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門大街看
北京旅游市場復蘇
文/圖 張衛(wèi)平
二月的北京,天高云淡,艷陽高照,人們脫下了厚厚的羽絨服,開始享受著春風的吹拂和快樂。
2月19日(農(nóng)歷正月初九)中午,我們穿過莊嚴肅穆的天安門廣場,來到北京著名的網(wǎng)紅打卡地——前門大街上。但見,正陽門下那古香古色的街道上,到處張燈結彩,人流如熾,一片祥和熱鬧的景象。 站在“正陽橋”牌坊下放眼望去,街道兩邊的店鋪幾乎都是清一色的中華老字號,極具北京地方文化特色。 資料顯示,前門大街是北京著名的商業(yè)街,位于京城的中軸線,北起前門月亮灣,南至天橋路口,與天橋南大街相連。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北京建外城前是皇帝出城赴天壇、山川壇的御路,建外城后為外城主要南北街道。俗稱前門大街。
這條大街長,845米,行車道寬20米,道路中間還修建著有軌電車道。明、清至民國時皆稱正陽門大街。1965年,正式定名為前門大街。
節(jié)日期間,前門大街上的各色店鋪里人滿為患,在不少的店鋪門口,顧客居然還排起了長長的隊伍??梢姡诩訌娨咔榉揽匦蝿菹碌谋本┞糜问袌?,隨著牛氣沖天的春天到來,已經(jīng)逐漸開始了復蘇。
在一家店鋪前,我發(fā)現(xiàn)了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現(xiàn)象,有一個雕像小品——兩個銅人,一個賣貨,一個買貨,形象生動非常有趣,不過最有趣的是兩個銅人都戴著一次性的醫(yī)用口罩。不知是不是店家給這兩個銅人像戴上的口罩,似乎是在提醒每一位顧客——請大家進店時戴上口罩! 雖然大家都自覺地戴著口罩,但在有的地方,仍不可避免的出現(xiàn)了“聚集”的情況,比如在“大柵欄”——人頭攢動,熙熙攘攘。 滿街幾乎都是百年老店,都是中華老字號。其中最負盛名的,恐怕就是“全聚德”了! 湊近一看,這個聞名遐邇的“全聚德”烤鴨店,卻不知道什么時候竟然成為了北京市第九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標注有“全聚德”起源店的字樣。 剛好也逛累了,就近找了個地方坐了下來,上網(wǎng)查了查,找到了《新京報》2020年7月25日的一篇報道——《全聚德老墻被列為文保單位 始建于1901年》,消息稱:
昨日,有111年歷史的前門全聚德百年老墻,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這面位于前門全聚德起源店內的老門面墻,長9.3米、高3.8米、厚0.3米,始建于1901年,如今被完整地保存在前門店里,供顧客觀賞。
青磚木窗欞的門面老墻上,磚雕的“全聚德”、“雞鴨店”和“老爐鋪”字樣依稀可見,至今仍保留的“內有雅座”和“隨意便酌”兩塊招牌。 仔細看了看,這條街上賣的商品,頗具北京地方特色,比如這冰糖葫蘆和北京糖畫。旁邊還有穿著民國時期服裝的工作人員現(xiàn)場做著糖畫,引來不少小孩駐足觀看。 當然,這里也不只是傳統(tǒng)的東西,也有一些十分時尚的東西,比如杜莎夫人臘像館。畫面上這位名人,想必大家都認識。 而在有的店鋪里,卻有著不亞于臘像館里的東西,不但唯妙唯肖,甚至還會會動。比如這位古裝姑娘,就一刻不停地推著磨,很是吸引少年兒童。如果不仔細看照片,我們未必會發(fā)現(xiàn),這并不是一個真正的人在那兒推磨。 在前門大街,還有一個比較顯著的文化特色——在很多老字號店鋪前面都立有造型各異、風格不同的青銅雕塑小品,除了或一組組或一個個人物外,還有馬和轎子,等等。 這些雕塑小品,有的述說著歷史悠久的店鋪,幾乎都是從古代就開始有了名氣。 有的則是表現(xiàn)名人文化,比如這家店的食物就曾得到慈禧太后的親睞。 還有的,就是為了配合自家的店是國家級的中華老字號,門口立個清朝的銅人配合配合。 也有的是,由于自己產(chǎn)品的生產(chǎn)技藝已被國家級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所以用相應古代的人物點綴點綴,以吸引顧客的眼球,宣傳自己的產(chǎn)品。比如,紅星二鍋頭。 當然,更多的則僅僅是在店門前立個店小二,用以招攬顧客。比如這家鋪子吧,里面賣的是包子,這門外的銅人也就端著一籠包子哩! 到北京來旅游,前門大街的確是個好去處。本是大賣場,卻文化氛圍濃郁,不但不令游客反感,反倒會讓旅客流連忘返。 站在北京前門大街,望著熙熙攘攘的游客,不禁想到了半死不活的荊州旅游。唉!不知道我們荊州什么時候也能有這樣一條“前門大街”?會是“洋碼頭”?還是那條古城南門外的“東堤街”和“西堤街”?或是沙市那條已拆的差不多的“勝利街”呢?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