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上世紀五十至七十年代,晉西北地區(qū)有兩支戲劇藝術(shù)奇葩,一是神池道情,一是五寨晉劇,都是代表各自劇種在山西北部縣級劇團中數(shù)一數(shù)二的存在,都曾風光一時,深受群眾的喜愛。尤其是五寨晉劇,還走出山西,唱響內(nèi)蒙和河北張家口地區(qū)。“當其興盛之時,三里之鄉(xiāng)、五里之社,日聽鑼鼓聲聲,夜聞絲竹不絕,八十老嫗,七歲頑童,爭相趨之”。
然而,當時間進入新舊世紀交替之際,隨著電視以及其它文化消費形式的興起和普及,中國戲曲開始顯現(xiàn)出頹勢,五寨晉劇亦未能逃脫衰落、解體直至幾乎消亡的運勢。我曾與幾位晉劇老藝人多次接觸、促膝長談,回首當年的輝煌,目睹現(xiàn)在的沉寂,老人們皆唏噓喟嘆,惋惜不已。我特把這幾年編輯《五寨縣志》時,從謝志仁局長及其他老藝人那里了解到的五寨晉劇史料呈現(xiàn)出來,讓大家尤其是青年一代知道點五寨戲劇文化的歷史,增加點文化自豪感。
▲五寨縣晉劇團部分演員合影
晉劇亦稱山西梆子,廣義的晉劇是指流傳于山西省境內(nèi)的中路梆子、北路梆子、蒲州梆子和上黨梆子的合稱;狹義的晉劇特指四大梆子中的中路梆子。晉劇在中國的戲劇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戲劇劇種之一,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除山西外,晉劇亦流行于內(nèi)蒙古的大部分地區(qū)和河北、陜西等省份的部分地區(qū)。五寨晉劇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尤其是中路梆子,在當年班社林立,劇目繁多,名伶薈萃。
▲五寨縣晉劇團青年演員練功
最早的班社始于1910年前后,新寨鄉(xiāng)白草溝村馬二后生開始領(lǐng)戲,唱的就是中路梆子,有演員30余人。主要演員來自晉中,配角從各村培養(yǎng)。馬二后生原籍洪洞縣,祖上遷到白草溝,為人豪爽,喜愛武功,廣交朋友,領(lǐng)班唱戲,活動時間約10年左右。主要演出劇目有:《殺狗》《殺宮》《打漁殺家》《擋馬》《秦雪梅吊孝》《七星廟》《光王廟》《佘溏關(guān)》等。
1920年初,東關(guān)人武尚德建立中路梆子劇團,演員17人,活動3年。1925年尹新味班(周家村)設私立劇班,20余人,1927年解散。戲班常演劇目有《打金枝》《明公斷》《算糧》《乾坤帶》等本戲以及一些折子戲。與此同時,梁家坪村程虎娃,在本村道情班子的基礎上從崞縣請來師傅教唱中路梆子,開始時與道情同臺演出,俗稱“風攪雪”。程虎娃的兒子程大保太,孫子程考士,祖孫三代都領(lǐng)戲,持續(xù)時間30余年。主要劇目有:《斬黃袍》《回荊州》《大登殿》《劈殿》《取洛陽》《汾河灣》《大報仇》《?;噬返取?/span>
1935年左右,夏家窊村侯四小、麻地窊村王三娃(王三旦),從外地請來教師(“教坊子”),先后都成立過晉劇班。老百姓有順口溜形容王三娃的戲班:“王三娃的班子,頭發(fā)銹成氈子,虱子養(yǎng)成獾子,衣裳穿成酸的”。說明了舊社會藝術(shù)的稀罕,戲班行業(yè)地位的低微及處境的悲慘。
▲五寨縣晉劇團演員華萬榮捐資修建的萬福大戲臺
