí)乎為貧。娶妻非為養(yǎng)也,而有時(shí)乎為養(yǎng)。為貧者,辭尊居卑,辭富居貧。辭尊居卑,辭富居貧,惡乎宜乎?抱關(guān)擊柝??鬃訃L為 委吏矣,曰:'會計(jì)當(dāng)而已矣。’嘗為乘田矣,曰:'牛羊茁壯長而已矣。’位卑而言高,罪也。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恥也。”

萬章曰:“士之不讬諸侯,何也?”孟子曰:“不敢也。諸侯失國而后讬於諸侯,禮也。士之讬於諸侯,非禮也?!比f章曰:“君餽之粟,則受之乎?”

曰:“受之?!薄笆苤瘟x也?”曰:“君之於氓也,固周之?!痹唬骸爸苤畡t受,賜之則不受,何也?”曰:“不敢也。”曰:“敢問其不敢何也?”曰: “抱關(guān)擊柝者皆有常職以食於上。無常職而賜於上者,以為不恭也?!痹唬骸熬r之則受之,不識可常繼乎?”曰:“繆公之於子思也,亟問,亟餽鼎肉。

子思不悅。於卒也,摽使者出諸大門之外,北面稽首再拜而不受,曰:'今而后知君之犬馬畜伋?!w自是臺無餽也。悅賢不能舉,又不能養(yǎng)也,可謂悅賢乎?”

曰:“敢問國君欲養(yǎng)君子,如何斯可謂養(yǎng)矣?”曰:“以君命將之,再拜稽首而受。其后廩人繼粟,庖人繼肉,不以君命將之。子思以為鼎肉使己仆仆爾亟拜 也,非養(yǎng)君子之道也。堯之於舜也,使其子九男事之,二女女焉,百官牛羊倉廩備,以養(yǎng)舜於畎畝之中,后舉而加諸上位,故曰王公之尊賢者也?!?/span>

萬章曰:“敢問不見諸侯,何義也?”孟子曰:“在國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謂庶人。庶人不傳質(zhì)為臣,不敢見於諸侯,禮也?!比f章曰:“庶人,召之役則往役,君欲見之,召之則不往見之,何也?”曰:“往役,義也。

往見,不義也。且君之欲見之也,何為也哉?”曰:“為其多聞也,為其賢也。”

曰:“為其多聞也,則天子不召師,而況諸侯乎?為其賢也,則吾未聞欲見賢而召之也??姽揭婌蹲铀?,曰:'古千乘之國以友士,何如?’子思不悅,曰: '古之人有言曰:事之云乎?豈曰友之云乎?’子思之不悅也,豈不曰:'以位,則子,君也;我,臣也;何敢與君友也?以德,則子事我者也,奚可以與我友?’ 千乘之君求與之友而不可得也,而況可召與?齊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將殺之。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鬃愚扇⊙??取非其招不往也?!痹唬?“敢問招虞人何以?”曰:“以皮冠。庶人以旃,士以旂,大夫以旌。以大夫之招招虞人,虞人死不敢往。以士之招招庶人,庶人豈敢往哉?況乎以不賢人之招招賢 人乎?欲見賢人而不以其道,猶欲其入而閉之門也。夫義,路也;禮,門也。

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門也?!对姟吩?,'周道如底,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視。’”萬章曰:“孔子,君命召不俟駕而行,然則孔子非與?”曰:“孔子當(dāng)仕,有官職,而以其官召之也?!?/span>

孟子謂萬章曰:“一鄉(xiāng)之善士斯友一鄉(xiāng)之善士,一國之善士斯友一國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論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

齊宣王問卿。孟子曰:“王何卿之問也?”王曰:“卿不同乎?”曰:“不同。有貴戚之卿,有異姓之卿?!蓖踉唬骸罢垎栙F戚之卿?!痹唬骸熬写筮^則諫, 反覆之而不聽,則易位?!蓖醪蛔兒跎T唬骸巴跷甬愐?。王問臣,臣不敢不以正對?!蓖跎ǎ缓笳垎柈愋罩?。曰:“君有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 去。”

孟子·告子上

告子曰:“性猶杞柳也,義猶桮棬也。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杞柳為桮棬?!泵献釉唬骸白幽茼樿搅远詾闂G棬乎?將戕賊杞柳而后以為桮棬也?如將戕賊杞柳而以為桮棬,則亦將戕賊人以為仁義與?率天下之人而禍仁義者,必子之言夫!”

告子曰:“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泵献釉唬骸八艧o分於東西,無分於上下乎?

