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新生活的不適應
2010-06-19 07:50:39| 分類:
婆媳關系 | 標簽: |字號大中小 (轉載:金之釵 日志)
對新生活的不適應
1、從“嬌嬌女”到“小兒媳”
如果沒有丈夫,兒媳可能永遠不認識婆婆,如果沒有兒子,婆婆也永遠跟兒媳沒有交集,這兩個女人壓根兒就是兩個毫無相關的人,但由于中間這個男人的出現,婆媳關系也就出現了,沒有任何血緣關系的兩個人因此成了親人?;榍埃瑑合笔菋寢尩呐畠海话侔銓檺?,嫁入婆家后,新娘子一下掉進了一張關系網當中,需要四面應付,被作為成年人來承擔起該有的責任和義務。兒媳為此要叫自己母親之外的人“媽媽”,但是被媽媽寵愛和嬌慣的待遇沒有了。從此以后要生活在一個家庭內,親情上多了一層長輩,生活上多了一層限制,這讓很多新兒媳一下難以進入角色。
嫁給一個男人,實際上就是嫁給了這個男人的所有關系,這其中最直接的就是要面對尚有公婆的現實--新的爸爸媽媽的出現,尤其是突然出現的婆婆這個“媽”。
婆婆的身份在這個新的家庭里非常特殊,她是媽媽,但又不同于媽媽,對于一個跟自己沒有血緣關系、對自己沒有養(yǎng)育之恩的女人成為自己要尊敬的媽媽級的長輩,相信天下所有的女人都是很難從心里接受的。在經歷了很多事情之后,兒媳會抱怨:為什么在我媽那就天經地義,到她這兒就如此尷尬?
其實,這是一種拿婆婆和媽媽比的心理,對婆婆抱有和媽媽一樣的期望值,而一旦這種期望值沒有出現的時候,無形之中就會造成心理疏遠,從而產生一種不適應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摩擦和不同的處事方式,也會更進一步加深這種心理隔閡。這種比較是不對的,比較的結果也注定是一個不能滿意的結局。這種拿自己的媽媽跟婆婆對比的人還有很多,最典型的對比就是:
懷孕了,媽媽問預產期是什么時候。
女兒答,7月份。
媽媽說,怎么選在這個時候,坐月子多熱啊,又不容易坐好,大熱天兒的,要能提前一個月就好了!
婆婆卻說,選在這個時候好啊,小孩兒不容易著涼,在肚子里和外面溫差不大,上學又不耽誤,多好!
早孕反應很厲害,吃什么吐什么。
媽媽心疼地說,給你做點什么吃好啊,看你這臉色難看的,想吃什么盡管說,愛吃就多吃點,不愛吃媽再給你做!
婆婆也心疼地說,你現在就得多吃點兒,一個人吃兩個人的飯呢!你不吃小孩兒還要吃呢,吃了吐那就吐了再吃唄!
經過努力,終于生了,醫(yī)生從產房里出來的那一刻,媽媽問醫(yī)生:“產婦怎么樣?。俊?div style="height:15px;">
婆婆卻問醫(yī)生:“孩子好嗎?多重?男孩兒還是女孩兒?”
