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晚期 脫胎夾纻京工自在觀音像
Late Ming Dynasty
A FIGURE DEPICTING AVALOKITESHVARA
H: 68cm
估價RMB: 450,000-600,000
作為佛教藝術(shù)品的重要門類,佛造像因其凝結(jié)了古代藝術(shù)的生命力與宗教的精神境界,近年在藝術(shù)市場上日漸活躍,大放異彩。中貿(mào)圣佳2017秋季拍賣中的“梵塵妙相”佛像專場,推出了眾多佛像精品乃至珍稀拍品,其中兩尊體量較大的京工風格脫胎夾纻和木胎造像也將展現(xiàn)在世人眼前,成為此次佛像專場的亮點之一。
京工造像源遠流長,自元定大都于北平,統(tǒng)治者廣聘賢才,集東西能工巧匠共同制造佛像,也使得尼泊爾、印度、蒙古風格融入到漢傳顯宗風格中,形成獨一無二的京工風格。漢傳風格之神態(tài)內(nèi)斂、眉目祥和,與藏傳風格之身段優(yōu)美、衣褶繁復(fù)、線條流暢在京工造像之中得以共同呈現(xiàn)。
參閱:木胎金漆自在觀音 高86厘米 邦 漢斯倫敦2015年春拍 成交180萬人民幣
明永樂遷都北平,到清嘉靖中期,中華大地與海外萬邦貿(mào)易頻繁,國力之強,金銀滿庫,且明清提倡三教合一,上至天子,下至百姓,信奉佛道之風日盛,于是制作的佛與神造像數(shù)量也空前,其中就包括有京工造像。明清二朝所作造像,無論其質(zhì)、其數(shù)與其藝,遠超前人。
京工造像主要組成部分是宮廷造像,包括有金銅、木胎、脫胎夾纻、瓷塑等各種材質(zhì),其目的是供應(yīng)皇家之用,所以制式嚴謹、造型如法、細節(jié)精致。每一個佛菩薩的造像都寄托了富貴階層對當下煩惱求解脫、未來轉(zhuǎn)世求極樂的愿望,同時也融入了當時貴族奢華的審美和挑剔的做工要求。因而宮廷造像神態(tài)莊嚴、法度嚴謹、衣飾華美多變、取材造型繁多,當認為是后世各地造像之參照。
其中木胎髹漆和脫胎夾纻是為兩種材質(zhì),但在表面裝鑾技法上卻很相似,所以常常難以分辨,此次專場所展示的分別就是木雕髹漆觀音像以及脫胎夾纻髹漆自在觀音像,其在元明清三代所出佳品燦若繁星,然幾百年滄海桑田,人事幾新,能夠完整留存在現(xiàn)在的整品佳品少之又少,珍稀之至,尋常能偶見一像,尚不可得,今故宮博物院所錄其所存,木雕佛菩薩像僅約有十一尊,足見古木雕宮廷佛像之稀有,而夾纻造像更為鳳毛麟角,難得一見,十足珍貴。
夾纻工藝源自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發(fā)展到到明清代早已爐火純青,可謂是到達巔峰,且夾纻工藝主要為皇家御用的高級工匠掌握,大部分為皇家所用,從而對夾纻造像做工要求之挑剔,審美要求之高,可見一斑,也使得夾纻工藝得以源源發(fā)展,超凡絕倫。至今在承德外八廟、北京雍和宮保存有極少量夾纻佛像珍品。
夾纻造像主要由天然生漆、天然纻布及瓦灰等組成,以漆涂裹纻麻布制成,工藝程序復(fù)雜,先以黏土塑制泥模像芯,披貯布,層層涂漆,如此反復(fù)經(jīng)過幾十甚至上百道工序,等漆層凝固,褪模型,再在表面進行貼飾裝鑾。經(jīng)過夾纻工藝的處理,佛像色彩鮮艷,呈現(xiàn)出光潤亮澤的質(zhì)感,且不易開裂變形,相對而言能更好地保存佛像原本的神韻,細膩的紋路和流暢的衣紋。
此尊夾纻髹漆金自在觀音像便是一尊明中晚期宮廷風格夾纻造像,同類的夾纻材質(zhì)存世量極少,從他身上便可以感受到以北京地區(qū)的審美情趣交融其他地區(qū)工藝而形成獨具特色的宮廷風格。
觀音頭頂髻配以風帽,臉廓圓潤豐腴,為典型漢傳開相,眉形雕刻簡練,一刻一劃之間塑造殊勝的美感。雙眼微閉,眼角自然上挑,仿似俯視眾生,鼻梁高挺,唇部雕刻巧妙且形象,嘴角上揚流露出慈悲莊嚴又似含笑意的喜悅,有別于一般常見菩薩較秀氣的法相,帶有幾分難以參透佛法神秘的味道。
雙耳緊貼面容,胸前瓔珞雕刻細膩,排列規(guī)整。身著天衣如輕絲軟綢般貼服柔軟,同時緊貼的衣紋靈動飄逸,極富層次感,通過天衣來突出軀體的自然變幻,如曹衣出水,波浪形衣紋在行云流水的雕琢線條間彰顯著力度和生命力。蓮花臺座花瓣肥碩飽滿對稱環(huán)繞,雍容華貴,宮廷氣派彰顯。此尊與邦瀚斯2015年春拍的一尊木胎髹金漆自在觀音風格相似,同為京工風格,從發(fā)髻上的披風,身穿天衣的衣褶風格,到整體的造型比例都如出一轍,應(yīng)為同一地區(qū)風格。
整體來看,此尊菩薩的氣韻內(nèi)斂含蓄,卻讓人過目難忘,觀摩愈久,愈會傾神關(guān)注,此為典型的漢傳佛像之氣質(zhì)。溫潤慈祥的風韻由外往里收斂,慢慢安撫觀者心靈,觀之,心平靜氣,感受到菩薩的甚深禪定自在和能工巧匠雕琢時一心一定的專注。宮廷風格夾纻像能夠完整留存在現(xiàn)在的整品佳品少之又少,珍稀之至,值得我們傾心關(guān)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