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

告子曰:“生之謂性。”孟子曰:“生之謂性也,猶白之謂白與?”曰:“然。”“白羽之白也,猶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猶白玉之白歟?”曰:“然?!?/span>

“然則犬之性猶牛之性,牛之性猶人之性歟?”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內(nèi)也,非外也;義,外也,非內(nèi)也。”孟子曰:“何以謂仁內(nèi)義外也?”曰:“彼長而我長之,非有長於我也。猶彼白而我白 之,從其白於外也,故謂之外也?!痹唬骸爱愳栋遵R之白也,無以異於白人之白也。不識長馬之長也,無以異於長人之長歟?且謂長者義乎?長之者義乎?”

曰:“吾弟則愛之,秦人之弟則不愛也,是以我為悅者也,故謂之內(nèi)。長楚人之長,亦長吾之長,是以長為悅者也,故謂之外也?!痹唬骸瓣惹厝酥?,無以異於耆吾炙,夫物則亦有然者也,然則耆炙亦有外歟?”

孟季子問公都子曰:“何以謂義內(nèi)也?”曰:“行吾敬,故謂之內(nèi)也。”

“鄉(xiāng)人長於伯兄一歲,則誰敬?”曰:“敬兄?!薄白脛t誰先?”曰:“先酌鄉(xiāng)人?!薄八丛诖耍L在彼,果在外非由內(nèi)也?!惫甲硬荒艽穑愿婷献?。

孟子曰:“敬叔父乎?敬弟乎?彼將曰:'敬叔父。’曰:'弟為尸,則誰敬?’彼將曰:'敬弟。’子曰:'惡在其敬叔父也?’彼將曰:'在位故也?!?亦曰:'在位故也。庸敬在兄,斯須之敬在鄉(xiāng)人?!奔咀勇勚唬骸熬词甯竸t敬,敬弟則敬,果在外非由內(nèi)也?!惫甲釉唬骸岸談t飲湯,夏日則飲水,然則 飲食亦在外也?”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無善無不善也?!蛟唬?#39;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是故文、武興則民好善,幽、厲興則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 是故以堯?yàn)榫邢?,以瞽瞍為父而有舜,以紂為兄之子且以為君而有微子啟、王子比干?!裨?#39;性善’,然則彼皆非歟?”孟子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 矣,乃所謂善也。若夫?yàn)椴簧?,非才之罪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 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蛳啾遁鵁o筭者,不能盡其 才者也?!对姟吩唬?#39;天生蒸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鬃釉唬?#39;為此詩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則,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span>

孟子曰:“富歲,子弟多賴;兇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今夫麰麥,播種而耰之,其地同,樹之時(shí)又同,浡然而生,至於日至之時(shí),皆孰矣。雖有不同,則地有肥<石堯>,雨露之養(yǎng)、人事之不齊也。

故凡同類者,舉相似也,何獨(dú)至於人而疑之?圣人與我同類者。故龍子曰:'不知足而為屨,我知其不為蕢也。’屨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口之於味有同耆 也,易牙先得我口之所耆者也。如使口之於味也,其性與人殊,若犬馬之與我不同類也,則天下何耆皆從易牙之於味也?至於味,天下期於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 也。

惟耳亦然。至於聲,天下期於師曠,是天下之耳相似也。惟目亦然。至於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無目者也。故曰:口之於味也,有同耆 焉;耳之於聲也,有同聽焉;目之於色也,有同美焉。至於心,獨(dú)無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義之悅我心,猶 芻豢之悅我口。

孟子曰:“牛山之木嘗美矣,以其郊於大國也,斧斤伐之,可以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潤,非無萌蘗之生焉,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 人見其濯濯也,以為未嘗有材焉,此豈山之性也哉?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於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其日夜之所 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則其旦晝之所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則其夜氣不足以存。夜氣不足以存,則其違禽獸不遠(yuǎn)矣。人見其禽獸也,而以 為未嘗有才焉者,是豈人之情也哉?故茍得其養(yǎng),無物不長;茍失其養(yǎng),無物不消??鬃釉唬?#39;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shí),莫知其鄉(xiāng)?!┬闹^與?”

孟子曰:“無或乎王之不智也。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見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為 數(shù),小數(shù)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 射之,雖與之俱學(xué),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span>

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 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 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dú)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 能勿喪耳。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嘑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 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 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span>

孟子曰:“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xué)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span>

孟子曰:“今有無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則不遠(yuǎn)秦、楚之路,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則知惡之;心不若人,則不知惡,此之謂不知類也?!?/span>

孟子曰:“拱把之桐梓,人茍欲生之,皆知所以養(yǎng)之者。至於身,而不知所以養(yǎng)之者,豈愛身不若桐梓哉?弗思甚也?!?/span>

孟子曰:“人之於身也,兼所愛。兼所愛,則兼所養(yǎng)也。無尺寸之膚不愛焉,則無尺寸之膚不養(yǎng)也。所以考其善不善者,豈有他哉?於己取之而已矣。體有貴 賤,有小大。無以小害大,無以賤害貴。養(yǎng)其小者為小人,養(yǎng)其大者為大人。今有場師,舍其梧槚,養(yǎng)其樲棘,則為賤場師焉。養(yǎng)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則 為狼疾人也。飲食之人,則人賤之矣,為其養(yǎng)小以失大也。飲食之人無有失也,則口腹豈適為尺寸之膚哉?”