1940年,被日偽侵占的五寨城內(nèi),成立起“俱樂部”,主要職能是開賭場贏利。為粉飾太平和招徠四方賭徒,常請戲班演出,唱中路梆子。一天三開戲,客觀上給中路梆子的傳播提供了活動場所。1940年演出地點在三義店(今東關(guān)橋頭服務公司,當時屬郝姓)。1941年秋天移到大樂亨(今大東街)。
1942年移到舊城街張家樓上(今稅務所)。主要演員先后有:二虎旦(女、青衣、定襄人)、八音匣子(女、小旦、原平人)、銀鳳黑(男、花臉)、九歲紅(高玉貴、男、定襄人,后為忻州地區(qū)北路梆子著名須生演員)、蠶魚兒(女、青衣)、十七紅(男、二套紅)、水仙花(女、小旦)、一朵云(女、小生、雜色底包)、果子紅(男、扎靠須生)、牛鞭紅(男、須生,因扮相“?!?,所以叫牛鞭紅)、歪脖子丑(男、三花臉)、壓牛鞭(男、老生)等。主要劇目有:《破洪州》《佘溏關(guān)》《殺樓》《過五關(guān)》《紅鸞喜》《長坂坡》《薛剛反唐》《二度梅》《七星廟》《告御狀》《下河東》《游湖》《游春》等。戲迷印象最深的是二虎旦的《游湖》,水仙花的走場,九歲紅的稍子功,以及一朵云的多才多藝,缺什么角就頂什么角,名副其實的好“底包”。
1946年,晉綏二中暨“二中劇社”遷來五寨。二中劇社主要以演唱中路梆子和北路梆子為主,校長范若愚親率劇社唱遍五寨較大的村莊。主要劇目有:《逼上梁山》《王佐斷臂》《三打祝家莊》《十二把鐮刀》《十二道金牌》《八大錘》《新村風云》《血淚仇》《張初元》等。二中劇社對動員抗戰(zhàn)起到推動作用,對晉劇在五寨的發(fā)展起到了促進和示范作用。范若愚當時不但管理劇團,還親自登臺演出。在《十二道金牌》中扮演岳飛,在晉西北地區(qū)傳為佳話。
1947年土地改革,受二中劇社的影響,農(nóng)民分得了土地,歡欣鼓舞,有些大村社自發(fā)的組織起業(yè)余劇團,排演節(jié)目自娛自樂。
▲五寨縣晉劇團部分演員合影
1948年冬,縣文化館組織成立業(yè)余晉劇團。主要演員有:高恒乾(老生)、彭元科(小生)、李冉(須生)、高景謙(男、青衣)等人。鼓師二黑瞞,琴師徐繼業(yè)(城內(nèi)人,后到神池道情劇團工作)、賈佑等。能演《黃鶴樓》和《打漁殺家》兩出戲。
1950年,三岔鎮(zhèn)群眾組班排演《娶媳婦》組織者為吳建基、李鳳鳴、蘭培云;東寨村群眾組織排演《一貫道》,組織者為張吉、劉四仁;陽宅群眾組班排演《劉巧兒》,組織者為賈桂山、苗三紅。
1951年正月十五,幾個村的晉劇班社在三岔大樂樓匯演,轟動一時。另外,這一時期前所、胡會、東秀莊、常家坡等村都有業(yè)余晉劇團。
▲五寨縣晉劇團正在演出
1950年,五寨縣晉劇團正式成立,劇團由縣政府文教科長齊翰東主管,借用一區(qū)庫存小米一萬五千斤,購置戲箱一副(五蟒五靠五正色),劇團正式開張。團長是趙勇(趙家溝村人),主要演員有:秦世金(武生兼教師)、李冉(須生)、高恒乾(老生)、魏蘭生(大花臉)、彭元科(小生)、肖發(fā)明(長靠武生)、馮明?。ㄈ槪⒗钤偻ィㄐ∩?、高效東(武生)、薛改翠(女、小旦)、趙玉英(女、青衣),鼓師項桂枝,琴師徐繼業(yè)。主要劇目有:《打金枝》《金水橋》《六郎斬子》《戰(zhàn)宛城》《打虎案》《三岔口》《走雪山》《小倉山》《斬嚴良》《斬單童》等。
1951年農(nóng)歷正月初七,五寨晉劇團到前所村唱劇團成立后的首場開箱戲。初八為正唱,全村人喜氣洋洋,周邊十里八村的人們也前來觀看,人山人海,擠爆戲場。1952年,在五寨晉劇團基礎上,成立公私合營晉劇團,由工商聯(lián)組班,政府派人管理,時間較短。1955年,五寨新興晉劇團成立,指導員許嶼,團長高恒乾。