從以上對話里可以看出,媽媽跟婆婆確關注點不同,媽媽關注的是女兒本身,而婆婆則關注的是孩子。這種對比本身就是一種錯誤,媽媽跟婆婆又怎么能一樣呢?自己是媽媽身上掉下來的一塊肉,從自己呱呱墜地到長大成人,媽媽無怨無悔地辛苦了無數個日夜,其中血濃于水的感情是任何感情都代替不了的,同一屋檐下的婆婆怎么能夠比呢?婆婆接受的是他兒子的兒媳,將來孩子的媽媽,一個二十幾歲的成年人。她也無法像了解自己的女兒一樣知道你的愛好,懂得你的生活習慣,了解你的處事方式,理解你的心理要求。
盡管在中國人的傳統(tǒng)中,男女雙方結婚就有了“我的父母就是你的父母”的意味,于是和男方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也喊起了“爸媽”,所以,兒媳跟公婆之間儼然就是父母和女兒的角色了。作為兒媳,對公婆問寒問暖,禮數周全,銀子面子都不少給,他們有什么不對也盡量忍著,有什么委屈卻從不向他們抱怨,對他們夠客氣夠好,對待自己的父母也不過如此??墒?,那種相處的感覺就像是一種禮制約束下的程序一樣,是一種禮數。在這種情況下的婆媳關系,需要更多的是“走程序”,應該怎么做都是制定好的,雖然從一個家庭里的女兒,甚至是大小姐,變成一個另一個家庭里的“順婦”的不適應感會很強烈,但是由于從小就被灌輸了“三從四德”的教育,無可奈何也好,不予反抗也好,不適應感也會漸漸消失,因為在整個社會大環(huán)境看來這是天經地義的。
到了現代,在沒有“三從四德”的灌輸下仍舊要遵守這不太成文的婆媳規(guī)定,很多從小嬌慣到大、平等思想一直浸潤的女孩子從心里已經徹底不適應了,所以,一旦有了婆婆就如臨大敵,盡管并不是所有的婆婆都像古代的管家一樣,但還是會從潛意識里有一種心有余悸的感覺。
2、誰才是家庭中真正的“女主人”
兒子娶兒媳,對一個母親來講,是一個最正常不過的事情,既是兒子長大成人自立門戶的標志,也是自己進入新生活的開始,因為,一個全新的女人進入了自己的生活,帶著全新的生活習慣、個人愛好、價值觀念,并且這個人還是自己心愛兒子最心愛的女人。這將意味著,一個母親的生活將從此改變。仿佛是自己含辛茹苦二十多年養(yǎng)大的兒子拱手送給了另外一個女人,這種兒媳半路殺出來與婆婆搶奪這個男人的心理,在所有母親的內心深處都存在著,母親潛意識里的不安全感很強烈。
對于婆婆來說,兒媳走進家門,不只是增加了一個人,而是誕生了一個新的小“團體”(新夫妻),是質的變化。在以后的日子里,母子之間簡單的關系將不再存在,母親將不再是什么話都可以隨便跟兒子說,什么事情都可以替兒子隨便做主,因為以兒子為中心的新家庭里出現了新的“女主人”,一方面兒子的翅膀硬了,一方面兒子需要和另外一只翅膀比翼齊飛。兒子疼惜兒媳的時間和精力要占去一部分,并且作為成家立業(yè)的男性來講,有了自己的家庭,就更意味著負擔和責任。兒子到了飛出去鍛煉成長的時刻,母親難免會出現失落的心理,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而婆婆若將這種不快心理嫁禍到兒媳身上,這對兒媳是不公平的。
當然,這種作為母親的不安全感和失落感都是潛意識里的,表現出來之后就是仍舊試圖像以前那樣對待兒子,這在兒媳的眼里就變成了干涉,兒媳有形和無形的反抗都會使婆婆的情緒惡化,認為自己原本好好的生活已經無法駕馭了,自己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想管又管不了,任其發(fā)展下去又不放心。
家里多了兒媳之后,婆婆對待兒媳的態(tài)度無論如何都會覺得不適應,在如何對待兒媳的問題上,不少婆婆都嘗試了三種情況:像女兒一樣對待,像親戚一樣對待,像兒子的朋友一樣對待。其實,還應該有一種情況--像家人一樣對待,但是,由于血緣和感情的關系,真正實質意義上的像家人一樣對待是做不到的。