公都子問曰:“鈞是人也,或?yàn)榇笕耍驗(yàn)樾∪?,何也?”孟子曰:“從其大體為大人,從其小體為小人。”曰:“鈞是人也,或從其大體,或從其小體,何 也?”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此天之所與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此 為大人而已矣?!?/span>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脩其天爵,而人爵從之。今之人脩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棄其天爵,則惑之甚者也,終亦必亡而已矣?!?/span>

孟子曰:“欲貴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貴於己者,弗思耳矣。人之所貴者,非良貴也。趙孟之所貴,趙孟能賤之?!对姟吩疲?#39;既醉以酒,既飽以德?!燥柡跞柿x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今聞廣譽(yù)施於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繡也?!?/span>

孟子曰:“仁之勝不仁也,猶水勝火。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不熄,則謂之水不勝火。此又與於不仁之甚者也,亦終必亡而已矣?!?/span>

孟子曰:“五穀者,種之美者也。茍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於彀。學(xué)者亦必志於彀。大匠誨人必以規(guī)矩,學(xué)者亦必以規(guī)矩?!?/span>

 孟子·告子下

任人有問屋廬子曰:“禮與食孰重?”曰:“禮重。”“色與禮孰重?”曰:“禮重?!痹唬骸耙远Y食,則饑而死;不以禮食,則得食,必以禮乎?親迎,則不得妻;不親迎,則得妻,必親迎乎?”屋廬子不能對。明日之鄒,以告孟子。

孟子曰:“於!答是也何有?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於岑樓。金重於羽者,豈謂一鉤金與一輿羽之謂哉?取食之重者與禮之輕者而比之,奚翅食 重?取色之重者與禮之輕者而比之,奚翅色重?往應(yīng)之曰:'紾兄之臂而奪之食,則得食;不紾,則不得食,則將紾之乎?逾東家墻而摟其處子,則得妻;不摟,則 不得妻;則將摟之乎?”

曹交問曰:“人皆可以為堯、舜,有諸?”孟子曰:“然。”“交聞文王十尺,湯九尺。今交九尺四寸以長,食粟而已,如何則可?”曰:“奚有於是?亦為之 而已矣。有人於此,力不能勝一匹雛,則為無力人矣。今曰舉百鈞,則為有力人矣。然則舉烏獲之任,是亦為烏獲而已矣。夫人豈以不勝為患哉?弗為耳。

徐行后長者謂之弟,疾行先長者謂之不弟。夫徐行者,豈人所不能哉?所不為也。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子服堯之服,誦堯之言,行堯之行,是堯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誦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曰:“交得見於鄒君,可以假館,愿留而受業(yè)於門?!痹唬骸胺虻廊舸舐啡唬M難知哉?人病不求耳。子歸而求之,有馀師。”

公孫丑問曰:“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詩也。”孟子曰:“何以言之?”

曰:“怨?!痹唬骸肮淘?,高叟之為詩也!有人於此,越人關(guān)弓而射之,則己談笑而道之,無他,疏之也。其兄關(guān)弓而射之,則己垂涕泣而道之,無他,戚之也。

《小弁》之怨,親親也。親親,仁也。固矣夫,高叟之為詩也!”曰:“《凱風(fēng)》何以不怨?”曰:“《凱風(fēng)》,親之過小者也?!缎≯汀?,親之過大者也。親 之過大而不怨,是愈疏也;親之過小而怨,是不可磯也。愈疏,不孝也;不可磯,亦不孝也??鬃釉唬?#39;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span>

宋牼將之楚,孟子遇於石丘,曰:“先生將何之?”曰:“吾聞秦、楚構(gòu)兵,我將見楚王說而罷之。楚王不悅,我將見秦王說而罷之。二王我將有所遇焉?!?/span>

曰:“軻也請無問其詳,愿聞其指。說之將何如?”曰:“我將言其不利也。”

曰:“先生之志則大矣,先生之號則不可。先生以利說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悅於利,以罷三軍之師,是三軍之士樂罷而悅於利也。為人臣者懷利以事其君, 為人子者懷利以事其父,為人弟者懷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終去仁義,懷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義說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悅於 仁義,而罷三軍之師,是三軍之士樂罷而悅於仁義也。為人臣者懷仁義以事其君,為人子者懷仁義以事其父,為人弟者懷仁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 懷仁義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

孟子居鄒。季任為任處守,以幣交,受之而不報(bào)。處於平陸,儲子為相,以幣交,受之而不報(bào)。他日,由鄒之任,見季子;由平陸之齊,不見儲子。屋廬子喜曰:“連得間矣!”問曰:“夫子之任見季子,之齊不見儲子,為其為相與?”