1956年復更名為為五寨晉劇團。主要演員有:苗翠仙(女、須生、藝名圪節(jié)紅,太原市上蘭村人)、肖發(fā)明(長靠武生)、馮明?。ㄈ?、底包)、秦世金(武生兼教師)、華萬元(須生、南關(guān)紅)、薛生花(女、青衣)、黃佩仙(女、小旦)、劉金仙(女、太原人,老青衣、藝名東社旦)、李銀洲(花臉、原平人)、張桂英(女、青衣、太原人)、趙昌拴(二花臉)、魏蘭生(大花臉)、王引娣(女、小旦、原平人)、田鳳英(女、青衣、太原人)、武巧英(女、小旦、太原人)。當時的田鳳英、武巧英、牛桂英、程玉英為說書紅高文翰的徒弟,五寨人譽稱她們?yōu)椤皶x劇四英”。
▲山西省京劇院國家二級演員馮少敏
1958年,省晉劇院二套須生劉寶俊加盟五寨晉劇團,此時晉劇在五寨達到頂峰。新增劇目有《梁山伯與祝英臺》《鐵弓緣》《天水關(guān)》《九江口》《困雪山》《匕首劍》《四郎探母》《梵王宮》等。
1961年全省縣級劇團匯演,晉北片在大同(全省分三片,晉中片在榆次,晉南片在臨汾),有47個劇團參加,五寨晉劇團的《梵王宮》獲得第二名。劉寶俊、王引娣、劉金鳳等人獲優(yōu)秀演員獎。
六十年代,又有許多優(yōu)秀演員進入晉劇團,有李玉珠(女、刀馬旦、太原人,田鳳英的女兒,后調(diào)進省晉劇院)、劉金鳳(女、小生、太原人)、張愛珍(女、小生、太原人)、五塊旦(原名王翠蘭、女、小旦、每天必須掙五塊,俗稱干份子,所以叫五塊旦)、邢保貴(須生兼老師、原平人)、宋其美(男、花臉、西關(guān)黑,岢嵐人)、韓玉蟬(女、青衣、原平人)、毛毛旦(青衣、代縣人)、王菊梅(女、刀馬蛋、原平人)、王俊英(女、小生)、朱貴明(老生)、馮貴(小生)、徐明才(二花臉)、李桂蘭(青青衣)等人。武功演員有:杜全倉(內(nèi)蒙人)、楊占(河北人)、林云生(定襄人)。鼓師:周耀昌、張永瑞、讓明亮。琴師:高維新、王承云、張璧文等。主要劇目有:《天河配》《明公斷》《金沙灘》《紅書劍》《南天門》《出沁陽》《回沁陽》《打金枝》《乾坤帶》《空城計》《黃鶴樓》《茶瓶記》《鳳儀亭》《玉虎墜》《破洪州》《楊八姐游春》《小二黑結(jié)婚》《劉巧兒告狀》等60余本戲,劇目豐富,實力雄厚,在晉北地區(qū)首屈一指。
▲五寨縣晉劇團部分演員合影
1983年機構(gòu)改革,請進晉劇人才,拓寬演出陣地。從1984年到1994年的10年間,給劇團各種轉(zhuǎn)正指標25個,并及時落實經(jīng)費。外聘演員有:冀守仁(花臉、曾就職于省晉劇院)、韓慧仙(青衣、平遙人)、段桂英(青衣)、閻二友(二花臉、興縣人)、劉鳳鳳(小生、興縣人)、趙瑞香(須生、汾陽人)、侯翠珍(老旦、榆次人)、王青愛(須生、祁縣人)、支彩虹(青衣、祁縣人)、五梅子(須生、平遙人)、閻朝貴(三花臉、平遙人)、穆小艷(小生、汾陽人)、張麗玲(女、小旦、興縣人)。本地青年演員有:王波(武生)、李淑蘭(小旦)、高兆宏(須生)、侯小桃(青衣)、高翠珍(青衣)、梁文仙(刀馬旦)、姚建榮(小旦)、李效宏(須生)、余如祥(二花臉)、吳生(三花臉、武生)、郝艷(小生)、劉興平(小生)、尤召(小旦)、尤榮(老旦)等。
1986年,劇團調(diào)入導演張河(原省歌舞團)任輔導員,并在清漣劇場辦中路梆子藝校兩期,培養(yǎng)新人50余名。這些人現(xiàn)在都活躍在各地晉劇舞臺上。北路梆子青年演員宋麗(前所村人)就是從這里走出去的,她曾于2009年獲山西省青年演員電視大獎賽北路梆子組第二名。主要演出劇目有:《春秋恨》《桓公恨》《封神榜》《劉公案》《鍘趙王》《包公誤》《花打朝》《呼家將》《下河東》《拾玉鐲》《賜環(huán)》《交印》《空城計》《蘆花》等。
