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當初買下這本書的時候,也是因為書名吧,書名看著便是給人一種力量,大概,人生到了某一個階段,我們或許也會發(fā)現(xiàn)走不動,或者停滯了。
積極的人還是會想要去突破,突破局限,突破當下,突破自我。哪怕此時此刻,你舉步維艱,可是如果找到一種支撐,或許你會堅持下去,書名大概就是給我這樣的感覺。
因為我也想知道,向上生長,我們該如何做,如何向上,如何生長。我對自己的要求肯定不是止步于此。而讀書,其實是從他人的經驗,眼光中找尋自己前進的突破口。
看完了這本書,我能明白其中的意思便是,想要向上,首先,心態(tài)要積極;其次,你要承認你只是一個普通人;再次,學會突圍;所有的一切歸于根本,便是你要腳踏實地;最后便是學會去看懂趨勢,嘗試著去掌控未來。
關于積極,可以理解為心態(tài)上的積極和處事上的積極。
心態(tài)上的積極,更多的時候表現(xiàn)為一種樂觀。小的時候,樂觀開朗的人活得更加地灑脫。長大了,樂觀開朗積極的人,在面對人生很多的挑戰(zhàn)時,更容易讓自己不受傷。
至于處事上的積極,你會發(fā)現(xiàn)做事比較積極的人更有活力和干勁,執(zhí)行力也比較好。就拿學習這件事來說吧,依然記得,初中政治課本說過一句話,我們要讓自己成為終身學習的人。在校的那段時間里,我們是在學習,但是沒有人說畢了業(yè)你就學習也結業(yè)了。
積極樂觀的人,在校期間會通過學習找到自己的興趣,志向和理想,畢業(yè)了持續(xù)在這方面深耕,漸漸地,一段時間以后,他就是這方面的專家。
反過來,消極的人會無意識或者有意識地認為,讀書無用,并且通過實際行動或者言語暗示自我,漸漸地,他便對此事毫無興趣,之后很多的認知便停留在當初的某年某月。
積極與消極,兩種不同的態(tài)度,最終導向的其實是兩種不同的結局。積極的人,一直都在向上生長,一直都在突破自己舒適區(qū),他知道自己還不夠好,所以從不懈怠。消極的人,停滯于生命的某一個階段,而后漸漸被淘汰。很多時候,不是歲月淘汰了你,而是一開始你便放棄了自己成長。
02
作者在書中的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我這輩子最豁然開朗的時刻,就是意識到自己是個普通人。”
或許,大伙剛看到這句話會覺得無法茍同,因為這是很多人都不愿承認或者面對的事情??墒?,就像作者說的:“承認平庸可能才是進步的第一步?!币欠旁趲啄昵?,我或許并不認同,如今卻也是對此話深有所感。
為何這幾年的認知發(fā)生如此變化呢?講個這幾年一直在關注的現(xiàn)象,我的職業(yè)是教師,每一年我都會遇見一群新的學生。在這一波又一波的學生中,總有一些個學生頭腦靈活,邏輯清晰,但是卻發(fā)現(xiàn)在學習的過程中,效果總是那么差強人意。因為我本身好奇心比較重,曾經針對某一節(jié)課或者某一個階段的學習成果,和某些學生面談,交流和溝通,因為我想知道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在很多的交談中會聽到以下類似的話:“老師,我以前的成績也是很好的,上了初中突然對學習沒興趣了,只要我想,我一定可以學得很好?!?/p>
“我曾經也是單科成績滿分的人”,或者是“我曾經也是班里的第一名”…….在這些談話內容中,我關注到,他們對自己的能力有著十分的自信,這是好事,但是同時也透露出,他們對自己能力絕對認可。
當我反問:“那現(xiàn)在為何如此?”他們都會給出類似“主要是現(xiàn)在的自己不想認真讀書”。
遇到類似的學生,每一次交談我都得想辦法讓他們去意識到自己是個平凡的人,學習這件事就像馬拉松,需要每個人持之以恒地努力,當初做得好的事情是因為自己曾經花時間在這件事上死磕,而今達不到那種效果很大的原因便是自己注意力轉移了。大部分人其實是沒有智商太大的差別的,還是得靜下心來一步一個腳印去學習。