曰:“非也?!稌吩唬?#39;享多儀,儀不及物曰不享,惟不役志于享?!癁槠洳怀上硪病!蔽輳]子悅?;騿栔?,屋廬子曰:“季子不得之鄒,儲子得之平陸?!?/span>

淳于髡曰;“先名實(shí)者,為人也;后名實(shí)者,自為也。夫子在三卿之中,名實(shí)未加於上下而去之,仁者固如此乎?”孟子曰:“居下位,不以賢事不肖者,伯夷 也。五就湯,五就桀者,伊尹也。不惡汙君,不辭小官者,柳下惠也。三子者不同道,其趨一也?!薄耙徽吆我??”曰:“仁也。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

曰:“魯繆公之時(shí),公儀子為政,子柳、子思為臣,魯之削也滋甚。若是乎賢者之無益於國也!”曰:“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繆公用之而霸。不用賢則亡,削何可得歟?”曰:“昔者王豹處於淇,而河西善謳。綿駒處於高唐,而齊右善歌。

華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有諸內(nèi)必形諸外,為其事而無其功者,髡未嘗睹之也。是故無賢者也,有則髡必識之。”曰:“孔子為魯司寇,不用,從而 祭,燔肉不至,不稅冕而行。不知者以為為肉也,其知者以為為無禮也。乃孔子則欲以微罪行,不欲為茍去。君子之所為,眾人固不識也。”

孟子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今之諸侯之罪人也。天子適諸侯曰巡狩,諸侯朝於天子曰述職。春省耕而補(bǔ)不足,秋 省斂而助不給。入其疆,土地辟,田野治,養(yǎng)老尊賢,俊杰在位,則有慶,慶以地。入其疆,土地荒蕪,遺老失賢,掊克在位,則有讓。一不朝則貶其爵,再不朝則 削其地,三不朝則六師移之。是故天子討而不伐,諸侯伐而不討。五霸者,摟諸侯以伐諸侯者也。故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五霸,桓公為盛。葵丘之會諸侯,束 牲載書而不歃血。初命曰:'誅不孝,無易樹子,無以妾為妻?!倜唬?#39;尊賢育才,以彰有德?!唬?#39;敬老慈幼,無忘賓旅?!拿唬?#39;士無世官,官 事無攝,取士必得,無專殺大夫?!迕唬?#39;無曲防,無遏糴,無有封而不告?!唬?#39;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歸于好?!裰T侯皆犯 此五禁,故曰今之 諸侯,五霸之罪人也。長君之惡其罪小,逢君之惡其罪大。今之大夫皆逢君之惡,故曰今之大夫,今之諸侯之罪人也?!?/span>

魯欲使慎子為將軍。孟子曰:“不教民而用之,謂之殃民。殃民者,不容於堯、舜之世。一戰(zhàn)勝齊,遂有南陽,然且不可?!鄙髯硬徊粣偅唬骸按藙t滑釐所 不識也?!痹唬骸拔崦鞲孀樱禾熳又胤角Ю?,不千里,不足以待諸侯。諸侯之地方百里,不百里,不足以守宗廟之典籍。周公之封於魯,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 而儉於百里。太公之封于齊也,亦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也,而儉於百里。今魯方百里者五,子以為有王者作,則魯在所損乎,在所益乎?徒取諸彼以與此,然且仁 者不為,況於殺人以求之乎?君子之事君也,務(wù)引其君以當(dāng)?shù)?,志於仁而已。?/span>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皆曰:'我能為君辟土地,充府庫?!裰^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君不鄉(xiāng)道,不志於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我能為君約與 國,戰(zhàn)必克?!裰^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君不鄉(xiāng)道,不志於仁,而求為之強(qiáng)戰(zhàn),是輔桀也。由今之道,無變今之俗,雖與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span>

白圭曰:“吾欲二十而取一,何如?”孟子曰:“子之道,貉道也。萬室之國,一人陶,則可乎?”曰:“不可,器不足用也?!痹唬骸胺蚝?,五穀不生,惟黍 生之。無城郭、宮室、宗廟、祭祀之禮,無諸侯幣帛饔飧,無百官有司,故二十取一而足也。今居中國,去人倫,無君子,如之何其可也?陶以寡,且不可以為國, 況無君子乎?欲輕之於堯、舜之道者,大貉小貉也;欲重之於堯、舜之道者,大桀小桀也?!?/span>

白圭曰:“丹之治水也愈於禹?!泵献釉唬骸白舆^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為壑。今吾子以鄰國為壑。水逆行謂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惡也。吾子過矣?!?/span>

孟子曰:“君子不亮,惡乎執(zhí)?”