如果像女兒一樣對待兒媳,婆婆心里會有一些不甘。因為這個“女兒”只能呵護、縱容,而不能指責、管教,因為一旦指責和管教就會引發(fā)嚴重的婆媳戰(zhàn)爭,而這種戰(zhàn)爭是會長久結仇的,不會像母女一樣沒有隔夜仇。而且這個“女兒”不會真像自己的女兒一樣跟自己貼心,這個“女兒”只是另外一個媽媽的貼心小棉襖。這會讓婆婆心里很不平衡,心里會覺得家里多了兒媳生活還真是麻煩。
像親戚一樣對待兒媳,婆婆心里也會有一些化解不開的疙瘩。雖然親戚之間都是友好地禮尚往來,但是這種永遠在一個家庭里生活的低頭不見抬頭見的人,天天當做親戚供奉著,未免太累。這就如同沒有任何一個人喜歡某個親戚長時間住在自家一樣。如果把兒媳當親戚對待幾十年,生活簡直就像是在表演。
如果像兒子的朋友一樣對待兒媳,婆婆會感到很放松,沒有必要為兒子的朋友擔心。但是問題也會隨之而來,因為這個“朋友”是要影響兒子一生的人,兒子的日常生活都跟這個“朋友”密不可分,作為母親,想完全在這個好“朋友”身上省心卻又不太可能。而且這種身份難免招來兒媳的嚴重不滿--這明擺著沒把我放在心上,很明顯把我當外人。背負這樣的罪名,婆婆心里可是很有負擔的。
所以,一旦升級為了婆婆的角色,就多了更多的不知所措,生活上的麻煩也越來越多。
本來,女人之間就是非常容易產生問題的,即便是親姐妹、好朋友,也會矛盾不斷,一方面女人天生感情細膩,很容易就生出些枝枝蔓蔓的糾葛;另一方面胸懷和肚量遠遠不能和男人比,摩擦很容易產生猜疑和怨憤。具體到婆媳身上,兩個人的差距非常大。
首先,生長環(huán)境不同。有著苦難經歷的婆婆和現在在蜜罐里嬌慣大的兒媳是很難互相理解的。一個人的生長環(huán)境對她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人生路上的行事方式也會受到影響。生長環(huán)境完全不同、時代觀念大不一樣的兩個女人,同處在一個屋檐下過著有大大交集的生活,不發(fā)生沖突是極不現實的,反而事事有沖突才基本正常。
其次,年齡差異產生的代溝讓兩人在很多問題上難以溝通。在兒媳看來天經地義的生活方式,婆婆卻往往見都沒見過,甚至想都沒想過,于是在覺得不可思議的同時,也對兒媳越來越看不慣。殊不知,現在的新一代兒媳都是這樣的,這也算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吧。婆婆認為中規(guī)中矩的事情,在兒媳眼里已經土得掉渣兒了,明明自己的媽媽也這樣,但是對別人的媽媽卻總是難以容忍,因為對自己的媽媽的土得掉渣完全可以視而不見,不能溝通就我行我素;但是對婆婆卻要另眼相看,不能溝通就屬于不近人情,這種看法確實有點偏頗。
第三,身份界限的極端明顯性。婆婆與兒媳的關系很難像母親與兒子的關系一樣可以幾乎“平等化”,兒媳稍微有些“平等化”的“越軌”行為都會招來婆婆的指責,而婆婆在潛意識里也在端著長輩的架子。一方面兒媳的行為挑戰(zhàn)著婆婆的道德觀念,一方面婆婆的表現沖擊著兒媳的現代思想,稍不留神槍口就會走火兒。
這些原因都使得兒媳在婆婆的無形壓力之下產生畏懼感和抵觸感。在一起生活以后,鍋碗難免會碰到瓢盆,兩個女人在眾多差距帶來的碰撞下,難免就會因為一點兒小事產生不愉快,小事積少成多,矛盾也會逐漸升級。
就這樣,一個本來與自己毫不相干的女人,突然有一天,因為婚姻的關系而以不可動搖的地位闖入了自己的生活,這種關系的降臨對生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而要繼續(xù)婚姻生活,這種關系又是不可以改變的,這種不適應感會一直伴隨著,隨時都會成為婆媳問題的導火索,婆媳之間因為雞毛蒜皮的小事而大動肝火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