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31年,當時的中研院史語所與山東省政府聯(lián)合組成“山東古跡研究會”,對山東歷城縣龍山鎮(zhèn)城子崖遺址展開了兩次考古發(fā)掘,這對中國考古非常重要,城子崖是中國人發(fā)現也有中國機構發(fā)掘的第一個史前文化遺址,出版的考古報告也是中國獨立出版的第一部考古發(fā)掘報告。這片區(qū)域文化也被命名為“龍山文化”,距今4500-4000年。
1936年,日照兩城鎮(zhèn)遺址發(fā)現了幾件完整的同類器物,但這批器物后來毀于日軍炮火之中,到1948年才在殷墟的文章中順帶發(fā)表了三件器物,當時被稱為“豆形器”,并且在描述中說“最淺的部分,厚度不及半公厘”,公厘即毫米。是什么樣的史前陶器,竟然厚度還不到半毫米?
蛋殼黑陶高柄杯 山東博物館
新中國成立以后,1960年在濰坊姚官莊再次發(fā)現了這種陶器,并命名為“蛋殼陶杯”,這類器物尺寸小,胎壁極薄,不可能具有實用價值,是專供權貴階級使用的禮器。迄今為止,這類器物已經發(fā)現了上百件,多出自較大型的墓葬中。
制作蛋殼陶的陶土,來源于古河床的細泥,經過反復淘洗和翻搗攪拌,坯泥細膩均勻、純凈不含雜質。有了純凈的胎土,才能夠制作精細的器物。雖然叫黑陶,陶土本身的顏色并不是黑的,入窯燒制到一定時候會把窯火悶滅,產生的黑煙無處可去,會吸附在窯內正在燒制的高溫陶器上,經過一段時間,陶器被黑煙完全浸透,便成為黑陶。
蛋殼黑陶高柄杯 山東博物館
需要人工干預產生的黑陶,以及與尚白的南方地區(qū)如高廟文化產生的白陶,一般只用于最尊貴的器物。比如龍山文化中最重要的禮器陶鬹多用白陶,而蛋殼陶則都為黑陶。這黑白組合恰恰也說明了龍山人對于宇宙的認知。
至于蛋殼陶究竟如何制作,至今也沒有定論,5000-4000年前是人口大爆發(fā)的時期,社會已經有了明顯的等級分化,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龍山文化所代表的最先進的生產力迅速被各區(qū)域所接受,一時間全國各地的考古學文化全部向龍山式轉型,出現了一堆諸如河北龍山,晉南龍山,陜西龍山,河南龍山等等,著名的良渚文化在過去也被稱為龍山文化杭州灣類型。
蛋殼黑陶高柄杯 山東博物館
這就好像今天我們雖然都過上了西方化的生活,但具體到每個國家,每個省份都還會有各自的特色,只能說明龍山文化在這個時間段是最適合絕大多數人的生活方式。所以考古界泰斗嚴文明先生把這一階段稱為龍山時代。
在4000年前,全世界范圍內發(fā)生了低溫和大洪水,雖然根據估算對于中國的影響大概只有一兩度,對人影響不大,但是對糧食生長的影響巨大。加上大洪水幾乎淹沒了整個東部沿海地區(qū),導致長江中下游本來如日中天的石家河文化和良渚文化瞬間崩潰,這時候西邊的齊家文化,和東邊沿海的小河沿、龍山、良渚、石家河等文化為了生存必須向氣候更好的中原聚集。
無論這些是否成立,起碼在龍山時代結束時,中國正式進入文明時代。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