魯欲使樂正子為政。孟子曰:“吾聞之,喜而不寐?!惫珜O丑曰:“樂正子強(qiáng)乎?”曰:“否?!薄坝兄獞]乎?”曰:“否。”“多聞識乎?”曰:“否?!?/span>

“然則奚為喜而不寐?”曰:“其為人也好善?!薄昂蒙谱愫??”曰:“好善優(yōu)於天下,而況魯國乎?夫茍好善,則四海之內(nèi)皆將輕千里而來告之以善。夫茍不 好善,則人將曰:'訑訑,予既已知之矣?!斢斨曇纛伾嗳遂肚Ю镏?。士止於千里之外,則讒諂面諛之人至矣。與讒諂面諛之人居,國欲治,可得乎?”

陳子曰:“古之君子何如則仕?”孟子曰:“所就三,所去三。迎之致敬以有禮;言,將行其言也,則就之。禮貌未衰,言弗行之,則去之。其次,雖未行其言 也,迎之致敬以有禮,則就之。禮貌衰,則去之。其下,朝不食,夕不食,饑餓不能出門戶,君聞之,曰:'吾大者不能行其道,又不能從其言也。使饑餓於我土 地,吾恥之?!苤嗫墒芤?,免死而已矣?!?/span>

孟子曰:“舜發(fā)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筑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后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后作。征於色,發(fā)於聲,而后喻。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孟子曰:“教亦多術(shù)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span>

孟子·盡心上

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yǎng)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壽不貳,脩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span>

孟子曰:“莫非命也,順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巖墻之下。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span>

孟子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於得也,求在外者也。”

孟子曰:“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qiáng)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習(xí)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span>

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span>

孟子曰:“恥之於人大矣。為機(jī)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孟子曰:“古之賢王好善而忘勢。古之賢士何獨(dú)不然?樂其道而忘人之勢,故王公不致敬盡禮,則不得亟見之。見且由不得亟,而況得而臣之乎?”

孟子謂宋句踐曰:“子好游乎?吾語子游。人知之亦囂囂;人不知亦囂囂?!?/span>

曰:“何如斯可以囂囂矣?”曰:“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士窮不失義,達(dá)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dá)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脩身見於世。窮則獨(dú)善其身,達(dá)則兼善天下。”

孟子曰:“待文王而后興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雖無文王猶興?!?/span>

孟子曰:“附之以韓、魏之家,如其自視欿然,則過人遠(yuǎn)矣?!?/span>

孟子曰:“以佚道使民,雖勞不怨。以生道殺民,雖死不怨殺者?!?/span>

孟子曰:“霸者之民驩虞如也,王者之民皞皞?cè)缫?。殺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遷善而不知為之者。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豈曰小補(bǔ)之哉?”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cái),善教得民心。”

孟子曰:“人之所不學(xué)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dá)之天下也?!?/span>

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與木石居,與鹿豕游。其所以異於深山之野人者幾希。及其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span>

孟子曰:“無為其所不為,無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span>

孟子曰:“人之有德慧術(shù)知者,恒存乎疢疾。獨(dú)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dá)?!?/span>

孟子曰:“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則為容悅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為悅者也。有天民者,達(dá)可行於天下而后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span>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span>

孟子曰:“廣土眾民,君子欲之,所樂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樂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雖大行不加焉,雖窮居不損焉,分定故也。

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

孟子曰:“伯夷辟紂,居北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yǎng)老者。’太公辟紂,居?xùn)|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 養(yǎng)老者?!煜掠猩起B(yǎng)老,則仁人以為己歸矣。五畝之宅,樹墻下以桑,匹婦蠶之,則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雞,二母彘,無失其時(shí),老者足以無失肉矣。

百畝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無饑矣。所謂西伯善養(yǎng)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樹畜,導(dǎo)其妻子使養(yǎng)其老。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飽。不暖不飽,謂之凍餒。文王之民無凍餒之老者,此之謂也。

孟子曰:“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時(shí),用之以禮,財(cái)不可勝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門戶求水火,無弗與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太山而小天下,故觀於海者難為水,游於圣人之門者難為言。觀水有術(shù),必觀其瀾。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於道也,不成章不達(dá)?!?/span>

孟子曰:“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雞鳴而起,孳孳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與跖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間也?!?/span>

孟子曰:“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子莫執(zhí)中。執(zhí)中為近之。執(zhí)中無權(quán),猶執(zhí)一也。所惡執(zhí)一者,為其賊道也,舉一而廢百也?!?/span>

孟子曰:“饑者甘食,渴者甘飲,是未得飲食之正也,饑渴害之也。豈惟口腹有饑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人能無以饑渴之害為心害,則不及人不為憂矣。”

