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萊美至今依然是最具影響力的歐美頒獎禮。得益于騰訊視頻的直播,如今大多數(shù)中國樂迷都能方便地看到頒獎禮全程,每次的得獎結(jié)果與表演內(nèi)容都會成為當天的熱議話題。
第60屆格萊美,Bruno Mars橫掃通類,而Kendrick Lamar、Lorde、Jay-Z、Childish Gambino顆粒無收時,我曾說“Grammy is not just Grammys”,評獎保守,但吸引的議題仍然有意義。
跨過花甲之年,到了第61屆,格萊美最容易遭受的指控還是兩個方面——對女性音樂家的忽視,對黑人藝術(shù)家尤其是Hip-hop音樂的冷遇。
在今年,這兩方面從明面上看,都得到了彌補。
Dua Lipa與St.Vincent合作表演
第61屆格萊美——進擊的女性音樂人
先說女性方面。去年的評獎結(jié)果被質(zhì)疑男性偏多、女性占比過少,格萊美主席Neil Portnow曾發(fā)表看法,建議女性音樂家們要“Step up”(加把勁),引起輿論一眾聲討。以至于今年Dua Lipa拿到最佳新人獎時還不忘回嗆,“I guess this year we’ve really stepped up!(今年我們可真是進步了)”。
Dua Lipa領取最佳新人獎
無論從獎項上,還是表演上,這一屆格萊美的女性音樂人都表達了充分的存在感。Kacey Musgraves拿到了年度專輯,Dua Lipa拿到了年度新人,四大通類女性占2席。均已年過70的女性傳奇音樂家Diana Ross和Dolly Parton登上舞臺帶來表演(還是一黑一白,平衡得煞費苦心)。在表演上,女性無論在數(shù)量上還是話題度上都占絕對優(yōu)勢,Lady Gaga、St.Vincent、Janelle Monáe、Cardi B、Brandi Carlile、Jeniffer Lopez、H.E.R、Camila Cabello、Miley Cyrus……女性參與的演出超過10個,而男性音樂人參與的演出,只有三個(有兩個還是與女性音樂家合唱)。
開場時,主持人 Alicia Keys在臺上問Michelle Obama,“Who runs the world?”
答案自然是“Girls”。
五位女性代表開場
盡管這種在環(huán)節(jié)設置上顯著的偏向性大有刻意討好的嫌疑——借助女性音樂家的大量出鏡,來改善格萊美不尊重女性的大眾印象。但能讓更多深受行業(yè)潛規(guī)則困擾的女性音樂家獲得更多表演與展示的機會,本身也是好事一件。
盡管這種“彌補”多少有些為時已晚——在互聯(lián)網(wǎng)、流媒體大發(fā)展的年代,格萊美對于音樂人的宣傳意義與控制力顯然沒那么強了。不少音樂人拒絕出席、公開嗆聲,表達對它的不滿——
Drake拿到了最佳說唱歌曲,卻沒有像大多數(shù)獲獎者一樣感謝格萊美感謝爸爸媽媽感謝團隊,而是說“如果有人會努力掙錢買你的演唱會門票,我保證,你不需要這個獎,你已經(jīng)贏了”,而后他的畫面被切斷,引起爭議。
Drake領獎發(fā)言
獲得提名的“卡特夫婦”Jay-Z和 Beyoncé沒有出席。
Ariana Grande,在推特上表達不愿意忍受格萊美對她表演歌曲的干涉后,缺席。
在本年度靠《reputation》賣出了最多唱片的Taylor Swift,缺席。
甚至,獲得了兩項通類——年度歌曲與年度制作的大贏家Childish Gambino,缺席。
盡管還有巨星撐場,但格萊美似乎早已不是“非去不可”。藝術(shù)家們用行動表達的抗議或許是格萊美在評獎與演出安排上變得“公正”的動因之一。
關(guān)于評獎——Hip-hop第一次拿到年度歌曲與年度制作
明面上看,這一屆黑人藝術(shù)家和Hip-hop還真是揚眉吐氣了。Childish Gambino憑借《This Is America》拿下了年度歌曲與年度制作——這是Hip-hop作品第一次在這兩個通類中獲獎,第一次。
而他甚至沒有到場。
