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元旦是指正月初一
□
宇天龍中國歷史上的【元旦】古又稱元日、元正、元長、元朔、元辰、元春、端日、上日等。有三千年的歷史。
“元旦”一詞源于中國古代,但并非指現(xiàn)公歷新年,而是指中華農(nóng)歷的正月初一,亦即過年。
“元旦”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晉書》:“顓帝以孟春三月為元,其時正朔元旦之春”,以及南北朝梁人蕭子云《介雅》:“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等詩文中。宋吳自牧《夢梁錄》中《正月》開篇話說:“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從古到今,歷代詩人都為元旦抒情作詩,留下不少名篇佳作。
古代元旦宮廷有賀歲之禮,規(guī)模宏大而隆重。三國時曹植《元會》詩:“初步元祚,古日惟良,乃為嘉會,宴此高堂”,描寫了曹魏時元旦賀歲的場面。
唐白居易《七年元日對酒五首》之二:“眾老憂添歲,余衰喜入春。年開第七秩,屈指幾多人!”表達了已過60歲的詩人不懼衰老、昂首挺胸進入新一年的風貌。
唐代另一詩人成文斡寫有《元旦》詩:“戴星先捧祝堯觴,鏡里堪驚兩鬢霜。好是燈前偷失笑,屠蘇應不得先嘗?!薄按餍恰?,即頂著星宿,比喻晚歸或早出。
“觴”,即酒杯,可作飲酒解?!巴捞K”,是元日專飲的多味藥酒,古人認為飲此酒可以防病消災。飲此酒有個規(guī)矩,老少不能同時共飲,而是從年幼者依次而來。因為按古人理解,每逢新年,雖然每人都要增壽,但實際上年少者得了一歲,而年長者卻失了一歲,所以大家勸年少者先飲,以示祝賀,而讓年長者后飲,以避忌諱。
唐人孟浩然寫了一首《回家元日》詩,云:“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我年已強壯,無祿尚憂農(nóng)。桑野猶耕父,荷鋤隨牧童。田家占氣候,共說此年豐。”在大唐盛世,“田家占氣候”,自有半年樂,而詩人“無祿尚憂農(nóng)”的情懷,則更是讀書人的高尚品格。
古代元旦有貼春聯(lián)的習俗。南宋詩人陸游的《已酉元旦》詩:“夜雨解殘雪,朝陽開積陰,桃符呵筆寫,椒酒過花斜?!彼尾省稓q旦》詩:“居間無賀客,早起只如常,桃板隨人換,梅花隔歲香?!痹娭械摹疤曳?、“桃板”即指春聯(lián)。
古代歌詠“元日”的詩篇中,最著名的當推北宋改革家王安石的《元日》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為后人傳誦不衰。
明代陳獻章的《元旦試筆》有如一幅“樂歲圖”。詩人在詩中寫道:“鄰墻旋打娛賓酒,稚子齊歌樂歲詩。老去又逢新歲月,春來更有好花枝。晚風何處江樓笛,吹到東溟月上時?!鼻逍聺庥舻纳顨庀⒂腿欢?div style="height:15px;">
所以說,中國的元旦歷來指的是夏歷(農(nóng)歷、陰歷)的正月初一。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稱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在漢語各地方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初一”的,有叫“大天初一”的,有叫“年初一”的,一般又叫“正月初一”。
自遠古夏代定元旦在正月初一,到漢武帝太初元年時,司馬遷創(chuàng)立了“太初歷”,再定以正月初一為元旦,和夏代規(guī)定一樣,所以又稱“夏歷”,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
在當代,元旦指公元紀年的歲首第一天。自西歷傳入我國以后,元旦一詞便專用于新年,傳統(tǒng)的農(nóng)歷(陰歷)年則稱春節(jié)。公元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昏庸腐敗的滿夷統(tǒng)治,建立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國家中華民國。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開會,決定使用公歷。為了“行夏正,以順農(nóng)時;從西歷,以便統(tǒng)計”,中華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歷,并規(guī)定每年定夏歷正月初一(元旦)為春節(jié)過大年,而以西歷(公歷)1月1日為新年。
我們今天所說的“元旦”,是公元1949年9月的決議規(guī)定采用公元紀年法,即是我們所說的陽歷,為了區(qū)別農(nóng)歷和陽歷兩個新年,又鑒于農(nóng)歷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立春”恰在農(nóng)歷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農(nóng)歷正月初一(元旦)改稱為“春節(jié)”,把陽歷的1月1日新年定稱為中國的名字“元旦”,至此,元旦便成為全國民眾在過大年前的一個歡樂節(jié)日。
祝朋友們新年節(jié)日快樂相關博文 ◎
新年萬象新【音畫】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