孟子曰:“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

孟子曰:“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

孟子曰:“堯、舜,性之也;湯、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久假而不歸,惡知其非有也?!?/span>

公孫丑曰:“伊尹曰:'予不狎于不順,放太甲于桐,民大悅。太甲賢,又反之,民大悅?!t者之為人臣也,其君不賢,則固可放與?”孟子曰:“有伊尹之志則可,無伊尹之志則篡也?!?/span>

公孫丑曰:“《詩》曰:'不素餐兮’。君子之不耕而食,何也?”孟子曰:“君子居是國也,其君用之,則安富尊榮;其子弟從之,則孝悌忠信。'不素餐兮’,孰大於是?”

王子墊問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痹唬骸昂沃^尚志?”曰:“仁義而已矣。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居惡在?仁是也。路惡在?義是也。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 

孟子曰:“仲子,不義與之齊國而弗受,人皆信之,是舍簞食豆羹之義也。

人莫大焉亡親戚君臣上下。以其小者信其大者,奚可哉?

桃應(yīng)問曰:“舜為天子,皋陶為士,瞽瞍殺人,則如之何?”孟子曰:“執(zhí)之而已矣?!薄叭粍t舜不禁與?”曰:“夫舜惡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span>

“然則舜如之何?”曰:“舜視棄天下猶棄敝蹝也。竊負(fù)而逃,遵海濱而處,終身?然,樂而忘天下?!?/p>

孟子自范之齊,望見齊王之子,喟然嘆曰:“居移氣,養(yǎng)移體,大哉居乎!

夫非盡人之子與?”孟子曰:“王子宮室、車馬、衣服多與人同,而王子若彼者,其居使之然也。況居天下之廣居者乎?魯君之宋,呼於垤澤之門。守者曰:'此非吾君也,何其聲之似我君也?’此無他,居相似也。”

孟子曰:“食而弗愛,豕交之也;愛而不敬,獸畜之也。恭敬者,幣之未將者也。恭敬而無實(shí),君子不可虛拘。”

孟子曰:“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踐形。”

齊宣王欲短喪。公孫丑曰:“為期之喪,猶愈於已乎?”孟子曰:“是猶或紾其兄之臂,子謂之姑徐徐云爾,亦教之孝悌而已矣。”王子有其母死者,其傅為之請數(shù)月之喪。公孫丑曰:“若此者何如也?”曰:“是欲終之而不可得也。雖加一日愈於已,謂夫莫之禁而弗為者也?!?/span>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shí)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dá)財(cái)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span>

公孫丑曰:“道則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為可幾及而日孳孳也?”孟子曰:“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羿不為拙射變其彀率。君子引而不發(fā),躍如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span>

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未聞以道殉乎人者也?!?/span>

公都子曰:“滕更之在門也,若在所禮。而不答,何也?”孟子曰:“挾貴而問,挾賢而問,挾長而問,挾有勛勞而問,挾故而問,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span>

孟子曰:“於不可已而已者,無所不已。於所厚者薄,無所不薄也。其進(jìn)銳者,其退速。”

孟子曰:“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span>

孟子曰:“知者無不知也,當(dāng)務(wù)之為急;仁者無不愛也,急親賢之為務(wù)。堯、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務(wù)也;堯、舜之仁不遍愛人,急親賢也。不能三年之喪,而緦、小功之察;放飯流歠,而問無齒決,是之謂不知務(wù)?!?/span>

孟子·盡心下

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愛及其所不愛,不仁者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公孫丑問曰:“何謂也?”“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爛其民而戰(zhàn)之,大敗。將復(fù)之,恐不能勝,故驅(qū)其所愛子弟以殉之,是之謂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也。”

孟子曰:“《春秋》無義戰(zhàn)。彼善於此,則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敵國不相征也?!?/span>

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曰:“有人曰:'我善為陳,我善為戰(zhàn)?!笞镆病萌?,天下無敵焉。南面而征,北狄怨;東面而征,西夷怨。曰:'奚為后我?’武王之伐殷也,革車三百兩,虎賁三千人。王曰:'無畏!寧爾也,非敵百姓也?!舯镭式腔?。征之為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戰(zhàn)?”

