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手圈:
假定用右手(左手亦然)練習,它的線路如下手高齊右眼角,角度為胸前45度處。第一動,身左轉,松肩沉肘到肘貼肋,小臂順纏自轉走外下弧線,手指上揚。如一路拳第二式六封四閉第一動作的側棚;二路右單云手等。假如對方手在我方手臂下面便為捋法,如六封叫閉第三動作左轉身捋法;第二動,身仍左轉,手隨身體的左轉,收到心口前,手指上揚,手心斜對心口,手部為棚法,肩、胯部為靠法。如攔擦衣第二動作的下半圈。(不拘左右手,當順纏手收到手心斜對心口時,手指上揚,手部均為棚法,而肩、跨部即為靠法);應知道的是:第二動的左轉,左肩與左胯不準轉大。左肩既要與左胯合住,更要與右胯合住。方法是:人肩略左轉便上挑一點兒,也就是肩部與胯部走小弧線,(肩部左轉的幅度,不能超過15度)形成往右去的力,形成這一動的立體形式和角度,右腰部不僅不準凹進去,胯部更是隨身的左轉形成往右前進的力;第三動,身略左轉一點兒立變右轉,手順纏隨腰的左轉往上托一點兒為冽法,如一路第二十九式上云于第三動的挒、靠,肘、擠、按法。(此例為左手。肘法使用起來,小臂部順逆皆可用,側面貼近我偏前一點兒的人,我方肘法小臂應用逆纏,貼近我偏后的人,即用順纏。不拘小臂部順逆,手腕部必須略揚起,不許下垂。還有句話叫“打肘不見肘”,是說不許把肘高高抬起或肘部離開肋部單獨擊打,而是用全身松沉之力發(fā)勁。)單手例法兼靠法如一路第十三式右轉身搗碓第三動作;第四動,手繼續(xù)沿胸前45度,走右前下弧線為:按法。手有順纏變逆纏,應隨腰的變化而變,不是手的單獨翻轉,而是手走s形(因是左右手,因此有正S與反S之分);第五動,身仍右轉,手繼續(xù)走右前上弧領肘,肘領肩回到原來的角度,為採法。如一路第六式白鶴亮翅第二動和第一搗碓第三動作等。正手圈完成后的圖形,如一橢圓形的雞蛋,大頭在外,小頭在里。
二、反手圈:
假定仍依右手為例在原處:第一動,身左轉,收肘齊乳,手指上揚,對方手在上面為棚法,如一路第八式初收第一動,對方手在下面為捋法,如再收第二動(此例為左于,不拘左右皆可用),與一路第十五式庇身捶的第三動;第二動,身略左轉立變右轉,手隨身的右轉回到胸口前,手指上揚,為棚法,肩部為靠法,肘臂部為肘、擠法,手部為按法。如:庇身捶二、三動作與一路第十式十字手第二動作的右靠法;與正手圈的第二動一樣,肩與胯部都不許轉大,要合?。坏谌齽樱砝^續(xù)右轉,手變逆纏,沿腹部、胯部走外上弧線,為擠法,如二路第六十一式第二動左進步擠;一路三十九式右轉身蹬腳第二動;(此例均為左手)一路十字手的一動右下擠法;第四動,身繼續(xù)右轉,小手指上挑,在胸右前繼續(xù)走外上弧線回到原處,為擠、採、按法;第四動與第一動轉換處為按法、小挒法。如一路第七十八式退步跨虎第三動。手走外上弧線時,一定要手領肘,肘領肩,不許亮肘。反手圈完成后,亦如橢圓形雞蛋,不過大頭在里而小頭在外。練習反正旋單手圈時,眼看固定方向,胸部不許超過45度,胯部可以大于45度,但尾骨不能左右擺動,而是隨著腿部的一提一落,形成一螺旋的小倒三角線路。
為了說明兩個單手圈的線路,以上只能大體劃分,其實每一動力無論在任何部位均可根據(jù)對方的方向、高、中,低等不同角度變換各種著法。拳式子里每個“著式”的用法,就是根據(jù)對方來力的方向而變化的。當有了一定墓礎后,在具體實踐中自然會體會出來。也就是說,反、正兩個單手圈亦可大可小,真正實用起來,可小到從外形看不出圈來的。
腿部的變化,身左轉,左腿必順纏,右腿必逆纏,反之亦然,這是與生俱來的。看似簡單的兩個單手圈,即包括了手的八法,手、臂部的公轉與自轉,腿部的順逆自轉,身體的自轉等整個套路中的要求,也是手臂在整套拳中的線路。久而久之,自然就會產(chǎn)生柔韌性以及與腰檔的螺旋配合,當練起套路來,當然就剛、柔,順隨,不僵硬,還可以防止學生亮肘。因此,我要求學生多練習劃反正旋單手圈。
注:以上摘自劉秀文老師編撰的《太極宗師洪均生百年紀念文集》,如有差錯以此書為準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