而每一學期或者每一學年的結束,你會發(fā)現(xiàn),那些認同你觀點的,重新開始努力的同學進步是很快的。而那些踏步不前的人,其實也是因為他始終不接受我的觀點,他依舊停留在他的認知中。
承認自己是個普通人,其實沒什么,因為普通,所以沒有天賦異稟,你的每一份收獲都需要靠自己去努力拼搏。你才會花時間去好好努力,你才會扎扎實實地走好每一步,你才能靜下心來打好一個穩(wěn)固的基礎。而所有的這一切,都是在為向上生長打好一個地基。
03
關于成長,其實也沒有時間之分。就像“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一個是三十年前,一個是現(xiàn)在?!碑斈忝鎸ι钪泻芏嗖粷M,當你決心要改變,當你想要掙脫眼前的束縛,不用覺得太晚,當下開始便是最好的時機。
成長,好像也沒有任何捷徑,最穩(wěn)妥的道路便是學習。我記得作者在書中說到:“在學習的前期,一個人是沒有方向、沒有思路、沒有全局的,最重要的就是不斷投入時間,過一段時間就會突然清晰了?!?/p>
這大概也解釋了曾經我們一直強調過的“一萬小時定律”,沒有人注定在哪一方面是專家,看的依舊是你投入時間的多少。就好像物質變化的規(guī)律那般,量變產生質變。當數(shù)量達到一定程度時,便會催生質變。
道理是這樣說,但是反觀周遭的一切,你或許會感慨,為何優(yōu)秀的人依舊不多?為何能成為專家的人依舊不多呢?我想可以用作者在書中的一句話來回答:“不要偷懶,不要耍機靈?!?/p>
我們都曾感慨,歲月是把殺豬的刀,不僅改變了容顏,還抹殺了我們的理想,把當初的翩翩少年變成今日的油膩大叔。
剛進入社會,或許大家的起步都是一樣的,都是青澀少年,都是懵懵懂懂,兩三年過去了,當初一起畢業(yè)的人如今的各種際遇早就各不相同了,有些人走得快,有些人走得慢,一開始或許你還會告訴自己要努力,可就是不知道怎么了,無論自己怎么努力,總覺得差人一大截。
慢慢地,有些人開始找偏路,想著說看能不能半路超車,跑到最前面去了。殊不知,當你超過一段路之后,你發(fā)現(xiàn),你的前方依舊會有人跑得比你快。于是,你不管自身的硬件設備,依然加足馬力繼續(xù)超車,可是前方依舊還是有人在你前方……此時,有些人開始慌了,一時沖太快硬件消耗太大,此時已經無能承擔了,崩了。
其實,年輕的時候,是我們可以犯錯的年紀。在這樣的年紀里,你需要的就是不斷去嘗試,不斷去積累,而不是總想著要超車。有一個法則叫:“復利法則”,講的就是這個道理,規(guī)模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涌現(xiàn)出完全超乎想象的東西。同時,積累的過程也是一個寂寞的過程,你得沉得住氣,才能收獲你該收獲的東西。
作者在書中也講到,但凡和積累有關的事情,關鍵是要每天都要做。比如寫東西,曾經自己習慣性會記錄一些東西,后來因為某些原因擱置了幾年,當我再次提筆的時候,發(fā)現(xiàn)總是那么囊中羞澀,腦子里有很多的想法,可是寫出來的東西卻是十分枯燥,而且很容易就寫不下去了。
后來,重新經歷了一段時間的寫作,大概是一周七天寫五篇的節(jié)奏,慢慢地,下筆的感覺變回來了。現(xiàn)在的話,依舊會堅持每周堅持寫一篇或者兩篇的讀書筆記。如此,我的語感才能依舊在我想要的水平之上。
向上生長,向內探求,人生的每個階段,其實都是一段篇章。這一段又一段的篇章,構成的便是你這一生的記錄。為何講究向上,因為“不進則退”,為何講究向內,因為外部依附終究成全不了自己,你要關注的就是自己真實的想法。并把自己的想法落實為實際行動,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向前走。不要偷懶,也不要耍心機,因為走過的每一步都算數(shù)。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