孟子曰:“梓匠輪輿能與人規(guī)矩,不能使人巧?!?/span>

孟子曰:“舜之飯糗茹草也,若將終身焉。及其為天子也,被袗衣,鼓琴,二女果,若固有之。”

孟子曰:“吾今而后知?dú)⑷擞H之重也。殺人之父,人亦殺其父;殺人之兄,人亦殺其兄。然則非自殺之也,一間耳?!?/span>

孟子曰:“古之為關(guān)也,將以御暴;今之為關(guān)也,將以為暴?!?/span>

孟子曰:“身不行道,不行於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於妻子?!?/span>

孟子曰:“周于利者兇年不能殺,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亂?!?/span>

孟子曰:“好名之人能讓千乘之國,茍非其人,簞食豆羹見於色?!?/span>

孟子曰:“不信仁賢,則國空虛;無禮義,則上下亂;無政事,則財(cái)用不足?!?/span>

孟子曰:“不仁而得國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span>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犠牲既成,粢盛既絜,祭祀以時(shí),然而旱乾水溢,則變置社稷。”

孟子曰:“圣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聞伯夷之風(fēng)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聞柳下惠之風(fēng)者,薄夫敦,鄙夫?qū)?。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wù)吣慌d起也。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況於親炙之者乎?”

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孟子曰:“孔子之去魯,曰:'遲遲吾行也,去父母國之道也?!R,接淅而行,去他國之道也?!?/span>

孟子曰:“君子之戹於陳、蔡之間,無上下之交也?!?/span>

貉稽曰:“稽大不理於口。”孟子曰:“無傷也。士憎茲多口?!对姟吩疲?#39;憂心悄悄,慍于群小?!鬃右?。'肆不殄厥慍,亦不殞厥問。’文王也?!?/span>

孟子曰:“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孟子謂高子曰:“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

今茅塞子之心矣。

高子曰:“禹之聲尚文王之聲?!泵献釉唬骸昂我匝灾俊痹唬骸耙宰敷?。”

曰:“是奚足哉?城門之軌,兩馬之力與?”

齊饑。陳臻曰:“國人皆以夫子將復(fù)為發(fā)棠,殆不可復(fù)?!泵献釉唬骸笆菫轳T婦也。晉人有馮婦者,善搏虎,卒為善士。則之野,有眾逐虎?;⒇?fù)嵎,莫之敢攖。望見馮婦,趨而迎之。馮婦攘臂下車。眾皆悅之,其為士者笑之。”

孟子曰:“口之於味也,目之於色也,耳之於聲也,鼻之於臭也,四肢之於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仁之於父子也,義之於君臣也,禮之於賓主也,知之於賢者也,圣人之於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span>

浩生不害問曰:“樂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薄昂沃^善?何謂信?”曰:“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shí)之謂美,充實(shí)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樂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

孟子曰:“逃墨必歸於楊,逃楊必歸於儒。歸,斯受之而已矣。今之與楊、墨辯者,如追放豚,既入其苙,又從而招之?!?/span>

孟子曰:“有布縷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緩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離?!?/span>

孟子曰:“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寶珠玉者,殃必及身?!?/span>

盆成括仕於齊,孟子曰:“死矣盆成括!”盆成括見殺,門人問曰:“夫子何以知其將見殺?”曰:“其為人也小有才,未聞君子之大道也,則足以殺其軀而已矣。”

孟子之滕,館於上宮。有業(yè)屨於牖上,館人求之弗得?;騿栔唬?/span>“若是乎從者之廋也?”曰:“子以是為竊屨來與?”曰:“殆非也。夫子之設(shè)科也,往者不追,來者不拒。茍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span>

孟子曰:“人皆有所不忍,達(dá)之於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為,達(dá)之於其所為,義也。人能充無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勝用也;人能充無穿逾之心,而義不可 勝用也;人能充無受爾汝之實(shí),無所往而不為義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逾之類也?!?/span>

孟子曰:“言近而指遠(yuǎn)者,善言也;守約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帶而道存焉。君子之守,脩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蕓人之田,所求於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輕?!?/span>

孟子曰:“堯、舜,性者也。湯、武,反之也。動容周旋中禮者,盛德之至也??匏蓝?,非為生者也。經(jīng)德不回,非以干祿也。言語必信,非以正行也。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矣?!?/span>

孟子曰:“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堂高數(shù)仞,榱題數(shù)尺,我得志弗為也。食前方丈,侍妾數(shù)百人,我得志弗為也。般樂飲酒,驅(qū)騁田獵,后車千乘,我得志弗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孟子曰:“養(yǎng)心莫善於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span>

曾皙嗜羊棗,而曾子不忍食羊棗。公孫丑問曰:“膾炙與羊棗孰美?”孟子曰:“膾炙哉!”公孫丑曰:“然則曾子何為食膾炙而不食羊棗?”曰:“膾炙所同也,羊棗所獨(dú)也。諱名不諱姓,姓所同也,名所獨(dú)也?!?/span>

萬章問曰:“孔子在陳,曰:'盍歸乎來!吾黨之小子狂簡,進(jìn)取,不忘其初?!鬃釉陉?,何思魯之狂士?”

