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已經(jīng)講完了《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中“六氣正紀十二變”中的前八變,再接著研讀后四變。
請點擊參看:德化之常②、布政之常、氣變之常、令行之常——六氣正紀十二變之五至八變
后四變都是“病之?!?,我們以病之常①②③④分別命名之,今天我們研讀注解第九和第十變:病之常①和病之常②。
人體疾病的發(fā)生與時令季節(jié)氣候密切相相關,相應的六氣正紀也就有相應的疾病和癥狀,是為“病之?!薄O挛膶⒉辉僮⒔狻安≈!钡暮x,屆時讀者可回翻參看。
一、病之常①
岐伯曰:厥陰所至為里急,少陰所至為瘍胗身熱,太陰所至為積飲否隔,少陽所至為嚏嘔,為瘡瘍,陽明所至為浮虛,太陽所至為屈伸不利,病之常也。
注解:
1. 厥陰所至為里急
厥陰,初之氣,風木用事,在人為足厥陰肝經(jīng),《素問·痿論》講“肝主身之筋膜”。肝風內(nèi)動則筋脈痙攣拘急,是為“里急”。風證。
2. 少陰所至為瘍胗身熱
少陰,二之氣,君火用事,在人為手少陰心經(jīng),心火常內(nèi)動,《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講“心主舌……在竅為舌”。心火動甚則口舌潰“瘍”;胗(zhēn)通疹,即皮疹,心主身之血脈,心火偏勝則血脈熱,血脈熱則易發(fā)生皮疹、體熱等癥狀?;鹱C。
3. 少陽所至為嚏嘔,為瘡瘍
少陽,三之氣,相火用事,在人為手少陽三焦經(jīng),相火炎上而不降則為“嚏嘔”;相火之氣為炎熱,熱則傷皮膚腠理,故為“瘡瘍”。熱證。
4.太陰所至為積飲否隔
太陰,四之氣,濕土用事,在人為足太陰脾經(jīng),脾多濕滯則水飲挺積,是為“積飲”,足太陰脾經(jīng)和足陽明胃經(jīng)互為表里,脾土濕滯則胃土難安,是以胃脘悶滿痞塞。《難經(jīng)·五十六難》講:“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覆大如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fā)黃疸,飲食不為肌膚。”否通痞(pǐ),痞氣積則胸腹脹滿,宗氣、三焦氣、元氣流通受阻隔,是以為“否隔”。濕證。
5.陽明所至為浮虛
陽明,五之氣,燥金用事,在人為足陽明胃經(jīng),《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講:“凡此陽明司天之政……初之氣……其病中熱脹,面目浮腫”,里熱腹脹,面目浮腫,陽明金氣不固,故外浮腫內(nèi)氣虛,故為“浮虛”。燥證。
6. 太陽所至為屈伸不利
太陽,終之氣,寒水用事,在人為足少陰腎經(jīng),《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講“腎生骨髓”。寒氣冷徹骨,故關節(jié)“屈伸不利”。寒證。
二、病之常②
岐伯曰:厥陰所至為支痛,少陰所至為驚惑,惡寒戰(zhàn)栗,譫妄,太陰所至為稸滿,少陽所至驚躁,瞀昧暴病,陽明所至為鼽、尻、陰、股、膝、髀、腨、?、足病,太陽所至為腰痛,病之常也。
注解:
1. 厥陰所至為支痛
厥陰,初之氣,厥陰風木主肝,足厥陰肝經(jīng)走兩脅肋支,故肝病“為支痛”。風證。
2. 少陰所至為驚惑,惡寒,戰(zhàn)栗,譫妄
少陰,二之氣,少陰君火主心,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火妄動則心驚心悸,身熱極反兼寒化,故“惡寒戰(zhàn)栗”,陽亢則傷陰,心亂神迷,胡言亂語,故“譫妄”?;鹱C。
3. 少陽所至驚躁,瞀昧暴病
少陽,三之氣,少陽相火,心主火,相火炎上不降則為“驚躁”,瞀(mào)為心緒煩亂,心緒煩亂則神志不清,神志不清則為“蒙昧”。氣候炎暑難耐,人容易相火攻心而“暴病”。熱證。
4.太陰所至為稸滿
太陰,四之氣,太陰濕土主脾,水飲積于脾為“痞滿”或“稸滿”,
胸腹脹滿之意。濕證。
5陽明所至為鼽、尻、陰、股、膝、髀、腨、?、足病
陽明,五之氣,陽明燥金主足陽明胃經(jīng),胃病則鼽(qiú,鼻塞不通)、尻(kāo,尾椎骨)、陰(外陰)、股(大腿處)、膝(膝關節(jié))、髀(bì,大腿骨)、腨( shuàn,小腿處)、?( héng,小腿前脛骨腓骨處)、足(腳)等處皆有可能發(fā)生疾病。燥證。
6.太陽所至為腰痛
太陽,終之氣,太陽寒水主足太陽膀胱經(jīng),膀胱經(jīng)脈挾夾脊而抵腰交于少陰腎經(jīng),故為“腰痛”。寒證。
“六氣正紀十二變”病之常①②講完了,明天再講病之常③④以結(jié)束對六氣正紀十二變,然后再展開對“郁復”之氣的研讀。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