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1日
1.河圖向來知德太極圖演變:
世傳十數(shù)河圖與來知德太極圖完全自洽。
河 圖 | |
河 圖 變 太 極 | |
來 知 德 太 極 河 圖 | |
來 知 德 太 極 圖 |
胡煦(1655-1736年)《周易函書》自稱獨悟“循環(huán)太極圖”即來自來知德太極圖,只是還原了河圖與太極圖的關(guān)系:
“河圖”之象,一奇生于北內(nèi),三奇長于東內(nèi),然后七奇出于南外,九奇盡于西外。二偶生于南內(nèi),四偶長于西內(nèi),然后六偶出于北外,八偶盡于東外。是“河圖”中原具此循環(huán)之義也。
明代韓邦奇(1479-1556)《易學啟蒙意見》有圖,與來知德(1526-1604)太極河圖結(jié)構(gòu)相似,兩者似乎有傳承關(guān)系。韓氏圖有五行,可證源于河圖五行。
韓邦奇太極圖 | 來知德太極河圖 |
2.《周髀算經(jīng)》七衡六間圖、十二消息卦與來知德太極圖的關(guān)系:
七 衡 六 間 圖 | |
七 衡 六 間 圖 十 二 分 | |
七 衡 六 間 圖 加 十 二 消 息 卦 | |
來 知 德 太 極 圖 |
《周髀算經(jīng)》七衡六間簡介:
蓋天說認為,太陽在天蓋上的周日(視)運動在不同的節(jié)氣是沿不同的軌道進行的。以北極為中心,在天蓋上間隔相等地畫出大小不同的同心圓,這就是太陽運行的七條軌道,稱為“七衡”,七衡之間的6個間隔稱為“六間”。最內(nèi)的第一衡為“內(nèi)衡”,為夏至日太陽的運行軌道,即“夏至日道”;最外的第七衡為“外衡”,是冬至日太陽運行的軌道,即“冬至日道”。內(nèi)衡和外衡之間涂以黃色,稱為“黃圖畫”,即所謂“黃道”,太陽只在黃道內(nèi)運行。
《周髀算經(jīng)》蓋天說的七衡六間與現(xiàn)今地球上的五帶劃分存在著對應關(guān)系,中衡對應于地球上的赤道,內(nèi)衡與外衡對應于北回歸線與南回歸線;蓋天說所說的“極下”,即現(xiàn)在所說地球的北極。所以,蓋天說對地球上各地氣候差異所作出的準確解釋,也就不難理解了。
用七衡六間方法說明四季與太陽位置的變化,是在春秋未、戰(zhàn)國初之間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的,這是目前比較公認的看法。
江曉原《<周髀算經(jīng)>與古代域外天學》(《自然科學史研究》1997年16卷3期)一文說:
為《周髀算經(jīng)》作注的趙爽,竟然就表示不相信書中的這些知識。例如對于北極附近“夏有不釋之冰”,趙爽注稱∶“冰凍不解,是以推之,夏至之日外衡之下為冬矣,萬物當死----此日遠近為冬夏,非陰陽之氣,爽或疑焉?!庇秩鐚τ凇岸胁凰乐荨?、“陽彰陰微”、“五谷一歲再熟”的熱帶,趙爽表示“此欲以內(nèi)衡之外、外衡之內(nèi),常為夏也。然其修廣,爽未之前聞”----他從未聽說過。我們從趙爽為《周髀算經(jīng)》全書所作的注釋來判斷,他毫無疑問是那個時代夠格的天文學家之一,為什么竟從未聽說過這些寒暑五帶知識?
這說明《周髀算經(jīng)》與《周易》的命運相似,從兩書誕生之始,后人就很難破譯其奧秘。江曉原說:“《周髀算經(jīng)》中有相當于現(xiàn)代人熟知的關(guān)于地球上寒暑五帶的知識。這是一個非常令人驚異的現(xiàn)象——因為這類知識是以往兩千年間,中國傳統(tǒng)天文學說中所沒有、而且不相信的。……因此直到明朝末年,來華的耶穌會傳教士在他們的中文著作中向中國讀者介紹寒暑五帶知識時,仍被中國人目為未之前聞的新奇學說。”
當代天文學、地理學已經(jīng)超越了《周髀算經(jīng)》。但是與《周髀算經(jīng)》科學著作不同,《周易》這部哲學著作有內(nèi)證的天人合一的永恒智慧。人類的內(nèi)證智慧是退化的,而理性的外證聰明是進化的,所以不可妄談超越《周易》。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