新編晉劇現(xiàn)代戲《春秋恨》1984年赴地區(qū)調(diào)演獲二等獎,演員聶桂英、劉金鳳獲個人表演獎。新編歷史劇《桓公恨》于1987年赴地區(qū)調(diào)演獲三等獎。趙瑞香、王青愛、張三羊、張麗玲獲優(yōu)秀演員獎。舞美、字幕、伴奏均獲優(yōu)秀獎,全區(qū)綜合排名第三。
1983年文化局為老藝人秦世金舉辦了80大壽暨從藝70周年慶祝會,縣領(lǐng)導出席會議并講了話,文化局贈秦世金老人錦旗一面,上書“藝精人直”四個大字。
▲太原市實驗晉劇院國家一級演員王波
唱革命現(xiàn)代戲,五寨地區(qū)可追溯到1946年。“二中劇社”一來五寨便用晉劇編排了以民兵英雄路玉小為原型的《新村風云》和以勞武結(jié)合模范張初元為原型的《張初元》兩出戲,這是五寨縣最早唱的革命現(xiàn)代戲,比全國性的大演革命現(xiàn)代戲整整早了20年。當時,武進卿編了《十二道金牌》《八大錘》。范若愚編了現(xiàn)代戲《周氏兄弟》《新村風云》等。
從1961年開始,五寨晉劇團先后排演和移植多部革命現(xiàn)代戲。有《清漣河畔》(編劇、譜曲馮諄)、《紅嫂》《萬紫千紅》《奪印》《東風解凍》《夜闖完達山》《撲不滅的火焰》《借牛》《補鍋》《賣面》等。其中劉寶俊的《補鍋》、“老青衣”的《借?!?、肖發(fā)明的《賣面》,給觀眾留下難忘的印象。
1965年該團隨五寨縣“四清”工作隊到五臺參加“四清運動”,并編演了大型現(xiàn)代戲《呂梁英雄傳》《戰(zhàn)斗到拂曉》《焦裕祿》《把關(guān)》《借牛》《扒瓜園》等。1967年,“紅衛(wèi)文工團”成立,1971年更名為“五寨縣毛澤東思想宣傳隊”,1974年復更名為“五寨縣晉劇團”。演出主要劇目有:《沙家浜》《紅燈記》《智取威虎山》《龍江頌》《朝陽溝》《楓樹灣》《李雙雙》《紅嫂》《劉胡蘭》《三上桃峰》《盤石灣》《瑤山春》《杜鵑山》《楓樹灣》《蝶戀花》《艷陽天》《山鷹》《山地交通站》等。
1977年傳統(tǒng)戲開放,演出劇目有《十五貫》《楊門女將》《明公斷》《三滴血》《白溝河》《游龜山》《三鳳求凰》《茶瓶記》《金水橋》《楊八姐游春》《逼婚記》《九件衣》《劉公案》《出沁陽》《回沁陽》《空城計》《三岔口》《拾玉鐲》《走山》《斷橋》等。主要演員有:山羊黑(張廷智、花臉)、項生榮(三花臉,神池人)、朱貴明(老生)、孔雀旦(聶桂英,青衣)、二姑娘(李俊蘭,小旦)、王朗紅(王勇,須生)、圪蛋蛇(賈根興,花臉)、張美德(二花臉)、王永生、閻治平、王鳳英(老旦)、蘭秀桃(小旦)、祁新蓮(彩旦)、鄭明(小旦)、舍命紅(張桂蘭,須生,內(nèi)蒙人)、李仙春、李俊英、任淑珍,武功演員有:苗芝興、侯建謙、侯萬財?shù)取?/span>鼓師及武場:讓明亮、周耀光、崔一、趙子華、李再堂、李向堂等。琴師及文場:王承云、諶長瑞(北京人)、樊立賢、李宗海、邊志中、徐繼業(yè)(魏家坡村)、韓雙明、韓小瑞、馮亞、朱建華等。這一段時間,先后擔任指導員時間較長的有吳建基、謝志仁、鄭樹田,他們都曾率團赴內(nèi)蒙古交流演出。
▲五寨縣晉劇團演出革命現(xiàn)代戲
1995年,受社會大形勢的影響,縣晉劇團自行解散。一些小晉劇班社逐步成立,晉劇的演藝活動還在五寨繼續(xù)。小晉劇班社有朱貴明、邊志中、劉小八、“七黃毛”等,他們帶領(lǐng)著各自的班子,跋涉于廣大城鄉(xiāng),還再次走出山西到內(nèi)蒙演出。