上一次Hip-hop作品獲得通類獎項是2004年,Outkast憑借《Speakerboxxx/The Love Below》拿到年度專輯。此后的14年,Hip-hop大發(fā)展,卻在格萊美通類獎項中顆粒無收。
盡管《This Is America》其實相對而言沒有那么“黑人”,它的大眾認知度有一部分依靠的是社會議題關(guān)注度與突出的視覺傳播,而非黑人本源的“節(jié)奏快感”。但作為第一首獲得格萊美通類的說唱歌曲,其歷史性無需多言。
盡管不少人期待著更為“黑人根源”的作品能夠有所斬獲,例如Kendrick Lamar主導的《黑豹》原聲帶,或是Cardi B的《Invasion of Privacy》,或是Drake的《Scorpion》等。
Cardi B的表演
但四大通類獎項的投票基于近兩萬名美國錄音學會成員的結(jié)果產(chǎn)生——他們在所有獎項中只能選擇9個品類進行投票,但四大通類的評選每個人都必須投票的,因此,要能夠在通類獎項中勝出,需要的是世界級的影響力——而不僅僅是美國。
這也能夠解釋之前投票結(jié)果的保守——在美國之外,對Hip-hop的接受程度、受歡迎程度并沒有那么高。一旦進入投票環(huán)節(jié),取的往往不是“最佳”,而是某個“最大公約數(shù)”?!禩his Is America》在Hip-hop曲風與大眾能夠接受的“文本性”之間取得了這個公約數(shù)平衡。但相對小眾的Beck當年為什么能夠捧走年專,在我這里至今是個謎。
今年的評獎,盡管我心里有我自己心儀的人選,但如今的獲獎結(jié)果我完全能夠接受。
拿到最佳新人獎的Dua Lipa,從出道至今紅紅火火的世界影響力與不錯的音樂實力來看,頒給她無可厚非。
Kacey Musgraves領獎
拿到年度專輯的《Golden Hour》是一張動聽的鄉(xiāng)村唱片,它是那種能取得“最大公約數(shù)”的好聽,旋律、演唱、歌詞中都有著雅俗共賞的優(yōu)美觸感。
盡管我相對更為心水的《黑豹》原聲帶未免過于“黑人root”而未必能獲得保守派的選票,同樣欣賞的Cardi B的《Invasion of Privacy》也會與《黑豹》互相分走大量Hip-hop愛好者評審的選票。Janelle Monáe的《Dirty Computer》又失于小眾未必能在工業(yè)盛會中大放異彩。《Golden Hour》似乎是權(quán)衡各方之下最適宜的選擇。
如今的四大通類得獎結(jié)果差不多已是最“平衡”的結(jié)果,甚至相對激進。男性女性、黑人白人對半開——最挑剔的政治正確主義者都挑不出任何毛病。
盡管我多少指望它能更前衛(wèi)一些——但對一個投票機制的大眾獎項來說似乎要求過高。引領審美似乎已經(jīng)成了樂評和媒體的事,畢竟在歐美這二者已相對成熟。
我喜歡的表演
我最喜歡的表演是Janelle Monáe的《Make Me Feel》。性感騷氣的Funk帶著強烈的Prince印記(讓人想到《Kiss》),同時又有Janelle Monáe精致俏皮的怪異特質(zhì),是我去年最喜歡的單曲之一。緊身塑膠衣的太空感與未來感,其中插入了一段《Pynk》的橋段塑造女性氣質(zhì),一氣呵成的高級時髦。
Alicia Keys的串燒表演同樣令人印象深刻。她演繹的是“她希望自己創(chuàng)作了的歌曲”,那些影響、激發(fā)她創(chuàng)作靈感的歌曲,從Nat King Cole唱到Kings of Leon,從Drake唱到Ella Mai,從Lauryn Hill唱到自己的歌,以雙鋼琴的配置自彈自唱,功力盡顯,串起了從舊到新的一眾金曲,像一個感性的私人radio。
Diana Ross和Dolly Parton的演出也是本屆的亮點。二位傳奇天后都已年過70,但都有著相當積極的演出狀態(tài)。作為Motown時期的傳奇流行女歌手,Diana Ross以標志性的爆炸頭登場演唱慶祝她75歲生日的場面溫暖而令人感動。