孟子曰:“孔子'不得中道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jìn)取,獧者有所不為也’。孔子豈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薄案覇柡稳缢箍芍^狂矣?” 曰:“如琴張、曾皙、牧皮者,孔子之所謂狂矣。”“何以謂之狂也?”曰:“其志嘐 嘐然,曰:'古之人,古之人?!目计湫?,而不掩焉者也??裾哂植豢傻茫貌恍疾唤e之士而與之,是獧也,是又其次也??鬃釉唬?#39;過我門而不入我室,我不 憾焉者,其惟鄉(xiāng)原乎!鄉(xiāng)原,德之賊也?!痹唬骸昂稳缢箍芍^之鄉(xiāng)原矣?”曰:“何以是嘐 嘐也?言不顧行,行不顧言,則曰'古之人,古之人。行何為踽踽涼涼?生斯世也,為斯世也,善斯可矣’。閹然媚於世也者,是鄉(xiāng)原也。”萬子曰:“一鄉(xiāng)皆稱原 人焉,無所往而不為原人,孔子以為德之賊,何哉?”曰:“非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絜,眾皆悅之,自以為是,而 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故曰'德之賊’也??鬃釉唬?#39;惡似而非者,惡莠,恐其亂苗也;惡佞,恐其亂義也;惡利口,恐其亂信也;惡鄭聲,恐其亂樂也;惡紫,恐 其亂朱也;惡鄉(xiāng)原,恐其亂德也?!臃唇?jīng)而已矣。經(jīng)正則庶民興,庶民興,斯無邪慝矣?!?/span>

孟子曰:“由堯、舜至於湯,五百有馀歲。若禹、皋陶,則見而知之;若湯,則聞而知之。由湯至於文王,五百有馀歲。若伊尹、萊朱,則見而知之;若文王, 則聞而知之。由文王至於孔子,五百有馀歲。若太公望、散宜生,則見而知之;若孔子,則聞而知之。由孔子而來,至於今百有馀歲,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遠(yuǎn)也, 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無有乎爾,則亦無有乎爾?!?/span>

本課學(xué)習(xí)提綱:

一、孟子

二、《孟子三章》原文譯文

三、孟子三樂 

四、《孟子》的藝術(shù)特色及學(xué)說要點(diǎn)

五、《孟子》中體現(xiàn)的思想

六、《孟子》中的教育思想

七、《孟子》中的經(jīng)典名句

八、《孟子》中的成語

九、附孟子全文

成語典故班第16課作業(yè)

1.簡要回答孟子的教育思想及教育主張。

2.寫作題

經(jīng)典名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孫丑下》

原文:天時(shí)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shí)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shí)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jiān)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xiǎn),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

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指站在正義、仁義方面,會得到多數(shù)人的支持幫助;違背道義、仁義,必然陷于孤立。文章通過對"天時(shí)"、"地利"、"人和",并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遞進(jìn)。論證了"天時(shí)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潤之,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他是中國共產(chǎn)黨創(chuàng)始人之一,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lǐng)導(dǎo)人。1949至1976年,毛澤東擔(dān)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領(lǐng)導(dǎo)人,是中國第一任主席。他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發(fā)展、軍事理論的貢獻(xiàn)以及對共產(chǎn)黨的理論貢獻(xiàn)被稱為毛澤東思想。毛澤東被視為現(xiàn)代世界歷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時(shí)代》雜志也將他評為20世紀(jì)最具影響100人之一。

“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是毛澤東1949年9月21日在全國政協(xié)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發(fā)表的著名講話,在同月30日,他為這次會議起草的宣言中指出:“當(dāng)著我們舉行會議的時(shí)候,中國人民已經(jīng)戰(zhàn)勝了自己的敵人,改變了中國的面貌,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我們四萬萬七千五百萬中國人現(xiàn)在是站立起來了,我們民族的前途是無限光明的?!睆拇耍爸袊嗣裾酒饋砹?!”“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了!”成為人們表達(dá)歷經(jīng)艱難困苦的民族獲得新生的無比自豪自信、自強(qiáng)的話語。同時(shí)也是中共黨史上的80句口號之一。

今年是毛澤東主席誕辰127周年,請根據(jù)以上資料,創(chuàng)作一首作品,或成聯(lián)兩幅,題目不限,體裁不限!

3.課外閱讀《孟子》全文,體會孟子的思想,更好的運(yùn)用到當(dāng)今的生活學(xué)習(xí)中去。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diǎn)擊舉報(bào)。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國學(xué)名言警句精選140條
孟子原文及翻譯
2010第九屆中學(xué)生古詩文閱讀大賽初中閱讀70篇翻譯及答案
《孟子全譯》(精校本7):《盡心》(上、下)
孟子的浩然之氣
出自《孟子》的12個(gè)成語,絕大部分都很常見,真是百姓日用而不知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熱點(diǎn)新聞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diǎn)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