2006年,由縣委宣傳部、縣文體促進會主辦,縣文體局、廣電局承辦“五寨縣戲迷票友大獎賽”。各班社和晉劇愛好者踴躍參賽,32名選手參加了五場預選賽和一場總決賽,場場精彩,場場爆滿。最后高兆宏(女、晉劇須生)、武彩云(女、北路青衣)、張三羊(晉劇花臉)分獲一、二、三名。
2015年,全縣從事業(yè)余晉劇演出的人員不足50人。2020年以后,晉劇演出在五寨縣漸已消失。
▲五寨縣晉劇團演員李俊蘭、聶桂英、任淑珍、蘭秀桃
▲五寨縣晉劇團演員王引弟、聶桂英演出劇照
當代戲劇人才簡介
王波,五寨縣城內(nèi)村人,國家一級演員,主攻文武小生,中國戲曲表演學會會員。大專學歷,畢業(yè)于山西省戲劇職業(yè)學院。曾榮獲全國少數(shù)民族戲曲會演優(yōu)秀表演獎、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shù)配角獎、第二屆中國戲曲紅梅大賽銀獎、山西省杏花表演獎。供職于太原市實驗晉劇院青年團。
王波主要演出劇目有《審御案》《逼上梁山》《梨花歸唐》《富貴圖》《丁果仙》《傅山進京》《殺嫂》《折桂斧》《點帥破陣》等。
王波扮相英俊,唱做俱佳,文武兼?zhèn)?,并能以技傳情,以?nèi)心體驗去塑造人物個性。他飾演的康熙、林沖、武松、寇準等人物形象神情并茂,栩栩如生。除演巾生、官生戲。如《守節(jié)的女人》(飾沈蓉)《審御案》(飾寇準)等,演得風流倜儻、俊美灑脫外,還最善演武生戲,如《武松殺嫂》(飾武松)《逼上梁山》(飾林沖)《算糧登殿》(飾高士繼)等,在觀眾中有晉劇“活武松”、晉劇“活林沖”之美譽。近幾年,他在《傅山進京》中扮演的青年康熙,是繼晉劇須生大王丁果仙塑造的唐代宗之后,在晉劇舞臺上塑造的又一位成功的帝王形象。
馮少敏,五寨縣東關(guān)村人,1981年1月2日出生,國家二級演員。從小即拜晉劇藝術(shù)家苗潔為師學習晉劇。2001年考入中國戲曲學院學習京劇,在校期間跟隨京劇名家劉琪學習《扈家莊》《小放牛》等劇目,還先后受教于呂兆芳、劉福生、涂玲慧、徐若英等老師學習《戰(zhàn)金山》《殺四門》《刺蚌》《紅線盜盒》《穆柯寨》《昭君出塞》等劇目,并獲得優(yōu)秀北京高校畢業(yè)生稱號。2004年至今就職于山西省京劇院,參加了《走西口》《五臺圣境》《東方欲曉》《楊門女將》等劇目排演,主演了折子戲《扈家莊》《戰(zhàn)金山》《女殺四門》《紅線盜盒》等?,F(xiàn)任山西省京劇院梅蘭芳劇院主任。
主要藝術(shù)成就:2007年憑借《戰(zhàn)金山》飾演的梁紅玉和《扈家莊》飾演扈三娘,獲山西省第十一屆戲劇“杏花獎”優(yōu)秀表演獎;2008年在《小放牛》中飾演村姑一角,獲山西省青年演員大賽金獎;2010年在《五臺圣鏡》中飾演姑媽一角,獲第十二屆山西省杏花獎新劇目獎。同年7月赴銀川參加第二屆全國少數(shù)民族戲劇匯演獲銀獎。2011年獲山西省第九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yōu)秀作品獎;2014年莊新編現(xiàn)代晉劇《托起太陽的人》中擔任副導演,獲山西省藝術(shù)院校第九屆戲劇教學劇項目。
作者簡介介
朱和森,五寨縣前所村人,曾任中學語文教師、中學黨支部書記、縣文聯(lián)主席、縣史志辦主任,現(xiàn)已退休。為省作協(xié)會員、省音協(xié)會員、省攝協(xié)會員。
聯(lián)系客服