而73歲高齡的Dolly Parton與Katy Perry、Kacey Musgraves、Miley Cyrus、Maren Morris、Little Big Town等帶來的表演則展現(xiàn)了這位鄉(xiāng)村天后的驚人影響力,除了金曲《Here You Come Again》、《Jolene》、《9 to 5》之外,她還翻唱了Neil Young 的金曲《After The Gold Rush》,鄉(xiāng)村與民謠的情懷讓人體會到根源音樂的生命力。這是Dolly Parton在2001年后首次亮相Grammy,作為本屆特別關(guān)懷人物,這位高齡藝術(shù)家矍鑠的狀態(tài)令人贊嘆。
當然,Lady Gaga以略顯戲劇化的狀態(tài)表演的《Shallow》也是一大驚喜。她穿著亮片緊身衣,動作夸張怪異,仿佛把舞臺變成了另一個專屬于她的怪物美學世界,迸射出的搖滾激情點燃了全場。
格萊美對中國觀眾的意義
作為歐美頂級的音樂頒獎典禮,格萊美頒在中國也有著廣泛的影響力與討論度。
這次格萊美頒獎典禮在國內(nèi)由騰訊視頻獨家直播,這是騰訊視頻第三年直播格萊美頒獎典禮,設備與技術(shù)的配合保證了直播質(zhì)量的清晰流暢,加上實時翻譯幫助國內(nèi)觀眾理解,截止發(fā)稿前,累計播放量已達1,800萬次。
對于國內(nèi)樂壇而言,在我們?nèi)鄙僖粋€“頂級”、“權(quán)威”、“公正”的頒獎典禮的情況下,圍繞格萊美頒獎的討論有利于國內(nèi)聽眾與從業(yè)者從中學習與借鑒,以格萊美的問題自量長短。
當然,對于愛好歐美音樂的聽眾而言,格萊美頒獎禮因其影響力,本身就是一場視聽盛宴。多元化、高水準的演出同樣是我們欣賞與學習的對象。
正如上文討論的,已經(jīng)跨過60余載的格萊美,至今依然承受著諸多非議。一邊在看似公平的票選下遭受批評,一邊努力平衡文化引領、市場表現(xiàn)與政治正確的議題。
在女性音樂人應獲得平等待遇的呼聲日益壯大時,本屆格萊美跨出了有益的一步。在Hip-hop音樂應在格萊美獲得更多肯定時,本屆格萊美也跨出了有益的一步。盡管流媒體時代,傳統(tǒng)頒獎禮的地位變得不再像以前那樣是歌手事業(yè)的最大光環(huán),但通過其評獎結(jié)果,多少反映出音樂人與輿論對于女性、黑人平等的抗爭,多少還是在從業(yè)者心中激起了反響與認同——這些正面效應直接體現(xiàn)在了評獎結(jié)果上,令人欣慰。
在有成熟的媒體與輿論環(huán)境的情況下,業(yè)內(nèi)外從業(yè)者與音樂聽眾的發(fā)聲有充分的理由被格萊美、被格萊美的評審聽到。這一屆在評獎上的“平衡”、“正確”讓人相信,持續(xù)發(fā)聲,真的有希望改變世界。
“希望是像鉆石一樣珍貴的東西”——對于持續(xù)表達的個體而言。
THE END
第61屆格萊美
完整獲獎名單
通類
最佳專輯:“Golden Hour” — Kacey Musgraves
最佳制作:“This Is America” — Childish Gambino
最佳歌曲:This Is America — Childish Gambino
最佳新人:Dua Lipa
流行類
最佳流行歌手:“Joanne (Where Do You Think You're Goin'?)” — Lady Gaga
最佳流行組合/重唱:“Shallow” — Lady Gaga & Bradley Cooper
最佳傳統(tǒng)流行專輯:“My Way” — Willie Nelson
最佳流行專輯:《Sweetener》 — Ariana Grande
R&B類
最佳R&B歌手:“Best Part” — H.E.R. Featuring Daniel Caesar
最佳傳統(tǒng)R&B歌手:“Bet Ain't Worth The Hand” — Leon Bridges和“How Deep Is Your Love” — PJ Morton Featuring Yebba
最佳R&B歌曲:“Boo'd Up” — Ella Mai
最佳當代城市音樂專輯:“Everything Is Love” — The Carters
最佳R&B專輯:“H.E.R.” — H.E.R.
說唱類
最佳說唱歌手:“King's Dead” — Kendrick Lamar, Jay Rock, Future & James Blake和“Bubblin” — Anderson .Paak
最佳說唱/演唱歌手:“This Is America” — Childish Gambino
最佳說唱歌曲:“God's Plan” — Drake
最佳說唱專輯:“Invasion Of Privacy” — Cardi B
鄉(xiāng)村類
最佳鄉(xiāng)村歌手:“Butterflies” — Kacey Musgraves
最佳鄉(xiāng)村團體/組合:“Tequila” — Dan + Shay
最佳鄉(xiāng)村歌曲:“Space Cowboy” — Kacey Musgraves
最佳鄉(xiāng)村專輯:“Golden Hour” — Kacey Musgraves
美國根源類
最佳美國根源歌手:“The Joke” Brandi Carlile
最佳美國根源歌曲:“The Joke” — Brandi Carlile
最佳傳統(tǒng)美國專輯:“By The Way, I Forgive You” — Brandi Carlile
最佳藍草專輯:“The Travelin’ McCourys” — The Travelin’ McCourys
最佳傳統(tǒng)藍調(diào)專輯:“The Blues Is Alive and Well” — Buddy Guy
最佳當代藍調(diào)專輯:“Please Don’t Be Dead” — Fantastic Negrito
最佳民謠專輯:“All Ashore” — Punch Brothers
最佳地區(qū)根源音樂專輯:“No 'Ane'i” — Kalani Pe'a
雷鬼類
最佳雷鬼專輯:“44/876” — Sting & Shaggy
舞曲/電子音樂類
最佳舞曲制作:“Electricity” — Silk City & Dua Lipa Featuring Diplo & Mark Ronson
最佳舞曲/電子專輯:“Woman Worldwide” — Justice
當代樂器類
最佳當代器樂演奏專輯:“Steve Gadd Band” — Steve Gadd Band
搖滾類
最佳搖滾歌手:“When Bad Does Good” — Chris Cornell
最佳金屬歌手:“Electric Messiah” — High On Fire
最佳搖滾歌曲:“Masseduction” — St. Vincent
最佳搖滾專輯:“From The Fires” — Greta Van Fleet
另類音樂類
最佳另類音樂專輯:“Colors” — Beck
新世紀類
最佳新世紀專輯:“Opium Moon” — Opium Moon
爵士類
最佳即興爵士獨奏:“Don't Fence Me In” — John Daversa, soloist
最佳爵士演唱專輯:“The Window” — Cécile McLorin Salvant
最佳爵士演奏專輯:“Emanon” — The Wayne Shorter Quartet
最佳大樂隊爵士專輯:“American Dreamers: Voices Of Hope, Music Of Freedom” — John Daversa Big Band Ft. DACA Artists
最佳拉丁爵士專輯:“Back To The Sunset”— Dafnis Prieto Big Band
福音/當代信徒音樂類
最佳福音歌手/歌曲:“Never Alone” — Tori Kelly Featuring Kirk Franklin; Kirk Franklin & Victoria Kelly, Songwriters
最佳當代信徒歌手/歌曲:“You Say” — Lauren Daigle; Lauren Daigle, Jason Ingram & Paul Mabury, songwriters
最佳靈樂專輯“Hiding Place” — Tori Kelly
最佳當代基督教音樂專輯:“Look Up Child” — Lauren Daigle
最佳本土福音專輯:“Unexpected” — Jason Crabb
拉丁類
最佳拉丁流行專輯:“Sincera” — Claudia Brant
最佳拉丁搖滾、城市音樂或另類專輯:“Aztlán” — Zoé
最佳墨西哥專輯(包括歌曲):“?México Por Siempre!” — Luis Miguel
最佳拉丁熱帶專輯:“Anniversary” — Spanish Harlem Orchestra
世界音樂類
最佳世界音樂專輯:“Freedom” — Soweto Gospel Choir
兒童類
最佳兒童音樂專輯:“All The Sounds” — Lucy Kalantari & The Jazz Cats
朗讀類
最佳朗誦專輯:“Faith – A Journey For All” — Jimmy Carter
喜劇類
最佳喜劇唱片:“Equanimity & The Bird Revelation” — Dave Chappelle
音樂劇類
最佳音樂劇專輯:“The Band's Visit” — Original Broadway Cast
影視音樂類
最佳改編影視音樂專輯:休·杰克曼《馬戲之王》
最佳原創(chuàng)影視音樂專輯:《黑豹》 —Ludwig G?ransson
最佳影視歌曲:“Shallow” — Lady Gaga & Bradley Cooper
作曲類
最佳器樂作曲:“Blut und Boden (Blood and Soil)” — Terence Blanchard
最佳器樂或無伴奏合唱編曲:“Stars and Stripes Forever” — John Daversa Big Band Ft. DACA Artists
最佳器樂伴唱編曲:“Spiderman Theme” — Randy Waldman Featuring Take 6 & Chris Potter
包裝類
最佳唱片包裝:“Masseducation” — Willo Perron, art director (St. Vincent)
最佳盒裝/限量發(fā)行版包裝:“Squeeze Box: The Complete Works of ‘Weird Al’ Yankovic” — Meghan Foley, Annie Stoll & Al Yankovic, art directors (“Weird Al” Yankovic)
說明類
最佳專輯說明:“Voices of Mississippi: Artists and Musicians Documented by WIlliam Ferris” — David Evans, album notes writer (Various Artists)
歷史類
最佳歷史專輯:“Voices of Mississippi: Artists and Musicians Documented by WIlliam Ferris” — Various Artists
非古典制作人類
最佳非古典工程專輯:“Colors” — Beck
年度最佳非古典類制作人:Pharrell Williams
最佳混音錄制:“Walking Away (Mura Masa Remix)” — Alex Crossan, remixer (Haim)
環(huán)繞聲類
最佳環(huán)繞聲專輯:“Eye in The Sky – 35th Anniversary Edition” — The Alan Parsons Project
古典制作人類
最佳古典類工程專輯:“Shostakovich: Symphonies Nos. 4 & 11” — Andris Nelsons & 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
年度最佳古典類制作人:Blanton Alspaugh
最佳管弦樂隊演奏:“Shostakovich: Symphonies Nos. 4 & 11” — Andris Nelsons
最佳歌劇唱片:“Bates: The (R)evolution of Steve Jobs” — Michael Christie, conductor; Sasha Cooke, Jessica E. Jones, Edwards Parks, Garrett Sorenson & Wei Wu; Elizabeth Ostrow, producer (The Santa Fe Opera Orchestra)
最佳合唱表演:“McLoskey: Zealot Canticles” — Donald Nally, conductor (Doris Hall-Gulati, Rebecca Harris, Arlen Hlusko, Lorenzo Raval & Mandy Wolman; The Crossing)
最佳室內(nèi)樂/小樂團:“Anderson, Laurie: Landfall” — Laurie Anderson & Kronos Quartet
最佳古典器樂獨奏:“Kernis: Violin Concerto” — James Ehnes; Ludovic Morlot, conductor (Seattle Symphony)
最佳古典獨唱專輯:“Songs of Orpheus – Monteverdi, Caccini, D’India & Landi” — Karim Sulayman; Jeannette Sorrell, conductor; Apollo’s Fire, ensembles
最佳古典匯編:“Fuchs: Piano Concerto ‘Spiritualist’; Poems of Life; Glacier; Rush” — JoAnn Falletta, conductor; Tim Handley, producer
最佳當代古典作曲:“Kernis: Violin Concerto” — Aaron Jay Kernis, composer (James Ehnes, Ludovic Morlot & Seattle Symphony)
音樂錄影帶/電影類
最佳音樂錄影帶:“This Is America” — Childish Gambino, Hiro Murai, video director; Ibra Ake, Jason Cole & Fam Rothstein, video producers
最佳音樂電影:“Quincy” — Quincy Jones Alan Hicks & Rashida Jones, video directors; Paula DuPré Pesmen, video producer
感謝關(guān)注
微博:呆若木一
微信:呆若木一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